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前说了什么?如何评价永历皇帝?

用户62781199621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朱由检倒是一死了之了,但是明朝剩下的半壁江山,大臣子民们可不愿意就此了结啊,于是明王朝宗室,文武百官就纷纷南下逃亡,福王朱由崧到南京监国不久继位称帝,南明政权就此建立,之后清军入关了,很快就集合部队南下,不久南京城破,朱由崧被俘,之后唐王朱聿键称帝,为隆武帝,继续抗清,但是没过多久被俘,然后绝食身亡,在这个危急的情况之下,剩余的明朝军队和官员们一致拥立朱由榔称帝,也就是永历皇帝。

但是永历皇帝登基后却不能安抚,平衡各方反清势力,以致于被大将孙可望囚禁,孙可望想要废帝而自立,但是在事情败露后孙可望投降清军,永历皇帝本来可以联合起来的反清势力变成一盘散沙,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永历皇帝只能一路由桂林逃亡昆明,又逃至缅甸,被缅甸王莽达收留,永历皇帝的逃跑,也让原本支持他的民众们心灰意冷,永历皇帝却还一直天真的认为,缅甸也算是外国了,清军可能会迫于国际影响停止追击,但是很快满清就让吴三桂率领十万大军逼近缅甸,就在这时缅甸王莽达的弟弟莽白发动政变杀死莽达,并来信给永历皇帝,让他率随从渡河,共饮咒水结盟,结果却被缅军伏击,永历皇帝的随从尽数被杀,永历帝被俘。

虽然大明残部多次企图救出永历,但是都以失败告终,1662年,吴三桂大军逼近,莽白迫于压力交出了永历皇帝,据说当永历皇帝被送到吴三桂军营后,吴三桂十分高兴,立刻前来看永历皇帝,在这期间他们发生过这样的一段对话,永历帝朝南而坐,吴三桂进入帐内,开始态度十分傲慢,只是微微向永历做了个揖,永历皇帝问道:“你是何人?”吴三桂默不作声,不愿回答。永历皇帝又问道:“你是何人。”吴三桂忙跪在地上,埋下头,但是仍然默不作声。永历见状再次问道:“你难道不是汉人吗?不是大明臣子吗?你怎么就甘心做汉奸,背叛国家,辜负君主到如此境地,你还有良心吗?”

据后来文献记载永历帝被俘之后,满清对于怎么处置永历皇帝其实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吴三桂这时就彰显了自己汉奸的嘴脸,不断上书建议朝廷斩杀永历皇帝,以绝后患,甚至连清军的将领们都看不过去,满洲将领爱星阿和安南将军卓罗极力坚持之下,吴三桂才同意留永历皇帝全尸,最后用弓弦勒死了永历皇帝,之后一把大火烧毁了永历皇帝的尸体,捡了几块骨头回去向满清复命。

永历皇帝也算是临危受命,他是明王室宗亲,在危机存亡之时上台,但是他却没有什么魄力,在军政事务上就是个小白,所以执政期间就没有什么作为,另外他本人又没什么主见,这也导致了他难以在明王朝衰微之时出来力挽狂澜,本来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皇室宗亲的正统地位,将本来在自己手上反清的十余个省份的势力集中起来,共图大事,然而却在最后选择了一路溃逃,也导致了明军士气大跌,所以朱由榔承担不起复兴明朝的重任,反而成了亡国之君。


玄坤文史


根据史料记载,永历皇帝被吴桑俘获以后,发生了这么一段对话。

吴三桂把皇帝送到公所。皇帝自己面朝南坐下了,到天亮的时候。吴三桂和属下的官员们相继过来见过皇帝,有的人下拜,有的人则是磕头。

过了一会儿,吴三桂觐见,一开始他表现的十分高傲,见了皇帝后只是长揖,并不磕头。

皇帝问他:你是谁啊?

