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乾隆是如何对付权臣张廷玉的?

程万慧


本来张廷玉的应该是一个全始全终的典范,君臣际遇的代表,但他与乾隆帝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尴尬。最后闹得被乾隆帝撤职查办。



这其中的恩恩怨怨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我们只捡其中几个重点来简单说一说:

1.张廷玉的身份。

张廷玉是有才的,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通过科举考试被封为庶吉士。但同时张廷玉是有背景的。

名门之子,官宦之后。他的亲爹张英是康熙朝时的礼部尚书。礼部位居6部之首,也就是说张廷玉是官二代

朝里有人好做官,况且有这么个牛逼的爹。所以当29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后,再加上他亲爹的影响。康熙皇帝便将张廷玉调到了当时的南书房(中央首长秘书办),官虽不大,但却天天与最高领导人接触。这就是中枢子弟。



2.张廷玉与雍正的和谐关系。

雍正皇帝是以刻薄寡恩而在历史留名的,但为什么雍正一朝14年。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如鱼水之欢?如漆似胶,举案齐眉夫唱妇随?(以上成语是为显示本少校知识丰富,瞎引用的)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雍正与张廷玉之间:

一个刚正严明,一个宰相气度。

一个嫉恶如仇,一个软硬兼施。

一个励精图治,一个忠心耿耿。

所以在雍正朝,张廷玉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在各个重要部门都做过一把手,有丰富的执政和从政经验。

张廷玉是1672年出生,他比雍正皇帝大6岁。所以当雍正皇帝1735年驾崩的时候,张廷玉是63岁。而这个年纪用我们现代话讲正是从政的黄金时期,人生第二春刚开始。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帝是准备将张廷玉留给他的儿子用的。

所以雍正帝在临死前:承诺张廷玉死后,让他配享太庙。



3.为什么张廷玉与乾隆帝的关系肯定不如前朝和谐?

1735年康熙雍正帝驾崩。年仅24岁的乾隆帝继位。那一年张廷玉63岁。

1.一个63岁的三朝老臣,身体还十分康健,权力十分大,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家族子嗣遍及朝野。

2.从一个领袖皇帝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一个臣子的风险性要大于它的实用性。

3.再加上张廷玉,63岁,为人做官处事肯定比较稳重或比较保守。这与24岁正风华正茂的的乾隆帝的做事风格格格不入。

4.张廷玉的稳重,在乾隆眼里可能就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张廷玉对前朝皇帝,对他的肯定的赞赏在乾隆眼里可能就是倚老卖老。(在这个观点上,我们一定要以最坏的心态来考虑一个帝王)



4.张廷玉与乾隆关系恶化的根源。张廷玉的三个昏招。

在说这个观点之前,我们一定要重点说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做人上的根本不同

雍正是典型的面冷心热。乾隆则是典型的面善心冷。

性格的原因导致了雍正皇帝不会轻易去承诺一件事情,但承诺后一定会做;而乾隆帝则会轻易许下诺言,但许下也就许下了,可能后期就忘了,一诺千金这种事在乾隆皇帝面前是不存在的。

这导致了张廷玉对乾隆的信任度远不如对他爹雍正。所以他就出了第1个昏招:

他要求乾隆帝将雍正皇帝承诺给他的,死后配享太庙这个荣誉,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而这一点正是采了乾隆的猫尾巴。一个皇帝可以被人骂残暴,可以被人骂无耻。但一定不能被人威胁!

面对如此尴尬的情形,张廷玉不但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而是做出了第2个昏招:

他与鄂尔泰在治国理念上有了争执,并上升为党争,张廷玉对于雍正的新政,是抱着极为赞同的态度的,

鄂尔泰则认为,康熙时的开明和无为而治是比较符合清政府当时所面临的情实际情况的。

这二人对于治国理念的党争直接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满。大家一定不要忘了乾隆帝是康熙从小拉扯大的,所以在治国理念上他更倾向于康熙朝无为而治和宽严相济。

张廷玉的第3个昏招:三番五次的要求告老还乡

一条看家护院的狗,对于主人来说什么时候杀什么时候放,是主人说了算,而不是狗说了算的。张廷玉没这个觉悟。他自然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太多,所以他想提前告老还乡,以求在活着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配太庙这一幕。

而对于帝王来说,我可以给你,但你不能来要。关于配享太庙这一荣誉称号是我爹给你的,不是我给你的。我承认我将来会给你,但一定不能主动来要。

而张廷玉也属于老糊涂了,就在这个问题上跟乾隆帝交上了劲。最终的结果是他成功的告老还乡,然后被乾隆罢官夺职抄家!

