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心理学改变生活》关于那些自我认知、个人成长、亲密关系的事情

作者:史蒂文 J. 基尔希,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卡伦·格罗弗·达菲,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伊斯特伍德·阿特沃特,蒙哥马利郡社区学院心理学教授。


本书主要讲了心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从认识自我,激励自己,以及拥有美好爱情与婚姻三个方面展开。



一、认识自我,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自我,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整体意象或意识,简单来说的话,就是一个人对于“我是谁”的看法和评价。


自我意识,会受到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和群体的影响。


1、一个人的四个自我


第一,身体形象的自我。


指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一方面受到我们自身看法的影响,包含,体重、身形、身高、气质等。


例如,照镜子时,我们经常会评价自己,最近是胖了还是瘦了,精神状态好还是不好,对自己哪个部分比较满意等。


另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对于身体形象定义的影响。


例如,在以瘦为美是当下的潮流,很多女生都希望能保持苗条的身材,从而建立更好的自我身体形象。在南太平洋的汤加王国,则无论男女,都仍然以胖为美。


第二,自我形象的自我。


指的是我们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


自我形象不是天生的,不仅受我们自身认知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身边“重要他人”的看法影响


在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就是童年的时候,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源于父母和老师的看法。


例如,父母如果经常否定、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蠢”、“都是你的错”、“你能不能让爸妈省心一点”,诸如此类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第三,理想自我。


指的是我们期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它是主观构建的自我,然而真实的自己和理想之间存在着差距


如果差距小,我们就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发挥强大的潜力。


如果差距太大,我们就有可能会非常焦虑,出现心理问题。


第四,社会自我。


指的是你认为别人怎么看待你。


这些你以为的看法,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不是


例如,当我们剪了一个失败的发型,或是在公共场合说错某句话时,我们会感觉很多人都在注视自己,或者嘲笑自己。但很多时候,可能大家并没有察觉到你的变化,也没有留意你到底说错了啥。


这背后是

聚光灯效应:们总是会过高地估计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和看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我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角色里的时候,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自我”。


例如,作为领导,对待下属会比较有威严,谨言慎行。面对伴侣时,我们又会比较松弛,和对方无话不谈。深入了解我们在不同角色中的自我,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清自我。


2、自我一致性


指的是一个人外在的言语行为,能和他内在的核心自我概念始终保持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我们会更偏爱那些与我们自我概念一致的事件。


例如,为了强化“我很厉害”这个想法,会下意识地注意到别人对我们的正面反馈,或是记住那些令我们感觉骄傲、自豪的事情。


当我们做错事或是任务失败时,我们则会找借口将这些经历合理化、或者是直接将它从我们意识里剔除。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我们免于受伤,提高自尊,但是,也会妨碍我们成长,让我们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


实现自我一致性,有两种方法:


第一,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被批评的经历,当遇到批评时,我们都会本能地感觉到气愤、受挫,甚至会第一时间开启保护策略,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进行辩护。


但是,批评能帮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重新评估自己。刺激我们不断自我修正、调整我们的行为,从而做出改变。


第二,学会自我接纳。


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是不完美的。


面对不完美,我们常常会否认、隔离这些缺点,假装它们不存在


我们还会不自觉地将这些特质、投射在我们不喜欢的人身上。


例如,很多外表看似强大的人,其实内心都有非常脆弱的一面,他们不仅不愿意承认和袒露这一点,甚至还会对他人软弱、撒娇的行为嗤之以鼻。


3、自我控制


控制感,指的是我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周遭的环境、人和事情的感觉,它包括了现在和未来。


控制感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生活在掌控之中,我们会充满自信,努力去实现。


生活脱离掌控,我们会陷入无助的状态,甚至还会出现过激的行为。


想要拥有控制感,我们需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觉察。


如果我们有了错误的觉察,将会导致下面几种情况发生:


第一,受到社会影响,放弃自我控制、做出跟风行为。


具体表现为:


一是从众。


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做出的行为改变。例如,非典抢盐事件。


二是顺从。


因为他人的具体要求而做出的行为改变。例如,上司要求周末加班赶出一份报告。


三是服从。


遵循直接的命令或要求。例如,投票选举,屈于群体压力,少数人往往需要服从多数人的决策,尽管那可能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是社会堕化。


很多人一起工作时,个人活动积极性降低的现象。例如,三个和尚没水喝。


第二,低估自己对生活的控制力,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关于习得性无助,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个实验,实验如下:


狗狗被关在笼子里,无论如何都无法逃避电击,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无助感。这时,就算有逃生的机会,它也会选择被动退缩、待在笼子里一动不动地忍耐电击。


人类也同样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状况。


在工作上,明明可以突破瓶颈,却因为曾经“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的经历,干脆破罐子破摔。


在爱情中,因为失恋了,就笃定自己这辈子再也遇不到对的人,结果放弃寻找真爱。


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的意志力降低,在面对问题时,被动服从,随随便便就缴械投降。


第三,高估自己对生活的控制力。


当我们面对那些随机发生的事件,诸如赌博、彩票等等,我们往往会忽视它背后的风险,不惜投机冒险,最后导致自己追悔莫及。


如何做到正确觉察呢?


作者提出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学会坚持自我,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不让他人和群体的决策,绑架我们真正的判断,从中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第二,习得性乐观。


乐观也是可以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解释风格。


乐观的人,面对坏事时,将问题归咎于暂时的外在因素。例如,面试没有通过也许是因为运气不好。


面对好事时,将原因归于稳定的内在因素。例如,今天赢得比赛,是因为我能力强。我做的项目成功,是因为我工作能力出色。


通过改变对好事情与坏事情的解释风格,能让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事物,从而增加控制感。


但是,盲目的乐观,有时会让我们丧失责任感。例如,明明自己没有认真准备面试,却乐观认为一定能通过。


此时,我们需要使用防御性悲观主义。


第三,防御性悲观主义。


指的是即使我们过去有过成功的经验,但在面临类似的事情或者是任务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把预期设置得很低,并且反复思考可能发生的各种负面结果。


相比较习得性无助,防御性悲观主义也从负面思考,但却不会放弃努力。


相比较乐观主义,防御性悲观主义更能接受最坏的结果,并且能更冷静面对。


例如,摩根斯坦利公司,他们在国际世贸中心的办公场所、的安全防护已经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们依然担心会遭受恐怖袭击,因此,他们在平时就严格要求每位雇员认真参与逃亡演习,这种未雨绸缪的态度让它在911事件中挽救了两千六百多位雇员的生命,尽管大楼因为袭击损伤严重,却仅有13名雇员丧生。


但是,经常使用这个策略的话,会降低人的自尊,让人无法从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此时,我需要学会灵活地运用。


当遇到问题时,遇到挑战时,问问自己一旦失败,这个代价有多大?


如果一件事情失败的代价太大,我们就选择防御性悲观主义。


如果一件事情失败的代价不大,我们就采用习得性乐观。


4、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承认改变。


改变,在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强烈地觉察到变化,除非我们的生活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例如,离婚、失业、受到重大打击等。


第二阶段:产生不和谐感和不满意感。


不是所有的变化都会带来实质性的成长,是否成长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


成长经常伴随着焦虑、不适、挫败等消极情绪。


如果我们能被这种情绪所驱动,积极寻求挑战,我们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如果我们被这种情绪捆绑,我们就会采取防御性保护,或视而不见,或消极面对。


第三阶段:重组经历。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当你遭遇某个挫折时,如果你能意识到它的出现,是为了帮你发现自己身上某个问题,你也许就会用新的态度对待它,不是消极面对,而是积极从中收获经验,越挫越勇。


总之,我们要能认清一个人有四个自我,我们要努力实现自我一致性,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学会自我控制,从而才能让自己实现个人成长。