吴三桂沉默不言。

皇帝再问他。吴三桂遂伏地不起,直接就跪下不敢起来了,然后才说了自个的身份。

皇帝问他:“你不是汉人吗?你不是大明的臣子吗?为甚么甘愿当汉奸叛国负君?你自己问问你自己你的良心在哪里?

吴三桂哑口无言,就像是个死人一样什么都说不出来。

皇帝最终说:“算了,我也没什么说的,我是北京人,我想看见祖宗的陵寝而死,你能做到吗?

吴三桂说:'我能做到。'

皇帝说:“那你走吧”,吴三桂这个时候伏在地上起都起不来了,左右人把他扶出去,见他脸色如死灰,汗流侠背,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敢见过皇帝。

有次可以看到,吴三桂的内心里,也是为他自己所做的一切而自卑的吧。

他不敢见皇帝,也不敢把皇帝送到北京献俘,怕中途被人劫了去,就提议说就地处决把,这时候连满洲的将领都看不下去了,爱星阿说:“永历怎么也算是我们的皇帝,这要是直接斩首,未免失了体面,还是让他自尽,留个全尸比较好”;安南将军卓罗也说:“怎么都是死,他既然做过皇帝,我们就全了他的体面把。”,于是吴桑就把朱由榔父子抬到门首小庙内,用弓弦勒死。永历皇帝由此殉国。

作为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的性格是十分懦弱庸碌的,也就是所谓的无能决定命运,他喜好权利。曾经和广东拥立的邵武帝发生内讧,又极度懦弱。每当清军来袭的时候,朱由榔就开始跑,于是在其有生之年到处逃窜,甚至是逃到了缅甸,更缺乏能力。正是他的无能才使曾经一片大好的局面毁于一旦,所以说做皇帝他是失败的,但他在临终的时候没有摇尾祈怜做出皇帝叛国的事情,最终殉国而死,也算是不负他身体内流的那点血脉吧。


关河南望


南明永历皇帝名叫朱由榔,他的父亲名叫朱常瀛,是明神宗的七儿子,被封为桂王。朱由榔是桂王的三儿子,被封为永明王。

顺治三年十一月,朱由榔在肇庆宣布登基,年号永历,不久奔往梧州。 以后奔走在桂林、柳州等多地,后来进入云贵,倚重李定国、孙可望。

后来李、孙二人之间内斗,孙可望落败,率军投降清军,永历政权实力大减。

清军三路大军进军云南,永历皇帝和李定国、白文选逃入缅甸境内。平西王吴三桂镇守西南,决心赶尽杀绝。

朱由榔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提起当年崇祯皇帝死后,吴三桂缟素誓师、提兵讨贼的壮举,大加赞美。又说起自己当前的处境,说自己的命运现在都掌握在吴三桂的手中,自己愿意服从新朝,只求能够活命。

在书信的最后,朱由榔哀哀地恳求:“仆今日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新朝,惟将军是命。冀裁之。”

吴三桂毫不理会朱由榔的哀求。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吴三桂的大军进入缅甸,缅甸人把朱由榔父子送到军前。

《南疆绎史》记载了朱由榔和吴三桂见面的情景。朱由榔南面而坐,吴三桂入见,朱由榔“切责良久”,最后叹息说:“今亦已矣!我本北人,欲见十二陵而死,汝能任此事乎?”

显然,朱由榔明白自己不会有好结果,希望在死之前能够看一看祖宗的陵墓。

吴三桂答应了,带着朱由榔回到云南。

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派杨坤、夏国相等人,在滇城的篦子坡用帛带把永历皇帝朱由榔和皇太子等人勒死,火焚尸体。

至此,南明永历政权灭亡。


于左


永历皇帝是谁?永历皇帝名为朱由榔,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 1646年至1662年在位,南明最后一位皇帝。

这个永历皇帝只活了40岁,便被吴三桂用弯弓绞杀,而对于他被绞杀前说了什么,很多网友很好奇,下面有书君将真实记载的场景原景重现一下:

根据史料记载,永历皇帝被俘获以后,发生了这么一段场景:

