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阿提拉犯下了哪些战争罪行,屠杀了多少无辜平民?

王超行侠仗义


阿提拉作为匈奴王(英文名称Hun,一般这个词被翻译成匈人,以示区别于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然而,现代DNA祖源技术显示,这个匈人跟当年的匈奴人还真是有一定关系),自然是通过征服劫掠,让当时罗马帝国各个民族闻风丧胆。

他曾有这句名言:被我战马践踏过的土地将寸草不生!

也凭着这股狠劲,阿提拉从哥特人手里抢来了“上帝之鞭”的称号。这个称号最早是罗马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送给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的。

公元375年,到达黑海北岸的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先向西攻灭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国家,然后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匈奴人以凶残闻名于世,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烧杀掳掠的机会,而走后往往留下一片废墟,一地白骨。多瑙河南岸富庶的耐苏城(Naissus)后来被匈奴人攻陷,因为他们将城市烧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几年后罗马的使者经过这里时不得不在城外宿营,而这时河边仍然能见到累累白骨。

公元440年,阿提拉派军队频频袭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业城市,反而指责东罗马帝国未履行和平条约,更声称东罗马的马古斯主教亵渎了多瑙河北岸的匈奴皇家坟墓,要求对方交出此人,否则便威胁要再次进攻。东罗马人不肯轻易将自己的主教交出,阿提拉便率军横渡多瑙河入侵东罗马。匈奴军对一路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伊利里亚地区和色雷斯地区被彻底摧毁。

公元443年,经过精心准备的阿提拉再次沿多瑙河沿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先是攻陷了东罗马一座军事重镇,随即包围并攻占了尼斯城。再之后匈奴人军队横扫巴尔干半岛,沿着尼沙瓦河依次攻陷了谢尔迪卡、菲立普波里斯、留莱布尔尬兹等大城市,最后直到君士坦丁堡城下。虽然阿提拉已经消灭了城外所有的东罗马军队,但因攻城器械不足,面对高大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仍然是无可奈何,只好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

最后君士坦丁堡城内粮食断绝,东罗马人与阿提拉达成协议:赔偿匈奴6,000罗马镑(约1963公斤黄金)作为毁约的惩罚,每年的岁币增至以前的三倍,而每个被俘的罗马人赎金也增加到12个金币。随后匈奴军队连续击败了哥特人、巴斯克人。

公元447年,阿提拉率军再度来袭,由默西亚行省侵入东罗马。匈奴人绕过了对方的一些主要军事重镇,横越巴尔干半岛径取皮莱獈口,以绝对优势兵力击溃那里的守军后直取君士坦丁堡。但还是没能拿下城市。

在此之后,在东方已没有多少施展余地的阿提拉将扩张的矛头又转向了西方。

对于阿提拉来说,打击东罗马和焚掠巴尔干不过是一个前奏,向西扩张、彻底占领高卢甚至西罗马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公元451年3月,阿提拉的部队从多处地方搭浮桥渡过莱茵河以及支流,并在过河之后汇聚成一支大军,一路势不可挡的向高卢地区杀来。高卢行省的城市一座接着一座沦陷。4月7日,阿提拉大军攻陷高卢名城梅兹,整座城市遭到了空前的烧杀抢掠,最后被彻底夷为平地。根据教会文献记载,阿提拉在屠杀之后宣称自己是奉神谕来惩办世上的罪人的,即“上帝之鞭”。紧接着是卢特提亚(巴黎的前身),但主教派遣一名七岁小女孩出城和阿提拉谈判,这座城市才幸免于难,到此时高卢北部城市除了军事重镇奥尔良外,全部宣告沦陷。最后西罗马人依靠哥特人,终于在沙隆会战中击败了阿提拉。

而仅仅在沙隆之战的一年后,阿提拉又集结起一支大军,绕过阿尔卑斯山,从东面攻入意大利北部。和以往的无数次侵略一样,匈奴军队将他们的野蛮本性发挥到了极致,亚得里亚海西岸的阿奎利亚城几乎被从地面上抹平,括米兰、威罗那和巴度阿等波河流域地区的其他城市全部遭到了洗劫。只有阿奎利亚抵抗的比较激烈,匈奴军连攻三个月也没能拿下,最后阿提拉通过观察发现了城墙的弱点,这才攻克这座城市然后夷为平地。

短短几个月时间,整个北意大利几乎被匈奴人彻底焚毁,饱掠之后的匈奴军队开始向罗马城进军,而罗马城自从上次被汪达尔人焚毁之后一直未能恢复过来,根本没有能够抗敌的军队。

