03.07 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对仗、意境,哪个最重要?

洛水采薇


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对仗、意境哪个最重要?

这个问题等我说完以后,您应该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从自己的角度说一下我的感受:

一、想做诗时候总是有触发的原因:

忽然得了一个妙语,忽然心灵被触动想抒发出来,忽然........只要没有特殊要求限制,那么对一个诗人来说,他的首要步骤是选择一个合适的体裁。

▲ 有感而发 可以不拘体裁

二、体裁的选择

这就要费斟酌了,填词好一些还是写诗一些?用古体诗呢?用格律诗呢?五言还是七言?绝句还是长篇?

这就是我写诗时的正常的思路,往往是开始想写首诗,然后改来改去变成词了,开始是律体后来发现古体能够更好地表达,所以最后的作品往往和初衷完全不一样。▲ 科举考试,不能自选体裁

所以,我可以告诉您我的认识是:平仄、对仗和意境不在一个频道上,不存在哪个重要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不是参加科举考试,想用律体和不用律体完全是自由的。

据统计,即使是近体诗完全成熟的唐朝,诗人作的古体诗所占的比例,比南北朝后期的诗人作品(格律诗除了粘连以外此时已经成型)还要高。

▲ 细雨骑驴,行藏在我

三、我的实际体会

我也做了很多古体诗,去年我去胶南大珠山石门寺游玩时,本来想写一首五律,结果搞来搞去,内容越来越多,五律装不下,最后改成了一首更自由的长篇古体,大家可以看出里边其实夹杂了好多律句:

五言古体-游珠山石门寺 @老街味道

巨峰劈斧立,竹涌石门开。池静鱼千里,香浮僧未来。

缘流过佛塔,梵界绝尘埃。溪涧松风里,小憩吟诗台。

天桥出曲径,临淵一快哉。危栏沧海日,绝顶青云材。

层峦龙虎势,揽翠铺八垓。欲攀唯鸟道,仙踪不可猜。

绕阶下幽壑,韵成意难裁。虫声满空谷,竹杖点苍苔。

四、结语

最后要说的是,一定要各种体裁都掌握,这样才能招之即来,来之即用。

谢谢阅读!

@老街味道

2018-2-20


老街味道


从提问的方式来看,题主实际上是将几个概念混在一起了,不过对于新手而言也很常见啦,下面我逐一廓清这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格律”这个东西,属于一套创作规范。

以前有个朋友举过一个极好的比喻,借助生物学知识,说DNA实际上也有其“格律”:

① DNA分子是由A、T、G、C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碱基构成的双螺旋结构,这个是画个图,从外在一眼能看出来的,谓之“格”;

② 每一个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配对方式只能是A对T或C对G,这个是内在的规律,谓之“律”。

为了理解记忆的方便,我可以不太严谨地总结,外在形式我们大体上管它叫格,内在规律我们一般管它叫律。

中国传统古典诗歌,大体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品种繁多,如《诗经》体,大题四言为主,东汉文人诗就是五言诗为主了,从外在的“格”上就明显不同;而至于近体诗,除了外在五、七言为主的“格”外,则更精细地去琢磨内在的“律”,这就涉及到了一些诸如“平仄”“对仗”之类的细节。

这其中的对仗,是运用在格律诗歌、骈文中的特殊的对偶。因为汉字的特点,单字可以表意,秦汉后大抵单字单音节,正好拿来讲求一下对称,属于一种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

而至于汉语平仄的运用,我比较赞同的说法,与汉魏之后佛教的大兴有关,佛经有传播要求,需要富于节奏感,所以梵文佛经是讲求“声谛”的。而我国第一批双语人才,要将佛教翻译为汉语,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节奏感成为了这批文人无意识中产生的共识,进而拓展到诗歌的写作中。

在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竟陵八友搞出了一套规范,这一套规范成为近体诗的先声。大体上解释一下他们的思路,即汉语本身的属性上来讲,平声的发音悠长,仄声的发音短促,长短音节的有规律搭配,自然就形成了节奏感。

明确了这一点,才有了格律诗。而中二联对仗的明确,实际上是略晚的。初唐崔颢《黄鹤楼》诗,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根本不对仗,说明在当时,这一规律尚不十分严格。

从这一角度而言,若说平仄和对仗间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应该是平仄规律,因为结构感和音乐性是诗歌最本质的要素。

而至于意境这个词,则和格律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内容方面的东西。

比如说, 我单纯写一棵树,而不施加任何深意,这个在古典诗歌中,叫做“物象”(客观事物),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叫做“意”(主观情感)。

在这个基础上,“物象”加上“意”,在这棵树上面施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概念被称作“意象”。