吴三桂把皇帝送到公所,皇帝自己面朝南坐下了,到天亮的时候。吴三桂和属下的官员们相继过来见过皇帝,有的人下拜,有的人则是磕头。

过了一会儿,吴三桂觐见,一开始他表现的十分高傲,见了皇帝后只是长揖,并不磕头。

皇帝问他:你是谁啊?吴三桂沉默不言。皇帝再问他。吴三桂遂伏地不起,直接就跪下不敢起来了,然后才说了自个的身份。

皇帝问他:“你不是汉人吗?你不是大明的臣子吗?为甚么甘愿当汉奸叛国负君?你自己问问你自己你的良心在哪里?吴三桂哑口无言,就像是个死人一样什么都说不出来。

皇帝最终说:“算了,我也没什么说的,我是北京人,我想看见祖宗的陵寝而死,你能做到吗?吴三桂说:“我能做到。”

皇帝说:“那你走吧”,吴三桂这个时候伏在地上起都起不来了,左右人把他扶出去,见他脸色如死灰,汗流侠背,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敢见过皇帝。

以上便是史料记载的一段话,那永历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书君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永历皇帝朱由榔是一个喜好权利的人。

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他们占据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并建立了弘光政权。

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史称""扬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史称隆武帝。他发动了短暂的北伐,但以失败告终,而后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

隆武帝身亡后,广州的明朝残余势力拥立了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为帝,史称绍武皇帝。

当时的状况十分混乱,几位皇帝先后被清军所亡,领土仅剩边疆贫乏之地。

而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朱由榔还是决定了登基为帝,并且与邵武帝发生了内讧,开始了争夺皇位的战争。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由榔是一个醉心于权利的人,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人。

2、 朱由榔是一个极窝囊的人。

在清军来袭的时候,朱由榔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抵抗,如何去战败清军,而是选择了一逃再逃,最终无处可逃。

其作为一个君主,完全没有能力给南明小朝廷贡献出任何的力量,完全是一个逃跑皇帝。

他最后逃往到缅甸,而缅甸王因为惧怕清军,也不敢收留朱由榔。他将这位皇上安置到一块空地,仅送来草料与木材,让他们自己搭建住所。

结果只有皇帝有一间小茅屋居住,只能用玉玺换取粮食果腹,依靠卖玉玺来维持生活,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了,这样的皇帝也是窝囊到头了。

3、 朱由榔是试图借助天主教保护自己的人。

为了抵抗清军,朱由榔求助天主教的力量。他派人去澳门,当时在澳门的葡萄牙人的确对他们有所帮助。

而后,除了朱由榔本人外,朝廷大员、太后、后妃、大员、太妃、太监都加入了天主教。

但朱由榔再度遇到危机时,澳门的葡萄牙当权者却仅提供百枝火枪,而这点支持对于清军的攻击却是微不足道。

于是太后决定去罗马求援,只是远水解不了近火,最终朱由榔还是被缅甸王交给吴三桂。最终被不讲信用的吴三桂,生生用弓弦勒死,到死也没能在最后看一眼皇陵。

纵观永历皇帝朱由榔的一生,又是极为矛盾的。他胆小怕事,遇到清军只是一味的逃跑;他又是个权力迷,在外有清军,内有绍武政权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登基称帝。

在他遇到危机时,主动求助于葡萄牙的天主教,最终除了他之外的前朝、后宫皈依天主教,在历史上也算不寻常。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1644年,大明王朝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戛然而止。崇祯帝朱由检在悲愤交加中,自缢于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其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从此开启清朝近300年的历史。

但是,一部分明朝官吏却不愿接受这个亡国的事实,纷纷拥立明皇室成员为帝。在经历了福王朱由松、唐王朱聿键这些昙花一现的政权后,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被瞿式耜等人扶持上台,建立永历政权,成为南明最后一任皇帝。

(朱由榔剧照)

