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晋之中的韩氏源自晋国宗室,为何要分裂晋国?

xvnnnjko


在晋国的世卿家族中,韩氏属於存在感最低的家族。韩氏源於晋公室别支,曲沃桓叔的庶子万,获封於韩原,其后世子孙便以韩为氏。韩氏虽也属於桓、庄之族(晋献公曾祖、祖父一系的支脉),但由于亲昵於晋公室。故在晋献公尽诛桓、庄之族时,没有受到波及。


韩万生赇伯,赇伯生韩简。韩简为晋惠公时期的重要大臣,深受晋惠公的信任与重用,在秦晋韩原(韩氏封地)之战中,伴随晋惠公左右,且表现突出,几获秦缪公。也正因为如此,在晋文公继位之后,韩氏家门衰落。韩简生韩舆,韩舆生韩厥。

韩厥因父亲早丧,家门愈加衰落,而蓄养於当时炙手可热的赵氏,沦为了赵氏的家臣。赵盾为执政正卿时,提拔韩厥为司马(执掌军法,地位仅次於六卿)。韩厥为人正直,执法严明,在被任命为司马的当天,赵盾的御戎(驾车者,多为亲信担任,地位甚高)乱法。韩厥二话没说,就把赵盾的御戎给杀人。诸将们都为韩厥捏了一把汗,暗地里讨论道:韩厥这小子完了,赵盾早上才提拔他,他晚上就背叛了赵盾。

结果,赵盾听说之后,却对韩厥大加赞赏,并说道:我是故意让我的御戎扰乱军法,以看你怎么处理?我很是满意,以后晋国的执政,不是你还会是谁呢?

韩厥凭借赵氏的提拔,以及自己的公正严明,渐渐地在晋国朝堂有了一席之位。在齐晋鞌之战中,韩厥更是表现突出,差点抓住了齐顷公。故而,鞌之战不久,晋国将原本的三军六卿扩编为六军十二卿,韩厥被擢升为新中军将(第七位),算是正式挤入了晋国诸卿之列。

郤克死后,栾书跃为执政正卿。赵庄姬(赵朔之妻)为其幼子赵武谋夺赵氏宗主之位,勾结栾书、郤锜构陷赵同、赵括谋反,致使赵氏有下宫之难。而韩厥感恩於赵氏的蓄养之恩,不但顶住诸卿压力,并未参与征讨赵氏(据《国语》记载:昔者吾畜於赵氏,赵孟姬(即赵庄姬)之谗,吾能违兵)。还在事后,劝晋景公将赵氏的家业交於赵武。据《左传》记载:..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赵衰)之勋,宣孟(赵盾)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赵)武,而反其田焉。

而这也奠定了韩、赵交好的基础,赵氏因“下宫之难”而元气大伤之后,郤氏又得以一支独大。最终,引发了晋厉公任命胥童、长鱼娇等亲信,杀死了三郤。而栾书、中行偃又与晋厉公、胥童等势难相容,趁晋厉公到大夫匠丽氏家游玩时,率家兵弑杀晋厉公,并杀死了胥童等一系列事件,韩厥都推辞而未参与其中。晋国强卿家族之间的火并与削弱,自然就为韩氏这些实力较弱的卿族,腾挪出了一定的上升空间。

晋厉公死后,晋悼公继位。韩厥由于其能力突出与家世清白而得到重用,而被擢升为执政正卿。前566年,韩厥告老,其嫡长子韩无忌因有残疾,而将家主之位让给了弟弟韩起。韩起得以继承韩厥的卿位,晋悼公又因韩无忌有谦让之德,而以韩无忌为公族之长(晋无自己的公族,而以诸卿余子之贤能者为公族)。

前560年,晋悼公重组三军六卿,晋悼公原想任命韩起为上军将,韩起却礼让给赵武,辅赵武佐领上军,韩、赵的关系也更为亲密,赵武、韩起两人最终也都先后位至执政正卿。

虽然,韩厥、韩起父子都先后位至执政正卿。但韩氏的资历毕竟不如其他世卿家族,故韩氏在晋国的世卿家族中,其势力也相对最为弱小。韩起四传至韩虎,其时智瑶为执政正卿,欲蚕食韩、赵、魏的地盘,故以“增强公室”为名,逼韩、赵、魏各献出一个万户邑给公室,智瑶亦是拿实力最弱的韩氏先下手。最终,韩、魏献地,赵氏拒绝献地。智瑶率领韩、魏共攻赵氏,却被赵氏联合韩、魏反攻消灭,从而奠定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

参考史籍:《左传》、《国语》等等;


有知社


分裂晋国这个事情分三家所愿,形式所迫,如果不分裂,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灭亡,而三家的野心也是逐渐膨胀的。

之所以会出现三家分晋,这个要追溯到晋文公时期,晋国本来就是个大国,晋文公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领土继续扩大,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晋文公设立了三军六卿制。

三军即上中下三军,六卿即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上卿),中军佐为次卿(亚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四个则是下卿。

三军就是军队,六卿就是管理他们的长官,晋文公在外流亡的时候主要靠一些外姓的支持,回来后晋文公表示感谢重用他们,因此三军将佐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还是分封,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地盘,这是一个世族相互之间也兼并,但是遇到外地侵犯会团结在国君身边共同抵抗。

这种情况是在一个明君的情况下达到和谐,但是国君不可能一直贤明,导致晋国国君大权旁落,晋平公以后,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晋国国君就跟周天子的遭遇类似了,没有实权,权力只在都城附近。

而这六卿中,智氏的实力最大,六卿也相互兼并,赵氏实力也不容小觑,赵氏通过战争兼并了范氏和中行氏,而智氏则因为向赵氏索要土地而不得联合魏氏和韩氏攻打赵氏,导致赵氏大败,只能龟缩在晋阳,眼看赵氏也被消灭,赵氏派出张孟谈找到魏氏和韩氏讲述唇亡齿寒故事,这才导致魏和韩倒戈,韩赵魏三家共同打败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地盘。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至此三家分晋完成。

从这个过程我们看,六卿都是相互倾轧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赵氏差点被消灭,而魏氏和韩氏为了不让智氏一家独大才联合赵氏灭了智氏,三家达到了平衡,瓜分晋室而成为三个诸侯国。

至于说韩氏和晋国宗室有血缘关系,其实魏也有,只有赵氏是和秦国有姻亲,其实有血缘关系没啥用,周天子分封的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宗师,到头来还不是瓜分了周,在权力面前,血缘关系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