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国古代有什么霸气的宣言?

HonE一个人


汉帝国——”宜悬头槁街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我强汉之威者,虽远必诛!“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能使我中华儿女热血澎湃的宣言,去不知道这句话是汉西域副校尉陈汤所讲。另一句是军事天才霍去病:”匈奴末灭,何以为家?“。还有东汉伏波将军:“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些熟悉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震撼人心,震撼每一个中华儿女。仅仅”匈奴末灭,何以为家?“这震撼心人的八个字,永恒的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心中。大汉立国初期,匈奴经常袭扰边境地区,烧杀抢夺时有发生,然而大汉帝国由于根基未稳不敢回击匈奴,只能采取和亲政策,以待天时,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一代的大汉热血男孩终于迎来了真正属于他们的时代,在汉武帝即位,立即着手准备对匈奴的战争,时不我待,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两出定襄,功冠全军。一生四次领兵攻打匈奴,均大获全胜,歼灭匈奴人数十万。这对于我国军事史来说,真是彪炳千秋,人间佳话。汉宣帝时时期,匈奴内乱,五单于争夺王位,南匈奴有意归顺大汉,北匈奴不满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郅支单于囚禁汉朝使节,随后又杀害大汉派去的使节谷吉。北匈奴的种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大汉帝国的人民感情,以及大汉尊颜。不是不报,更不是怕路途摇远,终于建昭三年,汉臣陈汤和甘延寿出使西域,调胡汉军马四万余众,兵分两路直奔康居。斩杀匈奴贵族一千五百一十一八人,俘虏一百四十五人,降者一千多人,并且砍下了郅支单于的头颅,拿回了汉朝两个使节的符节。归朝后,陈汤在战后上书中便写下了这句令我中华儿女热血澎湃,保家卫国的宣言。中国古代霸气宣言非常多,仅仅两汉时期就足以让全世界有所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以于震撼了。

不同时代的宣言还有,比比诣是,如春秋时期,齐恒公伐楚时说的:“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隋帝国——”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唐帝国——骆宾王讨伐武曌的檄文有这么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明帝国——朱元璋的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的一句:“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从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末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者”。 等等举不胜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个朝代,每一句宣言都足以国人去品读去思考,世界的未来靠中国,全球的繁荣看中国。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中国文化璀璨夺目,名言警句更是多不胜数

(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三)、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四)、力拔山兮气盖世

(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六)、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九)、挟天子以令诸侯

(十)、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11、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2、桃园三结义

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4、夜不拾魅,路不拾遗

15、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16、功高盖世而朝不忌,权倾天下而主不疑

17、穆桂英挂帅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1、

22、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本人学疏才浅,仅知道这些,广大网友们,接力,把你们知道的好句子添上😁


赵子卿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李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一泡优秀的牛屎


1.说到霸气宣言第一不可不提北宋张载,他的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的这句话囊括宇宙,纵横古今,这霸气感觉天地都装不下。

2.大汉帝国时的那句“明犯我强汉之威者,虽远必诛。”

3.“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4.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5.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男儿当为国,战死边野,马革裹尸还”。

6.“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这句气势磅礴的诗句,出自岳飞的《满江红》。他是南宋著名将领,立下精忠报国之志,然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终被十二道金字牌召回。

7.秦末农民起义,陈胜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道是英雄无贵贱,青衣多豪俊。

8.黄巢的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也是霸气满满。另外他的另一首也特别霸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9.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情词慷慨激昂。


云谏


十、虽千万人吾往矣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是孟子对勇敢的定义。一个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勇往直前,迎流而上。这是一种多么豪迈而又孤高的逆行!

