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谈“颜色动物”:白色动物何以成了祥瑞的“象征”

祥瑞,或称符瑞、祯祥等,是吉祥的象征和预兆,是对社会或国家美好期望的现实反映,也被历代统治者和大多数民众看作天下太平、国祚兴盛的预兆。自汉以来,中国古代就盛行祥瑞,不仅中原王朝祥瑞泛滥,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也是如此,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就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以归义军政权的白色动物精灵崇拜最为突出。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的祥瑞为主,分析这些祥瑞与唐五代政权的关系,其中以专门歌颂金山国的《白雀歌》最为典型,白色物品出现几十次,明确表达出金山国时期的白色崇拜。同时,本文着重分析白象崇拜的渊源以及祥瑞动物的文化内涵。

一:张承奉金山国时期的自色崇拜与祥瑞

1.张承奉金山国的兴起

西汉金山国是张氏归义军末期出现的政权,景福二年(893)在张议潮十四女李明振夫人及其子的帮助下,张淮鼎之子张承奉从索勋手中夺取归义军政权

,但之后实权一直掌握在李氏三子手中,至梁开平四年(910),张承奉夺取归义军实权,建立西汉金山国,至乾化二年(914)仅仅四年时间,敦煌国就被后起之曹氏灭亡,张氏宣告结束。

张承奉是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最后一位执权者,在他名义上掌握政权的20年(893-914)间,经历了许多波折,存在诸多不易,至梁开平四年(910)建立金山国,自称金山天子、白衣皇帝。"

结合建国前后所产生的《白雀歌》、《龙泉神剑歌》等,不难认为张承奉金山国的理论基础是符谶之学,因此在建立西汉金山国过程中,祥瑞符谶是张承奉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

2.张承奉为什么主张白色崇拜

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这是以西汉、金山、白衣与阴阳五行相联系的结果,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尚白,汉是与胡人相对而言,张承奉以汉族正统自居,建立西汉金山国,称白衣天子,承中原王朝而建西汉金山国。

王重民言"秦陇为李唐所自兴,换言之,即唐家谶说,为秦陇人民所习闻。况瓜沙等州,陷于吐蕃者百有余年,既饱尝外族压迫之苦,故能于唐室之爱慕益深,而唐家旧谶,保存与流行于该地者,愈益不可磨灭。'白雀''白衣'二事,即李渊所赖以得天下,张奉复利用之,又作一朝天子也。"

其目的就在于使自己所建金山国不要和中原王朝脱离关系。在张承奉执掌政权的时候,对白色事物的崇拜和利用达到了无所不至的地步,有时候甚至很普通的白色事物也以祥瑞的姿态出现,加以称颂。就《白雀歌》来说,几乎一句就出现一种白色事物,种类繁多,互不重复。

西汉金山国建立前后,都有诸多祥瑞出现,而以白色崇拜最为重要,事实上中国古代对白色事物多有崇拜,如《白野鹤郦州进》就是专门赞西方之白色瑞物的诗歌:

轻毛沾雪翅开霜,红嘴能深练尾长。名应玉符朝北阙,体柔天性瑞四方。

不忧云路阗河远,为对天颜送喜忙。从此定知栖息处,月宫琼树是家乡。

敦煌地处西方,而一般西方瑞禽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因此在敦煌僧人的讲经文中,郾州进献的白野鹊就变成了白野鹤,与经文中提到的西方瑞禽相对应。再详查其内容,居然仅是四字之差。此诗原为中唐诗人薛能的作品,而后为讲经僧改编援用才以僧诗的姿态在讲经文中体现。

汪泛舟在《敦煌诗词补正与考源》一文中指出, 唐代讲经僧人把薛能单纯赞扬邮州进献的灵异祥瑞白野鹊的诗歌,经过改变其中几个字,变成了对西方佛国的赞诗。此前项楚先生也认为"诗中有'瑞西方'之语,所以为俗讲僧采用,作为西方弥陀净土的瑞鸟之一了"。而《白鹰呈祥诗二首并序》之中所赞之白鹰,也是后来金山国尚白的重要原因。