其后,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内外交困的朱由榔一退再退,最后听取了黔国公沐天波的“急则退入缅甸, 缓则守两关。间或仿南诏,据大理,图谋一方”的建议,率军西窜,越兰津,过腾冲,抵达缅甸境内,过起了长达3的流亡朝廷生涯。

1661年10月,吴三桂领清兵十万,从大理出发,向缅甸进军。

清军一鼓作气,直捣缅甸都城阿瓦,命令缅王交出永历帝,否则兵戎相见。缅王迫于压力,准备将朱由榔等一干人交由吴三桂处置。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朱由榔得信后,含泪给吴三桂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希望能感化吴三桂,让他改变主意。

“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既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既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已亡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于将军也?”

但朱由榔此举并没有得到吴三桂的怜悯,他勾结缅廷官员,假称李定国派人接应朱由榔,将他送至河岸边,交给清军。

当清军背负朱由榔上岸时,朱由榔问了一句:“你是何人?”来人回答道:“我是平西王麾下先锋高得捷。”朱由榔一切就都明白了。

1662年3月,朱由榔一干人被吴三桂押解回云南,清廷将这一喜讯昭告天下。云南百姓目睹朱由榔回来后的落魄情景,尽皆泣不成声。

“永历之自缅归也,吴三桂迎入,坐辇中。百姓纵观之,无不泣下沾襟。永历面如满月,须长过脐,日角龙颜,顾盼伟如也。”

(吴三桂剧照)

关于如何处置朱由榔,吴三桂内部是有争议的。吴三桂本人主张直接砍头,以绝后患。但有大将提出异议:“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

在处死朱由榔之前,吴三桂也曾觐见过他。两人之间,有过下面这段颇为有趣的见面情景。

吴三桂“初甚倔傲”,没把朱由榔放在眼里,既不下跪,也不作揖。朱由榔问你是谁?吴三桂“噤不敢对”。朱由榔“再问之”,吴三桂才“伏地不能起”,并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朱由榔怒火中烧,当时朱由榔接连责问了吴三桂三个问题:“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

吴三桂跪在地上,始终默不作声。显然,他无法回答这三个问题。

朱由榔知道大限将至,也不再多言,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

吴三桂满口应承:“某能任之。”

1662年4月25日,吴三桂在接到了清廷“不必到北京献捷”的命令后,用弓弦将朱由榔绞杀在了昆明篦子坡的一个小庙中。此地被后人称为“逼死坡”。

辛亥革命后,蔡锷将军在此树碑“明永历皇帝殉国处”。

李定国听闻朱由榔的死讯后,悲愤不已,吐血身亡。临时前仍然表达了宁死不降的决心,对儿子说:“宁死荒缴,勿降也!”

朱由榔之所以有如此悲惨结局,是和他的懦弱分不开的。

(李定国剧照)

当初,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决定拥立朱由榔时,其母王氏就曾说道:“诸臣何患无君乎?吾儿柔仁,非拨乱才,愿更择可者。”

可见,朱由榔生性柔弱,是难成大器的。

到后来,朱由榔在瞿式耜和李定国的扶持下,反清复明形势一度颇具气候,曾控制了两广、云、贵、川、江西和湖北七个省的不少地区。但他只要听闻清军获胜的消息,就不顾大臣劝告,一味逃跑。先后藏匿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地。

见此情景,瞿式耜曾不无担心地说:“今乃朝闻警而夕登舟,不知将退至何地?”

1657年,孙可望率14万大军进攻李定国,但其麾下诸将一致反对内战,反水投靠了李定国。孙可望只好带着数千残余部队跑到了长沙,投靠清军。

清军趁着朱由榔实力削弱之际,派遣吴三桂分三路大军向朱由榔发起总攻。此时的朱由榔,立即慌了手脚,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李定国提出,向湘粤边境撤退,团结当地的少数民族以图东山再起。实在不行,渡海南下也可以联合郑成功。其他将领还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建议去巴蜀,开荒屯练,保存实力。但都被朱由榔一一否决,最后他采纳了沐天波的建议,遁入缅甸。

