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在现如今还有道理吗?

用户68037212


农村流传下来很多俗语,但是因为时代的改变和进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含义,有的甚至不适用与现在的社会状况。我们今天就来看看题主所说的“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这句俗语在现在还有没有一定的道理!

这句俗语的整体是“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意思是:养儿子不能养两个,因为养两个就是因为赡养问题,来回推脱,搞的父母像管家的牛马一样轮着养。养儿子也别样三个,养两个可能还有地方住,养三个可能连个家都没有了。

或许不少人认为这句话只适用于以前,在现在这个温饱已经不是问题的社会已经不存在了。其实不然,这种状况到现在仍然有,有一些做子女的因为不想赡养父母,就把父母推向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认为自己的条件比不上自己的兄弟姐妹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谁有能力谁来赡养父母,自己条件不行就对父母不管不顾。

所以说这句话在现在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不过只是针对个别人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觉悟也在提高,这种情况的发生在逐渐降低。

父母劳累为我们劳累了一辈子,作为子女的我们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让父母有个安逸的晚年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也在此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骏景——殷


骏景农业


关于“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这句话,不知道听过的朋友多不多,其实,它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赡养老人的社会现象,下面给大家简单说说。

如果单从字面意思分析,可以这样说,养儿不要养俩,如果养俩的话,就等于轮官马那样,这里给大家解释下什么是轮官马,轮官马大家可以直接理解为,很多人饲养的马,因为在古代,穷人家庭养一匹马是有困难的,自己还不够吃的,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会出现轮流养马的情况,而这样的马,可以是当官的马,交给老百姓去养,也可以是集体的马,大家轮流养,不管从哪种方面解释,大家理解为轮流养的意思就可以。也可以理解为都不愿意养,有棘手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说养儿不能养俩呢?不是一直都有养儿防老的说法吗?感觉互相有矛盾,其实,大家仔细思考后,就会发现,这种情况是一部分家庭出现的,并不是说所有家庭都是这样。

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说养儿多的话,到了自己年老时,没有人赡养的情况,原因有二,一是家长对儿子有偏向,比如偏向老大,或者偏向老二,这种情况下,没有偏向的一方,在以后赡养时,肯定会不乐意,二是儿媳妇的问题,这种问题,现在的社会也存在不少,当自己儿子怕儿媳妇后,自己到了年老时,也不好过,住在谁家,都不行,儿媳妇嫌弃这,嫌弃那,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自己(或和老伴)单独搭一间小房子,住进去(上述说的不是全部的情况,只是占一部分)。

说到这,我们村就有这种情况,还是现在发生的事,老两口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给两个儿子都盖了楼房,按理说,随便找一间房子,老两口就可以住进去了,还能帮忙照顾孙子孙女,但实际情况却相反,老大说,你们住老二家吧,老二家有空房闲着,而老二说,你们住老大家吧,他是老大,应该起作用,就这样,二儿子互相推来推去,村委会也去调解了好几次,最终,这老两口在老大房子旁边空余的一小块地,搭了一个小简易房子,老两口住了进去。

这种情况,看到后令人唏嘘,好在的事,目前的社会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小帮手个人认为,两个儿子还是不错的,现在和以前不一样,随着各方面的发展,不论是认知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些人也不再这么“冷血”,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比什么都好,你觉得呢?

关于“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的解释,小帮手就说这么多,如果你有其他意见或看法,欢迎在下面评论,大家一起来讨论。


农民的小帮手


养老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的心酸。

古人讲多子多福。等孩子多了,实际上没那么幸福。封建王朝历来提倡“孝道”。其实更深层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孝道缺失。

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等父母老了,他不赡养父母,一定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但如果有两个儿子,情况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俗话说,两个和尚抬水吃。赡养父母的任务由一分为二,儿子的负担减轻了,父母的幸福丧失了。

一方面,赡养父母成了负担,就像饲养官马一样,如果出了问题,就会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另一方面,父母年龄大了,想过的生活是安稳而不动荡。如果俩儿子不够孝顺,短时间像皮球一样把父母传来传去。老人的生活,真是无奈而心酸。



“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的凄凉。

当然还有更惨的一种情况。就是有三个以上的儿子。三个和尚没水吃。谁该赡养父母?三个儿子都应该。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责任。

大哥觉得应该二哥养,因为二哥家庭条件好。二哥觉得应该三弟养,因为父母最疼三弟。三弟觉得应该大哥养,因为大哥是长子。子女对父母就是这样,养和爱,养和父母的付出,是关联在一起的。而父母养孩子,却不分大小多少。

曾经看到一位老人,把四个子女告上法庭:没有人愿意赡养她。新闻采访了四位子女。个个义正言辞,都有道理。

这就是责任不清造成的后果:谁都觉得自己没责任。



养儿防老的老观念要变了。

西方社会不存在养老一说。父母把孩子抚养成年,那是法律规定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像东方家庭那样紧密。等孩子成人了,便是独立的个体。他没有义务赡养父母。当然如果他愿意,也可以赡养父母。