于是张廷玉病死了。在他死后不久乾隆就大张旗鼓的承认,你张亭玉还是可以配享太庙的!!!

通过张廷玉这个事情,我们总结出来的一句道理就是:领导承诺的东西一定要记住让他主动给,千万不要去,张口去要,就算他承诺过也是这样。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少校柳下惠


朋党是威胁皇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如唐朝的牛、李党争,宋朝的元祐党争等等。乾隆一朝注重打击朋党,1740年,结束了五年政治实习期,乾隆就开始处理鄂尔泰与张廷玉的朋党问题,显现出乾隆作为一流政治家的才干。乾隆晚年,尽管健康状况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日常政务,但乾隆从来没想过把大权分担给朝中重臣。他深知这些重臣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一旦分享最高决策权,很容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形成朋党,导致混乱。所以朝中没根没底,没帮没派,没有什么资历的和珅才被乾隆看重,成为贴身秘书,帮他处理日常政务,执行具体决策。

还是在未登基之前,乾隆就已经通过史书,对朋党政治的历史和危害有了深入了解,并对朋党深恶痛绝。

雍正皇帝留给乾隆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两位重量级政治人物: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位大臣,都是位高权重,才干出群。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雍正后期的内阁首辅,是雍正最信任的满族大臣。张廷玉则是雍正最倚重的汉族大臣,任文渊阁大学士,军国大事,多与参决,被雍正称为“第一宣力大臣”。

乾隆即位之初,继续任用雍正的旧臣。自己有事外出,日常国务即由鄂、张二人留京处理。二人权势,一时远远超过雍正时期。但是能人之间总是难于相容。这种状况,正是开启朋党政治的最佳条件。虽然鄂、张二人并无植党的企图,大臣们却各怀揣度攀附之意,满族大臣逐渐开始投奔鄂氏门下以求提拔,汉族大臣渐渐聚集在张氏之门互通声气。朋党之雏形,渐渐出现。

乾隆虽有察觉,也是无奈。在没有形成自己的班子之前,他只能沿用雍正遗留下来的官僚机器。为了使这部庞大的国家机器继续正常运转,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护两党的平衡,缓和他们的相互斗争,采取“既不使一成一败,亦不使两败俱伤”的平衡策略。因为一旦两派中不管哪一派彻底失势,必然会兴起大狱,杀掉大批官员,造成人才资源的重大损失和朝廷政局的重大失衡。

为了维持这种平衡,乾隆真是煞费苦心。他在用人行政上,特别注意对鄂、张二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他阅读奏折时,提高警惕,努力甄别他们的建议和施政中的个人目的。他努力使全国官员知道,自己绝不会受朋党因素的操纵。有一年内蒙古额驸(附马) 策凌到京,在陛见中向皇帝奏陈大臣忒古尔德尔年纪已老,身体衰弱,请求皇上召他回京,还向皇帝夸奖法敏、富德、常安等人,说他们能力出群,应该重用,特别是富德应该补为随印侍读。乾隆察言观色,以策凌与鄂尔泰友善,判定策凌的这番言论是鄂尔泰主使的。“此必鄂尔泰曾向伊言之,故伊如此陈奏也”。乾隆遂直接质问鄂尔泰。鄂氏奏辩说并没有嘱咐策凌说这些事。皇帝并不相信,说:“夫向伊言之而奏,固属不可,若未向伊言,而伊揣摩鄂尔泰之意,即行陈奏,则势力更重!”提醒鄂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清稗类钞》《清高宗实录》)

乾隆五年 (1740年),刑部侍郎职位出现空缺,乾隆本来想批示被罢官的张照担当此职。但那一段时间鄂尔泰因事没能上朝办事,只有张廷玉一人在皇帝身边,而张照平素又被归为张廷玉一党。皇帝“恐人疑为张廷玉荐引,是以另用杨嗣璟”,以后又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才起用张照。他之防范朋党,小心到如此程度。

