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抗疫在家天天骂娃:一个以为自己在爱,一个却承受着伤害

孩子不乖,或许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你对孩子的爱出了问题。

——虎妈


作者 | 水色

来源 | 男孩派(洞见旗下账号)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抗疫在家,父母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骂娃,孩子则是挨骂。

有人录了一段声音,短短2分钟,却听得人胆战心惊。

“我还治不了你啦,啊?”

“贱人,叫你不要打游戏,你还给我打游戏,还有脸哭是吧?!”

“这么小就犯贱是吧,打游戏!”……

在一片寂静中,那一声声尖锐的吼骂声,格外刺耳,我仿佛看到了那幅画面:

一个因暴怒而面容狰狞的妈妈,一个在恐惧中哭泣颤抖的孩子。

一个以为自己在爱,一个却承受着伤害。

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

对于妈妈而言,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做到温柔耐心、母慈子孝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面对并接纳孩子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

孩子出问题的时候,才是考验母爱的时候。

嘴上说着爱,内心却已嫌弃一万遍

如果有人问:你爱你的孩子吗?

相信每一位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爱!

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爱,内心却已经嫌弃了孩子一万遍。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哪些瞬间让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真实恶意?

网友@酒九在回答中列举小时候父母用来惩罚他的各种“刑具”:拖鞋、手掌、戒尺、木衣架、蘸水毛巾、钢尺、筷子、皮带、胶皮软水管……

他说:

“说起这些,我还是能像讲段子一样笑着讲出来,但如果提及那些言语侮辱和心灵践踏,我只能张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大概是肉体上的伤总有一天会好,像是腿侧的疤两年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一样。

但是,我心上有一个洞。”

这个“洞”,尤其让人心疼。

电影《送我上青云》中,姚晨饰演的女儿盛男,与母亲相处时总是特别冷漠:

母亲唤她“男男”,她却直呼母亲姓名;父亲出轨,她不安慰母亲,反而骂她“蠢”;母亲对她示好想要靠近,她却每一次都刻意回避。

当母亲得知女儿患了癌症,质问她为什么那么大的事情都不告诉自己,她终于崩溃地控诉道:

“我从小生病都是我的错啊,我生病就是浪费你们的时间,耽误你们赚钱;


我到现在都记得,我十岁那年,咱们全家第一次坐飞机,本来高高兴兴的,我没有坐过飞机,我晕机,我一上飞机就吐得一身都是,隔壁座的人嫌弃我,你们也嫌弃我,还反过来骂我丢人;


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想通,那个时候难道你们不应该过来安慰我吗?


怎么又反过来骂我丢人呐?


我吐我能控制得了吗?


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父母?


你配当妈吗你?


我为什么不告诉你,我敢吗?


因为我觉得又是我的错,我想做正确的事情!”

这一段话,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却接受不了一个出状况的孩子,更看不到孩子于困顿中的渴求。

所谓的忧心忡忡,背后隐藏的,不过是冰冷的嫌弃。

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很戳心。

视频中的小男孩,活脱脱一个“熊孩子”的模样:搬起凳子就砸,看到桌子就掀,有人凑近就打,不管不顾,歇斯底里。

看到孩子近乎“疯狂”的举动,妈妈显得很淡定,只说了一句“发什么脾气”,就把他从房里拽出来,交给了育儿师。

育儿师把小男孩拎起来,坐上了代表惩罚的“淘气椅”,他不停地大吼大叫,甚至撕扯自己的头发、脱下鞋袜,用尽全身的力气反抗。

自始至终,妈妈都坐在一旁冷眼旁观,直到育儿师让她过去安抚孩子,她也只是按指示机械地重复着每一个动作,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最后,这一场母子的“较量”,在孩子被要求主动拥抱妈妈的镜头中落幕。

一切看起来很圆满:“熊孩子”被治服,妈妈给了“爱的抱抱”。

可孩子的眼睛里,分明藏着深深的无助和失望。

视频发到网上,很多人评论说:“这种熊孩子,就是欠揍。”

只有一条留言,格外触动人心:

“典型的叛逆心理,通过折磨自己和亲人,来让亲人痛苦,来体现出亲人是爱他的。”

另一位网友表示,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爱发脾气、摔东西,他曾经想过自己如果死了,父母会不会难过,可其实,他只是想要更多的关心。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问题行为,通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只有被父母看见,孩子的问题行为才有可能改变。

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真正的爱,始于孩子不乖的那一刻

朋友小西,是所有人眼中的“励志女神”'。

大学毕业那年,她揣着仅有的700块钱,只身闯荡北京,经过八年的艰苦打拼,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销售总监。

聊起童年往事,她说,母亲性情寡淡不爱说话,很少过问她的学习,对于她想买新衣服的要求,也总是拒绝。她一度认为,母亲不够爱她。

有一天,因为贪玩,她放学后没回家跑到了河边,结果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破了,膝盖也磕伤了。

她一跛一跛地往家走,没走多远,就看见母亲迎面而来。她心想,这回肯定要挨揍了。

没想到,母亲不仅没骂她,还把她一路背回了家。

直到今天,她都还记得母亲背上的温度。

她说,正是这份温暖,给了她信心和力量,让她不管走多远,不管有多难,内心都很安定,不会慌张。

因为她知道,在她身后,永远有能够全身心依赖的家人。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大家》栏目的采访时,也曾说起过一件事。

小时候他很顽皮,中午在学校吃饭要交钱,但他却瞒着父母,偷偷把钱拿去买零食。

被母亲发现后,他以为自己大难临头,可回家后,父母并没有打骂他,而是通过沟通的方式,让他反省自己做得对不对。

他说,这种方式比起打他一顿,对他的刺激更大。

随着他的成长,这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对他的影响却愈发深远。

最终,他成为了那个我们所熟知的、“敢医敢言”的钟南山。

知名育儿博主王人平曾在微博上转发过一段话:

“我们很容易爱孩子乖的时候,而当孩子叛逆、无理取闹时,我们便容易失去耐心,下意识地用我们已被内化了的应对模式去指责、要求。

其实,真正的爱,恰恰始于孩子不乖的那一刻。”

爱孩子优秀的一面,是父母爱的本能,而爱孩子不完美的一面,才是为人父母爱的技能。

记得几年前,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杨澜问王菲:作为有“天使印记”儿童的父母,你觉得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

王菲回答说:“就是把她当正常的孩子,在孩子这个成长阶段,家长的态度会很影响她,我现在看她,真的觉得她很美,一点都没问题。”

母爱的伟大,不仅限于灾难、危险来临时的迸发,更在于平常日子里,每一个细枝末节处的润物无声:

爱是走近,是理解,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是无论因果对错的无条件接纳。

正如美剧《我们这一天》中,那段动人的台词:

“我希望成为那种,张开双臂,随时准备在你需要的时候拥抱你的那种妈妈,我的职责是张开双臂,等着你哪天,需要的时候来拥抱你;

让我好受不是你的责任,不,那是我的责任;

如果你真的需要我,我会爱你;如果你不需要,我也会爱你。”

这才是最完美的爱,也是孩子独行于世,最好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