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见见不花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和皇位继承的特殊情况,有关系的。

第一,朱棣篡位的时候,明朝仅仅传的两代。

也就是朱元璋传给朱允炆,随后就没了。

由此,明朝还没有完善的传位制度。既然没有完整制度和惯例,朱棣篡权也就有了依据。

没有一整套传位制度,朱棣可以解释自己篡位的合理性。

第二,朱棣拥有10万大军,并且击败了建文帝的军队。

目前他就是明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谁敢和他作对?

秀才遇到兵,在绝对武力面前讲道理是没有作用的。

如果胜者是朱允炆,是他的大军打破北平,那么结局自然完全不同。


第三,朱棣篡权属于朱姓家族内部的斗争。

即便朱棣篡权,皇位也没有传到别人手中,仍然是朱元璋的子孙执政。

从这个角度考虑,篡位也就不太严重。老百姓认为这不过是朱姓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国家以及老百姓都是没有关系的。

这一点最关键!

以朝鲜为例,李氏王朝也有很多篡位,但主要局限在李氏内部。这种篡位被老百姓和大臣默认,翻来搞来搞去还是李家的人坐位子。

第四。建文帝上台时间并不长,通过新政以及废除藩王,得罪了很多人。

加上他麾下的大臣,多是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文人。

建文帝这个团体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力量,也不能得到全国实力派的支持。已被他废除的王爷们为例,朱棣上台以后立即恢复了他们的地位,这些人自然会支持他了。

说起来,还是朱允炆太稚嫩,树敌太多,分不清究竟是谁主要敌人。

相比叔叔朱棣,朱允炆的政治火候差远了。


萨沙


这一点,确实是比较费解,为什么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城,就当上了皇帝,而明朝各地竟然没有反抗,然后直接臣服朱棣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而且朱棣还是直接绕过了济南,直接打下南京城的,这个在战争上是个大忌的。

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的,他以朱元璋的祖训做为依据,如果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而只有奸臣的话,藩王是可以带着兵进京铲除奸臣的,而朱棣打出来的目标,也不是建文帝,而是建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

朱棣还有其他有利的身份,比如是朱元璋还在世的最年长的嫡子,因为他跟朱标一样,都是马皇后的儿子,虽然他排行第四,但前面三个都已逝去,另外,他也说自己是被迫的,并不是为了帝位而去的。

但显然,朱棣所依据的这些祖训,都是被朱棣所修改过的,是对朱元璋的一些话做了断章取义的理解的,因为以朱元璋的英明,是不会留下这种给藩王造反的依据的,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朱棣胜利了。

第二种,不管建文帝是逃走了,还是被烧死了,或者自尽了,总的来说,建文帝就是死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嫡子,都是朱家人当皇帝,对于各地来说,其实没啥区别,只是换了个人而已,照样还是朱家的天下。

第三种,其实明军的主力,在跟燕军的主力对决中,已经被消耗了差不多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现在朱棣的燕军入主南京城,在怎么反抗都是无济于事了。

而对于其他几个藩王,除了被建文帝削藩的,还有被朱棣夺了部队的,其他的实力都不怎么样,即使心里有想法,也无可奈何,索性就转过来支持朱棣了。

第四种,建文帝才当了四年皇帝就失败了,根本还没有足够的威望。


历史简单说


因为朱棣运气太好,对手是朱允文。

朱允文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我们就不说了,来看看他在朱棣进入南京后的表现。

火烧皇宫,不知所踪。

朱棣泪流满面,真是我的好侄儿。

等的就是你自杀,或者看起来像是自杀。

如果朱允文带着守军和朱棣打,死在朱棣手里,朱棣罪过就大了,其他藩王想不打也不行,至少也要表面上声讨朱棣。明军罪过就更大了,主辱臣死,至少嘴上不能臣服朱棣。朱棣会被放在架子上烤,政权平稳过渡的可能性会降至零。

如果朱允文投降,落在朱棣手里。朱棣罪过不大,头就大了。名义上和实际上朱允文都是皇帝,朱棣是来清君侧的,杀了方孝如,朱棣你走不走。朱棣:我来效仿周公。朱棣也许会像曹操一样,当一辈子周公。也许会像曹丕一样,逼朱允文禅让。也许多年后某一天,朱允文病死了。但是这个过程中,谁知道会不会有变故,谁知道会不会哪里钻出来一个专诸豫让,朱允文可是皇帝,有的是大傻冒愿意无条件为他去死。

