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明风华》中,朱高炽在位期间,朱高熙造反,历史上真是如此吗?

MLAL涛


个人浅见:

造反是真的,不过时仁宗去世宣宗在位的时候。

1.诚然朱高炽身体略胖,有足疾但是他对朝臣时局的把控还是有一套的,想当初朱棣刚造反常年征战在外,那么负责大本营北京防务的就是这位储君未来的仁宗皇帝。所以有他在朱高煦万万不敢造反。

2.分析朱高煦性格用八个字概括:天真浪漫、色厉内荏,第一:在靖难过程中数次挽救朱棣生命,就天真的以为功劳很大朱棣会传位给他,同时也是被朱棣开的空头支票(‘努力,世子体弱’)所忽悠,不了解帝王权术及政治斗争。第二:自比唐太宗李世民籍此勉励自己,殊不知朱高煦无论文治武功,帝王权术,政治斗争都较之太宗差十万八千里,整个造反过程可笑至极,被捕后一系列个人表现应该是心理压力过大有行为反常举动,不断做死以至于最终被活活烤死,可笑至极。


老邢价值观


首先我想告诉提问者,朱棣的儿子之中没有朱高熙此人,只有在明宣宗宣德元年八月举兵叛乱的朱高煦。

至于《大明风华》电视剧中,汉王朱高煦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造反,也许是影剧增加艺术色彩。但有违历史事实。历史的真相,史学长空为大家解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长子朱高炽即皇帝位,称明仁宗,年号洪熙,1425年,明仁宗病逝,朱瞻基即位,称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的叔父汉王朱高煦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起叛乱,企图重演靖难事件,夺取皇位,但是很快就被平息了,史称“高煦之乱”。

一、汉王朱高煦为什么举兵叛乱,最后失败的原因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封为汉王,他的藩地是乐安,他在靖难之役中立功颇多,自以为能继承皇位,事如愿违,心存不满,一直想谋划反叛。篡夺皇位。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明宣宗得知此事后,御驾亲征,轻而易举的平定了叛乱。为什么朱高煦叛乱,被朱瞻基轻而易举的搞定了呢?主要原因是民心不归,有勇无谋,军心涣散,导致他失败。我们来看看朱高煦平时的作为就明白了。

明宣宗时期,宣宗最大的政敌就是他的皇叔朱高煦,而朱高煦只是有勇无谋的悍将。“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朱高煦骁勇善战不假,跟随朱棣起兵靖难,屡立战功,多次帮朱棣转危为安。

朱高煦因此得到明成祖的宠受。让他狂妄自负,目中无人,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这样的话说出来,真是怡笑大方。

永乐三年,明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分封的藩地为云南,但朱高煦拒不就藩,仍留守南京。永乐十三年,朱棣改封青州,还是拒不就藩 ,直到永乐十五年,明成祖,强令他就藩乐安,才遵行。

他在南京滞留的这段时间里,招募兵士,多为那些无赖子民和流民,而这些人经常骚扰百姓。因此事,差点被朱棣贬为庶人,在太子朱高炽的请求下,才得以幸免。

朱高煦不善于谋略,任意而为,横行无忌,为众人所不齿,违背圣意,为明成祖所厌弃。如此毫无城府之人,势必难成大事。

朝中大臣杨士奇、解缙、杨荣、金忠、黄淮等人,都是拥戴太子朱高炽父子的,而朱高炽只有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人,“人不过王斌,朱烜,非有贯高,伍被之佐也。”,真正拥戴他的人,真是太少,就连他的藩地乐安御史李浚,都把叛乱的事,向明宣宗汇报。

朱高煦起兵时,护卫官兵,有不少人逃离乐安,甚至倒戈相向。他在藩地乐安时,属下经常惊扰百姓,人心背向,决定了他必然失败。那我们来看朱瞻基的情况。

二、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很快就平定了“高煦之乱”

朱棣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沿袭建文帝削藩政策,各藩王的实力削弱,无力与朝廷抗衡。

明宣宗初期,经过建文帝和明成祖两次大规模的削藩后,藩王的实力已经无法威胁到朝廷,明成祖在位时,对朱高煦进行了裁制,汉王的身在藩地,已经没有自治权力,只有少量的护卫。

他举兵叛乱与朱棣举兵靖难之役,在形势上,完全不同。明太祖分封各藩王,各诸侯王拥有地方自治的权力,在拥兵上,财政,司法等,都有拥有自治权力,再加朱棣为燕王时,经营藩地30余年,军事实力,人才储备,实力与朝廷相差不远,原常年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积累了作战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朱允炆没有经历过磨练,对治理国家的经验相对缺少。所以朱棣发兵靖难之役,才能取得成功。

明宣宗与朱允炆也不尽相同,明宣宗朱瞻基,从小在受姚广孝、蹇义、夏原吉和胡广培养。朱棣巡幸地方和出征都把朱瞻基带在身边,尽心尽力的培养。他积累了不少的治国理政的能力。

洪熙时期,朱瞻基身为皇太子,在南京办公,处理朝政,对治理国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应变之策。

