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潜入威虎山,寻崔三爷的往事今生,一个字,传奇

老一辈对崔三爷的印象,还停留1958年上海京剧院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中,而我们这一辈的印象,完全被梁家辉主演的那个发型别致,霸气十足,永远只是“一个字”的座山雕所取代。不管是哪个年代,不管是怎样的印象,《林海雪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在开车去往虎峰岭的路上,四周的山峰层峦叠嶂,山上的树木密密麻麻却都只剩下干枯的树枝,前行的道路也几乎被大雪所掩盖。我也就是随口说了句,这真像《智取威虎山》里的场景,前两天还刚看过。谁知同行的当地朋友说,威虎山就离虎峰岭不远啊,明天完全可以去一趟!于是,随口一句话,铸成了威虎山寻崔三爷之旅。

站在威虎山大门前,并没有电影中那样的气派,毕竟那是虚拟合成,这是现实。但是高耸的城楼和威严的城墙还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很轻松的就进了山门,没有被人压着,也没有蒙上眼睛,更不需要对暗号。如果说张艺谋拍一部剧就要建一座城,那这里就是为林海雪原量生打造的。这里的影视城,因《林海雪原》电视剧而建,又因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而闻名于世。

进门不远处,就是一组杨子荣带着队员沿着山滑雪而下的塑像。如果是其他季节,会觉得很突兀,而在这白雪覆盖的严冬,反而还原了小说和电影中的场景。在这寒冬里,滑雪板是最快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沿着山坡往上走,就到了林海镇的地界。虽然只是影视城,但依旧可以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整个林海镇都被群山与丛林白雪所包围,而地处牡丹江与哈尔滨的交界处,完全符合小说的设定和当时的历史。林海镇里,各类商铺、酒楼、店家林立,五合楼、四合院、剿匪司令部、大烟馆、大剧院、黑嫂小院、大酒楼……都是按照1:1的比例建造。如果街道上再来几个穿着大棉袄的乡民,还真的会让人以为穿越进了电影中。

沿着街道继续往前走,穿过一片树林,在一个白雪覆盖的很隐蔽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个隧道口。打开门,里面几乎一片漆黑。打开手机的电灯,摸着隧道壁往前走。平身最不爱走隧道,毕竟我的身高,一个不小心就要撞头。

走着走着,前面的视野瞬间开阔,已然走进了威虎厅——土匪窝子。依旧没有电影中的壮观,只是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建造。

到了这,不得不来聊聊座山雕崔三爷。所谓的座山雕,其实就是秃鹫,但又因为秃鹫的名字太不霸气,所以还是用了座山雕的名。历史上,崔三爷确有其人,叫张乐山,生于清末,因为家里排行老三,所以被称为“三爷”。日子好过,没人会去做土匪。清末兵荒马乱,加上日本人的入侵,三爷没有被逼上梁山,却被逼上了威虎山。

三爷没有电影中那么窝囊,虽然霸气外露,却只知道“一个字”。他不仅枪法基准,视力极好,据说还会轻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以来做土匪的经验,家里三辈都是干这行,不可谓不丰富。但是真正的历史上,座山雕的势力并没有那么登峰造极,没有几百号弟兄,没有军火库,只能算是众土匪中的一支而已。最后杨子荣抓到他的时候,身边也只剩20多号人。他并不算辉煌的一生,最后只能在牢狱中结束。

出了地道,往另一个方向走,没多远就是夹皮沟村。运气不错,据说正好有个剧组在此拍摄。时值中午,大家也都在领盒饭,还是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盒饭。

行走在夹皮沟村中,深深感受到了最古朴的东北农村的场景。东北有十大怪,其中两个就是窗户纸糊在外和烟囱砌在山墙外。“窗户纸糊在外”是在长期生活中总结的经验,毕竟在没有玻璃的当时,严冬时节,屋里有炕,里热外冷,窗户纸贴在里面会呼呼作响。但贴在外面,减小了风的压力,窗户纸不易损坏。“烟囱砌在山墙外”据说是因为当时造房技术还不过关,防止下雨雨水沿着烟囱下来湿墙根。

阳光洒在白雪上,闪着刺眼的白光,被遮挡的影子也呈现着淡淡的蓝色。此时要再来点炊烟,就是一派安静祥和的东北农村的景象。

走出山门,没有险象环生,没有斗智斗勇,有的只是电影中的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的回放和对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