如果朱允文明着逃了,随便到一个朱棣暂时控制不了的地方。那朱棣惨了,朱棣全部家当都在南京,可能连北京都保不住。南京地区的明军不能名正言顺地投降,朝廷也不能平稳过渡。朱允文只要发话,仍然有很多大傻冒会帮他和朱棣死磕,甚至藩王中也会有这样的大傻冒,即使朱柏尸骨未寒。明军不止南京地区的中央军,还有很多藩王的护卫,强大的边军,战斗力非常靠谱的卫所。朱棣未必能再运气彪悍一回。

朱棣应该感谢上天,有这么一个对手。


尹潇深


靖难之役时,明朝大部分官员和藩王都在坐山观虎斗,抱着一副谁赢了就向谁效忠的态度在看戏。南京被攻破后,大明朝廷被一锅端,建文帝朱允炆失踪。这个时候,结果已经很明朗了:大明朝的皇帝都找不到了,外地镇守的藩王和官员就算想效忠朱允炆,那也得找得到朱允炆才行。

朱棣进城后,很快就登基称帝,宣布继承太祖法统,废黜朱允炆的法统。此时外地的藩王和百官就算想起兵,也没有借口了。如果硬要起兵,那就是造反。


靖难之役,名义上是朱允炆动用了整个大明朝的武装力量在镇压朱棣。但是实际上,当时被朱允炆派去镇压朱棣的明军,很多人都是出工不出力。

因为大家心里明白的很,朱棣和朱允炆的斗争是朱家人自己的家事。犯不着为了朱家人的争权夺利,傻乎乎的去卖命。

于是乎,我们就在正史上看到了靖难之役中的三次诡异妖风。

第一次是白沟河,明朝政府军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夹河战役,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象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战,又是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妖风,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说实话,北方多风沙也算稀奇,吹吹几次妖风也很正常。但是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的时候突然就刮?并且还都是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难道朱棣是玉皇大帝附体了?

这种诡异的记载,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平叛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毕竟朱允炆和朱棣的战争,不管谁赢了,皇帝都还姓朱,都是太祖皇帝的直系后裔。大家没必要玩命的打,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多大将明目张胆的磨洋工,不怕朱允炆问罪?

这里可以明确的说,真不怕!因为朱允炆在圣旨中已经明文申明了,召令征讨大军在讨伐朱棣的时候要——“莫伤我王叔”。



什么叫“想瞌睡了有人给送枕头”?这就是!

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那么大家不就可以明目张胆的磨洋工了么?打了败仗根本不用怕,回报朱允炆时就说:“哎呀,不小心又败了啊。本来其实能赢的,但是因为你叔叔他又带头冲锋了,我们怕刀枪无眼,误伤了你的叔叔,只好战略撤退了。”

朱允炆能怎么说?这是你自己下的旨意,大家只是遵守圣旨罢了。

既然在战场上都能意思意思,千方百计的糊弄朱允炆,在战后岂不是更没有抵抗力,第一时间就向朱棣投降?



并且,朱允炆实际上并不得人心。朱允炆当时新君登基,有雄心壮志,重用方孝儒、齐泰和黄子澄这三个怪胎搞改革,伤害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比如说,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居然提议搞官制改革,裁撤大量的官员以节省开支。并且按照方孝儒的意思,明朝要恢复周朝的礼制和井田制度。这个改革好不好,不太好评价。但是前线在打仗,后方还搞裁员,这是明显在添乱。

还比如,朱允炆登基后,他只信任方孝孺等心腹,对朱元璋留给他的文臣武将,皇亲国戚一律都不信任。他特别想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里。但偏偏朱允炆和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几位,又都没有朱元璋的玩弄群臣的那点本事。

所以这就导致,靖难之役越打越糟糕,全国的文武百官对朱允炆和他的几位傻缺心腹失去了效忠的信心。文武大臣们也更加坚定了不用卖力镇压朱棣的态度——反正都是你们老朱家叔侄的烂事,我们不管了!谁赢了就效忠谁,输的那位滚蛋。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靖难之役后期,朱棣打到淮南时,发现自己没船过江,便派人找水师提督(驸马梅殷,朱棣的姐夫)谈判。先是劝他投降,后来又说不想投降也可以,只要愿意借道就行。对于这种要求自己选边站的要求,梅殷当然是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然后,梅殷开始打起了太极拳。他表面上拒绝了朱棣的劝降,但当朱棣收集船只绕道渡江的时候,他却按兵不动,不管不问。