本来缅王对待朱由榔还不错,但在1661年,缅甸王室发生政变,新缅王对待朱由榔的态度就彻底改变了,想方设法除掉朱由榔的近臣,由此发生了“咒水之难”,杀死沐天波等43人,女眷不堪受辱而自杀的不计其数,并最终酿成将朱由榔拱手送给吴三桂的结局。

如果不是朱由榔的懦弱无能,一味逃跑,在尚有良臣辅助,大军在握的情况下,或许南明政权会同大清周旋更长时间。至少,不会如此不堪一击,一败涂地。

(参考资料:《明史》《广阳杂记》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读南明之历史,恨明人之不争,多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相继登场,甚至大部分人血洒战场,却仍然无法挽救南明的灭亡,眼看着一个个复兴的机遇就此丧失,但也许这就是天数,明朝末年的现状,不是单纯的通过一个或几个民族英雄的血性才能挽救,甚至到了清朝初期,也是经历了几代皇帝的改革,才对前明时期就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了修正,指望南明时期在如此乱世之下击败外敌并改革国政,恐怕是比登天还难,更别说永历帝朱由榔并非是一个名君。



从历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记录来看,经历了十几年的天子生涯,朱由榔的确具备了帝王气质,甚至在最后深陷敌营之际,也仍然不失王者风范,但同样也作为一个皇帝,他的能力又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南明王朝最后的失败,虽然有很多不可改变的时代背景,但也跟朱由榔的种种失误有很多的关系。



磨盘山血战之后,李定国元气大伤,南明丧失了反击清军的实力,但同比之下,清军也损失惨重,南明即便不能光复领土,但仍有坚持下去的可能,但这一时期的永历皇帝却逐渐丧失了信心,最终选择逃亡缅甸,不但自己身陷囹圄,更让留在国内的南明势力军心大失,瞬间走向崩溃,李定国也是无力回天,而在同一时间朱由榔却也丧失了明朝皇帝的勇气,向吴三桂请示放弃一条生路,这反倒让吴三桂认清了朱由榔的虚软,最终决定反击缅甸。



最后缅甸背叛了永历皇帝,吴三桂手中时,在永历皇帝最后的话语中,却也仍然流露着希望清王朝放弃一条生路的态度,虽然人都希望自己活着,但朱由榔的这份骨气真比不上宁可留守北京自杀的朱由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朱由榔有这种骨气和血性,十几年的历史中,他领导下的南明抵抗势力也不至于多次选择保守和退让,不断的给清廷可乘之机,他更忽略了明末的那帮汉奸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把大汉的荣辱、国家的忠诚和廉耻降低到最低点,尽管在他的最后时刻他想乞命,但在一心当汉奸,更想拿他换得高官厚禄的汉奸面前,朱由榔只能成为最后的牺牲品。

好在朱由榔最后时刻,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但没有失去王者风范,也为朱氏家族保留了最后一分荣誉!


辽宁资深球迷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军分三路攻入贵州,吴三桂亲自率兵进攻云南,次年正月攻下昆明。李定国率部队设伏于磨盘山,想要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有内奸导致没有大获全胜,永历皇帝帝此时只能向西逃入以前的附属国缅甸。后来李定国曾连连交涉,想要迎接永历皇帝回云南,却都被缅王拒绝。

永历皇帝流亡到缅甸,缅王见大明气数已尽,于是将永历皇帝和他子嗣全部控制。顺治驾崩之后,八岁的康熙继位。吴三桂则亲自率兵进入缅甸,永历十五年(1661年)八月十二日诱骗永历皇帝一行至咒水,把他的侍卫全都杀了,而后缅王将永历皇帝交给了吴三桂。

永历皇帝被押解到昆明,吴三桂将其囚禁于篦子坡头的金禅寺内,此时的永历皇帝,犹如丧家之犬,连亲信随从侍卫都被缅王杀戮殆尽,于是一场胜利者与失败者的会面便顺理成章了。吴三桂眼见早就不成人形的永历皇帝朱由榔——这位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的阶下囚,并无一丝尊敬之意,简单的作揖。没想到永历皇帝还对吴三桂说了三句发自肺腑的话:

“你不是汉人吗?为什么你身为明臣,却要沦为汉奸,叛国背主投敌呢?你的良心何在呢?”

