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动用超过80万的军事力量镇压独立运动,为何法国失败了?

熊style


所谓邪不压正,二战以后,在越南尚未脱身干净的法国为了阻止阿尔及利亚脱离掌控,又投入大量兵力到北非,结果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最终也注定了失败。

第一,二战后全球去殖民化是大势所趋,法国投兵阿尔及利亚是逆天而行;
第二,两次世界大战已经严重削弱法国;
第三,阿尔及利亚积极抗争,并且得到了广泛支持与援助。


阿尔及利亚地处北部非洲,北部隔着地中海与法国相望,虽然沙漠广布,不过阿尔及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又地处交通要冲,近代更加成为列强垂涎的对象。19世纪,法国国王查理十世派人攻入阿尔及利亚成功,将其划分三省并派遣总督管理,开始了长达上百年的殖民统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法国开始殖民阿尔及利亚开始,当地人就进行了各种反抗。直到二战前,当时的法国本土被迅速攻破,而法国人为了集中更多力量反攻,承诺阿尔及利亚人如果帮助法国获胜,那么战后就许阿尔及利亚自立的要求。

听了这话,阿尔及利亚人也不反抗法国了,反而积极帮助同盟国反攻法西斯,希望有朝一日堂堂正正脱离法国。

结果,战争胜利了,但阿尔及利亚人的君子之行却换来了法国人的不守承诺——由于法国在二战中元气大伤,为了恢复实力,法国非但没有兑现对阿尔及利亚的承诺,反而加紧压榨阿尔及利亚的财富。

不守承诺也就算了,还变本加厉,叔可忍婶都不能忍——阿尔及利亚开始大规模反攻法国殖民者。

当时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来说崩溃,原本亚非拉的殖民地纷纷获得新生,去殖民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连英国都不得不放弃了“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英属印度。法国加紧压迫掠夺阿尔及利亚的行径不仅违背道德,而且也是逆天而行。

更何况,法国的国力本身就不如英国等,加上二战的影响其实力就更加不足。到1955年底,法国投入了20万兵力到阿尔及利亚,而前一年,法国刚刚从越南战场脱身,身上的泥都还没擦干净。对于法国大军压境的围剿,阿尔及利亚的兵力虽然不如法国,但采取的游击战让法国人头疼不已——敌进我退,敌疲我打。



1956年,法国兵力增加到40万,1960年年底已经达到80万。然而法国兵力越来越多,却无异于渴饮海水,越饮越渴——阿尔及利亚的反抗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也越来越强。后期法国虽然投入兵力越来越多,却也是边谈边打——法国已经后悔了想撤退,却又没有合适理由,也不好这么丢人地离开,所以僵持不下。

另一方面,法国毕竟是侵略者,在国际上受到了巨大压力与谴责;阿尔及利亚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自然得到了广泛支持。直到1959年,最终认清形势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承认了阿尔及利亚的自决权,三年后的1962年双方签订条约,阿尔及利亚正式自立。持续多年的战争以法国人的失败告终。

澹奕认为,战后的法国本身就实力不济,已经是强弩之末却还要逞强做小人。中途后悔想撤之后却又不愿丢脸,不断增兵,结果80万大军换来的也只是更大的失败。


澹奕


法国和英国都是欧洲最大的老牌殖民国家,但英国殖民的方式跟法国截然不同。英国采取的是比较宽泛的殖民方式,只在殖民地区委任一个总督,其它事情都交给当地人,他们只管榨取当地的资源,对当地建设很少投入。而法国则把殖民地当做自己的家园去经营,对当地人进行奴化教育,推广法语,大事小事都要插手,还舍得对当地建设进行经济投入,表现好的人还可以成为法国国民,拥有法国国籍。

由于统治方式不同,在分手的时候的态度也不一样。英国比较开通,对待殖民地独立相对要洒脱,分手方式和比较体面,分手了还是朋友。

而法国的殖民地的独立都要大打出手才分手,再见已是陌生人,就像这几天闹得不可开交的当当“鲤鱼”之争。法国在越南独立的时候就打了好一阵子,最后灰头土脸撤了出去。法国跟阿尔及利亚也是打了八年才允许人家独立。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殖民历史更长,投入更多,法国上下已经把阿尔及利亚当成了第二个法兰西,所以在镇压独立运动的时候不惜血本,投入近百万军队,几乎是孤注一掷了,但最后还是重蹈覆辙,灰溜溜认输撤军。

法国是当时也是欧洲军事强国,为什么就打不过一个非洲国家的游击队呢?