明宣宗即位倚重老臣,同时重用人才,身边人才济济。

《明史》记载:“原吉与义皆起家太祖时,义秉铨政,原吉管度支,皆二十七年,明位先于三杨。仁宣之世,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同心辅政。义善谋,荣善断,而原吉与士奇尤持大体,有古大臣风烈。” “三杨作相,夏蹇同朝,所称舟楫之才,股肱之用者。” “三杨与蹇夏都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较强的处理问题能力和较高的政治威望,他们互相协作、相互配合,对宣宗时期的国事处理和政治稳定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朱高煦举兵叛乱,真有点不自量力,纯粹是自己作死。明宣宗看上去年轻,其实他自身积累的经验已非常雄厚。朱高煦举兵后,胆小怕事,两方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就自动投降。这样的人能成就大事吗?


史学长空


朱高煦,明成祖朱棣次子,汉王爵位,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明宣宗朱瞻基的亲二叔。

在历史上,朱高煦这个人确实造反了,这事发生在宣德元年,朱瞻基才刚刚继位几个月,与《大明风华》所演绎相差无几。朱高煦这个人心比天高又刚愎自用,野心勃勃又锋芒毕露,自比天策上将,扒着汉王望秦王,太急功近利。诚然朱高煦和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跟着老爹造自己亲戚家的反,都排老二,更巧的在于都是老大主政事自已主军事。抛开二者个人能力的差异,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命运的南辕北辙,就是爹!李渊既放养又放任,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发展各自渗透各自为战各有千秋,即便李建成稍占上风咄咄逼人,而秦王势力已然盘根错节尾大不掉,所以说玄武门之后,不管谁赢都能迅速控制住局面。而汉王朱高煦差的远了,因为他爹的平衡术到死都没玩脱。朱棣怎么玩,你老大主政监国我提干选拔,你老二冲锋陷阵我御驾亲征,总之就是我允许你搞点小动作,但你别给我整出大动静。你说汉王,天策上将有那么好当吗?

汉王的失败都难以用以卵击石来形容,甚至充满了唐吉坷德式的悲凉。我们无法窥视汉王的内心,一个皇家子孙高阳郡王亲冒矢石刀头舔血到头来换成皇家子孙乐安汉王,自已的命运只能随着别人的命运而沉浮,也许刀山敢上的汉王也会在某一个酒酣梦醒的深夜顾影自怜吧。

汉王的骄横、孤独、偏执、万念俱空,也许俞灏明的演绎是唯一版本。


小小行云


你好!首先让我带你回顾一下历史(记载):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对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后来,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请求,敷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朱高煦却认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

当时,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谋反,改名换姓,由小路赶往北京告变。明宣宗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道:"永乐年间皇帝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惧,只好返回京师。宣宗问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据实回答。

同月,朱高煦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多有指斥之词。宣宗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宣宗道:"你确实可以平定叛乱,但我刚刚继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若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朱高煦起初听闻薛禄率军,非常高兴,认为容易对付,及至得知宣宗亲征,方才害怕。后来,宣宗致信给朱高煦道:"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杀,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命大军疾行,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并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又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

这时,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许。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次日,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劝阻,只得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这时,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

返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摘录自360百科《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先森时年


朱高炽太短命了,他只当了十个多月的皇帝而已。朱高煦造反,当时朱高炽并不在京城,他知道消息之后往回赶,朱高煦在半路埋伏了杀手,想要截杀朱高炽,但行动失败了。

朱高煦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直接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

当时,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谋反,改名换姓,由小路赶往北京告变。朱高炽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

一心造反的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道:“永乐年间皇帝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惧,只好返回京师。朱高炽问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据实回答。

朱高煦又是上疏又是给朝廷公侯大臣写信,对朱高炽多有指斥之词,看来一场你争我夺的反叛在所难免,朱高炽痛下决心御驾亲征平熄这场叛乱后,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朱高炽用很短的时间就打败了朱高煦。最终将朱高煦杀死。





文旅揽胜


明朝的历史的丰富性我觉得一定是被低估的。清宫剧霸屏的年代[捂脸]。

灭元开明,布衣出身的朱元璋,长辈的威严一直影响着他的后代。朱元璋在世时,朱棣万万不敢造次,朱棣在世时,朱高煦一样不敢造次。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已经造反了,但是被朱瞻基截胡了。敢问朱高煦怕谁?估计就是他爸和他爷。其余的个人感觉,他都不放心眼里。


宗哈鲁


第一 不是朱高熙 是朱高煦(xu)

第二 朱高炽就只在位了十个月 那时候朱高煦在乐安就藩 可能是在预备造反

第三 朱高煦造反是在朱高炽驾崩之后 朱瞻基继位 深感皇位无望的朱高煦就选择了造反

第四 大明风华这部剧 的编剧是个史盲 很多都不遵照历史


酒罢问君三语


朱高熙是谁?朱高煦当时还不敢造反名不正言不顺,还有个比自己人心齐,手段沉稳的大哥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