话语虽然算不上震耳发聩,但却字字诛心。身为一个武将,吴三桂也不是不知道君与臣的关系,也曾在松锦之战,勠力同心,险些命丧沙场。此时此刻,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又为了什么呢?听了永历得话,吴三桂竟不由自主的跪倒在地。

既然归顺了清朝,自然而然只有杀了永历皇帝,他吴三桂才算是真正的表忠心,再无后顾之忧。最终,康熙皇帝下诏同意处死永历。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因为吴三桂怕押解永历皇帝进北京的途中,出现意外,主张清军就地将永历皇帝处决,并且是斩首。这对一个皇帝而言,无疑是奇耻大辱,最起码得尊严都没有了。

吴三桂的做法,就连当时的清军将领都看不下去了。将领们认为,永历皇帝毕竟是一国之君,直接斩首未免有点不合适,保全全尸更是妥当。最终,康熙皇帝准奏,吴三桂派人将永历皇帝押解到小庙里,用弓弦活活勒死。1662年,永历皇帝全家共25人,尽皆被吴三桂绞死。

吴三桂因为此事被进封为“平西王”,他儿子吴应熊也被钦点为驸马,娶了建宁公主,可以说自此吴三桂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但是俗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在他还怀揣着“向沐英一样建造世代镇守云南的沐王府”的春秋大梦时,康熙皇帝一步步的收掉他的权力,进行削藩政策,迫使吴三桂起兵造反,最终也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史之鉴


永历皇帝朱由榔是万历皇帝的孙子,父亲朱常瀛是万历皇帝的第七子,如果在和平年代,他也许能做一个和平年代的郡王,逍遥于世界,享受这个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很不幸,他生在乱世,怎么也没有想到命运可以让他延续明皇室的血脉。

(永历帝)

1.初露头角,袭受桂王

天启七年(1627年),桂王朱常瀛就幡衡阳。崇祯十七年(1644年),这一年张献忠亲率大军主攻湖南,目标直指河南,衡阳最终失守,于是桂王南逃梧州。这时桂王朱常瀛已经病入膏肓,朱由榔沿袭受桂王之位,这就是永历皇帝。

(张献忠作战路线)

2.寄人篱下,监国称帝

1646年,随着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俘,在万历这一枝里也只有桂王朱由榔最近了,于是在两广总督丁魁楚等胁迫下在广东肇庆称监国,此时他只有23岁,随着前方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永乐帝又被裹挟回了梧州,随后在肇庆宣布登基称帝,在一个多月内实现了由亲王到监国,再到皇帝的转变。

(此时南明形势)

3.颠沛流离,东躲西藏

他没主见,没气魄,没眼光,在永历朝完全成了权臣内斗的工具,甚至还被被孙可望以武力胁迫到安龙府囚禁过三年,虽然此时一度有回光返照,永历政权一度占据东南数省,以大西军为主干组成新明军抗清,连获大捷。但不久就再次流离失所,吴三桂亲率兵攻云南,永乐帝逃到缅甸,最后被清廷抓到,身死国灭。

(南明覆灭)

身在乱世,担不起历史的重任,永历皇帝就是一个悲剧。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32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崇祯十七年(1644),大顺政权的建立者"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百般无奈之下,最终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

不久,明朝的皇室宗族和大臣们逃到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并坚持了近四十年。

无奈,随着北方清兵的步步紧逼、朝廷自身的权力斗争,南明被清朝夺去大片土地,到最后只能退守西南。

永历十三年(1659),清军攻下昆明,南明末帝永历帝只好逃往缅甸,明朝实际上已然灭亡。

三年后,缅甸王迫于清朝的压力交出了永历帝,将他献给了驻守西南的平西王吴三桂。

据说,吴三桂将永历帝用弓弦勒死于昆明篦子坡金蝉寺,后改名为"升平坡"。那么,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前说了什么?如何评价永历帝呢?