一、法国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

法国对阿尔及利亚有百年的殖民史,投入不少精力和感情,这不假,但二战打响后,阿尔及利亚人民也很爱"国" ,他们的子弟纷纷参加法国军队保卫法国,这些阿尔及利亚小伙子们在战场上作战勇敢,比法国兵还能打,奋不顾身,英勇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戴高乐将军当初答应说如果你们帮法国打赢战争,法国就允许你们独立。可是法国独立后百废待兴,不但把人家独立的事一推再推,还加强了对阿尔及利亚的控制,阿尔及利亚人民对法国人的言而无信忍无可忍,这才揭竿而起。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法国的行为在二战后亚非拉独立热潮中显得倒行逆施,在国际上站不住脚,遭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谴责。美国、苏联和我们都站在了法国的对立面,在联合国推动通过决议要求法国撤兵。

在提供道义支持的同时,我们和苏联等国还对阿尔及利亚提供了物质支援,为阿尔及利亚人民取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国内反战呼声高涨。

刚开始的时候,法国人民也不甘心,是万众一心要阻止阿尔及利亚独立。但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前线士兵伤亡的急剧增加,消耗的战略物资也越来越多,法国国内对于战争要不要打下去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再也不是铁板一块。

在法国人看来阿尔及利亚就是法国的一部分,但毕竟跟法国本土不一样,战争的持续进行已经伤害到了法国的经济,影响到了法国民众的生活。而即使打赢战争,阿尔及利亚的重建还要法国掏腰包,最要命的是医治阿尔及利亚的战争创伤,抚平人民心上的伤口,还需要更大的投入,耗费更多的财力、人力,这让法国不堪重负。

而且法国在越南打了那么久还是无功而返,让法国人有点害怕,没有必胜的信念,握不住的沙子何不扬了它?既然留不住人家的心,越早放手越好。国内反战声浪日益高涨,法国人民通过罢工、罢课和游行示威来表达反战诉求,让法国政府内外交困、战争不能再打下去。

三、阿尔及利亚独立武装的正确方针。

阿尔及利亚独立的主要武装力量——阿尔及利亚爱国者阵线在开始的时候跟法国军队打阵地战遭受重大损失,之后他们专门派人到东方学习游击战术,把部队化整为零打游击战。

与此同时,他们发动群众打人民战争,让法国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把法国侵略者打得晕头转向,焦头烂额。

法国将军恐惧地说,白天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晚上就成了游击队的天下。

就这样,在国际社会的声援下,在法国国内的反战声中,在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游击战打击下,1959年,法国政府认栽了。1962年,法国政府正式宣布放弃阿尔及利亚,承认它们的自决权,这场历时八年,伤亡几十万人的战争宣告结束。


历来现实


在世界的历史中,有不少大国在殖民主义的后期阶段,因为其所谓的大国霸权,对其他不少一贯是看上去不怎么样的国家发动侵略战争,比如美国攻打越南,苏联出兵阿富汗。


但是在这个阶段,这些在世界上呼风唤雨的大国无比遭到了看似那些一脚就能踩死的国家的迎头痛击,两个大国都带着遍体鳞伤为他们的侵略行为付出代价。与此同时,那些被殖的国家为求独立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解放战争,其中就有阿尔及利亚。


1:阿尔及利亚的历史


其一:你来我往的国家


在阿尔及利亚的历史上,因为邻近多个强大的帝国,于是这片古老的非洲土地上,各个人种,语言的殖民统治者你来我往。在中世纪的时候,阿尔及利亚一度完成了自己国家的建立,但是因为还是相当的弱小,哪怕自己后来都是成为殖民根据地的奥斯曼帝国都把阿尔及利亚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当列强们领导的殖民主义开始的时候,阿尔及利亚迎来了法国人。


