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人把月球叫做广寒宫,为什么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中华复兴之路势不可挡


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这使得它的逃逸速度只有区区的每秒2.38千米。且由于内核的冷却,使得磁场强度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因此,没有了磁场的偏转太阳风,月球的大气就会被太阳风加速到逃逸速度,逸散到太空之中。这导致了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

图:月球地表

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使得月球的地表温差十分的大。在阳光直射下,能够高达120℃,而夜晚温度会低至-170℃,温差接近300度。所以,月球并不是题主想象那样只冷,而是冷时冻死,热时烫死。

古人认为月球的“广寒宫”寒冷,只是根据平时生活经验的猜想而已。古人知道“高处不胜寒”和夜晚寒冷的现象。月亮大部分时间都是出现在夜晚的“高空”之中,“当然”应该寒冷了。


讲科学堂


现在很多人提到古人,就感觉他们的预言很准,其实古人的预言基本上全是错的,一两个巧合撞对了,就会大肆宣传。大部分猜错的预言,民众会选择性遗忘。

其实古人知道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他们会联想到挂在高空中的月亮,肯定符合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于是认为月球上是冷的。

其实古人猜对了一半,但是逻辑出发点压根就站不住脚。

月球由于没有大气层,也没有液态水,所以热量不能存储到月面上,这样一来导致月球白天温度可高达120多摄氏度,夜晚可低至零下180多摄氏度。

月球处于冷热的极端,所谓的广寒宫在白天温度可比沸水还热呢。


古人同样的预言还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现在很多人马马虎虎地听说过相对论就得出速度越快,时间过得越慢的结论。于是认为,天上的速度比地球快,所以天上时间慢,于是古人又说对了?

其实所谓的天上在广义相对论里面相较于地面是弱引力场,其时间流逝反而越快。空间站距离地面也就400公里,主要考虑狭义相对论的速度对时间的影响,而弱引力场对时间的影响会很弱。所以空间站上的时间的确比地面慢。


但是卫星高度比空间站高得多。所以这时候弱引力场导致的时间变快效应会超过狭义相对论的时间变慢效应。于是卫星时间反而比地球还快,那么在这个角度上看,古人的预言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就是错的。

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预言不具有科学性,即便猜对了,也只是巧合而已,并不值得过分解读。


科学认识论


现代人称月球,中国古人称月球为月宫,嫦娥到了月宫后,她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广寒宫。

广寒宫到底冷不冷,冷到多少摄氏度,我在科学杂志上看到过,好像是零下150几度,这么低的温度,确实够冷。

汉朝东方朔在《十洲记》中记载:“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古人的著作也这么写 ,看来说广寒宫冷还是有根有据的。

不过绝大多数古人写广寒宫的冷,倒不是温度冷,而是指广寒宫的冷清和孤独。

我们可以想想,广寒宫里只有嫦娥、吴刚、月神、月宫娘娘、外加一只小白兔,这么大个地方,只有如此稀少的人,怎么不冷清?

再说,月宫属阴,与阳相对,也听上去也让人有点阴冷阴冷的感觉。所以诗人也有冷月的说法,但没听说过有热月。

总的来说,广寒宫的冷主要指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境美。








六妙长春


古人从来没有把月球叫做广寒宫,只是说广寒宫是上界神仙为嫦娥建的一座宫殿,据说是一只具有宇宙灵性的蟾蜍幻化而成,所以又叫“蟾宫”。

由此可知广寒宫只是建在月亮上的一座宫殿而已,不能对等借代。当然在古人心目中月亮的确是寒冷的,这不仅仅是从把月球上的宫殿叫做广寒宫看出的,还从古人把月亮称为“太阴”,而把热力四射的日头称为“太阳”可以看出。那古人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这由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古人纯粹是凭感性猜测。

就像亚里斯多德凭感性经验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一样。古人把月球和星星看作是天,天比地高――高处不胜寒,所以认为它是冷的。

古人起初并不知道月球也有白天黑夜之分,有寒冷(零下190℃)的时候,也有炎热(127℃)的时候,实际上不能简单地说月亮是热还是冷。但古人却凭主观臆想武断地认为月球是寒冷的。

第二,太阳出现在白天,而月球一般出现于夜晚,相对来说夜晚比白天凉爽寒冷。

太阳在白天发光发热,给人带来温暖,但在夜晚虽有月亮但丝毫感觉不到热意,只有一点光亮,还是皎洁的,因此才把它叫成“月亮”。当然古人起初并不知道月光实际上是反射的阳光,是太阳光照射在月球上然后又反射到地球。而是把它当成自发“阴光”的星象,后来逐渐知道,也认为是借太阳之光。日月对举,故称月亮为太阴。古代哲学中曰:“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指阴阳,其中阴指女性、柔、冷等的意思。这个太阴是四象之一,意指阴柔、冬寒或水、北极、幽暗、阴湿等。古人早就发现女性月事与月球运行有关,而女性为阴,因此把月亮称作太阴,意指阴冷。

