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 南麻战役没打好,未能歼灭胡琏的整编第11师主要原因分析

1947年7月17日打响的南麻战役,是华野“七月分兵”后,留在内线的4个纵队打的第一仗。这一仗是准备歼灭胡琏的整编11师的。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致使没有达成预期的战役目的。分析这次战役没打好的主要原因,帅克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情报搞得不准确,导致一开打即陷于被动。

正确的作战决心来源于及时准确的情报。任何一场战役战斗,都是侦察情报先行。在这方面,华野部队一向做得比较好。

但这次南麻战役却出了叉头。华野原先得到的情报是,南麻守军构筑工事未成,尚未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与事实情况大相径庭。胡琏接受了张灵甫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战役全军覆没的教训,早在“6月29日占领南麻后,便迅速在南麻周围大小山头和村庄构筑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2000多个,形成了火力互相支援的地堡群”(《粟裕传》第一版,第619页)。

不仅如此,敌各个据点间都是用交通壕连接,外围都设有铁丝网等障碍物。胡琏做得更绝的是,把阵地前500米内的树木、庄稼一律砍光,把驻地村民一个不留全都赶走。

完全可以说,胡琏利用短暂的时间,已构筑了一个非常完备的防御体系。而对于这样的一个防御体系,我情报却一无所知,这直接导致了我一开打即陷入战役被动。

其二,战术准备不充分,导致攻击进展不够顺利。

华野的部队一向重视战术准备。以前对于攻打以地堡为核心工事的战术训练曾经搞过,但对于打这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群的战术却没有训练过。因此,部队每发起一次攻击或冲锋,都遭到这种子母堡群的交叉火力封锁,致使我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

"敌人普遍构筑子母堡,每连至少在15个以上,采菱形配置,各堡之间可互以火力支援,每个子母堡仅以战斗小组(3至5人)守备,并配以轻机或手提。因其矮小,且数量太多,非我目前炮兵火力所能摧毁。而我步兵以过去之三猛作风,仍以密集队形猛扑,伤亡甚大,仍未能攻克;即或攻克,均系以数十人甚至百人之伤亡,仅能歼敌一个战斗小组,至多歼敌一个班。”(《粟裕文选》第330页)

显然,相对胡琏充分的战术准备,我军的战术准备应该说很不充分。这无疑是导致进攻不顺,伤亡较大的重要原因。

其三,打援行动不给力,导致阻援阵地很快被突破。

由于“七月分兵”,留在内线的仅有2、6、7、9四个纵队,“虽较(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两兵团为多,但占整个华野不及九分之四(战力不如西兵团平均,2、7纵不充实)......因之,既无足够打援部队,又不能取得充分的攻坚时间,最后不得不退出战斗。"(《粟裕文选》第329页)。

而从敌人方面来讲,国民党军则吸取了孟良崮战役增援不利的教训,这次在“连坐法及所谓‘总动员’和高价奖励下,较前大为积极,其增援攻击甚猛”。

一方面,我打援兵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敌人增援又较之以前大为积极卖力。这使得战役仅打到第三天的时候,国民党援军即突破了我阻援阵地,进至距离南麻只有10公里的地方。

此时,陈粟“估计歼灭南麻之敌尚需5至7天甚至10天时间,而手中已无预备队,不能增加打援兵力,以保证攻克南麻必需的时间。根据这种形势,决定于7月21日晚上撤出战斗”(《粟裕传》第一版,第621页)。

其四,天气原因未料到,导致行动受阻弹药失效。

北方七月的天气,正是大雨频发的季节。而在南麻战役期间,更是连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陡涨,致使部队行动“常被迟滞与分割,影响作战时间”。加之雨夜行军作战,部队没有雨具,道路十分泥泞,导致部队十分疲劳。

显然,这样的天气,就防守与进攻来说,肯定是防守占很大便宜的,肯定是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的。

还有一点更要命的是,这种大雨很容易使弹药受潮失效,这无疑又给我军攻击作战平添了更为严重的困难。

如果说发生在两个多月前的孟良崮战役,战役实施期间三天滴雨未下,导致张灵甫加速被歼的话,那么,这次的天候运气显然站在了胡琏这一边。

总之,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作战目标未达成,使得胡琏在这次南麻战役中摆脱了被歼灭的命运。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文选》《粟裕传》《第三野战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