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焦平煤礦記憶

焦坪煤礦:1957年1月8日,公私合營的焦坪新華煤礦井下發生火災,14名礦工遇難,焦坪立井封閉報廢,銅川礦務局局長白佔玉、總工程師潘煥隆帶領救護隊參加搶救。拉開了前河露天礦開採的序幕。

1958年10月 陝西省工業廳將公私合營焦坪煤礦交給銅川礦務局管理,改為國營企業。改為國營企業的焦坪煤礦,工人當家作主,激發出巨大的工作熱情 1958年10月25日,在全國、全省“大躍進”、“高指標”的強烈影響下,焦坪煤礦遍地開花,新開了西北塔、東北塔、石頭坡、蛤蟆咀等10個露天礦,放出日產原煤1.16萬噸的“衛星”;11月6日,焦坪煤礦放出第二顆“衛星”,日產原煤3.36萬噸。書寫了焦坪煤礦輝煌的一頁。

1959年2月 銅川市焦坪煤礦35千伏輸電線路建成投入使用,全長35公里。

是年9月,“七一”煤礦建成投產,年設計能力15萬噸,1964年併入焦坪煤礦,1966年底採完報廢;

1961年3月銅川焦坪煤礦,架空索道正式建成運行,全長4.5公里,設計年運煤能力60萬噸。1977年8月鐵路貫通,架空索道隨之拆除。5月銅川焦坪煤礦姚筱舟詩作《唱支山歌給黨聽》,在《西安工人文藝》刊物上發表。收入詩集《新民歌三百首》。此詩1961年5月被雷鋒抄入日記後,經上海市音協副主席朱踐耳譜曲,很快在全國傳唱,久經不衰。

1964年7月15日 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露天坑上邦發生劇烈滑動,走向長度400米,面積達2萬平方米,滑動體約12萬立方米。1965年5月7日,煤炭部報請國家經委批准,決定以銅川礦務局現有機構為基礎,成立渭北煤炭工業公司。編制300人。公司管理銅川、蒲城、韓城等礦區,隸屬煤炭部領導。焦坪礦的上級隸屬關係發生了變化。1966年8月27日,焦坪煤礦改為工農兵煤礦。是年11月工農兵煤礦東北塔平峒開始興建,年設計能力45萬噸。1967年,渭北煤炭工業公司兩派發生大型武裝械鬥,死亡人數10人。驚動了中共中央、國務院,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支左部隊,對渭北煤炭工業公司及所屬單位實行軍事管制。11月9日,中共中央發文,著手解決銅川問題,決定由蘭州空軍部隊抽調一個團(約2000人)、解放軍21軍、銅川武裝部等派幹部參加,組成銅川市及渭北煤炭工業公司軍管會,對市礦實現軍管。因工農兵(焦坪礦)是武鬥重災區,蘭空部隊的大部住在焦坪青龍山,並在青龍山開起來煤礦。

1968年11月,工農兵(焦坪)煤礦革委會在“清理階級隊伍”中輕率立案,大搞逼、供、信,造成一起“反共救國”假案,涉及銅川、西安、宜君、黃陵等地30多個單位313人,其中部58人。受害人被公開揪鬥和隔離審查,致死6人。此假案於1978年徹底平反。1968年,渭北煤炭工業公司改為渭北煤礦,並將幹部“學習班”設在工農兵(焦坪)礦青龍山陽溝,原渭北煤炭工業公司大部分幹部進了“學習班”。不久遷至蒲城罕井,改名為全國有名的“五七幹校”。假案、冤案源於此。

1969年5月16日,工農兵(焦坪)礦東背塔平峒移交生產,年設計能力45萬噸。至此,工農兵(焦坪)礦由原來的一個前河露天井口生產,為兩個井口生產,為實現焦坪礦年產量100萬噸奠定了基礎。

1970年3月,渭北煤礦革委會改為銅川礦務局革委會,工農兵(焦坪)煤礦,改為焦坪煤礦。下石節、陳家山礦開始動工建設。中國煤炭科學院與銅川礦務局協作,在陳家河、焦坪礦進行綜合機械化採煤試點。

1971年5月31日,燃化部和陝西省、長慶油田指揮部、西安煤研所等有關人員,來到焦坪煤礦研究煤油氣共生礦體開採問題。

1973年4月,李先念夫人林佳楣一行來銅川礦務局視察工作,參觀了礦務局工程處和焦坪煤礦託兒所、醫務所。

1973年8月24日,中共陝西省委決定,張鐵民任中共銅川市委書記,兼任中共銅川礦務局委員會書記。是月,駐礦及所屬各單位軍代表相繼撤離礦區。

8月底,梅七(耀縣梅家坪至黃陵七里鎮)鐵路通至焦坪煤礦的前河車站,全長73公里,開始運營。修建這條鐵路共投資32160萬元。年運輸能力550萬噸,本月開始營運.1974年4月,焦坪煤礦前河露天七號電鏟組,被銅川礦務局黨委授予“硬骨頭電鏟組”1975年5月11日 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前衛斜井早8時發生瓦斯煤塵爆炸,死101人。煤炭部副部長鄒桐及省、市、局領導,及時趕赴現場,組織搶救,處理善後工作,總結事故的嚴重教訓,恢復生產,並對直接責任者進行了處理。