第三,来自古代神话传说。

清东升《长生殿》:“吾乃嫦娥是也,本属太阴之主,浪传后羿之妻”,


嫦娥是太阴的主人,月亮就是太阴。嫦娥只有玉兔相伴,还有个傻吴刚被罚,在不停地砍伐桂树,实在是寂寞凄凉,真是“嫦娥应悔偷灵药”,月亮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冷宫”。

现在好了,有嫦娥四号去作伴了,就不寂寞了。


物原爱牛毛1


我们都知道,月球上一片死寂,没有玉兔没有嫦娥更没有广寒宫。



古人之所以称月球为广寒宫,不是因为知道那里冷,而是远古时代地球上真的有一座“广寒宫”。

关于这个问题,这就不得不说“广寒宫”的由来。而这个故事的关键人物便是“寒浞”。

在信仰图腾的古代,存在这各种大大小小崇拜大自然的氏族部落,如:狼族、龙族、鱼族,当然还有我们后面要说到的月亮族。

寒浞是夏朝的一个君王,是月亮族的首领,更是当时的一代枭雄。



正是因为他统一了自太康失国54年以来的分裂的天下,且灭了当时强大的氏族部落有穷氏族的首领。而有穷氏的首领,正是我们熟悉的射九日的后羿。

嫦娥原名叫姮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战败后跟了寒浞。

寒浞为了取悦嫦娥,特地为她建了一座宏大宫殿,嫦娥就住在这座宫殿里面。

由于这座宫殿广大,且为寒氏首领建造,所以这座宫殿便叫广寒宫。

这便是广寒宫的由来。

总不能飞到月球没地方住吧,后来的嫦娥奔月传说,就把嫦娥居住的广寒宫一同带到了月球上,于是月球上就了广寒宫。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夜行道


夜行道


古人们将月宫称之为“广寒”,并不是因为知晓月球表面的物理温度,更不是因为古人们登上过月球,而是建立在阴阳学说和古代历史之上的“美妙幻象”。

广寒宫的由来

中国古代“十三经注疏之首”的《易经》将天地万物分化为“阴阳两极”,阴与阳相互调和,此消彼长,共生共存。

最初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古人们对天象交替、自然现象的总结,人们把象征着光明的日轮视为“阳”、代表着黑夜的寒月视为“阴”。

“阴”是万物的构成元素,代表了宇宙之中所有物质的对立面。

但“阴”所包涵的暗、寒、聚(水寒则聚冰)是实体化的,所以古人们认为,在象征着“自然之阴”的月亮之巅上,一定矗立着一座孤独寒冷的宫殿。

而所谓“广寒”一词,本来是道家学说《洞真经》中,所描述的一座位于北方之极的“至阴仙山”——广寒山。(位于山东潍坊,现在已经更名)

后来经过神话故事的加工,人们幻象的那座月亮之巅上矗立的宫殿,变成了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广寒山也变成了广寒宫。

历史中的广寒宫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山东省潍坊市境内,曾经有一个名为“寒国”的国家,寒国中所矗立的宏伟宫殿叫做“寒宫”。

寒国的国君“寒浞王”,消灭了以后羿为君的国家,霸占了后羿的妃子“姮娥”,姮娥美丽动人、倾国倾城,是一位绝世罕见的美女。

但姮娥却对杀死后羿的寒浞王冷若冰霜,寒浞王为了能够得到姮娥的真心,几乎倾尽国力,建造了一座巨大、华丽的宫殿,这座宫殿就是“广寒宫”。

寒国以月亮作为图腾,所以在后世人的心中,“广寒宫”便成为了月亮的象征。居住在广寒宫的姮娥,也变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嫦娥,通过神话故事,续写着与后羿的爱恨情仇。


“广寒宫”,与世隔绝、沉静凄清。仿佛将尘世间的一切虚华与清苦,都拒之门外。

银河寂灭,万星闪烁,在寂寥的宇宙之中,独守脱离尘世的简净时光。

广寒宫是古人们渴望远离喧嚣与繁华的“心灵宫殿”,是淳朴与雅逸的“幻象之城”。

人生在世,光阴短暂如镜花水月,何不在心灵深处建造一座恬淡素净的“广寒宫”,安慰那缕尝尽艰辛,流转天涯的灵魂。

广寒宫,是思乡人的泪水,是孤独者的安慰,更是古人们最美好的幻想……


白话历史君


我查了下资料,好像是从唐代开始,月球才开始称之为广寒宫。神话传说中,嫦娥仙子的宫殿,据说是有一只灵性的蟾蜍幻化而成,所以又叫“蟾宫”。

古代人又没有去过月球,如何知道月球 上十分寒冷呢?这与群经之首的《易经》有关,易经中把宇宙万物,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用“阴阳”二字来表达,宇宙间的所有物品,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物体的二个方面,用现在的表达为对立统一。用阴阳来解释,白天为“阳”,夜间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

