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成都二環高架的三大堵點,其中一個點既不是設計原因,也無法緩解

2013年5月,全程28公里成都二環高架投入運行後,確實為成都城區交通擁堵起到了極大的緩解作用,特別是穿城而過從以前經城區主幹道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縮短到經二環高加只需要十多分鐘,給廣大市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然而,很多朋友在二環高架駕車行駛時,卻經常遇到幾個固定的堵車點,有時候高峰期甚至能堵到讓人心裡狂躁。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深入瞭解一下二環高架那些堵點,併為疏解堵車出出主意。

堵點一:二環高架成溫立交段

溫江作為成都後花園,與成都的人口流動非常大,再加之川西旅遊很多時候也從成溫邛方面走,所以成溫之間交通流量一直居高不下。二環成溫立交作為成都主城區的重要出口,交通壓力在全成都都差不多居於前列。二環高架成都溫立交擁堵,在成溫 快速路開通前,是兩個方向的進、出口都堵,車輛一到該出口前後500米的位置,就開始緩行。

究其原因,首當其衝是車流量太大,作為機動車保有量全國第二的城市來說,這個不需要多說,很多堵點都是這個主要原因。成溫快速路開通後,溫江進站方向車流壓力迅速集中到了高架上,基本從清江中路上橋就開始堵,一直堵到進入二環後幾百米才逐漸緩解;而成溫快速路開通後,向溫江方向的出流量迅速增大,出城方面擁堵卻只得到稍稍緩解,進入匝道前依然會遇到堵車。這其中的主要原因與北星立交出口堵車的原因相似。因此,成溫立交主要堵車原因是車流量太大,短時間內無法緩解。

堵點二:二環高架駟馬橋入口至北星立交段

熟悉成都北門的朋友都知道,駟馬橋、荷花池片區交通擁堵情況經常發生,主要原因有老川陝路出入車輛量巨大、荷花池片區出行人口電動車等密度太高。二環高架修好及荷花池部分區域搬遷後,擁堵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緩解。但成綿高速直通二環、老川陝路龐大的車流,依然讓這一段壓力山大。

但為何只是經常在二環高架駟馬橋入口至北星立交段發生擁堵呢?這就與這一段的設計缺陷分不開了。

缺陷一:入口與出口太近,車流相互干擾(如上圖)。從駟馬橋入口進入二環的車流,與提前變道準備從北星立交出的車流相互干擾,造成緩行。

缺陷二:北星立交出口無變道緩衝區(如上圖)。從北星立交出口上北星大道的車輛,在直行道上減速、右轉,效率大大降低,直接導致後續直行車輛減速或變道,進而導致該區段經常出現擁堵情況。缺陷二這種情況在很多出口都有,比如前文的成溫立交出口。

堵點三:人南立交

二環高架人南立交可以說是個奇葩的地方:其他出口都在右邊的,結果這裡下橋的出口在左邊,很多人開車過那個地方,準備下橋習慣性就靠右了,抵攏了才發現是左邊,要麼來不及開過了再掉頭回來,要麼違章變道。

人南立交這個奇葩的堵點,主要原因在複雜的設計和密集的車流都是原因。而且,人南立交的複雜並不只侷限於高架橋上面。通過上面所說的下橋匝道下高架後,如果你一直直行,你會發現你重新上了二環高架(嗯?我是誰?我在哪?)。如果在橋下不同的出口右轉,又分別可以上人民南路和機場高速方向。複雜程度讓小編已經暈了,對於人南立交,同樣走錯過的小編表示無力吐槽~

當然,總體來說,成都二環高架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安全與便利,也很多人與小編一樣深深地愛上了二環高架,也願意為二環高架解決擁堵問題出謀劃策。如,有網友向成都市相關部門建議:高架入口與出口之間的間隔距離延長,防止車流乾擾。易堵地點的高架出口,設置出口緩衝區(如上圖),並提前較長距離設置實線分隔直行車道與旁邊的車道,保障直行車道暢通,提示出口車輛提前變道,將排隊出高架的車流隔離在緩衝車道上排隊等候。


對二環高架,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呢?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