这很明显,梅驸马对朱允炆这个外甥皇帝的态度跟所有的文武大臣基本一致——我绝对不会主动向朱棣投降,但是也不会真心为你朱允炆卖命,只要他朱棣不来打我,我就装作没看见。

文武百官都是这么个态度,那在外地镇守的藩王们呢?一个样!都巴不得朱允炆赶紧去死,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恐吓了。

朱允炆登基后,他决定削藩。但是削藩没经验啊,于是还要先找个倒霉蛋练练手,演习一下怎么削藩。这个倒霉王爷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弟弟——吴王朱允熥。

朱允炆封朱允熥为吴王后,不准许他到杭州就藩,将他留在南京软禁。朱允熥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软禁了四年。后来朱棣夺靖难成功,朱允熥继续被折磨,先被废为庶人,永久禁锢在凤阳。后来暴毙于凤阳高墙内,年仅39岁。可怜啊!

紧接着,朱允炆开始拿叔叔们开刀。最开始他是准备削朱棣,因为二叔秦王,三叔晋王都死了,四叔燕王朱棣最大。如果当时就直接把朱棣给削了,也就没有靖难之役了。结果黄子澄那个怪胎说不能打草惊蛇,应该先断其左膀右臂,然后再削朱棣。

于是,朱允炆先拿五叔周王开刀,把他全家老小全部押回南京,后被贬去云南;接着又把齐王、湘王、代王三位亲王也全部废为庶人。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不久后,岷王也被废为庶人。



不到半年时间,五位亲王被废,其中还有一位亲王自焚而亡。

这个时候,明眼人都知道了,朱允炆这不是要削藩,他是要废藩,把藩王往死里整。

因为削藩,只要削除藩王的特权即可,就像后来朱棣干的那样,圈起来,厚禄养之,没必要费尽心思的去迫害藩王,特别是这些藩王还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削除他们的王位,等于打了朱元璋的脸。

估计藩王们心里都纳闷了,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侄子皇帝了?不是被弄死,就是永久发配边疆,难道非得把脑袋全拧下来,让每一个藩王都没有好下场,小皇帝才能安心?

朱棣选择造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错,朱允炆却要弄死他,让他无法接受。

藩王们没造反,是因为藩王还有一丝侥幸的心理,认为朱允炆不会搞到自己头上,但是谁能保证朱允炆不会搞自己呢?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简直太难熬了。

因此,当朱棣打进南京,朱允炆失踪后,藩王也松了一口气。默认朱棣就是皇帝,赶紧向朱棣称臣。

朱棣进了南京后,除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和徐辉祖这几位坚决不归降外,其余的人都是毫不犹豫的顺势而降。方孝孺当时还怒斥朱棣和大臣们不忠不孝。其实他这位老学究哪里能明白,自己早已经失去了众人的支持。以举国之力打一个藩王,居然还被对手反杀。这种水平的君臣,还有什么脸面让大伙跟着你们混?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和藩王在朱允炆失踪后,立即向朱棣归顺,也就不奇怪了。


Mer86


1.靖难之役跟其他的战乱时代有很大不同,说白了,这就是老朱家的家事。

2.所以,建文帝跟燕王的军队在北京到南京尤其是山东江苏一带打得不可开交,但其他地方的大部分地方官还是保持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

3.为啥?很简单,两方一开始太势均力敌了。燕王善战,建文帝有名份,打得那是一个噼里啪啦、叮叮当当……而且其他地方也实在难以插手……派军队到山东江苏参战?那到底去支持谁呢?或者干脆去偷袭下南京或者燕京?那也得看有没有这个野心啊……

4.朱元璋留下的儿子不少,按理说也有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但这些王爷中能干的要么被建文帝收拾了,要么被燕王收拾了,剩下的都是些平庸之辈,借他们几个胆子估计也不敢得罪建文帝或者燕王中的任何一方。

5.得,那还是坐山观虎斗吧,谁赢了咱就效忠谁呗……

6.所以,即便是燕王赢完之后实际控制的是地盘不算大,那各地还是纷纷望风臣服,所谓传檄可定就是这个意思,要不燕王死活想当这个皇帝呢……


搬不动的小强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即朱允炆是朱元璋孙子,所以朱棣朱允炆争帝位是叔叔打侄儿,虽然有以大欺小的嫌疑,但毕竟是朱家内部的事,不管怎么争怎么打,皇帝都姓朱,肉反正烂在了锅里。从这个道理上讲,朱家内部的事,除了家臣,外人操这么多心干嘛?所以朱棣争赢后,天下人也容易接受。