其二:法国殖民统治


在19世纪的时候,法国因为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借着坚船利炮开始对这个古老的国家发动侵略。他们的宗主国奥斯曼对此也毫无能力,反而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们率先发动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者们的第一枪。过了很久,法国才占领这块土地,成为了阿尔及利亚的宗主国。


2:为侵略付出的代价


其一:二战后的风云


在二战的时候,因为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仆从国,于是在二战中,阿尔及利亚跟随法国出生入死,一块参战。战争结束之后,因为全世界各地民族意识的觉醒,于是阿尔及利亚也顺应历史潮流向他们的宗主国法国提出了让自己国家独立的要求。


法国对于自己可以吸血的殖民地怎么可能说放就放,于是在戴高乐的建议下,法国派出军队开始武力镇压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行为。相对的,为了民族独立而上下求索的阿尔及利亚也为了民族的解放成立了解放军,双方在北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面剑拔弩张,法国更是派出了八十万大军企图把阿尔及利亚的解放运动扼杀在摇篮里面。


其二:获得民族解放


为了反抗法国粗鲁的殖民统治,无数的阿尔及利亚青年为了这场战争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成立了数十万的游击队,除了在正面战场上节节抵抗法军,对法军的各种袭扰也是化整为零。因为阿尔及利亚的国家宗教信仰问题,不少同为一个阵营的国家纷纷对阿尔及利亚施以援手,赠送了大批的军火来帮助他们反击法国的侵略。


同时在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占领区内,各种罢工游行活动此起彼伏。


高卢雄鸡陷入了阿尔及利亚人民战争的海洋之中。这时候,除了客观的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作战不利外,国内因为军费的开支导致财政赤字的巨额飙升也引发了法国社会上下的强烈不满。于是法国在内忧外患之下放弃了这块占据了百年的殖民地。


历史总探长


从五六十年代是世界反殖民大潮的时代,全世界的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无不纷纷站起来,痛殴两个老帝国----英国和法国,识相的英国,早早达成协议就溜了,而法国人比较耿直,硬是挺着不撤,一直到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直接被打爆,戴高乐出山灭火才算完成。

这是历史的洪流,是挡不住的。


奥雷斯山的枪声


奥雷斯山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东南,1954年,“民族解放阵线”作出决定,在11月1日进行武装起义,奥雷斯山区的农民在布拉依德的领导下准备进行武装暴动,10月31日,布拉依德召集了40名干部奔赴各地,向300名农民发了武器。

午夜,起义者开始行动,凌晨,起义者伏击了当地的法国行政长官,打响了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11月1日,阿尔及利亚全国有10多处爆发武装起义,全国起义军3000多人,大部分还是拿着很简陋的武器,袭击了法国的警察局,宪兵队和哨所。


起初,法国人并没有当回事,法军使用飞机轰炸和撒传单的方式,寄希望恫吓起义者。结果起义者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在君士坦丁北部,阿尔及尔,奥兰以及阿尔及利亚南部也出现了武装斗争,分散在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很快就形成了一直有一定战斗力的游击队,让法国殖民者大为恐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法国政府大为恐慌,法国人没有料到起义军居然发展的这么快,立即任命了后来臭名昭著的苏斯戴尔为阿尔及利亚总统,此人一上任立即宣布阿尔及利亚东部和北部处于紧急状态,并且调派了5万法国殖民军以及从法国本土派来数万增援部队,企图一鼓作气绞杀游击队。


苏斯戴尔在根据地实行焦土政策,对根据地狂轰滥炸,放火烧山,对水源投毒等等,并且在东部突尼斯边境建了长达300公里的防线,设置了电网和地雷,沿线重兵驻扎。


游击队并没有和法军硬碰硬,而是采取大规模的游击战,袭击哨所,拔掉据点,破坏交通和通讯,当时的越南独立战争被证明对付法军非常有效,阿尔及利亚的起义者们基本上沿用了这一特点,法军疲于奔命,劳而无功。


1956年初,阿尔及利亚境内,除了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以外,几乎所有地方都有游击队的身影,阿尔及压游击队在战争中锻炼出来,他们把分散的,孤立的小片根据地链接成大块的根据地,然后不断的扩展,形成从东西的解放区,打破了法军的分割和封锁。