乾隆五年,乾隆出色地结束了政治实习期。对鄂尔泰和张廷玉不再那么须臾离不开了,对他们的政治建议不再像以前那样言听计从,在用人行政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主性。坐稳了宝座的皇帝觉得自己可以深入解决朋党问题了。乾隆五年四月,乾隆皇帝降下长谕,公开指出目前的局势有党争的危险。他历数了鄂尔泰为人不谨之处,要求全体大臣们小心警惕,不要再结党。他举例说,永州总兵崔超潜获罪交于刑部处理,鄂尔泰认为崔氏有可谅之处,密奏为崔氏求情,乾隆听从了鄂尔泰的意见予以从宽处理。事情过后,外面大臣纷纷谈论鄂尔泰的功德。乾隆十分不悦,下谕旨告诫鄂“嗣后言语之间,当谨之又谨”。这道谕旨是乾隆即位以来首次正面触及朋党问题……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鄂氏敛手之后,他的党徒却犯了事。言官仲永檀是鄂尔泰的门生,作为一名御史,他专门找张廷玉一派的毛病。乾隆一时不明内中奥妙,还以为他为人耿直,颇加提拔。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仲永檀的动机败露了,原来他弹劾张派大臣时,经常找鄂尔泰的长子鄂容安秘密商量,被人揭发。乾隆帝赫然震怒,他痛斥鄂尔泰:“仲永檀如此不端之人,而鄂尔泰于朕前屡奏其‘端正直率’,明显系党庇门生……鄂尔泰应该自思: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

鄂尔泰闻旨以为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好在皇帝不想让表面上完美的君臣关系在鄂尔泰晚年破裂,也不想让鄂氏一派一败涂地。他仅命鄂容安退出南书房。在这个案子之后,鄂党人物很长时间之内藏身敛迹,不敢再有任何举动。张党亦鉴前车之覆,谨小慎微,处处提防。朝廷之上一时风平浪静,乾隆治理朋党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

1745年,鄂尔泰去世。按照乾隆朝政局演变趋势,以鄂尔泰的脾气性格,如果活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后,肯定不能得到善终。好在鄂尔泰还算个有福之人,于乾隆十年 (1745年)“幸运地”病死,总算基本上保全了名节,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了善终的名臣。

张廷玉就没这么幸运了。虽然把臣术练得如此炉火纯青,进入乾隆时代,张廷玉还是感到了一丝丝凉意。他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年轻皇帝太精明了,比他的父亲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五年(1740年)开始,皇帝就不断地打击性格傲慢、行事张扬的鄂尔泰。同时,皇帝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张廷玉的观察和挑剔。幸亏张廷玉平时对于朋党嫌疑懔如临渊。作为官场中人,人际往来谁也无法避免,特别是作为“相国”,他的家是京城人际交往的中心。但张廷玉绝不轻易帮人说话,也绝不轻易介入人事纠纷,而是听从花开花落。在与鄂尔泰的斗争中,他始终处于下风,也始终不争不怒,打太极拳。正因为如此谨慎,所以在鄂尔泰连连受到指责和处理时他却安然无恙。

然而,鄂尔泰死后,皇帝的注意力必然完全集中到他身上。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他不想成为朋党领袖,但是身处如此高位,想不被攀附是不可能的。主动要投靠他的人如蝇之附,驱而不走。所以,虽然皇帝的大棒一直没有落下,张廷玉心中却无时不处于紧张之中。他知道,统治者是从来不讲什么恩义的。虽然自己给乾隆的父祖卖了几十年的命,但如果政治需要,皇帝打击起自己来并不会手软。

张廷玉感觉,自己退出政治舞台的时间到了。晚年的张廷玉太想保住名誉,也太想摆脱新皇帝带来的政治压迫感,于是在乾隆十三年,也就是富察氏去世这一年提出乞休,但是并未获得乾隆批准。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去世,张廷玉又迫不及待不合时宜的提出乞休,这一次终于激怒了乾隆。乾隆索性把十几年来对张廷玉忍住没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太庙。

然而,噩运却并不甘心到此为止。张廷玉精神刚刚好转,朝廷中又出了一件祸事:他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在母亲去世后,为了挣点“考试补贴”,居然隐瞒母丧消息,“匿丧赶考”,为御史储麟趾所参。这件事发生得真不是时候。皇帝又一次想起了张廷玉,因为朱荃在仕途上起步,就是因为受了张廷玉的举荐,何况张后来又和他做了儿女亲家。绝不容眼里掺一点沙子的皇帝决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派出自己信任的内务府大臣德保到查抄张家。经过这场问罪,张党完全被击垮。张廷玉名誉丧尽,门生故吏各寻出路,如树倒猢狲散。乾隆打击朋党,终于以全胜结局。

