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学赵孟頫的书法一年了,遇到“瓶颈”时该如何提高?

临池管窥


我们学习古人书法,经常会到了某一个阶段出现瓶颈,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突破了这个瓶颈就会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看了一下题主的临习作品,可以说已经有了赵氏的模样了,学了一年赵书就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跟原帖比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我从题主的临习中挑出了几个字,然后跟原帖的字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来说明一些问题。

这幅临习作业应该临的是赵孟頫的《三门记》,赵孟頫写《三门记》的时候,赵体的特点还没有完全定型,这个时候《三门记》的字形是比较宽扁的,而题主临习的作业,把它写成了竖长的了,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这是整体上来看的,下面咱们再仔细说说。

这几个字一比较的话,就很能发现问题。刚才我们说的体势变原帖的宽扁为竖长。在用笔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了原帖用笔的一种厚重感。这是很多学赵体容易犯的问题,厚重感没写出来,最后流于软媚,结果就成了软俗。

题主的问题就是临帖不细致,最明显的两个问题:

入笔轻浮,原帖入笔后会有驻笔,但题主入笔即行,所以入笔处会显得轻浮,失去原帖的厚重。上面这几个字中,每个字都有这个问题。


转折缺少方硬。很多人说赵字软,其实很多人可能看的不是赵书的真迹。上面这几个字,原帖中转折处的用笔,赵孟頫多是方折,偶用圆转。这是赵孟頫学习李邕的用笔结果。而题主临习的字,原帖中方折的地方你反而用了圆转,原帖中圆转的地方,你用了方折。

题主的行书作品是临摹的赵孟頫的《送秦少章序》,与原帖一比,漏洞百出:

最大问题还是体势过于瘦长,缺少了原帖方阔的结体特点。赵孟頫晚年的书风虽然已经不再像早期那样宽扁了,但并不等于过于瘦长。

赵孟頫虽然写字很快,但用笔并不轻浮,而是笔笔精到。题主临习的笔法太糙,从入笔到收笔,中间的行笔及转折都有问题。

机构不准确,第一个字“送”就很明显。上面两点原帖是左低右高,题主直接写成左高右低。“秦”字上面的三横,完全跟原帖不一样。

算了不多说了,临帖的第一步,务必求得形似,您的临帖形似都没到了,不知道瓶颈何来。

通过分析我大概能猜出,题主是有一定功力之人。临帖的时候太早进入通临的阶段了,要想突破您说的这个瓶颈,其实很简单,一点就好。

那就是,放空自己,重新从单字临摹过关开始,临习的时候要细致,务必求得形似。单字过关之后,再试着3-4字的字组临摹练习,然后再一行一行的过。

就临帖这块来说,题主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真的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瓶颈阶段。


翰墨今香


练一年还没有步入正轨,所谓遇到了瓶颈,主要原因是训练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无论练什么字体,科学、系统、正规、专业的训练方法是,如图:

其次是,学习路线与选帖不正确,导致入帖难、走错路。

初学者练赵体,如果从《胆巴碑》入手是绝对错误的!《胆巴碑》笔法、字法均有魏碑元素在里面,所以,训练难度较大。其实,赵体楷书字帖多的是,比如《福神观》、《仇锷将军》……都比《胆巴碑》好,干嘛非得钻死胡同呢? 因为,我练过胆巴碑、福神观、三门记、读书乐,觉得都比胆巴碑好。单纯练习《胆巴碑》感觉不出来有什么不适,可是,当练行书的时候,发现《胆巴碑》的笔性比较特别,与行书兼容性不好,手法转换困难。

初学者,如果对魏碑书法体系不了解,没有一定的基本功,根本练不了《胆巴碑》。

赵孟頫的字帖、碑帖特别多,风格各异,是个非常大的书法体系,喜欢练习赵体书法的朋友,可以登录《书法欣赏网》搜看,件件是精品。

开始练习书法,不要选择字体个性过于突出的,应该选择笔法动作比较简单,字形工整一路的字帖,还要考虑它和下一步要练的帖是否有很好的二兼容性。例如:先练楷书《读书乐》,而后,再练行书《长春道院记》……这样的训练套路比较适合,即是捷径,而且还没有副作用和后遗症。

建议,之前的技法全部作废,从新开始。比如:

1、执笔法。宜采用〈潘氏三指执笔法〉,如图:

△图为本人执笔法

2、运笔法。赵体笔法特点: 简洁明了,干净利落,节奏明快,速度适中。所以,应以指法、腕法、肘法三者协调动作来完成书写过程,并且力求笔断意连,呼应顾盼。千万不要刻意附加逆入、顿笔、回锋等动作,以免造成行笔不流畅,影响书写效果。

以书写一个字为例,正确的运笔过程是,自然洒脱,不拖泥带水。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3、临摹法。必须采用原帖原大对等练习,并且采用〈潘氏摹临法〉,这样做效果非常好。千万不要将字帖放在一旁照着写,尤其是初学者,故意放大几倍临写的方法极不可取!