二、动机和情绪,如何恰当地激励自己


1、动机


指的是我们行为的动力,它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为五种,从高到低分别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尊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越是处于低水平的需求对于我们来说就越迫切。


一旦我们某一个需求达到了相对满足的水平后,我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就会成为促使我们做出行动的动力,也就是我们的动机。


动机根据来源可以划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我们在内心力量驱动下的行为倾向。


当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是充满喜悦的,我们会全然地投入其中,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外在动机,指的是我们在外在因素激发下的行为倾向,比较被动。


有的外在动机则比较隐蔽,例如,你在中学时代一直成绩优异,等到了人才济济的大学,才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自己一直以来的好成绩,主要是因为喜欢那种永远排名第一、备受老师宠爱和关注的感觉。


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共同驱动的。


例如,小朋友学钢琴,有可能刚开始是因为受到内在动机的驱动,这个小朋友本来就喜欢弹钢琴,能在音乐中享受到乐趣。但同时也可能会受到外在动机的激发,比如父母给孩子报了班,要求孩子每天练习钢琴等等。


2、情绪


动机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当我们做某件事能够感觉到快乐,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地坚持下去。当我们感觉到压力、疲惫时,我们就会抗拒这件事,不想再继续下去。


情绪是对人们的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它是由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情绪的组成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认知过程。


涉及一个人的记忆、经验、感知、期望等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很多时候,导致我们产生过激的情绪和反应,不完全是因为事情本身,还有我们对于事情的解读


例如,当我们被超车时,我们往往会心生怒火,认为对方有意而为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事实上,让我们愤怒的并不是对方的超车行为,而是我们对于超车行为的解读。如果此时我们不以这种行为为耻,那么,他人的行为就不会对我们构成太大的影响。


第二,主观感受。


包括悲伤、喜悦、愤怒、厌恶、焦虑。


主观感受是最抽象、最难捉摸的,面对同一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例如,下雪了,有人看到可能会想到“瑞雪兆丰年”,觉得下雪很有年味儿。有的人却可能会觉得下雪了不能出门,闷在家感到惆怅失落。


第三,生理唤醒。


情绪的警报信号,会先唤醒我们的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因此,我们的身体也会随着产生相应的生理唤醒


当我们的情绪出现时,最快速、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我们的身体反应。


当我们兴奋时,我们心跳会跳得非常快。当我们感觉到紧张时,我们则会手掌出汗,甚至出现全身发抖。


情绪严重时还会降低我们免疫系统功能,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消极的生活方式。如大吃大喝,抽烟喝酒、失眠熬夜等


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我们身体的免疫功能也会比较薄弱,更容易生病。


焦虑的人容易出现应激性肠道综合症,愤怒的人容易偏头痛、高血压。


第四,行为反应。


包含了我们的表情、手势和语调,是我们的情绪在身体上的外显行为,用来向外人表达我们的感受。


例如,当我们生气时,我们会大吼大叫,乱扔东西。


当我们感到开心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面带微笑。


当我们失落时,我们的语速会随之减慢,变得低沉。


了解情绪之后,再来看看如何管理情绪。


很多人对情绪管理有误区,认为情绪管理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我们的情绪压抑下去,不让它爆发出来。


例如,小时候,我们摔倒了,明明很痛,大人会告诉我们要坚强,不要哭。长大后,受到了委屈,很想大哭一场,社会又会教育我们:要学会隐忍,谁不苦啊,怎么偏偏你受不了啊,于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其实,这些情绪会一直存在我们的心里,逐渐积聚成为“内伤”,甚至在某一天还会以更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平时看起来温顺和善,从不发脾气的好好先生,某天莫名其妙地爆发,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就是情绪长期被压抑的结果!