二:民俗信仰中的白象崇拜观念

白象崇拜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民俗信仰中,一是作为自然神信仰中的动物神灵,白象是通灵的神兽;一是白象作为本土神灵的坐骑,与神灵本身合为一体,一起受到神灵信仰者的崇拜和信仰。

1.通灵的神曾

在细甸的神灵信仰观念中,自象被视为是通灵的神兽。作为一种动物神灵,白象具有多种神性。白象的神性首先表现在它可以禳灾赐福,给它所在的国家、土地,及国家的统治者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带来福佑。

一方面,白象出现的国家地区,能够远离一切灾难祸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而使国家和平安宁,繁荣昌盛,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安康,国家的军队也将能够在所有战争中赢得胜利。另一方面,白象能够使国家的统治者威望增强,进而威名远播,获得各国的尊重和敬畏。

白象作为祥瑞的象征,是指白象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因而,白象的出现成为了好的征兆。在白象崇拜信仰观念中,自象具有给国家带来和平、稳定、繁荣,给人民带来健康、长寿、幸福,使其所在的土地远离一切灾祸的神性,白象祥瑞的象征意义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白象的这一文化涵义从古至今都有充分的体现。人们把白象视为镇国的瑞兽,其出现预示着国家将迎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白象的发现和捕获,成为整个国家欢庆的大事。

封建历史时期,在白象运送至京都进献国王的过程中,亦或是国王乘自象出巡时,人们都会瞻仰跪拜,祈求白象保佑自己无病无灾,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今。现在,白象已不再是私人财富,人们随时可以前往国家白象园瞻仰白象。

白象健康长寿的象征意义,也为封建君王把自己对于生命长寿、王权水固、国祚永享的愿望转嫁到对白象的崇拜上提供了联系的基础。白象出现与否,数量多少,生老病死,成为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征兆。白象作为祥瑞的象征与其作为专制王权的象征的文化内涵也因此相互融合。

因此,封建历史时期,"仅王与白象,可用白伞。象病,王或病,象死,王或死,国亦或亡。故其死也,将使天下震惊,举国哀悼,如系牡象,韩以王礼,如系牝象,弗以妃礼"。

2.白象崇拜对于民众的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法,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削的功能"。

白象崇拜习俗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补偿功能上,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白象崇拜信仰中。白象所具有的种种神性。实质上就是人们将自己希望拥有而无法获得的共同的需求以自象为媒介进行的表达。

如白象作为亚洲象。体型大,力量强,智力也比其他动物高,可以战胜其他几乎所有动物。是动物界的王者。其平均寿命可达80-150岁,难象在20- 60岁之间都具有生育能力,满足了人类对于拥有战胜外敌,健康长寿,生有繁行后代的愿望。

在婆罗门教信仰中,白象作为雷神因陀罗的坐骑,是雷雨和丰收的象征,满足了人们丰收的愿望,佛教中,白象是圣洁。悲悲,正义。善良的象征,这些都是人们渴望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的。因此,白象成为人们集体诉求的集中体现。白象尽管稀少。却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

人们通过寻找捕获白象。使自己的而求得到了补偿。尤其是当国家动荡不安,贫困落后,人们渴望和平安宁,富裕安康的生活时,自象的出现,在精神上给了人们希望慰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白象樂拜习俗的调节功能。

三:总结

可见在古代敦煌白色崇拜是相对比较多的,正如此处,"群下以为白祥,金精所诞,皆应时邕而至,"其实在古代河西地区尚白之风是很严重的,敦煌尤其如此,地处西方,"西方白帝白招拒",可知白帝是西方之神,敦煌正处西方,尚白理所当然,敦煌文书《白鹰星祥诗二首并序》、《白云歌》、《手决》都是有力证据,反映出白色在唐术具有特殊的地位,传布非常广泛。

而白象崇拜的文化内通在统治阶级上层的文化推动引领作用下被丰富和发展了。白象被赋予了王权的象征,祥瑞的象征,财富荣耀的象征,国家、民族的象征等文化涵义。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白象崇拜仍在不断发展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