关于永历帝的遗言,民间有着许多说法。

一种说法是,永历帝在死前高喊:"宁死荒郊,勿降也!"意思是说,宁愿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鉴于永历帝被处死时身边只有同样准备引颈受戮的亲属们,他所说的这句话似乎缺少一个接受命令的对象,所以并不是很合逻辑。

其实,据清初文人叶梦珠所写的《续绥寇纪略》记载,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永历政权的抗清名将李定国。他在作战环境恶劣的西南地区坚持抗击清军近二十年,最终于永历帝身死的第二年死在位于今澜沧江以西地区的勐腊。他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及将士嘱咐道:"宁死荒外,勿降也!"

关于李定国的遗言,有人称其实是:“宁死荒徼,毋降也!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天不佑汉!”

最终,除了李定国降清的次子李嗣兴,他的另外两个儿子都死于和清军的战争。他的部队中许多人坚决不降,有的死于战事,有的逐渐在缅甸开枝散叶,成为了当地的居民。

另一种关于永历帝遗言的说法,见于《阳秋杂录》。

原文写道:"少顷,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王切责曰:'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某能任之。'"

按照这一说法,永历帝先是询问吴三桂的身份。又责问他是否是汉人,是否是大明臣子,为何要甘愿当汉奸?背叛祖国辜负君王,做出这些行为,他良心何在?

说完这些话,惶恐愧疚的吴三桂已经面无人色。

责备完后,永历帝这才冷静下来,平淡地询问,他作为一个北京人,能否回到明代历代帝王所葬身的陵寝。吴三桂当时答应,却并没有兑现承诺。

天启三年(1623),永历帝朱由榔出生于北京。四岁时,他的父亲朱常灜被册封为桂王,前往位于今湖南衡阳的衡州就任。

崇祯六年(1633),十岁的朱由榔被封为永明王。十年后,李自成攻打湖南,朱由榔在逃跑途中与父亲失散,被起义军抓住。不过好在义军中有明朝官员潜伏,朱由榔才得以被送到广西梧州与父亲重聚。南明隆武年间,朱由榔的父兄都相继去世,朱由榔继任桂王。

隆武帝被清兵杀害后,南明的东南大部地区也宣告失守。朝中较有权势的瞿式耜、丁魁楚等人按照皇位继承原则,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监国。

不过,在清兵的步步紧逼下,南明朝廷只得在十几天后放弃广东,集体逃往了广西。

当年十一月,大学士苏观生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朱由榔不甘示弱,率众返回广东也登基称帝。

一时间,南方并立着绍武、永历两个政权。而清军则黄雀在后,偷袭了广州,并逼得绍武帝自杀。

不愿步后尘的朱由榔再度逃回广西,又辗转多地,十分狼狈。

广西沦陷后,朱由榔逃往贵州,随后,李定国又将他护送到了昆明。

永历十二年(1658),云南也被清兵攻入。朱由榔逃入缅甸境内,又在缅甸王莽达被其弟莽白所杀后,被送到吴三桂手中,最终身死。

纵览朱由榔的一生,他有福气被拥立为帝,却无福行使几乎任何作为皇帝该有的权力。一方面是大明王朝以无力回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担当中兴之君的责任。


煮酒君


永历皇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

1644年,崇祯皇帝被李自成逼的实在是走投无路,在万般无奈之下跑到北京的煤山上,伤心欲绝的,来到一棵歪脖子树上了吊,在崇祯皇帝去世以后,明朝在南方的宗亲,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先后称帝,但终究都未能挽回明朝的江山,在这几位称帝的宗亲王中,桂王永历政是历史最长的一个政权但是也最终难逃彻底覆亡的命运。


