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口径最大的火炮!48炮摧毁一座城市!也不免自毁的命运

在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对外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内发展经济、扩充军备。对希特勒的举动,英法心知肚明,但为了不惹火烧身其采取了绥靖政策,法国更是在德法边境修筑了马奇诺防线以准备德国可能的进攻。

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修筑于1934至1940年)

对于法国的举动,纳粹德国当然心知肚明,1934年德国的克虏伯公司收到了德国陆军司令部的信函,要求其设计出一款能击毁马奇诺工事上要塞的重炮,最好在敌人无法还击的距离外一炮能打穿7米厚的混凝土或1米厚的钢板。


克虏伯公司进行计算后发现,德国陆军的要求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如果真的实现它这门炮就需要是这样的:单炮弹就得八吨,口径大约是800毫米,炮管长度大约30米,整个设备重量大概1000吨,这门炮必须装备在火车上才能运输它。


在那个“重炮巨舰”的年代,人们奉行“大即是美”的原则,希特勒和它领导的纳粹政府也不例外,何况战争就在眼前。于是,这门被命名为“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的庞然大物就在1937年夏天动工了,当时没有一个人怀疑它的可行性。

古斯塔夫巨炮开火

古斯塔夫巨炮的测试型火炮在1939年底于希勒斯雷奔的试射场完成测试,炮弹在成功地击穿了7米厚地混凝土和1米后的钢板。


原定于1940年中期交货的古斯塔夫巨炮于1941年春才在波兰的达尔沃沃进行正式测试,为了体现德国对此事的重视,希特勒亲临了测试现场。


在反复进行了八次实弹射击后,古斯塔夫巨炮最终被定型并生产,它只生产了两门,“古斯塔夫”重炮和“多拉”重炮,即便是这样,这两门炮也花费了纳粹德国700万帝国马克(在当时一个德国工人或职员年收入约为2000帝国马克)。

古斯塔夫巨炮的结构图

古斯塔夫巨炮的弹药分为攻击掩体的穿甲弹和攻击一般目标的高爆弹药,整组列车单车轮就用了80个,炮车像两个并列的板车置于两座轨道上。板车下有转向架,每一组转向架用20根车轴。

古斯塔夫巨炮

1942年,在克里米亚战场古斯塔夫巨炮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为了这次行动纳粹德国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单是运炮的列车就长达25节,足有一公里。在塞瓦斯托波尔市古斯塔夫巨炮出族了风头,共发射了48发炮弹,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


德国准备第二次使用古斯塔夫巨炮是在列宁格勒战役。在炮兵们将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时,纳粹高层却取消了对列宁格勒的攻势,于是古斯塔夫巨炮只好在苏联度过了1943年的新年。


在1943年春天,古斯塔夫巨炮被运回德国进行大翻修,准备下次使用。但此时德军的败迹已显,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失败后,德军进入了节节败退的迹象。此时古斯塔夫巨炮的劣势就显现了出来,其不适合撤退作战,必须按事先设定好的轨道行进等于招引对方飞机轰炸。于是,这尊威力十足的巨炮就只能安静的等待它的末日降临。

被纳粹德国炸毁的古斯塔夫巨炮

在苏联红军攻入德国境内后,在开姆尼茨西南50公里处的森林中发现了古斯塔夫巨炮的残骸。而它的“兄弟”多拉大炮的残骸,也被美军在德国西部发现。


可以说,古斯塔夫巨炮是二战时期典型的“口径即正义”思想的实践者,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可以说其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面对飞机的轰炸,古斯塔夫巨炮是毫无办法的;而面对战舰的攻击,古斯塔夫巨炮也必然显得无能为力。举例来说,同样是在“口径即正义”思想下的产物: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在面对美军舰载机的轰炸时无能为力,只能是慢慢沉入海底。


所以,纳粹德国会将其封存甚至炸毁可能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