修炼了一辈子臣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经此打击,张廷玉彻底灰心丧魄。他日日兀坐家中,终日不发一语。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家中苟活了五年,张廷玉终于死了。(作者 张宏杰)


阿吉小林


我认为乾隆是想对张廷玉好的,只是满朝的满人不愿意看到,明里暗里肯定有左右乾隆的思想


宠物圈外人


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在安徽老家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文和。这一虽然没有贬义,但在与“文”字搭配组成的二字美谥中,共有三十多个等级,其中最高是“文正”(死后谥文正),其次是“文贞”,最末才是“文和”,作为唯一配享太庙的汉大臣,张廷玉死后仅仅得到“文和”的谥号,与他生前的身份和地位显然是不尽相符的。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张廷玉这位老臣呢?

这与乾隆对张廷玉晚年心存芥蒂不无关系。乾隆做皇帝后,不仅继续奉张廷玉为汉臣之首,而且优礼备至,尊敬有加。乾隆二年(1737),又特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开了文臣封伯的先例。两年之后,乾隆再加张廷玉太保衔。

不过,乾隆七年(1742)之后,乾隆对张廷玉的倚重越来越少了,不再事事向他咨询。年轻有为的乾隆急于进取,很想超越前人,稳重平和、的张廷玉的办事风格和能力,已经不能适宜新主子的要求。

乾隆十年(1745),鄂尔泰去世,乾隆起用年轻有为的讷亲为保和殿兼。讷亲是权贵,代替张廷玉成为内阁首铺不久,又当上首席。重用满人的做法,虽是清朝用人的惯例,但经验欠缺的年轻人初获任用,就位列自己之前,还是让张廷玉感到不是滋味。一年之后,乾隆又以张廷玉年逾古稀为由,准许他不必早朝,遇天热或刮风下雨天气,还可以不来上班,遇有应办事务,可以在家办理等等。

这表面上是尊敬优待长者,实际上是正式对外宣布:张廷玉不再参与朝廷核心机密,一切均由讷亲听政承旨。很显然,乾隆已把张廷玉当做之人。张廷玉岂能不明白这一点?为了给自己这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抽身而退”的想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乾隆十三年(1748)的某一天,张廷玉正式向乾隆提出了退休的请求。让张廷玉意想不到的是:乾隆拒绝了他的请求!理由是“从祀元臣”岂有“归田终老之理”?意思是获得了配享太庙殊荣的人,是不能贪图个人安逸的,必须为国家贡献毕生力量。

乾隆不让张廷玉退休回家,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只是不好明说而已,那就是张廷玉知道的秘密实在太多,乾隆怕他回到文风极盛的桐城以后,少不了有人向他采访往事,形成记录,留下一段不知何时才会冒出来的秘史,所以一定要留他在京,进行有效控制。于是不管张廷玉列举何种理由恳请乾隆准许他回乡养老,乾隆都毫不客气地一一予以驳回。

一年之后,张廷玉又以身体欠佳为由,提出了“休沐养疴”的请求。这一次,他不敢再说退休,而是说“病退”,并且只是“暂归”。还保证说:后年皇帝南巡时,他一定赶到江宁迎驾。乾隆这才勉强同意张廷玉以原官退休。乾隆还指示说:明年春天冰雪溶解之后,张廷玉就可乘船返乡。

就在此时,张廷玉的政敌史贻直向乾隆进言说:张廷玉这种人,哪里有资格“配享太庙”!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张廷玉耳中。他想起乾隆说过配享太庙的勋臣不能归田终老的话,越来越担心乾隆将来不能兑现先帝遗诏中的承诺,于是急忙进宫,“乞上一言为券”。就是请求乾隆亲笔写一字条,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史贻直是秘密奏对时说这番话的,张廷玉这么快就知道了,说明内部有人通了消息。

这本来就让乾隆非常不爽而张廷玉有这种担心本身,说轻点是信不过自己,说重点是把自己看作刻薄寡恩之人,所以乾隆对张廷玉的这个请求颇为不快。不过乾隆最终还是满足了张廷玉的要求:“为颁手诏,申世宗(雍正)成命,并制诗示意,以明刘基乞休后仍配享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