1956年,民族解放阵线把阿尔及利亚全国划分成六个军区,至此,在阿尔及利亚全境都有了革命根据地。


扫荡和反扫荡


1957年初,法军已经在阿尔及利亚投入了40万兵力,当年法国人抵抗纳粹都没见这么积极的,1957年6月,法军司令部集中了数万名机械化步兵和伞兵部队,在数百架飞机的掩护下,对东北部的游击队进行大扫荡。


数百家飞机带着凝固汽油弹,对4000平凡公里的土地狂轰滥炸,沿海巡弋的法国军舰也对游击队猛烈炮击,上万名殖民者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对解放区推进。


游击队由于早就获取了法军来袭的情报,早就做好了部署,把主力转移到外线,留下了轻装小分队和法军周旋,外线的民族解放军集中兵力进攻防御薄弱的法军据点,不断骚扰敌军后尾部队,导致法军内线外线同时作战,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此后,法军有好几次集中兵力,分别向阿尔及利亚东部,西部和中部解放区同时发动扫荡,法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企图是各解放区的游击队无法互相支援,但是法军的扫荡部队在大多数地方都扑了空,有的中了埋伏,几个星期打下来,几路法军损失惨重,法军“重点扫荡,重点围剿”战术很快破产。


法国人之所以霸住阿尔及利亚不放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油田资源,法国曾经制定过一个把撒哈拉从阿尔及利亚分割出去的计划,游击队为了粉碎法军企图,开辟了撒哈拉战场,从11月初到12月,连续不断对法国的阿尔及利亚石油公司袭击,法国石油公司开采受到极大的阻碍


两次大战


1958年,法国政府终于忍受不了,撤换了阿尔及利亚总督,换上了夏尔将军为总司令。

1958年,夏尔划定无人区,强迫当地居民迁到集中营,引发当地居民严重不满,纷纷反抗,法军大肆屠杀,越有30万当地民众在抗争中死亡。


夏尔划定了“莫里斯防线”和摩洛哥的“西部防线”,同时在“莫里斯防线”的东侧,沿着突尼斯又弄了一条“夏尔防线”,但是法国人好像天生就不是做防线的料,当年法国境内的马奇诺防线被德军轻而易举的突破,夏尔防线也是一样,从第一天,这些防线就被游击队来回渗透。


1959年6月7日,民族解放军穿越莫尼斯防线,挺进波尼市,与法军作战,打死打伤方俊800多人,击毁坦克5辆,击落飞机3架。

7月14,民族解放军集中炮兵部队和步兵部队,以压倒性优势围攻了安若拉据点,击毙法军少校司令官和245名守军。


7月22日,夏尔将军终于忍受不住了,出动4个精锐师,数个伞兵团和海军突击队,一共10万兵力,同时调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对民族解放区第二军区猛攻,此次进攻是空前的。


8月3日到9月3日一个月内,民族解放军同法军进行了123次遭遇战和伏击战,进攻和突破莫里斯防线和夏尔防线24次,袭击法军据点47次,夏尔在给戴高乐的报告中不得不承认,此次行动使得法军损失了3个团以上的兵力。


经过此役的重大失败后,法军全面改变战略,采取“固守据点,全面封锁”,守住主要交通线和撒哈拉石油区一级东西边境,至于解放区根本管不了了,解放区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士气大增,兵力扩充到15万人,解放和控制了全国五分之四的土地。


1960年6月,民族解放阵线在的黎波里会议上,宣布开辟第二战场,同年12月,法占区穆斯林居民相应号召,在阿尔及利亚各大城市爆发了群众游行示威,规模极大,导致法军不得不从战场抽调一部分军队回防。


自此以后,法国人基本上在阿尔及利亚找不到一块安宁的地区,离开只是时间问题。


李建秋的世界


阿尔及利亚当初就是最激烈反抗法国入侵的北非国家。

阿尔及利亚是原北非巴巴里海盗的大本营,和奥斯曼土耳其是松散的羁縻关系,阿尔及利亚统治者称“德伊”(Dey),意思是“副王、总督”,有很强的独立性。1830年,法国无端挑起所谓“扇子事件”(Affaire de l'éventail),对阿尔及利亚用兵,1834年宣布废黜末代德伊侯赛因(Hussein Dey),将阿尔及利亚吞并为法国领土。当地领袖阿布都卡德尔(Abdelkader ibn Muhieddine)发动起义奋起抵抗,持续到1847年12月23日法国才完全占领阿尔及利亚。