看很多影视剧,西方的很多父母,年老了都是自己住。这也催生了养老产业。养老院,医生,护工,义工等等由社会组织起来的团体和个人,为白发老人服务。

这种现象也开始在国内蔓延。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负担四位老人太沉重了。如果有两三个孩子,还是会出现“轮官马”和“没有家”的情况。指望儿女养老,变得越来越不靠谱。

总结一句话: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昏沉,还是找个养老院住下吧。


Fandy


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先来看一句流行大街小巷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跟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后面咱们再给补上两句“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结合农村有些家庭的现状,是不是很贴切呢。

不过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了,不光城市家庭,即使农村家庭有好几个孩子的也都大都很和睦相处了。

为什么在过去的农村生活中有这样的俗语流传呢?这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理解。在旧社会,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的,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可能一家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前提是儿子不孝顺的情况下,假如有两个儿子的话,儿子也要娶妻生子,人口一多,家庭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当父母年老体衰无法帮助儿子干活的时候,两个儿子一般都会轮流来赡养父母。这个时候两个儿子就像给官家养马一样,来回的推诿,能少养一天是一天。

但是这样还勉强过的去,如果有三个儿子的话,再加上不孝顺,那当老的估计真的无家可归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的医疗也开始慢慢的完善,如果子女多的话,能一起分担父母的压力。

生活中,如果子女对父母不孝顺的话,也会迫于街坊邻居的压力而善待父母,所以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很少出现实际情况了。


最三农


这句俗语的完整版是:“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官马”的“官”意思是公家的,与“私”相对。所谓“轮官马”是指过去农村干力气活不像现在依靠机械,而是主要依靠畜力(马、牛、驴、骡等)。很多家底比较薄的人家独自养不起牲口,就两家或多家合伙养一匹,这种牲口就叫“轮官马”。

“轮官马”都是轮流喂养和使用的,各家为了充分利用和“不吃亏”,轮到自家喂养的时候,早就筹划很多活计积攒着留给“官马”干,甚至没活也要给它找点活干,因为不用不划算嘛!至于喂马的草料,尽可能少一点、低劣一点,这样吃不饱、吃不好明天可以在下一家多吃点、吃好点找补回来。家家都这么干、这么想,结果“轮官马”干的最累的、吃得最差的!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就是把农村多子家庭养老问题以“轮官马”这一事务形象的描述出来。由于人性自私的一面,一些缺乏教育和孝道观念的家庭,如果生养了两个儿子,将来儿子在赡养年老父母时由于两人互相攀比、猜忌,生怕自己家吃亏,就像对待“轮候马”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即两个儿子家轮流供养父母一段时间,比如大儿子一个月以后,就转到二儿子家一个月,然后依次轮流。供养期间儿子们也是充分“利用”:这段给大儿子干活带孩子,下一段给小儿子干活,反正让干不完的活,儿子们还总觉得不能让你给对方干的多,自己吃亏!遇到老人头疼脑热就拖着,等拖到下一个供养的儿子那里再解决。给老人买点新衣服、个人必需品也是如法炮制。


至于“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实际是承前一句的“比兴”和强化手法,就是说养两个儿子如此,养三个儿子下场就更惨了。养三个儿子,估计在老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没有家)。跟俗话说的“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意思差不多,指的是三个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攀比、互相推诿指靠更厉害,最后结果更糟!


其实农村流传下来很多俗语,都是当时社会生态人情的经验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有些不一定就适合社会实际了。现在城乡将来都推行社会化养老,父母在还能自养阶段,就要为此做好准备。也不要光考虑儿女,特别是年老时不要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无偿的传给儿女,先要做好自己的养老支出的安排。


当然,无论是几个儿子,如果真像对待“轮候马”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是丧失人伦的“畜生”,是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鞭笞和唾弃的!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在现如今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和父辈的不注重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农二代,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改变这种现象,因为:

1、“养儿别养俩,养俩论官马”,在农村的大环境的影响下是很真实的写照,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娃娃都是娘的心头肉,但在成年后因为婚娶费用和媳妇的性格也各不相同等情况,再加上自己孕育后代的艰辛等等,就会在孝顺父母的事情上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态度不好等情况,让父母处在一个尴尬的氛围里,默默地伤心。

2、要想消除“养儿别养俩,养俩论官马”俗语中的尴尬情况,作为农二代的我们,可以尽我们的所能努力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同时教育好自己的宝宝,还要努力的为自己的将来做个好的规划,尽量避免养老靠子女的问题,可以好好保养让自己有个好身体,俗语说的好,好儿好孙不如自己的好身体,还有就是做好养老理财,不要排斥养老院,可以闺蜜间组团入住,既可以互相照应又可以打发寂寞的老年时光。

总的来说,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物质也是越来越充足,当我们不断努力的同时,国家的养老福利也是越来越完善,而孩子们也会有更加健康向上的三观,也就自然而然的会消除“养儿别养俩,养俩论官马”的特有现象。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话题、从备孕到育儿,让我们一起愉悦的探索!