正规的临摹方法与步骤是: 摹帖~描写~临帖。如图:

1、先用单勾摹写法熟练字形结构,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2、用扩描法在单勾下来的字迹上描写。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3、再以对临法精研神采韵味。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以上是我的教学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前面很多牛人踢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可以像他们取经学习。

我班门弄斧提提自己的浅见。


1,看你练的是小字。行笔流畅,连笔处理很不错。应该是有书法爱好另外也想提高硬笔字,这是挺好的。每个人对于书法的要求或者是追求都不相同,要相信自己,多练会越来越进步的。


2,你说你练字一年,应该是近期书法提高的程度放缓了。每个练字的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的,不要着急。多的就不说了,我的建议是,写字之前多看看原帖。没错,就是下笔之前看看贴,脑海里过一遍字的写法再动笔,节奏放满一点。再则是写了一页纸,看看自己写的和字帖对比一下,笔法、结体差距在哪里。


3,赵孟頫字迹很多很多,早期的笔法像宋高宗和中晚期的笔法不尽相同,但又有相通之处。我的建议是,赵孟頫的字迹多找一些,读读贴,练练字。找起规律和变化,会减少很多枯燥得到很多快乐。

最后,与君共勉,我也是普通练字爱好者中的一员。


刘景明1


学赵孟頫的字一年遇到“瓶颈”,这对初学书法者来说,是很正常的。

看了题主的习作,一年的时间能临写到这个程度,说明题主还真是下了苦功夫的,在此,我为题主点赞!

遇到“瓶颈”怎么办?

一是停下来,先不要临写了。我曾经说过,写不下去的时候不硬写。不临写,不等于不学,可以读帖,可以领悟一下赵孟頫的书法精神,当你有临写欲望和临写冲动时,再临写。

二是遇到“瓶颈”时,先不要急,要静下心来进行认真思考,细心揣摩。为什么说学习书法急不得呢?为什么说学习书法要静心呢?因为学习书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功的,若静不下心来,更是学不进去的。启功先生九十岁的时间还在临写赵孟頫的字,而仅达八分像,题主才学了一年,就认为遇到“瓶颈”了。我认为,题主所遇到的并不是“瓶颈”,而是功夫没有下到一定程度,想急于求成,这是不可取的。俗话说,学习书法,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要想把赵孟頫的临写到五六分像,没有五至八的功夫是达不到的。

第三,继续深入临帖。根据题主目前的水平,应把重点放在“对临”上。对临,可选字临,可通篇临,也可临局部,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坚持临写下去。达不到五六分像时,先不要背临和意临。另外,还可以采用“倒置临帖法”,就是对临三五年后,再返回进行摹临,摹临一段时间后,可尝试跳过对临,直接进入背临。总之,临帖不能死搬硬套,要灵活,要把能尝试的临帖方式都尝试一下。据了解,历史上有不少书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当代的书法家亦是如此,只不过是他们不告诉别人罢了。

(赵孟頫书法)

第四,要专工一帖,不要得陇望蜀。有不少人学书法,不专一,今天临楷书,明天临汉碑,后天临行书或草书,这些都是学习书法的大忌,应弃之,并回归专一。

(赵孟頫书法)



第五,遇到“瓶颈”时,可到外面走一走,比如,参观一下西安碑林博物馆;去零距离接触一下《峄山刻石》;参观一下国内的名胜古迹;看一看全国各地的书展,等等。

以上为个人观点,供题主参考吧!


中州耕牛堂主


题目中出题人给出了楷书和行书临作,关于赵的楷书讲的人很多,在此就其行书的学习说一点看法。

上图是题主的习作,其中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三个圈处,为了连而连,尤其“物”字一撇,典型的“鼠尾”病笔,笔锋不是以腕力送到,而是以指力挑出,软弱无力。

下面以《前后赤壁赋》的结字为例,讲讲赵孟頫行书的学习。

一、横向取势。

老赵得“二王”衣钵,但字法却不似书圣的清挺,而是有着独树一帖的风采。此帖多横向取势,宽绰的体格让字看起来疏朗安逸。

当然,在横向取势之中,不乏方形或长形结构的穿插。他采用较大的字距留白、活泼多变的字形、适时的纵向取势,偶尔的草书参差等方式,使这种横向取势成为美妙的音符。

二、缜密和谐   

相较于王羲之《圣教序》的清爽挺拔,赵书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秀润婉转、遒劲超逸的美感,这得益于赵字结体的缜密和谐。