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出自《让县自鸣本志令》。曹操在赤壁大败而归,受到许多人的冷嘲热讽。于是曹操在文中说出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中表明曹操以一人之力维持汉室,有一种蔑视天下英雄的魄力。

八、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出自《杂记》。曹操手刃吕伯奢一家,发现是误杀,遂出此语。此句亦正亦邪,的确带有枭雄本色。只不过这句话是否为曹操所言还有待考证。

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出自《东谷赘言》。这句话说明朝对外决不妥协的骨气。明朝也确实做到这一点。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明朝直接另立君主。李自成破北京时,崇祯自缢于煤山。

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自陈汤。汉匈之间发生数次大战,汉朝大获全胜,将匈奴赶到漠北。强大的匈奴尚且如此,何况其他西域小国。如果叛汉,或斩首国王,或直接灭国。

五、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出自《汉宣定胡碑碑文》。汉宣帝时期是汉朝鼎盛时期。汉宣帝降伏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各国尽归汉土。

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但是这句话在历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代表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反抗精神。

三、大丈夫当如是也;彼可取而代也

分别出自刘邦、项羽。两个人看到秦始皇的车马仪仗,说出这样的话。后来刘邦、项羽果然是争取天下的对手。

二、大风起兮云飞扬

出自《大风歌》。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开创汉朝,遂有感而发。虽然只是状景之语,但足以见刘邦辽阔的胸怀。

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是魏晋名士。因为司马氏家族的黑暗统治,消极避世。但是实际上阮籍胸怀远大的志向。他曾登览汉楚古战场,说出这句话。楚汉争霸,被阮籍不屑一顾,这是何等狂狷豪放!


莫离不弃123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春秋战国鲁囯左丘明

匈奴末灭,无以家为。西汉霍去病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陈汤

大丈夫生当如此。刘邦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东汉班超

志当存高远。蜀汉诸葛亮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王昌龄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唐朝李百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唐黄巢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飞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明朱元璋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南北朝时期冉闵


大白白野


中国古代霸气豪迈的语句有不少,个人感觉最霸气侧漏的有三句。

第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此句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全句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二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班彪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帝喾“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在《后汉书》中建武二十八年班彪上书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两者合一,多么霸气。

第三句:“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冉闵


历史其实很可笑


第一句话,乃汉武帝所说——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大军灭掉南越国,南越王赵建德的头颅也被高高的悬挂在了长安宫北面的门楼上,汉武帝刘彻龙颜大悦,于是随随便便组织了十八万骑兵十二路大军,旌旗千里,浩浩荡荡,经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横临边朔,饮马北河,耀兵扬武,向匈奴示威,并给匈奴乌维单于下了道很屌的战书,给了他两个选择:“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漠北寒苦之地为!'

乌维接到这封战书后,《汉书》中用了两个字来形容他的的表情:詟焉。

所谓詟(zhe,音折),本意为哭泣过度,以至失声而不能言语。不过这里乌维应该是心惊胆落,害怕到说不出话来,哭倒是未必,毕竟人家也不是小孩子。

于是,匈奴只好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苦寒之地,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第二句话,乃出使大宛的汉使所说——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遣使臣车令等持黄金千斤及金马一座,去大宛购买其国宝汗血马。

大宛为希腊后裔所建之国家,地处今土库曼斯坦一带,是西域与中亚的连接点,为康居、大夏、乌孙等国交通之枢纽,有大小属邑七十余城,胜兵六万人,实为中亚大国。所以大宛国王也是很拽的,他竟然不肯卖马,汉使大怒,便在朝堂上大骂大宛国王,骂的大宛国王非常没面子,于是派属下郁成王率兵截杀汉使,夺其财物。刘彻的真金没换来宝马,反而打了水漂。

汉武帝暴怒。钱倒是小事儿,关键面子挂不住,所谓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何况两国并未交兵,汉朝可是带着厚礼来与大宛做文化商贸交流的,却遭如此对待,这简直是对大汉天威赤裸裸的挑衅与侮辱!

刘彻在庙堂上咆哮:你们说,咱们怎么办?

一旁,另一位曾出使过大宛的汉使姚定汉露出了轻蔑的笑容:“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

第三句话,乃汉使苏武所说——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春,汉武帝遣苏武携重礼祝贺匈奴新单于且鞮侯继位,毕竟双方打了太久的仗了,需要休息一下。

不料,且鞮侯心怀不轨,竟然想尽诛汉使者,有大臣建议不如迫降汉使,让汉天子丢人又丢面,岂不更妙?

