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德宗解决藩镇之祸的方式是否稳妥?如何评价唐德宗?

历史总探长


唐德宗解决藩镇之祸的方式基本是失败的。

基本的历史事实如下:

在唐德宗继位以后,还是希望有一番作为,对内厉行节俭,对外希望压制藩镇的力量。

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德宗拒绝。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与李惟岳反叛。期初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几个反叛节度使被打得偏缩一隅苟延残喘。

但德宗使用的军队大部分来自藩镇,藩镇害怕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又重新联合反叛。德宗不得不调军镇压,结果新调来的泾原兵马没有得到赏赐,吃饭又是糙米蔬菜发生了哗变,占领长安,逼得德宗狼狈出逃。

此后德宗连续下罪己诏,安抚藩镇,藩镇也见好就收,上表臣服,最后才勉强收拾了局面。

唐德宗的失败并非偶然,主要原因有几点:

1、在自身财政无法支持的情况下,削藩太过鲁莽。

自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的税收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藩镇控制的区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包括现在的安徽一代。北方地区的赋税基本都掌握在藩镇的手里,中央财政只能依靠东南区域和巴蜀区域的供给,财政收入至少是减少了50%,同时为了防范藩镇,用赏赐安抚回鹘等草原民族,所以财政状况是非常恶劣的。

战争是需要大规模的财政支出的,自古以来为了防止哗变,对于出征的士兵都要进行厚赏。唐德宗在财政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削藩战争,一旦战争时间拖长自然引起财政奔溃,后来泾原兵马的哗变就是财政奔溃无法颁发赏赐导致的结果。

2、以藩治藩的策略表现了政治上的幼稚。

自安史之乱之后,河东三镇为首的各节度使,实际上是抱团结盟关系,一个节度使控制的势力范围仅为几个州郡,单独与中央对抗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生存之道是抱团对抗中央,河东众节度使抱团后,拥有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北部、山西和河南的一部分,大约是北方的一半领土,且兵力优于中央,才能保持割据的局面。

中央采用以藩治藩的结果无非两个:

第一种,几个节度使中有人希望趁乱扩大地盘,帮了中央的忙。但如果削藩出现大的胜利,这些节度使马上会担心唇亡齿寒、兔死狗烹,马上又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德宗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第二种,是某节度使在战争中不断扩大势力,中央不得不增加封地和赏赐加以安抚,最终会形成单个节度使实力增强,威胁中央政权的局面。这就是后来五代发生的情况。


虽然唐德宗削藩失败,但是他从失败中也不是没有吸取教训。

他认为中央没有财政实力是失败的主因,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中央有钱就可以组织中央军,就不用使用以藩治藩的策略,削藩才有机会成功。

他采取了几个措施:

改变了税制,采用更有效率的两税法。

原本唐代是采用租庸调制度,征税非常的繁琐,同时需要人丁、田产等众多数据,才能完成征税。在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破坏严重,这样的税制已经失去了效率。

两税法则是紧盯着财产进行征税,人丁是可以逃跑,藏匿的,但是田地和房产是藏不住的,两税制不仅将农业税变成了财产税,对商人和地主征税,提高了税收的水平。

此外,他还想方设法各种搜刮聚敛民间财富,为中央政府积累了一定的金钱。

同时他让宦官监管禁军,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因为宦官是完全依附于皇帝存在的,如果自立为帝或割据完全没有号召力。


在德宗后期,就干了两件事,对藩镇是尽量安抚,不打战不花钱就行。对百姓是能搜刮就搜刮,中央政府尽量攒钱。正因为他拼命攒钱,让中央政府在财政上有所盈余,在他死后不就,孙子唐宪宗就使用爷爷留下的财产,对藩镇发动战争取得了元和削藩的重大胜利。


黯金读书会


唐德宗李适,在位26年,唐朝第9位皇帝(779年一805年)。

一、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危害就是造成中央集权削弱,朝廷弱地方强,尾大不掉,最后不但唐被灭,还导致五代十国的乱局。而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藩镇割据局面的时期,就是唐肃宗和唐德宗时期,可惜唐统治者没能顺势而为,错过了最佳解决问题的时机。