而多个“意象”的叠加,呈现出一个复杂的情境,就成为了“意境”。意境这一层,由于情景交融的褶皱非常丰富,所以常常都呈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观,哲学观等。

用袁行霈曾举过的一个例子说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楼”“雨”“巷”“花”都是简单的“物象”,而加上定语修饰,变成“小楼”“春雨”“深巷”“杏花”,则施加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变成了“意象”,而将这几个“意象”连缀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丰富的审美空间,成为了“意境”。

由于格律与此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暂且解释一下,无法分辨到底哪个更为重要。实际上,格律与内容都是一首好诗的重要组成部件,缺了一个都会造成极为惨痛的影响。

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夜小紫


首先,诗言志大家都知道,诗就是为表达意愿而出现的,没有“意”的诗是不存在的。而创造好的意境可以让你想表达的意愿更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比如“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表面说桃花娇艳茂美,桃子硕大肥实,而用这个物境表达的则是祝愿新娘早生贵子子孙满堂的意思。这便是意境的作用,不直说,但比直说更生动。海子的《新娘》也用了差不多的手法,他说“过完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其实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有蕡其实”的扩写,只不过读者的生活时代不同,海子的文字更能让人共鸣出迎接新生活的普遍心态,你可以是热切而热情的,也可以是焦虑而无奈的,都看你怎么去生活和理解。它并不一定只表现诗人的主观意愿,也可以让读者的情感去触发它,然后反过来感染读者,这也是意境的魅力。

其次,平仄格律和对仗是近体诗的最基本的形制,如果你破坏了这形制,那就不能称自己的诗是近体诗,这就好比楷书,间架结构就在那里,方正平直是不能破坏的,你不按照这些规则来就不是楷书了。这个平仄规律是几百上千年对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文字使用经验的总结,为什么要平仄两两相间?因为这样能最直观的感受汉字的“音乐”美。比如有两个词:一元钱,一块钱,我不知道你们怎么读,我是这样读的:亦元钱,姨(衣)块钱。姨块钱可能是我东北口音的问题,跑去这个不说,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读音不同呢?因为元字是平声,一(平)读亦(仄)便可错落开,而块是仄声,一读衣(平)姨(平)便有了顿挫感。平仄的美感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它恰恰是每一个汉字的基本属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使用的。对仗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是汉字最有趣味的“游戏方式”,音乐美和义韵美的最直接组合。

再次,意境和格律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格律诗的历史有一千多年了,诞生了浩如烟海的格律诗作品,正格作品也是不计其数,没有哪一首是为了创造意境而否定平仄对仗的。所以看到有人提倡“以意当先”“不以律害意”的时候就特别无奈很想笑。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盲目的以对文学作品的普遍态度来误解格律诗,要么就是不思进取试图给自己找一个心理暗示和借口,我实在想不出别的原因。这种格律和意境对立的假象至多只存在于初学者的学习过程中,一旦“跨过门槛”,根本没人在乎这个。

最后,回答问题,在格律诗中,平仄,对仗,意境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你要表达的意愿,你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这才能回归到我们最开始说的那句“诗言志”上。

以上浅见,手机打字,就到这里。我是风云散士,一个愤怒的中年额不对,一个愤怒的青年。





风云散士


如果只言近体诗,(宋词没有古体近体之分,一概入声韵规格)我认为平仄(也就是声律)、对仗(一般指律诗绝句,有些词格中也有对句)、意境都很重要。

平仄声律(包括韵律)和(律诗中的颔颈两联)对仗是近体诗基础构成,也是学习近体诗或词的逻辑起点,如果平仄对仗有问题,就入不了近体律绝或词的范属。曾见过不少诗友把不合体律、不符词格的作品冠以“自度词曲”,我认为如果真想学作诗词的话,这种做法断不可取,多作亦无益。



如果把诗词比较一栋楼房,平仄和对仗就是地基和砖石,技法手法和情感格调就是楼房的造型风格,而意境就是这座建筑的品味和文化,是艺术上的最上层建筑。

意境之重要,很多先贤大儒都有评论。抱庸认为,诗词应以格律为形,字句为骨,意气为血,境界为魂也。王国维曾言诗词境界有三,惟以意境裁断,余不苟同。 止言诗之裁度,当有形胜、意胜、气胜、境胜四品。形胜者,字正腔圆、铿锵著力;意胜者一指迷津、頓开茅塞;气胜者纵横捭阖、江流滚滚;境胜者静虚入幻、潇洒飘逸。此四品者,因人喜好各穷其特,不宜必分高下。