桂王永历称帝以后,清军将领李成栋率军进入广东,永历皇帝抵挡不住,退往广西,清兵跟随进入广西,此时永历皇帝的主力何腾蛟的军队正在湖南,永历皇帝身边的军队却没有什么战斗力,永历皇帝无计可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广东的明朝旧部官员,聚兵进攻广州,进攻广西的清兵被迫退守广东,永历皇帝的军队趁机又收复了广西的失地,顺治四年清军进攻湖南何腾蛟被迫退回广西。

顺治三年,清军进入四川,张献忠战死,张献中的部将李定国,孙可望等退往贵州云南。

顺治五年,广西的清军将领李成栋,江西的清军将领金声恒,举兵反清永历帝的形势一度发生了好转,但是清军加紧了对永历的进攻,随后,金声恒,李成栋,何腾蛟相聚败亡,永历帝辗转与广西和广东之间,形势日渐的窘迫,便决定与李定国,孙可望等联合,并去贵州与他们联合。

顺治九年,在李成国的率领下,明军向清军展开全面反攻,在云南贵州一带连破清军并杀死清军两位王爷,清军在西南受挫,永历地收复了广东及湖南南部,四川大部。李定国于是奏请永历帝出兵四川,想抢在清军主力南下前占领巴蜀汉中地区,以图进兵中原。

这时清廷用明朝旧将洪承畴进攻永历帝,洪承畴是明朝的名将,善于用兵,又熟知明朝内部事物,有了叛军洪承畴的存在,明军开始不敌,并节节败退,顺治十年,李定国退入广西又接着转攻广东。

顺治十二年,李定国退守南宁,顺治十三年,李定国保护永历帝前往云南,顺治十四年。孙可望投降清军,孙可望手下部队大举进攻云南,在两军交战之时,孙可望部下不听指挥,未战就已经崩溃,孙可望逃走,孙了望投降清军,却让李定国产生疑虑,于是她将前线部分将领调往云南,此时清军三路人马分别进攻四川,贵州,云南,这时的明军几乎无法抵抗。

顺治十五年,清军入云南李定国分路阻击,力保西南地区,虽然东南沿海郑成功大军自崇明进入长江,牵制清军主力,声震满清朝廷,然而明军势单力薄,未能挽回全局之窘迫,李定国被迫进入滇西,永历地则逃亡缅甸。

顺治十八年永历帝已入缅甸,除李定国尚在缅甸外坚持抗拒清兵以外,其他力量都已抚灭,清政权已经处于稳定。

永历皇帝进入缅甸以后,即刻失去了自由,李定国曾带兵营救,但没有成功,同年吴三桂派兵进入缅甸,缅甸王害怕清军的进攻将永历帝交给清军,李定国计划在途中阻击吴三桂,但没有成功,于是乎,吴三桂见到了永历皇帝。

朱由榔见到吴三桂便问他是谁,吴三桂没有作答,等皇帝连续问了三次,吴三桂这才倨傲表示,自己就是吴三桂。一听吴三桂这名字,朱由榔立刻想起他就是引得清军入关的吴三桂,

永历皇帝一听,眼前这个人就是吴三桂,急火攻心连续问了三句话:"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面对朱由榔连番逼问,吴三桂倨傲的神色消失了,面上戚戚,冷汗涔涔,又是一阵沉默,突然跟死人一般瘫倒在地上,旁人来扶他,只见他面如死灰,汗流浃背。

这时候永历皇帝又威风凛凛地说:“我本是北京人,想见十二陵而死,你能够做到么?”

吴三桂怯怯回答说:我能做到。然后退了出去,面如土色。”

结束语:永历皇帝最终还是被吴三桂用弓弦给勒死了,永历皇帝克死他乡的时候年仅40岁,吴三贵就是民族和历史的罪人,是他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放清兵入关,最后又害死了永历皇帝,永历皇帝一死,明朝仅存的最后一丝希望被吴三桂活活扼杀在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