抗法领袖阿布都卡德尔雕塑


在法属期间阿尔及利亚被划为法国本土的三个省,和其它殖民地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二战期间法国本土被纳粹占领,二战后非洲原法国殖民地纷纷谋求独立,但当时的第四共和国一味强调“阿尔及利亚是法国领土不是殖民地”,顽固抵制“去殖民化”,而法国在该国经营百年,法国移民和亲法当地人、混血人(俗称“黑脚”les pieds noirs)多达百万,他们是最强硬反对“去殖民化”的。

由于法国态度顽固,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FLN)成立,最初只有约3000人,但发展很快且遍布全国,法国当地驻军最初约5万人,在FLN的游击战打击下疲于奔命,处于被动。

1955年,法国增兵至20万,并使用了“拉网”战术和“战略村”计划(将当地居民赶到有军队保护和工事围绕的“战略村”,隔绝游击队和平民的联系,据说这种战术学自旧日军,后来也被美军用在越南),还创造性地将直升机等投入战场(后来美国在越南的各种反游击战战术,很多都从法国处学来)。

FLN部队


1956年8月,在苏联影响下,正规军已发展到3万人的FLN发动“总起义”,试图对法国发动“正规战”和“总决战”,结果遭到重创,后在东方某国指点下转而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稳住大局,终于在1958年6月转入反攻,同年9月19日宣布成立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

法军.尽管一度在战场上取得主动,但法国这个二战中遭受重创的国家已不堪重负:越南战场陷入僵局,1956年和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尴尬收场,在这种情况下付出巨大代价(1955-1959消耗军费80多亿美元,相当于1959年度法国预算收入60%,远超过这5年中法国预算赤字总和),伤亡人数也越来越大。自1955至1958年,法国连续六届内阁倒台,这六届内阁的倒台,几乎都和阿尔及利亚僵局息息相关。

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终于被阿尔及利亚战争所引发的法国社会危机拖垮,隐退已久的戴高乐将军出山,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自任总统。

最初军人出身的戴高乐还希望在战场上有所振作,因此执行了一边和FLN谈判。一边继续打仗的战略,希望以有限的自治权换取FLN妥协,为此他幻想“投入重兵争取速胜,以打促谈,迫使FLN接受对法国有利的条件”,因此才会在1959年增兵至80万,并修建长达460公里、宽1公里的莫里斯防线(La ligne Morice),试图用隔离、合围的方式聚歼FLN有生力量。

但此时FLN已成气候,且准确地判断出形势,即戴高乐和法国不可能长期在阿尔及利亚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时间对本方有利,因此继续采用游击战、运动战和法军周旋,并积极争取国际支持。1962年3月18日,被拖得精疲力尽的法国政府不得不在戴高乐本人建议下和阿尔及利亚签署埃维昂协议(Les accords d'Évian),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权,7月1日阿尔及利亚公投,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独立宣言,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独立。

阿尔及利亚报纸上关于埃维昂协议签署的号外


戴高乐将几十万法军和上百万“黑脚”及法国移民迁回法国,并迅速镇压了外籍兵团军官等冒险者因不满阿尔及利亚丧失而发动的叛乱、刺杀,转而带法国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法国之所以拿不下阿尔及利亚,原因概括起来主要为当地反抗根基深厚、民族意识强;国土面积大,游击队群众基础好,可以和法军长期周旋;法国二战中受到严重削弱,且在越南、埃及等其它战场牵扯兵力和财力,无法在阿尔及利亚持久维持一支庞大的兵力,因此虽然在不多的几次大战中几乎都获得胜利,最终却被对手拖垮。

当时正是战后“去殖民化”的第一次高潮,法国坚持殖民化的态度在国际间陷于孤立,而FLN则得到苏联-东欧集团和东方某国的支援和国际间广泛同情。我在阿尔及利亚工作期间,曾参观过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纪念馆,其中陈列的许多装备,如迫击炮、单边带电台等,都印有东方某国的方块字,甚至可以清晰看到生产厂家的番号。

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的纪念性地标——三叶塔,本人2002年在阿尔及尔工作时所拍摄