相较而言,朱棣残暴,朱允炆宽厚,叔叔明显比侄儿更狠。朱棣动不动对敌人族灭,倒霉的方孝孺甚至还被灭了十族,成为厉史上唯一的被灭十族的人,真替老方的亲戚不值,你说招谁惹谁了?咋就被灭了呢?朱允炆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以宽大著称,估计是读书读坏脑子了,孔老二的流毒真是害人不浅。


还有,皇帝是个特殊职业,职业特点要求杀伐果断,从这一点讲,朱棣显然比侄儿称职,朱允炆是个好人,但不是好皇帝。朱棣就藩燕王后,在北方守边,与蒙古人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也赢得了军心,造反以后,三下五除二就把朱允炆干趴下了。造反成功后,对内清除异己,对外迁都北京,亲守国门,五征蒙古,追亡逐北,收服安南,创造永乐盛世,是皇帝这一职业中的翘楚。

朱棣有点不好,就是让郑和七下西洋时,有这么好的海上力量,不去干海盗,反而去当散财童子,到处送送送,真是可惜!


星宿派高手


为什么朱棣只打下南京就能当皇帝,其他地方很容易就臣服了呢?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这也不难解释,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很容易明白了。


首先是朱棣打南京从根本上来说只是朱家内部的权力之争。但是天下仍是朱家把控的,无论是曾是燕王的朱棣还是皇帝朱允炆,他们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力,这时候各个地方势力都是旁观者,无论谁最终能够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在效忠朱家大明王朝,如果朱棣打下南京称帝后他们还有不服者,就会被视为乱党叛逆,所以其它地方势力会很容易臣服。

其次就是朱棣曾跟随朱元璋夺取天下,在很多地方势力中都有一定的威信。而朱允炆则只是有皇孙的身份,各地方势力只是因为朱元璋才承认他的帝位,在朱棣攻下南京打败朱允炆后,朱家能够坐上皇位的就只有朱棣了,所以各地方势力也只有臣服这一条路,不然天下就要异首,到时候就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是刚从战火中走过来的众生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不臣服,就会失去民心,最终也只能失败。

最后就是攻下南京后,大明王朝的主要力量已经被朱棣掌握,其他地方势力即使不愿意臣服也没有那样的实力。朱元璋死之前已经通过种种安排,把全天下的力量都牢牢地掌握在了朱家人的手里,朱元璋死后,朱家的力量基本上又被朱棣和朱允炆瓜分,朱棣打败朱允炆后,整个天下已经没有了任何一支力量可以和他抗衡,这个时候不臣服就是在自取灭亡。



综上所述,朱棣打败朱允炆,攻占南京后就能当皇帝,而其他地方很容易臣服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朱棣的实力太强大,而这个时候再挑起事端又不是人心所向。


历史中的旁观者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按古代嫡长子继承法,朱棣当皇帝是有法可依的。

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第四个儿子,1402年,朱棣称帝时,前三个朱标、朱爽、朱棡已死,此时,朱棣就是嫡长子,接替皇帝之位是顺理之章的事。

朱棣接替的是父皇朱元璋的,他不承认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那么你说,朱棣的皇位有什么错?难道嫡长子不应该继位吗?。

当然,最终靠的是实力,朱棣以“靖难”为名,对抗朱允炆的“削藩”,北方旧部纷纷跟随,1402年6月,攻陷南京,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1402年7月17日,朱棣继位,此时,朱棣即掌握军权,又掌握了政治中心,掌握了政治中心就掌握了话语权,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再说门面上也摆的出,对于地方上拥有兵权的,哪管皇族内部的争斗?再说建文帝也没了,军费也没人给了,当然都听命朱棣了。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当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南京顺利登基称帝,为何其他地方的诸侯王就这么容易屈服于他,具体原因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先聊聊朱棣的“前任”皇帝建文帝。建文帝乃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由于太祖在培养他时就有意让他以文治国,所以建文帝在军事方面的造诣大概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一类,加之太祖时期大杀开国将帅,因此建文帝登基时,朝中文武比例天平其实早已倒向文官。然而,这并没有引起建文帝的重视,他仍旧按照太祖的教导,加重主张重文轻武,这更直接导致当时朝中高官多为文官,从而引起了武将不满。