于是单于连派人劝降苏武,苏武却大骂道:“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汝等此举徒令两国相攻。可惜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第四句话,乃汉使傅介子所说——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汉宣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使傅介子携带金银财宝,出使楼兰。当时楼兰王正在匈奴和汉朝之间摇摆,但又贪图汉朝的财物,仍然还是接见了傅介子。在宴会上大家喝的正开心,傅介子对楼兰王说:“天子使我私报王。”楼兰王还以为有啥秘密宝贝,赶紧支开随从,跟着傅介子进了后账。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帐后窜出两个壮士,两把尖刀一起从背后刺向楼兰王,利刃穿胸相交,楼兰王当场毙命。

傅介子镇定的砍下楼兰王的头颅,大摇大摆的走出来,对着宫外几百剑拔弩张的卫士说道:“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卫士们听说,果然不敢动,于是改立太子为王,楼兰从此亲附汉朝,不敢再叛。

第五句话,乃西域副校尉陈汤所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请将这颗敌国元首的头颅,高悬在京城长安的胡人街。

西汉末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万里远征中亚,全灭西匈奴,并将斩获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首级送到了长安。

汉元帝看着这颗头,美不自胜。好一颗头,这颗头对于汉朝的价值,无异于当今美国梦寐以求的本拉登的头。

不久,一道更加震撼人心的上疏也发到了长安。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街(汉代长安街名,少数民族聚居之处)蛮夷邸,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请将这颗敌国元首匈奴单于的头颅,高悬在京城长安的胡人街,豪壮,甚是豪壮!!

没错,南越杀我汉使,屠为九郡;宛王杀我汉使,头悬北阙;朝鲜杀我汉使,即行诛灭,单于杀我汉使,悬首槁街。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陈汤这个小小的西域副校尉,要向天下蛮夷万邦宣示的伟大信念。

第六句话,乃校尉韩威所说——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

西汉与东汉之交,王莽施政不当,导致北方大饥,人相食。有大臣建议干脆解散边郡军队,与匈奴议和。校尉韩威却反对,他表示:“以我国之威而吞胡虏,无异口中之虱。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

韩威虽然是夸夸其谈之辈,但言语颇为豪壮。千载之后,北宋名将岳飞乃因其典而作词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第七句话,乃司徒班彪所说——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东汉建国之初,匈奴前来乞求和亲,光武帝将此事交予司徒班彪处理,班彪于是代写了一封国书拒绝了和亲,并警告他们道:“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殊俗百蛮,义无亲簄,服顺者曪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暛,呼韩、郅支是也。”

第八句话,乃东汉名将马援所说——铜柱折,交人灭

东汉初年,马媛率军平定交趾叛乱,并最远曾南征到了湄公河三角洲一带,设象林县(今越南广南维川茶桥地方),并在这里树立若干铜柱(有的说两根,有的说五根),作为东汉与蛮族的法定国境边界线。

他怕越南人以后又造反,把代表汉朝的铜柱给拆了,于是撂下了一句狂拽酷炫屌炸天的狠话:“铜柱折断之日,就是交人灭亡之时”,并在柱子上上刻了六个大字“铜柱折,交人灭。”

蛮夷们摄于马援之威,对这些铜柱又怕又恨,但大家又都不敢毁坏铜柱,便在每次路过时偷偷扔块石头,天长日久,竟形成一座小山,把这些铜柱都给埋了;如此既能防止铜柱意外倒塌,又能“心怀坦荡”的继续造反,越南人的精神胜利法果然厉害。

第九句话,乃东汉校尉耿恭所说——恭虽不降,然谨谢单于赐食

公元74年,东汉永平十七年,汉军大破北匈奴,收复中断联系65年的西域并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汉朝遂撤军。留下都护陈睦2000汉军驻守西域都护府,校尉耿恭数百汉军驻守天山北麓。

汉军前脚刚走,后脚匈奴数万人就跟过来把西域给围了。都护陈睦力战殉国,两千汉军全军覆没。只有耿恭在这一年里凭借汉军的科技与战术优势死守疏勒城。

没有水,耿恭便下令挖井,深挖15丈不见水。耿恭仰天长叹,拔剑插在井前,跪地磕头求水……于是水就冒出来了。

没有吃的,就先是宰杀牲畜,然后是树皮草根,最后只得把皮甲和弓弦的兽筋部分煮软了吃。

公元76年正月,汉军将士终于吃完了他们最后一副铠甲,最后一张弓弩。至此,北匈奴单于也不由衷心佩服起耿恭来。此人节过苏武,才比李陵,智勇双全,豪气万千,杀之可惜啊!趁着现在他穷途末路,不如派个使者试试看招降他?条件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封白屋王(白屋为匈奴中一部族,后称靺鞨),妻以公主,如何?