陶短房


阿尔及利亚是法国在非洲殖民统治的开始,投入最多,是法国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法国人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也没能同化本地的穆斯林。

1945年5月8日的二战胜利日,阿尔及利亚人在Sétif游行庆祝,并借机表达政治诉求,结果演变为互相仇杀的暴力事件,103名移民和超过1500名穆斯林死亡



殖民政府对穆斯林的歧视态度引起当地人要求政治改革、获得更多权利的呼声,而法国移民(总数有一百多万)则反对一切让当地人拥有更多政治权力的改革,理由是不必要或太危险。殖民政府曾经打算回应本地人的改革呼吁,例如扩大阿尔及利亚在财政和行政方面的自主权,废除现行的“二元选举团”制度(阿尔及利亚议会五分之三的席位由法国移民选出,剩下的归穆斯林),使穆斯林与移民有平等的选举权利,因为法国移民的强烈反对而告吹。

1956年9月30日,民族解放阵线成员Zohra Drif在一家咖啡馆安放了炸弹,导致3名法国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她被法国殖民当局判入狱20年,1962年被戴高乐大赦

于是,武装斗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1954年11月1日,争取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民族解放阵线”开始武装反抗法国人的统治,其武装力量称为“民族解放军”,开始时仅数百名武装人员,到1957年已发展为一支近4万人的武装部队。 民族解放阵线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他们也发动一些绑架事件,对象包括法军、警察、法国移民、怀疑通敌者或叛徒,后来更扩大至政府雇员甚至是一些不肯跟他们合作的农民。

1955年8月,在菲利普维尔,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袭击了26个法国移民定居点,造成123人死亡。怒火中烧的法国殖民当局处决了1273名阿尔及利亚囚犯作为报复,整个独立战争就是这样恐怖对恐怖的杀戮

最初,独立武装的领导者主要是穆斯林激进派,骨干是参加过二战的阿裔法军士兵(他们为自己流血牺牲却得不到一份工作而愤愤不平),根据地设在在沿地中海的大卡利比山区和靠近突尼斯边境的奥雷斯山区。 人数不多,装备落后,只能发动针对警察的小规模袭击,看起来一副很好欺负的样子。

在山区追踪游击队的法军士兵,他们装备精良,因此游击队往往会避免与其正面对抗

但法军对独立者的轻视(法国移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游击战扩大化和长期化了。驻阿法军总司令拉乌尔·萨朗上将发展了包括大规模动用酷刑在内的反游击战战术,他拒绝承认阿民族解放军俘虏为战俘,宣称“恐怖分子”不适用《日内瓦公约》。法军被允许对俘虏动用酷刑,以获取有关游击队的情报。法军指挥官们认为,让阿尔及利亚人感到恐惧是平息叛乱的一剂良药,通过制造恐慌让他们学会顺从。

法军在阿尔及利亚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可以随意抓捕、拷打和杀死本地人

法军会强迫被关押的囚徒像古罗马角斗士一样互相殴斗,甚至还强迫他们观看亲人受刑或遭法军强暴。法军还有一种名叫“接电话”的酷刑,所谓“接电话”其实就是反复抽打受害者的耳部。阿女性所遭受的屈辱更甚,法军强迫她们吞食自己的排泄物,电击乳房和私处,施暴者还对女性的敏感部位大小或形状品头论足。

法军士兵公然在大街上调戏当地人妇女,有时还强迫遭到侮辱的妇女拍照取乐

独立者也以牙还牙。在首都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独立者用一种严密的组织方式开展着针对法国人(包括平民)和穆斯林温和派的暗杀行动,每一个人只有一个上司和他发展的两个下线,这样,一旦某个人出了问题,整个组织却不会被根除。行动者会得到不认识的人悄悄塞过来的一支手枪或是一个炸弹,目标是某个落单的法国警察或法国人聚集的酒馆。

法军士兵正在搜查穆斯林妇女,利用妇女儿童发动恐怖袭击是独立者的惯用招数

这个被法国人称为“无限增长的虫子”的组织让阿尔及尔陷入恐怖之中,却根本找不到凶手。因为他们就是那些缠着头巾的女人,他们就是那些懵懂的孩子,他们就是那些本分的果农,他们都是,但他们又都不是,他们拿起枪就是战士,放下枪就是平民。据称独立者一共杀死了4500名法国移民和36000-50000名穆斯林温和派。