老子认为“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指阴阳,白天属阳,夜晚属阴。因此,古人将月亮称为太阴,太阳称太阳。一个白天出现,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月亮在晚上出现,越是冬天,月光越冷。因此,太阳代表阳,温暖,月亮代表阴,代表寒冷。以此判断月球上很冷。

用现代的科学仪器,是可以测量月球温度的。其实月球并不冷,白天最高温度达到了127摄氏度,不过月球的晚上确实挺冷的,极低温达到了-183摄氏度,温差达到310摄氏度,只是不适合生命的存在而已。

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东西,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如果没有这个神话传说的话,怎么可能有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千古绝唱?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还将永久流传下去。

 

  


德雨50926495


每当夜幕降临,大地归于寂静,不时地传来几声虫子的鸣叫声,虽然白天气温很高,但是月亮只要一出来,温度骤降,必须要披一件外套了,而在寒冷的冬季,这样的情况更甚之。

古人喜爱遐想,编织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因为他们好奇月亮上有什么,但苦于科技的限制无法知道,古人看到月亮上阴影一块一块的,认为那是连绵的海洋,明亮的地方则是陆地,陆地上建造一座巨大的宫殿,名为广寒宫,嫦娥姐姐居住在里面。

广寒宫的门口有一颗高约500丈(1666.6666667米)的桂花树,一位名叫吴刚的汉朝人,不专心学习,天帝气个半死,把吴刚逮到广寒宫,让他去砍树,手起斧落,桂花树立马愈合,一天接一天,总是砍不倒,其实月桂是不死之树。

吴刚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年复一年的在那里劳累,心中不忍,将三个儿子派到了广寒宫,一个变成了兔子、一个变成了蟾蜍陪伴吴刚。

兄dei,这是神话故事,不要与现代科学扯在一起,现代科学是实地考察了一番,知道了月球上的环境,古人那是遐想,与现今的玄幻小说从根本上来说没啥区别。

o(︶︿︶)o !

个人浅见,欢迎评论!


科学船坞


古人把月球叫做广寒宫,为什么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其实月球并不冷,白天最高温度达到了127度!这能叫“广寒宫”吗?应该叫“广热宫”!不过月球的晚上确实挺冷的,极低温达到了-183度!但事实上古人看到的是白天的月球!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总不可能是初一的时候说的吧!

毕竟对着黑糊糊的夜空苏轼怎么都念不出这千古绝唱,所以古人口中的“广寒宫”就是瞎掰的,而且还错了,因为古人看到那冷色调的月亮,其实是月亮最热的时候,甚至比你家里的高压锅里还要热!

从初一到十五,又从十五到三十之间的月相变化,弯月眉月确实很漂亮,但却鲜有诗人在朔月期对酒当歌,开怀畅饮,毕竟古人还是讲点情调的,一轮明月高高在上,那明显感觉不一样了!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古人说的“广寒宫”只是说对了一半,无论你要说古人智慧也好,还是凑巧也罢,你喜欢就行!

还有一个是“天上一日,人间千年"的梗,很多朋友认为古人在相对论上也颇有认识,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即使到达近地轨道,其速度和引力综合下来的相对论误差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高精度的导航也许还是较真一二!但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其实这是对仙界的美好向往、对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而已!

因此每次有古人在这方面描绘中瞎蒙蒙对的情况,很多朋友会认为古人咋这么有智慧!但却对很多愚昧的认识选择性忽视!当然古代确实有着灿烂的科学与文化成就,但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们可以肯定,现在一个初中生的科学认识远超古代任何一个思想家,但也仅限于科学认识!就文学水平而言......那当然只能呵呵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并不是说古人知道月球很冷,其实恰恰相反,我们夜晚能够看到的月球这面,温度是非常高的,平均温度达127℃。这面属于月球亮面,也就是太阳直接照射的这面,看不到的那一面(暗面)才是寒冷无比的。

古时候把月亮成为太阴,区别于白天的太阳,二者是阴阳两极的代表。在古人眼里,白天太阳出来是热的,而夜晚月亮出来是冷的。认为夜晚的冷是月亮的杰作。



事实上地球的温差根本就和月亮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太阳自转,光照改变造成的降温。月亮之所以只在夜里出现也是因为月亮本身是个不发光星球,能发亮完完全全是反射太阳光。这种靠反射形成的亮度,就算是在白天出现,要是光照太强的话也是看不到的。


久而久之,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夜晚的月亮就成了冷的代言词。由于古代信仰和一些神话的色彩,自然而然的把月亮神话出广寒宫,也就是他们认为最冷的地方。其实夜晚我们看到的月亮不冷,反而温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