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道家神仙“文昌帝君”、《文昌法》的传说与由来考证

道家神仙“文昌帝君”、《文昌法》的传说与由来考证

两宋以前,“文昌”仅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虽象征文学,但并非人格神祇。

文昌帝君,又名文星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据传,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凉王吕光,在五代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为张亚子。其为人天性刚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传世之著作有阴骘文、感应篇、劝孝文、孝经解等诸书,皆有裨于教化,不失圣人之旨,故学者崇之。

两宋以前,“文昌”仅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虽象征文学,但并非人格神祇。

科举考试虽始于隋,然至宋代方成为士人求官最为重要的途径,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学子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莫不在自身努力读书之外,祈求原乡各种神明的帮助。

学者认为梓潼神,原是流行四川北部梓潼的蛇神、雷神信仰,后与晋朝抗击苻坚而殉国的忠臣“张育”合流,在北宋时,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神祇。南宋时,梓潼神被认为较灵验,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举之神,成为中国各地学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举顺利之神祇。

由于信仰的传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与传统观念中掌管文学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视为文昌星转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称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因其灵验、神妙的力量,在士人心中信仰已久,且范围遍及全中国,故道教亦将其纳入道教神祇之一,尊为“文昌帝君”,并在清代时被国家纳为正祀。

昌位的寻找 第一, 宅屋文昌,就是依据宅屋的坐向,按八卦九星之吉凶方位,确定此宅的文昌位。,文昌位依房子坐向决定,如门朝向西,房子就是坐东朝西,就是震宅:

1.震宅 坐东朝西 西北位

2.巽宅 坐东南朝西北 正南位

3.离宅 坐南朝北 东南位

4.坤宅 坐西南朝东北 正西位

5.兑宅 坐西朝东 西南位

6.乾宅 坐西北朝东南 正东位

7.坎宅 坐北朝南 东北位

8.艮宅 坐东北朝西南 正北位

历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张亚子,还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写了大量著述,据不完全统计达80余部,数百种之多。这些经语中许多是劝善勉学的诗章。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1.以香火作为沟通天界神仙的媒介,并诚心诵读文昌经书《文昌孝经》、《文昌帝君阴骘文》或道经经书《太上文昌宝忏》;

2.祈福仕途高升的人也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到文昌庙,供奉鲜花、水果、茶食、点心等供品。儿童如果调皮捣蛋,成绩不理想亦可供奉文昌帝君,在供奉之时,可选用供品“葱”(象征聪明)、“芹菜”(代表勤奋好学)、“肉粽”(代表高中状元);

3.如果选用以上两种方法,必须虔诚并坚持,效果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若从个人八字文昌星入手,根据自身日元针对性增旺,则效果会比较明显,比如著名的摆件“文昌八将”就是按此原理设计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