但屠杀也给匈奴人带来个恶果,成千上万的人被屠杀,因这些尸体无人掩埋又爆发了可怕的瘟疫。匈奴军中不仅严重缺粮,而且也传染上了瘟疫。最后,阿提拉只得从意大利撤军。这两次征战让匈奴帝国元气大伤,从此以后,直至公元453年在新婚之夜暴病身亡,阿提拉再也没对外发起过大规模进攻。


冷兵器研究所



上帝之鞭——匈奴人阿提拉(公元406-453年),是匈奴最后也是最强大的首领。从434年到去世,他一直统治着当时欧洲最大的帝国。他的帝国从中欧到黑海,从多瑙河延伸到波罗的海。在他统治期间,他是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最可怕的敌人之一:他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第二次入侵时包围了君士坦丁堡。他穿过法国一直行进到奥尔良,然后在查伦斯被击退。452年,他将西方皇帝瓦伦汀三世从他位于拉文纳的首都赶走。尽管他的帝国在他新婚之夜因鼻血窒息而与他一起死去,他也没有留下什么非凡的遗产,但他已经成为欧洲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在西欧大部分地区,他被认为是残忍和贪婪的象征。



很难确定阿提拉的匈奴人杀了多少人。一个猜测是25万。也可能在一个世纪内屠杀了825000人。没有考虑他们获得的奴隶数量。

欧洲匈奴人通常被认为是被汉朝赶走的游牧部落。这些人通过他们的战备状态、惊人的机动性和匈奴弓这样的武器,取得了超越对手的军事优势。



简而言之,阿提拉淹死在自己的血泊中。欧洲后人评论他“一生光荣,死时不可战胜,是人民的父亲,是敌人的祸害,也是世界的恐怖”。匈奴人把他埋在一个三重棺椁里——一个铁的外壳,里面套着一个银棺材,最里面是一个金棺材。并且在晚上秘密埋葬了阿提拉,将埋葬阿提拉的囚犯全部灭口,这样就永远不会找到阿提拉了。



阿提拉的军队不会再威胁罗马了,他的帝国随之崩溃。罗马人说得很好:“野蛮人剪掉了他们的一部分头发,用不恰当的伤口划破了他们的脸,为他们勇敢的领袖哀悼,这是他应得的。不是用女人的眼泪,而是用战士的血”。

在许多令人难忘的评语中,匈奴人阿提拉因其强大的统治而被铭记:“他走过的地方,草永远长不出果实。”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阿提拉犯下了哪些战争罪行?屠杀了多少无辜平民?阿提拉是公元5世纪入侵罗马帝国的欧洲匈人大王,曾经给欧洲造成极大真真震撼。但这个问题是很难给出具体数字的,因为当时距今已经超过1500年,本身那时的文明发展水平就不足以提供精确的平民伤亡统计,而能保留到现代的记录就更少了。但从阿提拉给欧洲人留下的深刻阴影来看,当时他给欧洲带来了极大损失是没有疑问的。那么当时阿提拉和他所率领的匈人究竟做了什么能让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后还让欧洲人谈之色变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欧洲文化里意味着什么?

在具体说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对欧洲做了什么之前,桃花石杂谈觉得我们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这两个词汇在欧洲语言里都有什么含义比较好,因为通过这些含义,其实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曾对欧洲造成过什么样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纪写成的欧洲文学名著《神曲》里,阿提拉在第七层炼狱出现,他被浸没在一条沸腾的血河里,被称为“世界之鞭”,而相关段落中充满了对其历史罪行的谴责,虽然其中多数未必符合史实,但却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欧洲历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个犯下了无数罪行,应该被打下炼狱,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与“阿提拉”得到了类似待遇的还有他所率领的欧洲匈人。在欧洲许多语言里“匈人”一词都曾长期和野蛮人(Barbarians)一词是同义词。

一战期间英国的反德宣传画——“匈人这样仇恨”,其中的HUNS(匈人)就是指德国人

而即使到了20世纪,“阿提拉”和“匈人”这两个词还曾一度复活,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协约国的政治宣传里,德军曾经长期被称为“匈人”,而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则被称为阿提拉再世。不过威廉二世被称为阿提拉再世其实是有点自找的,因为他在1900年曾经在一次讲话里赞美过阿提拉的军队,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次讲话竟然是针对中国的,因为这次讲话是为来中国镇压义和团的德军送行时说的。当时他曾经这样说到:

就像阿提拉手下的匈人在传统与传说中为自己留下了无比强大的威名一样,你们也将为德国在中国建立持续千年的强大威名……

他的这次讲话事后被称为“匈人讲话”,而其中的观点在一战期间也被协约国宣传机器翻了出来,成为了“证明”德国及威廉二世凶残本质的有力武器。而这种将阿提拉等同于野蛮或者毁灭的用法直到二战之后也经常被人采纳,比如在1948年,德国《明镜》周刊在谈到处于危机之中的奥地利时,就说“阿提拉之剑”当时正悬在奥地利的头上。

一战期间加拿大的反德传单——打败匈人是我们的责任

阿提拉和匈人究竟做了什么?