如图中“陵”字书写时有意将左部收缩,两边紧凑、中部疏朗,使该字顿生意趣。同样的字法还有“孟”字,只不过它是以上下的密映衬中部的疏。



三、错落有致

如何为缜密挺匀的结字增添灵动洒脱之气,除了上面所讲的运用草法外,还有便是于错落上做文章。

在《前后赤壁赋》中,左右结构的字令其长短相携,高低俯仰,如附图中“旗”字。


四、动静映衬

这一字法特点为看似沉稳端然的赵字注入了几许灵动。 此作的动静映衬包括章法处理上的行、草夹杂,亦包括字法上的运用。

“静”无非指行笔沉静,似楷书般的线条;“动”当然指笔致飞动,采用草书的笔意。如附图中“荆”字,以半边静半边动的行笔丰富了字法的表现力。

五、轻重相携   

如果着眼于章法,此卷行间的轻重变换是十分明晰的;而注目于字法,其线条的轻重相携亦比比皆是。   

轻重是通过用笔的提按来达到的,或左右对比,或上下各异,或内外有别,如“栖”字。

当然,这种字法的处理应注意自然妥帖,切忌过于机械。一般要将一个部首作为一个单元,不可将一笔作为一个节拍,写成笔笔都有轻重变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认真临帖+多练习。举个例子,为了把《胆巴碑》的龙字写像,一个龙字我写了一上午,里边的一些小细节,小的游丝引带,都反复去练,直到彻底掌握。不要抄字帖……我以前也是范范的临,现在逐字过关,逐个笔画过关,当然,对自己还不满意,越写越不满意,还要继续。通过您发的字,可以看出,还需要再认真些,多观察,多比对自己的字和原贴的差别。有时候,可能一个小笔画,小细节也要反复研究,反复写,反复揣摩书家的笔意,笔法。祝您成功……











赵子方书法


遇到瓶颈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可是从作者的字可以看出,你现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并不是瓶颈期的问题,而是选择的方向和练习的方法上出了问题。

你学习赵孟頫一年,写成了这样也算是正常水平,但是笔力上却还很弱,从笔画上也能看出你的用笔太过于浮华,不够沉着,这是初学书法学习赵孟頫楷书的通病。

所以,根据你的情况,我给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换字帖。

不要再写赵孟頫的楷书了,初学入门,学习楷书最好还是选择唐代的楷书,你的用笔不够沉着,接下来练习颜真卿是一个好的选择。

颜体用笔厚重昂,结构宽博,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建议你学颜体的时候把之前学的赵体通通忘掉,从新开始,从笔画开始一步一步练起。

第二个建议是临帖的态度上要改变

你只展示了三幅书法作品,三幅书法作品都很乱,写的是楷书,纸上明明有格子而不用,不用也无所谓,你自己安排的章法也不合理,一共写了三行字,行距还忽大忽小,连赵孟頫这样的书法大师写楷书都要画格子的,我们平时写字就更要注意了,没有格子很难把楷书写的规整。

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树立章法意识,不要拿出纸来就随便开始写字,要稍微规划一下,怎样把写出来的字安排在一起,看起来还合理,把每一次的临帖都当成一次作品书写,到了真正创作的时候也就顺其自然的写好了,平时要是漫不经心,创作的作时候就犯难了,这当然是一个学习的态度问题了。

关于你写的行书,还没有入门,建议不要再写了,专心攻一种书体吧。

按说好为人师不是一个好习惯,可写着写着就成这样了,祝你进步吧。


不二斋


不客气地说,你现在不过在瓶底,离瓶颈还早着呢,给你说一个虽然笨但很管用的方法,只要照作,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选一篇赵孟頫写完整文章,如《赤壁赋》、《闲居斌》或《洛神赋》等,先将文章背下来,每星期只临写三五句,然后背着字帖写出来与原帖对照,找出与原帖存在的差异和差距。到最后背帖一口气通篇写出来,我相信明年的今天,你在回头看今天发的照片,你绝不认为是自己写的。


四宝斋


一要立足打持久战。学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要耗费一生的精力,切忌有短期速成的想法。

二要打好基础。先把笔画、部首写到位,把间架结构了解清楚,做到胸有成竹。在此基础上再临怗,先对临,后背临使之烂熟于胸。

三重点突破。选一种喜爱的赵体字帖,反复临习不要轻易换帖,直到能背临下来。另外要多看帖分折其用笔、结构、行气、章法,了解赵体和其他书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做到心中有数。

四广学博揽。书法艺术不单单是写字,还包含书家的综后素质。要了解书法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到心中有书。另外多读写唐诗、宋词、精典文章,丰富自己的头脑,因为艺术是相通,互相融合的。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有韵味。


山城木子1


2.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书法,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遇到瓶颈期是正常时期的正常现象,无论学哪一种书体都会有瓶颈期。


出现瓶颈期一般表现为练习书法进步小或者原地踏步走,再者就是表现情绪很烦躁,怎么看自己写的字都不顺眼。瓶颈期很正常,但是通过了以后书法能进步一大截。出现瓶颈期如何提高呢?

3.首先,坚持临帖。瓶颈期由于心情烦躁,很容易就放弃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继续临帖,学习书法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功力不进则退。

其次,可以换一种风格的字帖。建议可以联系王羲之的行书圣教序,因为赵体和王羲之属于一个书法体系。更换字帖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失法度。

再者,多跟朋友交流探讨。因为出现瓶颈期可能会出现误区,跟朋友交流能发展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学习书法不能闭门造车,要多交流探讨!

4.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谢大家的阅读,感觉有用的朋友麻烦帮忙点赞转发,最后记得关注我的头条号兰亭书法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