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子弹,重要的不是口径

写了点东西,请专家@轻兵器一一寰宇 指正。

“最佳口径”这个名头争夺日久,特别是随着美国的下一代班用自动步枪(NGSAR)项目的进展,6.8mm这个“新奇”口径拥趸日多,似乎咱中国又被跨世代的领先了。

但是,这个名头争的是真没技术含量。口径哪里来的“最佳”?子弹的性能,跟弹头的重量、形状、火药的能量有密切关系,直接体现为枪口初速、枪口动能、以及与弹头形状和重量直接相关的存速能力,这跟“口径”有必然联系么?10mm的手枪弹跟10mm的步枪弹,哪个是最佳?要遂行特定的战斗任务,需要确定的首先是弹头的重量区间,之后根据形状才能确定“口径”。那个炙手可热的6.8mm口径,弹头重量跟7.62*39mm弹头重量几乎一样,火药重量也是基本一样,可以说,就是7.62*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略缩了口径、做了些许优化的结果,本质上,还是7.62*39mm中间威力枪弹。

小口径子弹刚出的时候,弹头重都在4g以下,以轻弹头获得高速度,从而更准,以精心调校的旋转速度获得翻滚杀伤效应,从而保证杀伤力,但是轻弹头存速能力低,600米以外甚至400米以外就干脆放弃,反正已经超出了当时的以人的目力为基础的观瞄条件。而且,高速度也赋予了小口径子弹在有效射程内比中间威力中口径子弹更好的穿甲能力。中口径(7mm-8mm)的优势是中远程的较好存速带来的中远程的威力。而小口径子弹本身通过优化,完全能够胜任其本身的作战使命——中近距离、侧重对无甲目标的有效杀伤。

5.56mm子弹M193弹弹头,只有3.56g,初速达到了1000m/s,有效射程只有400米,而发展到MK262,弹头重5g,改进了速燃发射药,初速降到了823m/s,但是却能够实现600-800米的有效射程,极大改善了中远程的存速和威力问题。

因此,小口径子弹,特别是中国的5.8mm子弹,仍有充足的改进潜力。5.8mm子弹,现在轻弹4.6g,重弹5g,已经具备可称优秀的穿甲能力。1000米穿不了三级板,但是已经能够覆盖绝大部分的作战环境了吧。治安战、反恐作战等作战环境,比跟美军硬杠的可能性大多了吧,难不成咱只瞄着全员III级重甲的美军部队?

而且,通过改善发射药和膛压条件,5g弹头要是能将初速提升到1000米/秒,枪口动能就超过了6.8mmSPC了。还有埋头弹、无壳弹等技术路线,5g级别弹头的潜力仍然很大。

有个前提得清楚,弹头重量与口径,是三次方的关系,口径提升一点,重量可能已经翻倍了。比如,同样的形状,6mm弹径与7.8mm弹径,后者体积是前者的(7.8/6)^3=2.197倍,已经翻倍还多了。

有效射程与观瞄能力密切相关。棒球直径约7.5cm。枪主要以人体为目标,以人体高两米宽一米算,大约在400米处,就跟你看30米外垂直立着的两个棒球那么大。不考虑其它因素,以目力射击400米处的人,就跟射击30米处的棒球一个级别。你想想看30米外两个棒球是多大,对了,大约就是看一米外长5mm宽2.5mm的长方形的感觉吧。

人力操持,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后座力。后座力与子弹的初始动量和理论射速有直接关系。初速度同一个级别,后座冲量就直接与弹头重量正相关。冲量一定,力F又与作用时间t负相关,t与理论射速是倒数关系。所以,若5g弹头的后座力在人力可控范围,那么冲量大一倍的情况下,理论射速若降为一半,后座力应该是同一个级别。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身管武器的威力、射程应该有梯次分布,但是分布要合理,要避免互相重叠或者间隔过大没有衔接。因此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梯次分布。

我们现在以弹头5g、枪口动能2500J为基准,在中口径级别(7.8-8mm)获得翻倍的弹头重量和枪口动能,即弹头重10g-12g级别,枪口动能5000J级别,再往上大口径(10mm)再翻倍,即弹头重20g-25g级别,枪口动能10000J级别。这个梯次,基本上是5.8mm弹+7.62NATO弹+.408 CheyTac弹。我认为要比6.8mm(即优化的7.62*39)8g弹头、2000J+.338马格南16g弹头、7000J要更合理。

中口径7.8-8mm,弹头上限12g,枪口动能5000J,人力还顶得住。这个级别的通用机枪、突击步枪、半自动狙击步枪,在平衡好射速和后座力的前提下都是人力可控的。但是.338只能上重机枪和狙击步枪,操纵这个级别的火力,单兵肯定不行,一定需要平台,至少需要三脚架,既然如此,干脆上个大的,10mm左右,步兵带三脚架也比12.7mm要好,火力持续性更好。10mm口径,上重机枪和狙击步枪,具备强大的火力压制和破障能力,甚至可以承担一点高射机枪和反器材狙击的职责。.338的任务范围远远不及。

10mm口径级别,非常适合三人机枪组,其全枪重控制到20KG甚至压到15KG都是可行的,而其子弹重量只有12.7的一半,同样重量,弹药就可以翻倍,那么连带省下的系统重量,三人组带六箱弹100发子弹,应该可行且够用。

10mm以上的口径,12.5mm左右和15mm左右的重机枪,我坚决反对轻步兵随身携行,太重了,就是勉强携行,火力持续性也不够。10mm弹头重20-25g,全弹重就可以在50g左右,而12.7mm弹头重46g,全弹重125g,一发顶两发;14.5mm全弹更是达到200g,一发顶四发。12.7重机枪,就算比89还轻,就算全枪重20KG以内,但是子弹箱扛不起啊。一箱50发装的子弹重7KG,机枪组四个人侍候最多带八箱400发,这就56KG,这就导致了机枪组必须控制射速,战斗射速基本就得压到60发/分钟左右,其实是限制了火力输出。那这又何必呢?本来用大口径,不就是要更猛的输出么?这自缚手脚,不正是违背了初衷么?

10mm以上的,一定上载具,集成到武器站,由山猫或者猛士装备。紧急情况下可以短距离由步兵携行,但是一定不能作为标准的战术模式。这两个口径的反器材步枪可以由狙击小组携行,可以作为特种作战的一种模式。

之前想的我认为合理的梯次级别:

6mm,弹头5g,初速1000m/s,动能2500J,主要用于400米以内交战,可以上探到600-800米,如城市作战、丛林战,主要单兵操作,步枪轻机精确射击步枪,可以装备轻型快反型车辆装载,以及装甲车装备的自卫型武器站。

8mm,弹头重12g,初速900m/s,动能4800J,主要用于400至800米作战,可以上探到1200米,步枪通机狙击枪,车载武器站。

10mm,弹头重25g,初速900m/s,动能10000J,替代现在的下班的12.7mm重机枪,控制整枪重在20kg以下,火力能对抗12.7mm机枪,可以配备到班排,反器材步枪重机枪,车载武器站。

10mm以下是单兵携带,以上是12.5mm、15mm两个级别,弹头可带装药或其它高科技玩意,主要车载。

12.5mm,弹头重50g,初速900m/s,动能20KJ,反器材狙击枪重机枪高射机枪,车载武器站。

15mm,弹头重80g,初速1200m/s,动能60KJ,反器材狙击步枪重机枪高射机枪,车载武器站。

岂不美哉壮哉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