正确的管理情绪方法是,真实地表达我们的情绪,并且有意识地用一种合适的途径将它表达出来。


表达情绪具体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用具体而客观的方式,来描述那些引起我们不良情绪的行为。


很多人通常的误区是,用一些模糊的字眼,让对方来猜测我们此刻的心情,并且用指责的语气,来猜测对方的动机。


例如,丈夫一回到家,妻子就冲他吼“你一点也不关心我!”,结果立马就会引发一场口角大战,其实,妻子真正的感受是丈夫常常很晚才回家,自己很孤独,并且有点担心他的安全。


如果妻子能换一种方式,直接描述对方的行为,比如说:你最近都很晚回家,我很担心。对方听完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的心理,也更加理解妻子的心情。


第二步:明确指出他人行为是如何影响你的。


很多时候,那些引起我们不良情绪的行为,并不是他人有意而为之的,所谓的动机都是我们自己猜测出来的


例如,感到孤独是丈夫晚回家造成的,但非要说丈夫一点也不关心妻子,就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了。


也许是丈夫最近工作忙,应酬多,没有注意到妻子的感受。


如果妻子能具体指出来这种行为带给她的影响,夫妻之间的误会就有可能消除,丈夫也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三步:告诉别人你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我们表达内心的感受时,要尽可能地以“我”作为开头,告诉对方此刻的感受是什么,避免将我们的情绪投射到对方的身上。


而不是用“你”来开头,用自己的理解和偏见来指责对方。


例如,我一个人在家,很孤独VS你不在,让我觉得很孤独。


第四步:告诉别人你认为做什么可以改善当前的情况。


当我们向对方提出需求时,我们也要做到尽可能的具体,不要让对方去猜。


例如,我希望你多陪陪我。我希望你能十点前回来,我们可以有时间聊聊天。如果回来得太晚,我希望你能多发几条信息给我。


3、压力


除了情绪管理之外,我们还需要进行压力管理。


作者提到三个方法:


第一,提高我们的压力容忍度。


每个人对于压力的容忍度不同。提高容忍度的方法,


一是做与能力匹配的事情。


多做一些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事情,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二是,不要过于自责。


有期望是一件好事,但很多时候期望过高也会压得我们喘不过起来。


当我们暂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时,不要过于自责,不要陷入自我批判,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第二,控制焦虑的想法。


很多时候,导致我们产生压力的原因并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对于事情的想法


此时,我们可以用积极想法替代我们的消极想法


当我们开始设想糟糕的情况时,我们可以及时抑制住自己,并有意识地转化我们思路。


例如,想象自己成功时的情形,从而给自己打打气,让它成为激发你斗志的信号。


第三,寻求外界的帮助。


有些问题则显得有些沉重,一个人硬扛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情绪积压。


一方面积极寻求朋友的帮助,向他们倾诉我们内心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帮助我们宣泄心中情绪,还能让我们获得关心和理解,更快从低谷中走出来。


另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当心理出现问题时,很多人会讳疾忌医,不愿意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甚至很多人会将心理治疗与精神病挂钩,认为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借助心理咨询,我们能更好地发现那些尚未发现的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通过特定的治疗方法,让自己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总之,为了更好的激励自己,我们不仅要调动自己的动机,还需要管理好自己情绪,并且释放掉自己的压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积极健康的向前发展。



三、亲密关系,如何拥有好的爱情与婚姻


1、爱情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论,认为爱情包括了激情、亲密、承诺。


第一,激情。


指的是爱情的情绪和动机方面,包括强烈的情感和性欲。


在激情的关系中,人们往往会飞蛾扑火般地投入,甚至还会发生不计后果的行为。


一旦这种兴奋感逐渐褪去,那种令人陶醉的、飘在云端的感觉就会立即消失。要么会迅速冷淡下去,要么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亲密关系。


第二,亲密。


指的是爱情的情绪方面,包含亲近、共享、交流和支持。


亲密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一段亲密关系能够接受时间的考验,那么它最终就会变成一种稳固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承诺关系。