对初学者而言,没有终南捷径,千万只注重提升作品意境而疏于平仄格律的研究习练,正如一句俗话说的,还不会爬就想跑,其结果也自然是不言喻的。



我是抱庸。问候诗友。


抱庸詩書


虽未写诗,但喜读诗。且以读者身份说说吧。

就个人感觉,诗词中第一重要的当属意境。诗词靠什么使人共鸣,就是靠意境。陈子昂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不知道按唐代的读音,这诗是否押韵,只知道这首诗放今天看,确实不押韵。但虽然不押韵,我们从来不怀疑这就是一首诗。这首看上去不押韵的诗靠什么让我们喜欢呢?说白了,靠的就是意境。

作为律诗等,对仗是其重要的外在形式,如果能在完美表现意境的前题下照顾到对仗,当然最好,如果实在照顾不到对仗,实际也无妨,不写律诗就是。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个并不对仗吧,嗯是不是感觉很有味道。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不是也不对仗,但你感觉如何。

最后关于平仄,说老实话,关于平仄,虽然讲究平仄能提升韵律美,但实在让人有些为难,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方言,古代也没有强推官话,在方言里属于平声的,可能在官话里属于仄声。随着岁月的流逝,还有语音的变化,今天,许多人已经不知道平仄这个东西了,或者是即使知道有平仄这个东西,但是也辨别不了平仄。我相信,古人由于方言的问题,也存在这个问题。既然都辨别不了平仄,你说人们还会再死抠平仄吗?至少我读诗,从来不去关注是否符合平仄规矩。


阳光空灵


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古诗词的分类:古诗分古风体、歌行体(也叫乐府旧题)这属于一大类,这一类可以统称为歌行体。律诗(包括排律)、绝句这属于一大类,这一类可以统称为律绝类。词分小令、长调等。

歌行类,除了押韵和章法外,讲究意境高古。不讲平仄,不要求对仗,但是歌行体诗歌里如果嵌入对偶句,读起来节奏感强烈,如《木兰辞》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让读者明显感到韵律和谐节奏铿锵。这类诗歌在杜甫以前是主流,李白、王维诗作中有大量的歌行体诗,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被认为是文学成就极高的诗篇。歌行体往往借旧题目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和反映时代特色。宋朝郭茂倩收集前人的乐府诗歌辑成《乐府诗集》。史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借“梁父吟”表达自己志向,《乐府诗集》里并没有古“梁父吟”,也没有诸葛亮自创的“梁父吟”。李白也有“梁父吟”,歌名一样,内容则是表达李白自己的志向了。

律诗和词的第一要求是平仄,如果你不讲平仄就不能叫律诗。《红楼梦》里林黛玉有论诗词创作的见解,可以认定是曹雪芹的诗歌创作观,但曹雪芹的诗歌创作观绝对是不正确的,对初学者容易产生误导。鉴于《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许多古诗文爱好者把曹雪芹的观点奉为圭臬。实在是大谬不然。律诗的句式固化,举例“仄仄平平仄”的下句必为“平平仄仄平”,上下句平仄相对,如果不相对,就叫“失对”。第三句必为“平平平仄仄”,与第二句相粘,如果不相粘,就叫“失粘”。第四句必为“仄仄仄平平”。与第三句相对。第五句根据粘的规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与第一句句式相同。所以律诗就是这四句律句循环往复。七言律句遵循“前加反”的原则,如“仄仄平平仄”变成七言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类推。

对仗是律诗的显著要求,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在王维以前没有硬性规定,盛唐以后,就成了定规。用现代语法去探讨对偶句的创作原则,大致可定为“名对名、动对动、形容对形容、数量对数量、虚词对虚词”。如果再细些,名词里方位对方位,形容词里颜色对颜色等要求也必需掌握。在词性间也需注意词与词间的关系“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动补对动补、偏正对偏正”等也是考察对偶句是否完美的标志。

掌握了平仄和对偶,只能说你掌握了作诗的法式,就像一个厨师掌握了烹调方法和技巧一样。意境则决定了一首诗的质量。意境不好就会让行家笑话。甚至沦落为顺口溜。我国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诗歌鉴赏流派,如“格调说、神韵说、性灵说、境界说”等,全都是基于诗歌的内涵去探讨诗歌的美学原理。一首好诗,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探讨都是美的。用现代一句形容美女的话“360度无死角”,用来形容一首好诗也十分合适。

诗歌还有两大要求押韵和章法。押韵要押平水韵。也有主张押现代韵的,这里不作讨论。章法方面古人讲究“凤头虎腰猪肚豹尾”。在短短八句诗中有如此多的要求,可以想见,要作出一首优秀的诗有多难。前天刚刚看到一个质疑:“现在的大学教授讲解古诗词头头是道,却作不出一首律诗”。这应该是普遍现象。也说明我国在传统诗词创作方面出现断层。随着国家战略方向的转变,“文化自信”方面建设不断加强,肯定会有古诗词创作繁荣景象。


