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你现在的生活,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有那么个阶段,人会不自觉的处于一种极度消沉的状态,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就是觉得这该死的生活太糟了,糟糕到想大哭一场但又挤不出一滴眼泪的。

莫名感慨人活着真不容易,复杂的社会,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责任,经历不完的坎坷,躲不完的虚伪。越长大,越不爱说话,越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过是深夜里的一个梦,天亮了梦就醒了,然后接着向着梦想奋斗了。

我想,也许每个人都会经历过这样的时候,某个深夜,也说不出来到底心里有什么委屈,但突然就想找个人好好倾诉,大哭一场,但最终翻了翻通讯录,想想还是算了,还是不要打扰别人。有多少人,受了多大委屈都不声不吭,听到安慰却泣不成声。

这就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基本状态。

面对那些原本会刺痛而流泪的事,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失去了依靠,也永远丧失了痛苦的资格,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难过,不在意,而是我们要去面对的太多太多。

奶奶去世那天自己无比的平静,想掉几滴眼泪都挤不出来。亲友责怪我冷漠不孝顺,但只有自己知道心里是爱奶奶的,只是那时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太真实。直到好几个月后,没有任何背景渲染,突然想起了奶奶,那个爱晒太阳讲故事的奶奶。想起了已经很久没和奶奶说过话了,才意识到奶奶己经去世了,在房间里边嚎啕大哭边写下对奶奶的回忆。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情感隔离”,指的是在情绪进入意识之前,将自己与不愉快的情境隔离开来,不去面对由此触发的痛苦和伤害,但理智上我们是知道自己此处该有情绪的。而我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最怕的不是一时的痛苦,而是永远的失去,是在心底,我们以为他们还在。

就像耄耋之年的老人起床后,说:“老伴儿,你睡会儿,我去给你做饭。”给老伴儿掖被角的手举在半空,泪如雨下,想起老伴儿已经去世五年之久。

朋友说她刚工作那会儿,策划项目文案,晚上坐在电脑桌前5个小时,一点进展都没有,明明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到了关键时刻却怎么也写不出来。那个时候真的崩溃地想哭,躲进厕所里,明明压抑地快窒息了,却怎么也哭不出来,满脑子想着没有时间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我真的有很努力去调节自己”,朋友说。去运动,去看电影,去和朋友聊天,所有能想到的放松自己的方式都试过了,却怎么也好不起来。

直到在一个没有买到喜欢吃的五香小龙虾的下午,眼泪扑哧扑哧就出来了。

都说女孩子的哭点很特别。

她们因为天气太冷又特别困还要早起给委屈哭;因为细细的眼角纹买不到绮魅儿眼霜哭到妆容失色;因为大冷天跑去买蛋糕,结果蛋糕店关门了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因为睡的太久醒来嫌弃自己然后蜷缩在被角落里抽噎……

这些哭点奇特的女孩,让人忍不住惊呼也太可爱了。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奇特哭点的背后,也许就像我朋友一样,积攒了很久得不到释放的情绪,只是在自愈后突然想了起来,然后就哭了。

她们哭的理由是什么?答案是:都是理由,就是想哭罢了。

成年人的哭是要计算成本的,还需要挑选时间和地点。此刻的崩溃不会给我带来任何好处,只会影响我的工作,那就选择性的避开它们。久而久之,现代人的哭泣已经变成了一种默不作声。我们成了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段子、会社交、表面平静,不会痛哭流涕或是竭嘶底里,但却可能在某一秒钟突然就心累到极致,也不说话也不崩溃,也不想活,也不太想去死。

这种默不作声的崩溃让我们越来越糟,就想心电图一样,哭是有情绪波动的,而哭不出来,就像是一条平稳的斜线,一条不断向下的斜线。

情绪积累到崩溃的那一天,发抖的流着泪走在路上,想着还要去工作,没有勇气和条件允许请假。但情绪已经崩溃了,一心想逃离,想大哭一场,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这么边走边哭的,最后还是去工作了。同事说那几天我格外消沉,状态极差。但我觉得我就是自己的英雄,我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来维持自己不脱离正常生活的轨道,我已经很努力的忘记了我所要想哭的条件,去让自己正常。

因为长大要付出太多的代价,我想说的是,哭泣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它却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件很难的事情。

如果还有什么事可以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痛哭满面,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刻意去克制,尽情大声哭出来。

哭出来之后还要站起来,清楚自己要走什么路,做什么事,成为什么样的达人。

愿认真生活的人,能够在生活中宣泄悲愤,而不是在日光灯外的黑暗里,暗自消沉。

愿我爱的人,此生悲喜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