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古人說的“差不多”,究竟是差多少?看看例子你還敢說嗎

差不多,究竟是差多少?有這樣兩則史料頗耐人尋味。一則見於《史記·陳涉世家》,是關於中國歷史第一個揭竿而起的農民造反英雄陳勝、吳廣的,簡錄於下: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另一則見於《舊唐書·劉弘基傳》,是關於唐初名將劉弘基的,簡錄於下:

大業末,(劉弘基)嘗從煬帝徵遼東,家貧不能自致,行至汾陰,度已後期當斬,計無所出,遂與同旅屠牛,潛諷吏捕之,繫於縣獄,歲餘,竟以贖論。

從這兩則史料不難看出:

1、陳勝、吳廣被秦政府徵兵去守衛漁陽。他們一行人到達大澤鄉的時候,正趕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因此耽誤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耽誤行程不能準時到達指定地點,是要被殺頭的。而劉弘基也是被政府徵兵,跟隨隋煬帝征討遼東,因為家貧不能裝備自己跟上隊伍。按照隋朝的法律,耽誤行程不能到指定地點集合,也是要被殺頭的。

2、無論去守衛漁陽,還是出征遼東,這樣的兵役(徭役的一種)並非出於他們的自願,應該是政府強行的攤派。對此,他們應該是心存牴觸的。陳勝說:“天下苦秦久矣。”就是他們對於這些力役、兵役等等徭役帶給老百姓的的苦難所表現的深惡痛絕的不滿情緒的流露。劉弘基雖然“不敢言而敢怒”,但最後走上了與隋政府決裂的道路,也說明了這一點。

3、陳勝、吳廣因為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受阻,劉弘基因為家貧不能裝備自己跟上隊伍。從外部因素看,是客觀環境導致他們都不能如期到達指定地點,他們都面臨著相同的進退兩難的境遇,這似乎是他們命中註定的一劫,對此,他們只能面對而不能逃避也無法逃避。

4、他們不能“進”,進,等待他們的是“失期”被殺的懲罰;他們又不能“退”,退,意味著逃跑,而逃跑的後果也同樣是死路一條,對這樣進退兩難的後果,他們都有著清醒的認識。

5、要躲過這一劫,要求得生存,他們只能選擇第三條路,他們最終也確實都選擇了第三條路:陳勝、吳廣是“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劉弘基是“與同旅屠牛,潛諷吏捕之”。 儘管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不同,但無論對於陳勝、吳廣,還是對於劉弘基而言,這樣主動去惹火燒身,顯然是迫不得已,被逼出來的,承擔的風險和不可預知性都在孤注一擲中。

然而,在如此“差不多”的遭遇中,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與秦政府公開宣戰,最後成為造反英雄,稱王立國,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劉弘基卻委曲求全,曲徑通幽,最後依附並追隨李淵起兵,為李唐江山的建立和鞏固作出傑出貢獻,成為名上凌煙閣的唐初二十四功臣之一。差在哪兒呢?我的理解,除了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條件等客觀因素不同外,有兩點自身因素的差異至關重要:

一是出身。陳勝、吳廣出身微賤,他們雖是是莊稼人,卻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給人家耕地養家餬口。貧窮的程度可想而知。周立波的小說《暴風驟雨》裡有個人物叫趙光腚,窮的兩口子穿一條褲子。我想,陳勝、吳廣可能窮的就像那個趙光腚吧?讀中國歷史,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記載,在朝政昏暗、社會動盪的年代,往往一夜之間,盜賊滿山。這種現象看起來很奇怪,其實,說奇怪一點都不奇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個人吃不飽,穿不暖,窮的已經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不和命運爭一把,光腳的還怕穿鞋的嗎?蘇秦有一句話說的很有意思,大意是:假如我有兩傾土地耕種,我就會很滿足了,怎麼可能離家在外去漂泊奮鬥當上六國的宰相呢?蘇秦的話,我以為表達的也是陳勝、吳廣的心理。和陳勝、吳廣不同,劉弘基出身官宦家庭,屬於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曾做過刺史,借父親的光,靠門蔭他做過一個右勳侍的小官。因為他不事產業,後來家道中落,也窮了下來。這樣的出身以及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決定了他不可能像陳勝、吳廣那樣毅然決然地站出來,公開向朝廷叫板;朝廷對他來說是有恩的,那樣做,他自己似乎都感到理虧,如果說陳勝、吳廣“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是為了以此挑起眾怒,為造反創造條件,那麼劉弘基“與同旅屠牛,潛諷吏捕之”,則純是為了躲過眼前的一劫,說白了就是為了保命,他的血液裡流淌的更多的是順從而非叛逆,這一點,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潛移默化的了。

二是理想。理想是一個人一生奮鬥的原動力,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理想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陳勝曾說過三句非常著名的話:第一句是“苟富貴,無相忘”;第二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第三句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三句話就是他人生理想的表露。作為一個莊稼人,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能有這樣改變自己命運的大志,確實很了不起。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理想的激勵,陳勝、吳廣才做出了“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的大計吧?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社會能給他們提供一條更自由、更公正、更穩妥的走向王侯將相——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陳勝、吳廣還會去冒這樣的風險嗎?我以為,絕對不會,也沒那個必要。他們之所以冒這樣的風險,因為對他們而言,實現理想的路舍此而別無選擇。那麼,劉弘基的理想又是什麼呢?劉弘基是一個“少落拓,交通輕俠,不事家產”的人,也就是說放蕩不羈,喜歡和俠士們交往。他後來和李淵、李世民結交,認為他倆氣度不凡,進而傾心追隨,直至後來成為李淵推翻隋王朝的骨幹。他的遭遇儘管和陳勝、吳廣“差不多”,卻終於沒有像陳勝、吳廣那樣成為打江山的領袖人物,只是做了一名“配角”,這不僅是由他的出身決定的,更與他的人生理想、追求大有關聯。

所謂的“差不多”,其實就是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