沙洲孤鸿24331826


首先,题目包括了四个问题,即格律诗词,平仄,对仗,意境。弄清了这些基本概念,才能回答所提之问。

格律诗词是唐朝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学体裁,是相对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歌行体等古体诗而言的。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了汉字的声韵,到了唐朝,格律诗逐渐成熟,主要有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等。唐朝中晚期,词从民间逐步被文人借来,,用以专门创作,历五代后至北宋达到全盛。

平仄是写格律诗词的基本要求。平水韵把古汉字分成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即是平声,上去入三声是仄声。现代汉语拚音方案把汉字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把古代的入声字分化了,其中,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对仗是从汉赋,六朝骈丽文中的对偶句演变而来,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反,意思相关或者相对。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包括名称,方位,指代等),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词组对词组(包括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动补词组等),连绵词对连绵词等。对仗分为正对,宽对,顶针对,流水对,扇面对,谐音对,嵌字对,集句为联等。

意境是指文章表达的主旨达到了什么程度。读音受到什么感染,你给读音留下了什么,能引起什么联想等。比如唐朝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与元稹是至交,情谊甚笃,他们创造的诗体被时人称为元白体,享誉盛唐。已经垂死病中,更闻老友远谪,同病相怜,猩猩相惜,却又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只剩凄凉的雨水射入清冷的窗口。以物象烘托心境,读之潸然泪下,这样的诗句,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张若虚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杜甫的香雾云鬓湿,清晖玉臂寒;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雨,梅子黄时雨;张炎的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等。给读者以感同身受的感觉,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优美的意境。

词是从律诗中发展而来的,保留了律诗的一些特点,也是依谱填词,各调各式。学会了写作律诗,填词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在保证平仄,对仗合律的前提下,以意境为诗词为最高境界,即林黛玉所说的不以词害意。


绮阁书生


这个问题的提法是存在疑问的。平仄、对仗是属于格律要求,但意境不是,正确的提问应该是:

诗词中格律和意境哪个更重要?



但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六甲番人认为,都很重要,都是必不可少的。

诗歌本来就是有韵味的文字组合,格律是前人总结的能让诗歌具有韵味的规律,平仄也好,押韵也好,对仗也好,其实都是让诗歌更具韵味的手段而已。



而意境呢,又能让诗歌区别于歌曲,歌曲也是可唱的,也能让听者觉得抑扬顿挫,悦耳动人,但不是所有的歌曲都能称为诗歌。对于很多用眼睛读诗的朋友来说,意境更是重要,它能带您产生共鸣,然后进入那诗歌的世界。

以上是六甲番人简单的对比,希望大家能喜欢,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头条号。


六甲番人


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对仗、意境到底哪个最重要?我发现这个问题,在诗词界可以说是困扰了很多人。不仅是不懂得格律的人不知道哪个重要;就是连懂得格律的人,也不知道哪个重要。


我们都知道,学写诗之前,一定要学格律押韵。没有格律押韵的字词堆积,就不配称之为诗——当然这是针对格律诗而言。所以,写格律诗,押韵对仗平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写的自己标榜为诗的句子,连诗词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又有什么脸面称为诗呢?


而意境呢?那不是诗词的硬性指标,却又是评判一首诗词好坏的前提。所以,评判是不是格律诗的标准,就是看他的格律押韵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只能叫口水诗、打油诗。格律押韵都对了,才叫诗;也才有资格去谈意境。

当然,有时候在格律与意境产生冲突的时候;也就是说顾及了格律就失去了意境,顾及了意境又失去了格律。在这种情况下,那该怎么办呢?我以为还是以格律为先吧。因为格律押韵是诗词的基本特征如果连诗词的基本特征都没有了,又怎么叫诗?就好比让你画一只老虎,你却画一只狗;还硬要说你画的是老虎,你让别人怎么看你?



所以呢,我认为诗词的格律押韵是排在第一不能丢的,因为有格律押韵才叫诗词。而意境,虽然也重要,但不是硬性指标,就排后一点点吧!


詩情歲月


首先题目的问法是有问题的。最起码,意境并不属于格律的范畴,多以该题的问法应该是“诗词中的平仄、对仗、意境哪个最重要?”

而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说是以下两点。

1、诗词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学体材,就是有其特有地格律,平仄是格律的基础。韵、律、对仗是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只有遵守了这些基本要求的文体才能叫诗、词。

2、意境是很多文学体裁都要有的东西,但诗词的意境又有其特殊性,它是要结合相应的格律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语言的美加上意境的深邃,二者完美的结合才呈现出诗词的艺术魅力。

说明一点,诗词格律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一点点一层层地学习才能明白个中联系。需要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可以参考本人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