于是法国人变本加厉地还击。第十空降师师长雅克.马絮少将被授予军事统治阿尔及尔全权,部队指挥官收到命令,可以使用包括酷刑和随意处决在内的必要手段摧毁民族解放阵线。


雅克.马絮将军

马絮对阿尔及尔实施分区占领,每个团负责扫荡一个区,挨家挨户搜查清除隐藏的游击队。在分区扫荡中,法军的暴行变得制度化,殴打、电击、水刑、性侵犯和强奸很普遍。法军将数以百计的嫌疑人从直升机扔下投入大海,有时尸体会浮上海面,由于担心屠杀暴行为外界所知,此后法军常常会在这种行动前往受害者脚上浇注水泥,使他们永沉大海。经过九个月的残酷作战,独立组织的领导人、战斗员、后勤人员几乎无一例外或杀或擒,在阿尔及尔的活动被迫全面终止。

被活埋的独立者

受害者不仅限于阿穆斯林,同情阿民族解放阵线的法国人也成了打击对象。在大学当助教的奥丹被法军以涉嫌窝藏和协助阿民族解放阵线叛乱分子为由逮捕,之后就消失了,他被认为被拷打致死或被草率处决。遭受过法军酷刑的亨利·阿莱格出版了回忆录,揭露法军使用电刑、剥夺睡眠和能使人吐露实情的麻醉药等对付嫌疑人,还活埋和斩首。



在严刑拷问之后,大部分嫌疑犯会被押解至奥塞雷斯设立的“集中营”,“危险分子”遭到机枪扫射,连招供的人也不放过,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价值了”。法国随军牧师经常告诉官兵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实施酷刑,其中一名随军牧师路易斯·德拉鲁声称“特殊情况需要采取特殊措施”。



为了对付独立者的乡村游击队,1958年4月之后。法国军队将两百万人迁出山区,剥夺了游击队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到1958年为止,又成功以铁丝网+地雷区封锁了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摩洛哥的边境,基本切断了独立者获得外部援助的渠道。

法国政府为将老百姓和民族解放阵线隔绝开来,模仿日本在东北搞的“集团部落”,将阿尔及利亚农民转移安顿,集中居住。然而集中居住的条件恶劣,结果招致了阿尔及利亚人更多的怨恨

但是随着战争的日益延长、残酷(虽然成功),法国人也越来越意识到,将来要重建阿尔及利亚,收拾民心士气,将付出极大代价。也许要从法国本土转移大量的资源,可能会拉低法国本土的生活标准。阿尔及利亚战争使法国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每年要花费7千多亿法郎,从1955至1959年耗资达83亿美元,大量的国家军事订货,使法国经济表现出这样一种不正常的趋势:一方面是工业生产指数继续上升;另一方面是财政赤字增大,外汇储备减少,物价飞涨,法郎贬值。广大人民群众对第四共和国的失望和不满情绪日益加剧。大规模的罢工,要求停止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群众集会和游行示威时常发生。

法军装甲车在乡村巡逻

同时,担心军队法西斯化压倒了政治家们对阿尔及利亚的眷恋。

法国军方把每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和同情他们的法裔都看成是潜在的罪犯,决定依靠暴力和恐惧来统治。这种做法不仅被用在了阿尔及利亚,而且也蔓延到法国本土(当时有很多阿尔及利亚人到法国打工和居住,里面不乏独立支持者)。军方对巴黎的共和国政府也越来越不耐烦。许多军人开始质疑民主政府的可靠性,他们联想起二战期间政府对军队的“出卖”,也联想起越南战争中政府的“软弱”,认为民主体制根本无法应付“革命战争”这种非常事件。

戴高乐知道,即使看起来独立运动是被镇压下去了,但不能阻止它在五年到十年之内东山再起,法国终究不可能一再投入到绵绵不断的镇压活动之中。同时他非常担心,战争会分裂军队和法兰西民族,并且有诱惑高级军官搞冒险活动的危险