二、唐德宗缺乏政治家的远见,解决藩镇割据的措施不当,操之过急,太过鲁莽。德宗即位之初,以强明自任,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大有图强复兴之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实施革新等一些举措。但他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为安史之乱后积重难返,收效甚微。当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磨殆尽。主要是他没有审时度势,采取了以藩镇打藩镇的办法,遭到了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不满,联合四镇,对抗朝廷,引起战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从此他的斗志也烟消云散。为了保全安定,下了罪己诏,一人揽过,自此对藩镇由强硬武力征服转为姑息。加之后来对宦官的重新重用,朝政日非,主弱臣横,使藩镇割据专横的局面愈演愈烈。

三、对唐德宗的评价。从唐德宗在位期间的执政及举措来看,是一个有始无终,不是一个有为的好皇帝。由一位开始意气风发,想有所作为的皇帝,逐渐蜕变为懦弱、猜忌且庸碌无为的帝王。至于削藩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德宗没有把握好藩镇的总体形势,没有采取“缓图、巧为”的策略,缺乏政治家头脑和手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谋划不够深远,最终演变成一位悲剧性帝王。



岳之岚


众所周知,唐朝灭亡的主因就是藩镇割据。因为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大唐的中央集权愈来愈弱。在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权体制下,中央失去对于地方的绝对领导权,意味着什么那就不言自明了。

德宗是多情种子唐代宗的长子,他在位时间是26年,其实他在即位之初也是有雄心壮志的,为了实现理想,他锐意改革,敢想敢为。但是最后很多措施收效甚微。因为很多弊端经过安史之乱后变得更加积重难返。

那么这个时候就更加是考验一个封建君主雄才大略的时候了,但是德宗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不但付出了沉痛代价而且改革的雄心壮志也被搞的遗失殆尽。

那么究其原因,其中很大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处理核心问题(藩镇割据)的时候失时了,该抓的时机的时候的没牢牢抓住,应该徐图的他却操之过急,最后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公元781年,河北承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旧节度使制他死后他的土地和职位是要传给他的儿子的。这时候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上表朝廷,德宗早就想革除这种蕃镇父传子不听命朝廷的弊端,认为恰好这是一个时机,所以李惟岳的上表遭到了德宗果断的拒绝。

然而事情远没有德宗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李惟岳自然是好打发,但是其他的节度使他们不会干呀。所以这个草率的处理马上有了结果。那就是魏博节度使田悦,山南节度使梁崇义,还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加上李惟岳,四人干脆组成了联盟对抗朝廷!然而德宗没审时度势直接采取了打压措施,这就给事情的发展没有了缓和的余地,那就开打吧,刚开始还是有成效的,但是紧接着事情的发展方向急转直下,其他的节度使也坐不住了,称王的称王,跟这四镇勾结嗯勾结,那是忙的不亦乐乎!

这时战火马上从河北蔓延到了河南,东都开始告急,德宗就再增兵,这时候派去前线的泾原兵因为没有得到赏赐,加上供应的伙食也不好(长期的藩镇制度导致中央财政空虚),引起了士兵不满而发声哗变,这就是史上的“泾师之变”。此次兵变导致的直接结果那就是德宗像他的太爷爷玄宗一样从长安仓皇出逃,到奉天暂避。后来在太子率领禁卫军抵抗,加上一部分忠于朝廷的节度使纷纷到河北勤王,此次危机才落下帷幕。然而,德宗的削藩也就比终止了,连同他的斗志。

而后,为了稳定大局,德宗下了历史上有名的罪己诏,把此次藩镇作乱的错误全盘承担。对藩镇的态度也由打压变成了姑息。他这一消极应对措施不但失去了之前的其他方面的改革成果,还使的解决藩镇问题变得更没有可能,形势愈演愈烈不说,紧接着还开创了官官专权的时代,当然这个不在今天的话题范围内。

自此,莫言说是德宗,即便是太宗来了他也是无力回天了,德宗由开始的意气风发,立志有所作为,蜕变成懦弱猜忌庸碌无为的皇帝,究其原因是兵变和藩镇割据造成,这位人君的身上貌似蒙上了一层很悲情的历史色彩,实则他的经历也许他的性格息息相关。

德宗失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分析好全局,没有采取“缓而图之”“巧为慎为”

加上意志不够坚定,谋划的不长远。所谓天下大事,欲有所图 ,必有所谋。预则立,不预则废,惟其如此,方可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