第三,承诺。


指的是爱的认知方面,它包含了对伴侣的短期认可和维持爱情所需要的长期承诺。


形式更直接,感情也相对深沉。


完美之爱,三者缺一不可。


例如,你和某个人充满了激情,拥有满意的性生活,但彼此却很少交流和分享心事,也不会给予对方承诺,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往往会貌合神离,发生矛盾就用性生活来掩盖,最终矛盾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很多夫妻拥有承诺关系,但性生活却非常糟糕,这样的关系也同样称不上“完美爱情”。


2、爱情的产生和发展


爱情的产生与依恋关系有关。


爱情的质量与伴侣双方的依恋风格有关,依恋风格的形成,则与我们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


依恋关系,指的是孩子与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


在婴幼儿时间,我们的依恋对象就是父母,我们会本能地依赖他们,当我们感觉到不适或是有需求时,我们会通过一些信号,比如说哭闹或撒娇、卖萌行为,向父母表达我们的需求。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及时、恰当、始终如一地回应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能获得安全感,并为我们的依恋关系打下根基。


依恋风格有三种,分别是:


第一,安全型依恋。


在爱情中,充满了信心和安全感,很容易跟别人亲近,同时又能保持很好的独立性。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而积极的情感关系。


第二,回避型依恋。


对于爱情常常持怀疑、冷淡的态度,他们惧怕亲密关系,往往在关系还没变好就会开始退缩,即便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也很难信任和依赖他人。


很多时候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没有爱情、只有性关系的约炮行为。


第三,焦虑型依恋。


在爱情中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极度渴望爱,希望别人能够喜欢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害怕过于依赖他人,别人会离开自己。


在感情中常常会患得患失,处于焦虑当中。


虽然童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影响成年后我们与爱人的依恋风格,但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改变的本质,是不断地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积极地调整,来减少依恋风格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可以尝试接近和信任别人,让自己朝着安全型依恋的方向转变。


爱情的发展,与积极的自我披露有关。


积极的自我披露,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一个人自发地向他人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愿意跟对方说心里话。


在感情上,随着关系逐步发展,交往双方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秘密,让对方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人。


自我披露越多,关系的亲密水平就会越高,并且越稳定。


当一个人自我披露时,也会换来对方的积极反馈,彼此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也会随之增加。


因为我们更愿意向那些向我们敞开内心的人表露更多。


3、如何维系亲密关系


夫妻调适,指的是在进入一段承诺关系或是婚姻生活中,夫妻关系面临的挑战和调整。


两个人能否在一起,主要取决爱;两个人能在一起多久,则取决于你们之间的相处是否和谐。


作者提到维系亲密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态度调整。


在婚姻中,两个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秉性各异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的小冲突。当问题出现时,很多人会执着于自己的意见,希望对方能听自己的,甚至一心想要改变对方。


聪明的夫妻则懂得“求同存异”,在做任何决定时都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与对方取得共识。即便两个人出现分歧时,也会尽量配合妥协,或是商讨出一种双方都认同的方式。


例如,关于过年回谁家。如果夫妻两人都执着于自己的意见,不肯让步,那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大吵一顿,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聪明的夫妻则会为对方考虑,积极商讨第三种方法,比如今年去我家,明年去你家,或者是春节去你家,国庆来我家等。


总之,态度调整,就是双方在态度上变得更加相似。


第二,分担责任


好的婚姻,两个人的关系和责任是平等的,彼此的付出与奖赏也是成正比的,只有这样关系才能和谐持久。


例如,关于家务分担。很多男人在外打拼,回到家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什么事情都不做,由妻子一手包办,更有甚者,在养育孩子方面也严重缺席,没有尽到该尽的职责。久而久之,付出多的那一方就会心生怨气,矛盾也会随之增多。


要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明确规定彼此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主动为另一半分忧解难,从而提升双方的满意度。


总之,分担责任就是尽可能做到平等处理。


第三,主动沟通


在婚姻中,有些特定的情绪和消极的对话方式会给婚姻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有可能走向终结。


美国著名婚姻教皇、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提出了启示录中的四骑士


第一,指责。


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抱怨、批评,而是

带有人格攻击的沟通方式


例如,妻子忘记给丈夫买东西,丈夫很生气,脱口而出:“你连这点事都会忘记,你说你还有什么用?”