高官美女,条件不可谓不诱人,但耿恭能被它诱惑么?

出乎意料,耿恭竟然答应了:既然如此,那你们就派个人进城来谈谈吧!

北单于大喜,赶紧在军中选了个能说会道的使者,让他进城去招降耿恭。

更出乎意料,耿恭见到匈奴使者后,根本不给对方“能说会道”的机会,半句不罗嗦,直接把人推上城头,当着城下匈奴单于的面,迎头就是一刀下去!

可怜的匈奴使者,直挺挺地就躺一边凉快去了。

耿恭把刀一扔,头也不回的命令:把这家伙给我放血,完了切吧切吧烤了,它再难吃总比皮革好下咽。

汉军士兵们早饿坏了,闻令赶紧动手,聚柴生火,剥皮切肉,直忙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好像他们烤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猪。

一切准备停当,耿恭和将士们便用碗盛着匈奴血,在城头上开起了烧烤宴会。他们一面大口吃肉,一面开怀对饮,谈笑风生,视城下数万匈奴大军如无物。

今人在遗址上新修了一座镶嵌着狼头的城门

原野上万籁俱寂,所有匈奴人都吓呆了。耿恭营造的这个场面,实在太震撼,使他们如陷噩梦之中,千年难醒,永世难忘。从此,耿恭“吃人魔王”的称号响遍草原,传闻可止匈奴小儿夜啼。

这边耿恭正在美餐,忽然想起什么,忙站起来走到城墙边,深深向下一鞠躬道:“恭虽不降,然谨谢单于赐食!”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接着,城下爆发出一片哭爹喊娘之声。

读史至此,实赞范晔(后汉书作者)笔锋传神:“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他们不幼小但脆弱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

第十句话,乃东汉外交家班超所说——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汉明帝时期,东汉政府开始重新经营西域,班超弃笔从戎,带着三十六位大汉勇士来到楼兰,火烧匈奴使馆,斩杀烧死匈奴使团百余人,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楼兰举国震怖,立时归顺大汉。汉军统帅窦固大喜,欲多派班超人手,让他趁势搞定西域全境,班超却表示:“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于是,班超就带着这三十六位大汉勇士,折冲万里、横行西域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擒则擒,前后更立六国国主,终将匈奴势力全部逐出西域,并一举击退贵霜帝国七万大军,威震中亚、贯通东西、凿空波斯,而以绝世之姿、一手撑天,开启了新丝路、新世界的伟大时代。

世界级伟人们能说出豪言壮语,要么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内心强大,要么是因为他们手握大权生杀予夺;但以上有些汉朝中级官员也能说出这么“狂拽酷炫吊炸天”的话来,则完全是因为身后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强汉帝国。

每个人都能挺直腰板豪语冲天,这才是大国气象。


希希xi1


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苏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西陲先生


历史上最霸气的话: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自西汉开国以来,北方的匈奴一直是心腹大患,在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后,一个伟大的将领横空出世:霍去病。霍去病在对阵匈奴时百战百胜,封狼居胥。在霍去病凯旋归来之时,汉武帝赐予豪华的屋舍,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在霍去病眼中,国永远比家大。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在大泽乡号召起义时说的,意思是有权有势的高贵的人,难道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吗?王侯将相的贵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们应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敢于起义。

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武帝的《西极天马歌》将汉赋的"民族意识"导入更深层的领域,那就是宣扬声威,使四海臣服。汉代赋家的民族意识突出了汉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反映出一种深远的政治襟怀与战略视野,显示了汉人博大宏放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