RQ育儿话题王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在现今还有道理吗? 这句话说得就是“养儿防老”的实际问题,虽说养儿子能够防老,但事实上不孝顺的情况还是有很多。如果是一个儿子还好,中间不会发生纠纷问题,但如果是多个儿子,那父母的养老分歧就会非常大。而这句原话应该是“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那么怎么去理解呢?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

如果有两个儿子的话,那基本上父母的财产问题就一定要均衡,不然在养老的问题上将会有大麻烦。但事实上父母一般都是偏爱另一个人,导致在养老的问题上差异很大。到老的时候,两个儿子就会相互推脱,哥哥认为父母比较疼弟弟,平时对弟弟的照顾更多。理应弟弟去孝顺父母,但弟弟认为自己最小,不应该由自己来照顾,应该由老大带头。就这样两个人之间将父母相互推脱,今天到我家,明天到他家,就像官家的马儿一样,由大家轮流养活。



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

正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可别指望孩子越多那自己的养老越幸福。如果是闺女还好,但如果有三个儿子,那基本上养老问题就是一个大麻烦。因为三个人之间会相互推脱,互相之间都认为对方该养,这样一来到最后谁都不养,父母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虽然今天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事实上这句谚语依然适应于今天的社会。毕竟养老问题不全是经济问题,而是大家对父母的赡养问题。



人的自私性一直存在,对待父母的观念上也一直会有纠纷。最重要的是缴纳养老保险,实现自己来养老。大家怎么看呢?


惠农圈


农村老人们常说的这句俗语其实只说了一半,另一半是“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

问:养两个儿子,等到需要赡养的时候就会被推诿,在如今还有道理吗?


答:有一定的道理,但已现象已经很少了。

就先来讲讲这前半句的意思吧。这句农村俗话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是当父母的人,一定不能养育两个儿子,如果养了两个儿子的话,在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儿子来赡养的时候,两个儿子就会相互推诿。

大儿子觉得还有弟弟,反正父母是大家的,不能靠我一人来赡养。而小儿子儿则会认为”有风吹大坡,有事望大哥“,反正有大哥在,大哥应该承担更多的赡养义务,两兄弟最终就会像当作轮流养公家的马一样来对待父母。

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

而生两个儿子还不算最差了,要是生了三个儿子才叫惨。养三个儿子,估计在老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都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指的是三个人之间互相依赖,最后连水都没有喝。

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也会出现同样的情景,三个儿子会相互依赖,将父母视作累赘。你指望我,我指望你,最后干脆都不管父母了,每个人心里会想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的父母,父母最后可能出现没地方住的悲惨状况。

儿子孝顺不算好,儿媳孝顺才算好

如今人们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条件也变好了,这种现象少了,可偶尔还能看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新闻,甚至连肉也不给老人吃。所以说这句农村俗语在现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儿子孝顺不算好,儿媳妇孝顺才算最好。同理,女儿孝顺不算好,女婿孝顺才算最好。

刺楸的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刺楸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在现如今还有道理吗?

在农村地区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俗语,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人们深刻的为人做事的道理。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俗语已经失去了指导意义,但仍然有许多人愿意去传播它,足以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俗语对人们的影响仍然还很深刻。人心隔肚皮,两个人做事就会因为难以预测的心思,给团队造成很多间隙和问题,三个人做事,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更有甚者,会引起团队的分崩离析。下面我谈下我“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的看法: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养两个,养两个就会造成兄弟之间的推脱,老人反而没人赡养。尤其是在现代的农村地区,受高价彩礼的影响,受教育成本的影响,养一个儿子,可能就会花光整个家庭的所有存款,更不用提养两个了。“养儿为防老”,养两个儿子,容易造成儿子们之间互相推卸赡养关系,到最后,很有可能是一个儿子养几天,父母就会变得如同牛马一样被推过来推过去,晚年过的凄凉不已。
现代社会中这种事情也是很多的,家里有几个儿子,结果老人无人赡养,流落街头。我认为父母的晚年过的如何,更多的和父母的教育有关系,而不是和孩子的数量相关。只要父母把孩子教育的好,自己的养老,自然就不成问题,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到时候老了吃亏,只能怪自己。欢迎关注花开陇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农民说事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这一句话很有一些‘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无水喝"的味道!

1、事实上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养儿防老,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一种养老方式,如果只有一个儿子,养老就由这个儿子承担,家产也一样,由这个儿子独得,如果是两个或多个儿子就不一样了,极有可能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让老父老母的晚年过得很不舒服,有的甚至很凄惨!

2、当然这只是一个现象,并不代表所有家庭都是这样,孝仍然代表着主流,我们不能用这句话来以偏概全,这不是道理,而这仅仅是一个现象而已!

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社会环境,更有贫穷落后的原因,在这里,我认为从小的教育和娇生贯养的关系很大,慈母多败儿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4、最近这几年,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并且很多人由于自己儿女逐渐长大,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一些以前对父母不太好的,现在也好了很多,不孝父母的现象少了很多,但仍然存在!

5、与此话对应的还有一句话是:多子多福,可能这一句话更能反应社会主流!

社会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养老的方式也在改变,养儿防老也不再是唯一的养老方式,尊老的传统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