丈夫这么说时,并不是在说妻子忘记买东西这件事,而是在否定她的人格,这就是指责。


第二,蔑视。


表现为冷嘲热讽、挖苦或是数落对方。暗示了自己比对方优越。


例如,妻子与丈夫分享关于某件事的见解时,丈夫冷冷地说了一句:你就是见识少,妇人之见。在妻子看来,这是丈夫在内心瞧不起她的表现。


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另一半沟通,减少指责,将蔑视转为尊重。


第三,敏感。


随着冲突的升级,会激发对方的敏感,导致对方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


例如,装无辜,或是辩护。“这不关我的事,是你的问题好不好”。“你那么厉害,你自己来”。


当我进行自我保护的同时,我们其实是试图将问题的责任推给另一方。这种方法往往只会让冲突升级,并不会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争吵时,不要把自己变得敏感。


第四,冷漠。


指的是对现状情绪懈怠,消极应对。


例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妻子咄咄逼人,丈夫很多时候就会选择逃离。在短时间内避免继续争吵,但时间长了,彼此就在内心就会竖起一道高墙。


我们应该避免冷漠,将这些危机及时地扼杀在摇篮中。


4、如何改善亲密关系


作者提出了三个原则。


第一,对配偶无条件赞许。


很多夫妻觉得都老夫老妻了,没必要拍对方马屁,倒不如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夫妻之间很容易互相伤害,最后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破罐子破摔。


我们应该欣赏对方,并且经常赞美对方。


一句暖心而真诚的赞美,不仅能让对方感觉到被肯定,同时还能激励对方,给予对方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妻子如果经常夸丈夫上进能干,丈夫在工作上就会越来越努力,更有拼劲。丈夫如果能不时夸妻子菜做得好吃,就会让妻子觉得有成就感,从而不断精进自己的厨艺。


第二,主动沟通,提高性生活质量。


性,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它同时也是强化感情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婚姻这样的长期关系。


如果其中一方对于性生活表现消极、冷淡、不负责任,那么夫妻之间的感情也会随之减弱,甚至消失殆尽。


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或不敢和爱人谈论性,感觉这是一种让人羞耻的事情。因此,我们常常对另一半在性方面的喜好或感觉缺乏深入的了解。


作者提出了三个改善方法。


一是主动沟通。


在沟通时,我们要避免类似审讯或是诊断的方式,这样会给对方很大压力。


二是避免在前戏或完事后就立即进入讨论,因为这些方式也会引发对方的防卫心理。


可以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你的敏感地带是什么?


也可以在过程中告诉对方的反应,比如对方前戏太过于狂热时,可以用动作轻轻示意对方慢下来。


三是积极发起性邀请。


建立彼此之间的小秘密,通过某个特定动作或是仪式来暗示对方,以此让你们的性生活增添更多情趣。


第三,预防关系往坏的方向发展。


从一开始就预防它往坏的方向发展,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夫妻之间积极进行感情修复尝试。


感情修复尝试,指的是夫妻双方为避免关系陷入僵局而做出的共同努力。


例如,夫妻两人因为一件事吵得不可开交,这时,一方为了不让关系陷入僵局,可能就会想办法让缓和一下气氛,扭转局势。


比如,让大家冷静一下,先不沟通。或者主动给对方台阶下,或是做些有趣搞怪的表情逗乐对方。


总之,积极的付出自己的努力,并且尊重对方,才能保持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


总结一下,心理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比如,在自我认知方面,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自我,控制自我,达到自我一致。


在自我发展方面,心理学帮助我们调动自己的动机,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使自我能够健康向前发展。


在亲密关系方面,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发展、维系、改善爱情关系,让我们能够彼此幸福生活。


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让人类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改善自我的基础学科,了解心理学,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


以下是笔者整理《心理学改变生活》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搜索“教练思维”,回复“122”,领取《心理学改变生活》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