1976年1月銅川焦坪煤礦露天進行洞式大爆破,總裝炸藥量284噸,一次鬆動土石方42.6萬立方米。

1977年1月 10日至25日中共陝西省委在西安召開全省工業學大慶會議,選出了出席全國工業學大慶先進企業、先進集體和個人。銅川、韓城、澄合、蒲白礦務局、銅川基建公司和焦坪煤礦、上峪口煤礦、西安煤礦機械廠、銅川基建公司四處一隊、李家塔煤礦六採區集體代表各1名。個人代表是銅川礦務局三里洞煤礦徐殿明。8月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工人汪廣平, 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於12日至18日出席了大會。是銅川礦務局也是焦坪礦出席全國黨代表大會第一人。1978年5月,在焦坪礦衛生所的基礎上,成立了焦坪煤礦職工醫院,病床120張,醫療衛生人員定員134人。9月20日 銅川焦坪煤礦露天再次進行洞式定向爆破。裝藥295.5噸,一次鬆動土石方51萬立方米。10月銅川焦坪煤礦青年工人劉俊才當選為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3年3月8日 銅川焦坪煤礦俱樂部被評為“全國煤礦系統先進俱樂部” ,並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職工的學校和樂園”榮譽稱號。10月 18 日至29 日,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東背塔平峒掘進一隊隊長王漢功,出席了全國總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李家塔煤礦“五好家庭”標兵李英柯,作為全國總工會特邀代表,也出席了工會“十大”。1985年4月20日 全國煤礦系統職工俱樂部經驗交流會在銅川礦務局召開。焦坪煤礦職工俱樂部在會上介紹了經驗,並再次評為全國模範俱樂部。

2008年10月20日焦坪社區水廠供水改造工程立項,礦務局一期投資2000萬, 2009年3月29日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0明年完工。這是一項造福焦坪人民的一項民心工程。

2009年焦坪玉華小區建成,首批拆遷戶入住。標誌著焦坪居民居住狀況的整體改觀的開始。後續老建築的拆改仍在繼續,俱樂部,礦工樂園,老新華書店均成為歷史。雖有部分問題存在,但整體上百姓得到了實惠。

2009年末,政府出臺對未參保城鎮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實行一次性繳費可每月領取生活費辦法,焦坪地區正在進行,估計2010年初參保人員可能領到生活費。解決了大量非國企老人的養老問題。

前河站

迎新商店

蔬菜公司

郵局、照相館和土產公司

拐角樓

礦部大樓

文化宮

拐角樓對面就是文化宮,又叫礦工俱樂部,是小街西邊最大的建築之一。應該建成於七十年代初,它的建成標誌著焦坪露天電影的顯著減少。當然,文化宮除了有電影,戲曲演出外,還是焦坪工會所在地,一些遊園活動經常在這裡舉行,包括八十年代很轟動的元宵燈會。

文化宮的整體建築格局和大會堂相仿,那個時代此類建築大體如此:正門都很規整莊嚴,照例建在高臺之上,循階而上,就是厚厚的硃紅卷簧大門。穿過前廳就是演出大廳,大廳分兩層,吊頂的天花板上有很多園燈,這裡也能找到大會堂的影子。

這裡是我唯一近距離接觸戲劇的地方,七十年代,電視還不普及,戲曲在百姓娛樂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地方曲種甚至能超越地域而流行。比如豫劇《朝陽溝》,那時的廣播上天天播放,以至我那平時說陝西話的表哥也會‘’前腿弓,後腿蹬。。。。‘’地唱兩句。還有一段時間流行豫劇《卷席筒》,那個‘’小倉娃離了登封小縣,一路上受盡了飢餓熬煎。。。。‘’的唱段幾乎和前幾年的《老鼠愛大米》一樣流行。演小倉娃的演員也很紅了一陣,己至於後來好像還有緋聞傳出。再後來,電影《畫皮》之後,還有戲曲版的《畫皮》在文化宮演出。恐怖場景一直沒敢正眼看。

還有一個劇團演出全本的《狸貓換太子》,在焦坪也很轟動。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劇組成員去玉華宮遊玩,劇中扮演西宮娘娘的演員不慎失足,不治身亡。‘’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大概也只有這句話能符合這一語境了。



印象裡,戲曲表演是沒有麥克風的,在一千多人的劇場能達到滿意的演出效果,至少說明兩點:文化宮的聲學設計科學;演員的功底好。焦坪的老建築大多規格不高,文化宮和選煤樓是少數精進之作;‘’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戲曲演員的生活寫照,對比現在的一些演繹明星,我們應該對這些沒落行當的演員給予最真誠的尊重。