这让法国的政治精英阶层非常担心:“在阿尔及利亚的法西斯主义倾向不可能同法国的民主实践并存……只要法国还在拒绝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愿望,那么阿尔及利亚战争就会延续下去。而只要战争延续下去,阿尔及利亚的形势就会持续不断的滋长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会不可避免地扩散到整个军队中去。”

政变现场,参加政变的法军官兵和移民正在听政变将领演说

1958年5月13日,阿尔及尔的法国移民冲击了总督府大楼,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军队一开始坐视不理,随后马絮将军出面,组织了一个公安委员会(这让不少法国人想起了雅各宾派和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 随后法国本土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在巴黎示威游行,共和国政府的首脑们悲哀地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指挥军队和警察。5月24日,科西嘉岛的伞兵出动,夺取政权,建立了本地的公安委员会。

1958年6月6日,戴高乐到达阿尔及尔后接见雅克·马絮将军,右边为萨朗将军

萨朗将军和马絮将军制定了一个“复活作战计划”:从阿尔及尔和法国西南部城市图卢兹起飞的伞兵与驻扎在巴黎城外的装甲部队合作,一起进入巴黎,占领国民议会,推翻共和国政府。 共和国政府束手无策,只能请来了蛰居的戴高乐,请他重新执政,收拾残局。

参加政变的三名将军儒奥、萨朗和夏尔

戴高乐一开始与政变军人虚与委蛇,上台之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军事行动并没有收手,但他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叛变的高级军官调到中央高高挂起,又把约1500名军官从阿尔及利亚或调走或强迫退休。1961年4月18日,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高级将领——萨朗同另外三名将军泽勒、夏尔和儒奥举起叛旗。戴高乐发表广播讲话,恳求道:“法国的女人和男人们,请帮助我。”结果到了4月27日,由于法军中的普通军官和士兵响应了戴高乐的号召,也由于叛军缺乏相应的决心,这次政变失败了。


戴高乐曾向阿尔及利亚穆斯林提出呼吁,给出三种选择方案:独立、与法国合并、联盟(阿尔及利亚自治)。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穆斯林还愿意站在法国这一边了,所有的温和派不是被独立者所消灭,就是被法军和法国移民所消灭

1962年3月18日,认清形势的戴高乐政府与阿临时政府签署《埃维昂协议》,在阿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主权国家。7月,阿尔及利亚举行自决公投后宣布正式独立。为了安抚军心,同年,戴高乐总统颁布大赦令,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所犯下的暴行不予追究,连奥丹遇害也不立案。

政变失败后,萨朗逃到了西班牙,并成立了法国秘密军组织,在法国本土和阿尔及利亚进行恐怖袭击,这是巴黎的一处袭击现场。戴高乐也被列入暗杀名单,暗杀至少有四次,分别发生在1961年9月,1962年的5月、6月和8月

所以,法国让阿尔及利亚独立,不是因为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出于对军队的恐惧。法国人不愿意失去阿尔及利亚,但他们更不愿意失去法国。

1962年4月20日,秘密军组织头目萨朗在阿尔及尔被捕,他被判终身监禁。1968年被戴高乐特赦,对此戴高乐解释道:“爱国主义有时候是盲目的”


海军史研究会员


一场战争的成败有很多影响因素,具体到阿尔及利亚殖民地战争,我以为有以下因素:

1.阿尔及利亚人民追求独立是正义的,邪不胜正,独立运动必然会胜利。

2.当时受世界范围内殖民地独立运动风潮的影响,独立运动势不可挡。

3.阿尔及利亚国内独立势力日益壮大,给了法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逼迫法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

4.二战时,法国层继许下诺言,倘若帮助法国赢得战争,就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

5.法国经过二战的洗礼以及对越战争的失败,军事实力以大不如从前。

6.前苏联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给予阿尔及利亚人民以帮助。

7.法国国内的政治家(戴高乐)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同意阿尔及利亚独立。


迷茫数年


想想日本人为什么被我们赶跑了,主席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绝不仅仅是几件武器,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风尘庙人


有一点,不是决定性的力量但也不可忽略,摩洛哥,突尼斯以美苏中英为后台对阿尔及利亚的支援。决定性的力量当然是阿尔及利亚人民,谁要认为被人殖民会过得好,不是脑子有病就是屁股坐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