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大军能在20世纪的欧洲还被用作宣传用途,当然要归因于他们曾经对欧洲造成的破坏了。那么当时阿提拉和他的军队究竟做了什么呢?

其实由于年代的久远,关于阿提拉和匈人军队在欧洲所进行的屠杀等行为,现代能看到的记载并没有存在特别细致描写的内容。但从一些相对比较概略的描写里,我们也还是能从中看到一些当时的情况的。比如一些亲眼见过匈人劫掠的人都描述说匈人在劫掠时会高声狂叫,然后从马背上大肆砍杀。有时还会用类似套马索的武器将敌人或平民套住,然后再将其砍死。而其行军时,马缰绳上都会挂着敌人的首级。

描绘匈人之凶残的古画

而在阿提拉作为匈奴王的差不多20年时间里,他曾经多次沿多瑙河入侵东西罗马帝国,而历史记载曾经多次提到他所率领的匈人军队劫掠过的城市几乎都被夷为平地,比如多瑙河沿岸的纳伊苏斯和塞尔迪卡(今天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以及今天法国境内的梅兹和兰斯,还有意大利境内的阿奎莱拉等城市,甚至连今天法国首都巴黎的郊区也曾被其劫掠。而记载中他率领匈人军队曾经劫掠过的地区涵盖今天的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法国、希腊和土耳其等地,而与这些劫掠与破坏同步的,当然肯定会有大规模的屠杀。

阿提拉形象之一

所以虽然具体死于阿提拉军队的平民人数目前并没有具体数字,但可以想像数字绝对不会少。阿提拉的入侵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伴随着人口暴降的。比如根据现代估计,在公元元年前后,欧洲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400万左右,但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过了1000年之后,欧洲的人口还是只有4000万左右。而一些历史资料也表明,在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其实欧洲人口是到达过一个低谷的。虽然这个低谷跟当时发生过的一些瘟疫有很大关系,因为战争所造成的伤亡也包括许多其它日耳曼部落入侵的原因,但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跟阿提拉及匈人的入侵有关应该也是没有疑问的。

文明灭亡阴影难除

而阿提拉对欧洲人产生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也跟它的军队当时那种类似无敌的存在有关。当时匈人军队很少与欧洲军队展开肉搏,而是经常利用地形将自己的军队埋伏起来,一旦对方军队进入其弓箭射程之内就立即用密集箭雨大量杀伤敌军,在对敌军造成比较严重的伤亡之后则会用骑兵倾巢而出,迅速全歼因为应付箭雨已经晕头转向的残余敌军。因为匈人骑兵行动极为迅速,所以在其征战过程中很多时候欧洲人根本无法提前组织起防御,而这种情况在阿提拉亲自领军攻克梅兹城的过程中体现的尤为典型。当时匈人军队突然出现在这座城市周边,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城市,之后屠城劫掠,然后迅速离开,而此时真正的罗马军队都还没出现,但一座城市已经被在地图上抹去。

阿提拉形象之二

匈人军队在当时这种明显的军事优势可以说一度使整个欧洲都臣服于其铁蹄之下。无论是东罗马还是西罗马,很长时间都只能通过向其纳贡来减少被其入侵的次数。比如在公元435年,阿提拉迫使东罗马帝国答应每年向其输送岁币700磅(225公斤)黄金。但没过几年这点钱就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胃口,他以东罗马未按履约为由再次入侵,并围困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终迫使东罗马将岁币数量增加了3倍,达到2100磅(675公斤)黄金。这个事例虽然是东罗马帝国的,但西罗马帝国在当时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阿提拉形象之三

所以西罗马帝国面对以阿提拉为代表的匈人帝国可以说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受到了全方位的辗压,经济和政治秩序都陷入崩溃,最终无以为继,被日耳曼人灭亡。而日耳曼人正是在匈人驱赶之下才进入了罗马境内的,所以从这个角度,阿提拉才会被称为“上帝之鞭”,即代表着人力无法抵御的灾祸。而无论阿提拉和匈人军队是否真有罗马人所描述的那么残忍,他所代表的匈人实实在在地在西欧导致了罗马文明的灭亡,而这是之后任何入侵欧洲的外敌所没有做到的,因此他被视为欧洲历史上最令人恐惧的人物也丝毫不奇怪了。


桃花石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