八十年代,群眾文藝生活十分活躍,曾經名噪一時的‘’獨角戲‘’演員王木犢也在文化宮表演過,當時還並不出名,但並不妨礙大家對他的喜愛。以至到後來他的磁帶行銷全國。到外地上學時聽說我來自陝西,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是那裡出過一個‘’王木犢‘’。不知趙本山以及周立波怎樣坪價這位老前輩,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喜劇小品和海派清口借鑑了很多的‘’獨角戲‘’的表演特質。



要說在文化宮看到的電影,印像最深的莫過於《少林寺》了,據說在平均票價一角伍分錢的情況下,這部電影創造了票房過億的成績。其實反看焦坪觀影盛況,就會知道此言不虛。每場放映時,從林區派出所到新華書店再到汽車站都是等票的,看熱鬧的人。很多小孩連看多場,以至嚷著要到了少林寺去功夫。那時學校門口賣油彩畫(一種彩色的帖畫,打溼後帖在書本或胳膊上,揭去上面的紙,油彩畫就留在承載物上)的小販即時推出了《少林寺》系列,大受歡迎。覺遠的那個騰身造型,白無瑕揮鞭以至反派王任則,禿鷹的影像都是畫片的主要內容。



文化宮也是焦坪工會的主要活動場所,老的圖書閱覽室在前廳三樓,放學後經常到哪裡轉轉,裡面的小人書,畫報,期刑雜誌很全。經常看到很晚才回家。八十年代,每年春節會在文化宮舉辦春節遊園,元宵燈會。記得有一年製作的花燈在全國煤炭系統出了名,其中一件作品用圓珠筆芯做了一個宮殿造型,晶瑩剔透,很是漂亮。那些年俱樂部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職工的學校和樂園‘’的稱號。其時應該也是焦坪礦最輝煌的年代。



要說以前焦坪最熱鬧的地方,非文化宮莫屬。文化宮北則有一個院子,用紅磚圍牆圍著,有大門和一個側門,兩扇大門常閉,側門口有鐵管焊成的入場通道,有演出時就從這裡檢票入場。緊閉的大門門縫就經常成為電影票的非法交流通道,幸運的話,檢過的電影票從裡面遞出來,舉著另一頭就可以再使用一次。院外鈄對著林區派出所的圍牆上有兩個水泥洞口,最早的售票口就在這裡,洞口附近的牆上熱熱鬧鬧地貼滿了演出告示。

遇到演出,檢票口外的一個個瓜子攤前就格外熱鬧。舊書頁折成圓錐型,裡面滿滿地塞滿了炒熟的瓜子,小的‘’圓錐‘’一角,大的圓錐兩角。這些包裝雖沒有現在的‘’恰恰‘’精緻,但也同樣方便了顧客,足可以比擬現在影院的米花桶。遇到晚場,攤主就點上自制的電石燈,把小小的攤位照的通亮。不瞭解電石燈是誰發明的,是非常精巧的設計,因地制宜,算是焦玶瓜子攤的一大特色。



平時,這些瓜子攤也集中在文化宮外經營,當然還有茶水攤,畫本攤常年聚集在這個人氣極旺的地方。尤其是畫本攤,最盛時有三、四家,是我童年時的露天閱覽室。後來,長途汽車站由拐角樓移至對面的文化宮南側,加上礦工樂園的建成,更帶動了這裡的經濟繁榮。以至小吃攤,菸酒攤林林總總,好不熱鬧,如果說這裡是焦坪的王府井或南京路,應該沒有人會提出異議。

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視的普及。電影和戲劇迅速地衰落下來,尤其是戲劇,彷彿成了出土文物,港臺及西方的流行文化迅速地普及開來,人們對傳統文化棄之如草芥。文化宮的演出已難以為繼,戲曲完全絕跡,電影也越演越少,無奈之下只好和所有影院一樣,變成一個烏煙瘴氣的錄像廳。刀光劍影的港臺影片成為這裡最後的表演者。到了九十年代,文化官的演出徹底停止。直至2008年左右拆除,建成新的居民小區。

如果說焦坪還要有一座歷史風貌建築的話,文化宮應該是最沒有爭議的。它挺拔的氣勢,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它曾經承載瞭如此多的美好記憶。。。。。。

謹以此文記之。


















....










































這次回去順手拍了幾張焦坪的照片在這裡和大家共賞,以後還會努力,提高拍攝水平多拍一些高水平的家鄉照發在這裡與大家共賞。



龍王溝裡有條小河,小時常在那裡捉泥鰍,現在看不見了。


部隊撤走後比我稍大的孩子們在哪裡成立了“青龍山游擊隊”,當然是過家家。


這裡曾有多少焦坪礦風雲人物出入


專修32噸的地方


以前熙熙攘攘汽車排隊加油的場面不見了


路面比那時抬高不少


我小時在這裡還見到過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