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长峪城村:一曲“老梆子” 唱不尽五百年长城要塞史

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海拔800米,两山夹一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构成天然的军事要塞,这就是北京昌平长峪城村建村的由来。作为北京市首批44个市级传统村落、有着“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的长峪城村,至今仍保留着古村的村貌和生活习俗,为北京市民感受长城文化提供了“活样本”。

村里的古戏台年代久远,长峪城村的梆子戏唱腔风格也是“老梆子”,有河北、山西梆子的特点,还有本村的特色,就这么传唱了几百年,目前正在申请区级“非遗”。

满城春色长峪城。胡熙球/摄

“山路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

“山路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在一进村的游览展板上看到这句诗,如果不是刚刚经历了一连串小角度回转的爬升公路,很难理解,深山里真的会有人居村落。

依山而建的长峪城村是一座典型的军事堡垒。它处于太行山向北延伸的余脉,这里也是怀来盆地进入北京的“捷径”。所以,自明代起,就在长峪峡谷的沟口建起了一座军事要塞。村东的一道石墙勾勒出山脊的陡峭,虽然墙面大面积坍塌断损,但是依旧能隐约看出它曾扼守一方的威武。

依山而建的长峪城村是一座典型的军事堡垒。昌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地村民告诉到访的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长峪城村处于两山最窄处,城池的设计者利用东西两山山顶设置控制点,自控制点分别向南、北构筑石墙,连接到南北城门。从俯视图上看,东山上一个控制点和西山的两个控制点围拢成一条船头朝东的船型。靠近东山脚,有一条季节河道穿村而过,因此,长峪城村除了有人马通行的城门,还有水门。为了防止山洪冲击,北门外还沿河道建了一道南北走向的石墙。从设计到材料全部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借助山势,就地取材,使得长峪城村易守难攻。

走进村子,记者看到,长峪城村有南北两座城池。据介绍,北城为旧城,一场水灾之后,村民在南面台地重新建了一座新城。两座城分别建于1520年和1573年。在新城,至今保留着一座完好的民居,一对老夫妇还住在里面。

新城民居的建筑格局带有昌平地区传统特色,村民告诉记者,和现代红砖红瓦的建筑风格不同,百年老房采用的是青砖灰瓦,格局讲究坐北朝南,院落大门开在东南角。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好采光。

出了新城向北,记者看到一座现代民居的山墙上,有着“国家蜂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几个金属大字。记者上前了解到,房子的主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他说村子主干道边上的“老岳农家猪蹄盛宴”就是他大儿子开的,当地特色的农家猪蹄宴也是他家第一个推出的,他家还是长峪城村第一家养蜂专业户,养蜂已有近50年,目前养了1000箱左右蜜蜂。据老者介绍,老岳家养蜂加上乡村旅游,为他家带来一笔不小的稳定收入。

老树守护古寺 见证沧桑历史

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在村中走访时了解到,像老岳家从事山村多种经营的村民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年轻村民都选择了外出打工,甚至把家安在了山外。另外,村中上了年纪的劳动力大都从事护林、环境卫生、安保等工作。

“全村157户,370多人。年轻的孩子都去了山外,村里剩下50岁的人都少,大多是60岁往上的。”长峪城村委会委员王维亮向记者介绍道,长峪城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山场林地全部交归国家林业部门,村民除了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转费,符合条件的村民还可以做护林员,每月能额外拿到一笔工资,同时享受五险。

每到旅游旺季,进村的车辆络绎不绝。昌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村里的四五家农家乐又能解决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每到旅游旺季,进村的车辆绵延一两公里。随着村北20公里的观山步道建成,来长峪城村参观古城,游览村北龙潭水库、黄花坡的人更多了,长峪城村民的日子也比之前更宽裕了。

得知记者是第一次到访长峪城,王维亮还带着参观了长峪城的标志性建筑——永兴寺。这座修葺过的寺院位于村西的台地上,寺内已经没有佛龛神像。在这里,无需深厚的历史常识,也能从庙口的老榆树上感受到时间印记。

村子里的老榆树也有年头了。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一棵老榆树守护着这座古建筑,一人难以抱拢的树干和硕大的树冠,足以说明时代的久远。据说,当年对称栽种了两棵,另一棵因故伐倒,如今就剩下这一棵讲述着长峪城村悠久的历史。

带着村音的“老梆子” 昌平唯一的民间戏班

进入第二进院落,可以看到院落西侧的古戏台。“每逢过年或重大节日,村里的戏班都会在这儿演梆子戏。”据王维亮介绍,长峪城梆子戏唱腔高亢,没有扩音设备也能听得相当“真着”,在他小的时候梆子戏最多能演70多出。

墙上贴着演出曲目。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记者注意到,墙上贴着一张红纸,纸上写着曲目。王维亮指着其中的一出告诉记者,比自己小两岁的老伴在戏班里唱大青衣。40年前,两位20岁上下的年轻人分属两个生产队,由于是偏远山村,如果没有媒人,婚嫁都成问题,王维亮很庆幸自己能娶到心仪的姑娘。现如今已经退休的老伴,白天做护林员,晚上参加戏班活动,二月二那天,他老伴唱的是《王宝钏》。

早年,剧团开销都是由戏班成员从自家拿来粮食,凑在一起换钱,然后购置必备道具、服装,年轻人要想加入,还得经过面试,观身段、辨嗓音,判断适合演哪个角色,入班后,请同行当的老人口传。之后再与乐队合练,这叫“挂家具”,合格的,就等着登场了。据资料介绍,在永兴寺戏楼的后墙壁曾完整记载着历代戏班的人员演替,后来却被人为铲除销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峪城戏班的非遗申请。

长峪城村演出“老梆子”。天籁 摄

王维亮告诉记者,长峪城村的梆子戏唱腔风格是“老梆子”,有河北、山西梆子的特点,又有本村的特色,也就是说,声调高亢激昂,适合没有扩音设施的舞台演出。据了解,现在演出的保留曲目有:《登殿》《哭殿》《双锁山》《秦香莲》等。据记载,长峪城戏班原来演出剧目有70多出,因为学戏的人少,只能演几出折子戏了。

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得知,长峪城戏班还在申请区级“非遗”。村民为了传承古村特色,经常为到访的游客表演,“我们村的梆子戏是昌平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民间戏班,还受邀到阳坊、花塔、白羊城等庙会演出呢。”谈话间,王维亮的言语中都透着自豪。

尽管长峪城是一座不大的边城,但是,城中官署衙门、寺庙、学校一应俱全。而且,这些石木头结构的建筑也基本保留了下来,加之近年各级政府的抢修维护,使得长峪城成为市民京郊访古的一个好去处。

长峪城村外的登山步道。昌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旧城北门是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通向山里。据介绍,不少喜欢徒步的驴友最爱这里的登山步道,自4月中下旬起,沿途将被山杏、桃树装点成花的海洋,游客体验生态景观的同时,还能感受这里独特的长城文化。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