与此同时,他的对手燕王朱棣则截然相反。朱棣作为皇子,多次北征蒙古,曾制服蒙军乃儿不花等,俨然成为太祖后期军事第一人。两相对比之下,不难明白为何建文帝会败给燕王朱棣。

而为何朱棣攻下南京后,其余地方便手到擒来的一大原因便在于朱棣军事威望高。据闻,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棣起兵,手下仅八百余亲兵。然而,由于他在北部立下的赫赫战功,再加上北方武将们对建文帝的不服与不满,在他攻下南京时,北方将士可谓是一呼百应,迅速归顺于他。

不过,仅仅是将士的归顺显然并不足以构成建文帝迅速溃败的局面,这就提到了第二个重要原因。

再次说回到朱允炆,朱允炆上任后,身边是近二十个虎视眈眈的藩王叔父,这严重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削藩收权,并以燕王胞弟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自己父王谋反为由开始削藩。毕竟,一山不容二虎,这种的掣肘对任何一个帝王都是威胁,但是,建文帝的削藩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实在太多了。

建文帝的削藩既无计划、随意性强,如一月之内连削三王,又缺乏妥善的善后处理,加之建文帝本人当时刚刚登基,根基未稳,削藩速度过快,导致人心浮动,地方有人捕风捉影,虚假告变邀功,比如湘王被人诬告谋反,无以自明,遂自焚。削废并进,种种过于急躁的行径迅速激化矛盾,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为敌我矛盾,给予地方藩王造反的理由。汉代的七国之乱、晋时的八王之乱的祸根均非因置藩本身引起变乱,而是中央的削藩引发既得利益者抗争。曾经尝过权力的滋味,怎么舍得交出?即使在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也不敢直接废藩,而是通过颁布《推恩令》来逐步削减藩国势力。

这些问题都昭示着建文帝削藩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削藩的失败,也直接影响了当应天府被攻陷,其余藩王在情绪化影响下均无动于衷,被朱棣迅速拿下。显然,比起一个乳臭未干又不善兵技且偏听腐儒之言的皇帝,一个军事能力强且为众王所信服的朱棣更值得他们听命。不过,略显讽刺的是,在这场可以说是由削藩导致的政权更迭里,以朱棣残暴的个性,在登基后不久就完成了其侄子未能完成之事,成功削藩!

很多朝代不是失于外敌,而是败于内患。权力最是使人欲罢不能,但权力的蛋糕就那么大,对于帝王而言,自己的蛋糕被动了自是一番计较,而藩王也同样不能容忍自己的蛋糕被切割走。人人都在贪念着整块糕点的滋味,所谓藩事,便成了一件必争之事。当脑子里被权力彻底占据之后,人心难料,唯有真正的实力和彻底的打败方成大事。


邓海春


这是因为中央集权已发展到明朝的时候,程度已经相当高了,朱棣的合法性没有问题,而且朱允炆也并不是很得人心。

中央集权国家的特点是,打下首都并在政治上消灭君主,这个国家就很容易被征服。要知道这个政治上消灭君主,是把所有潜在的君主继承者一网打尽才行。

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就是这样,打下库斯科,抓住印加帝国的皇帝,印加帝国群龙无首,很容易就被宰割了。之前东晋和南宋没有灭亡,一方面是因为中央集权程度还不像后世那么高,另一方面现在的君主继承人还是逃跑了几个,导致跑到南方去还容易拥立,稳定局势。其实南冥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崇祯很固执,不肯南迁,也不肯放太子南迁,导致南方出现了多个继承人互相敌视,这就给清朝各个击破留下了空间。

要知道朱棣的合法性可比金朝或者满清强多了,他本身就是皇位继承人之一。只要他打下了南京城,并消灭了朱允炆,那么他就是最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官僚系统大体上还是会承认他的,如果官僚系统中有成员不承认他,那他就把他们杀掉,这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与此相似的,还有夺门之变,朱祁镇由于也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发动政变又重新夺权,也没有遭遇到什么制度上的困难,这就是中央集权国家的特点。

你想被攻下首都之后不亡国,那就只能君主快点跑路,跑到别的地方另立中央重新打。当年唐朝就是这么做的。显然朱允炆并没有逃出去,即使逃出去他也没有露面,也就没有任何势力再和朱棣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