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贴春联如何分左右?

有你满足了


题主你好,百花杂坛希望希望与你交流。昨天刚刚回答一个贴春联的问题,如果你有兴趣,可去百花杂坛一阅。借助题主问题,顺便补充一下如何分辨左右的问题。人对着门口站立,即面对门口,你的右手边即为门右,左手边,就是门左。竖排文字,以右为上,因此,门右边张贴上联,左边贴下联。

区分上联下联,主要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根据对仗要求,上联的最后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仄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三声或者四声,对联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则必须是平声,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一声或者二声。门楣也是竖写,因此也是右为上,左为下,门顶横批,古人也是自右到左书写,但是按照现代阅读习惯,自左往右书写阅读,于是,约定成俗,大都是自左到右。也有少数搞不明白的人,还是将横批自右向左书写,不但不符合规范,读起来也使人感觉别扭。


百花杂坛


过年的时候我家是一般三十贴对联。三十那天,一般我妈做饭,我和我爸贴对联。我小时候也不大分清对联的左右,后来发现就算看不懂,也是可以贴对的。因为现在的春联都是买的嘛,很少有自己写的。买的春联大多都带有印花。如图,图中的两个小鱼是对着的,就是对联的正确贴法,当然其他图案也是如此。但是要是没图案,就只能自己看啦。



杏花疏影推文


春联是指春节的对联。

贴春联的时间因地区风俗不一样,各有不同。湖南大部分地方是大年三十早晨,在大门口两侧贴春联。而且事先要洗脸洗手。上联贴面对门的右边,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也就是三声或四声字;下联贴面对门的左边,看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为下联,也就是一声或者二声字。现代汉语没有入声了。这是按照古书从右边读到左边的顺序张贴的。横批依然还是从左到右书写,贴在门顶中央。

行业春联贴法一样,只是内容与各行业有关。


洞庭风歌998


今年我用毛泽东诗词集句写春联,左右不重平仄重诗意。



翱任


现在的春联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横联,也就是春联里贴在门框上边的部分,还有一个是直联,就是分贴门框左右的部分。

要想贴好直联,不引来人们的笑话,就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分清上下联,到底是左为上还是右为上。(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先读的贴在哪边的问题)

要想分清上下,第一要根据横联文字顺序,也就是看横联上的字,到底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

大家都知道,古人无论是写字还是书籍的排版,都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前,古人要先将字写在竹简上,然后再穿起来,无论是为了穿竹简方便,还是写错了替换方便,都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最为实用。而且在竹简上写字,右手要写字,左手自然只能拿着。这样长期发展下来,古人就养成了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书写和阅读顺序。


(图为传统从右往左的春联)

而这种顺序,自然就延伸在了春联上,所以以前的春联,都是右联在上,左联在下,横联从右往左。而现在的春联并不完全拘泥于这种形式,所以还是依照横联字的顺序来判断哪边是上联的好。

(图为从左往右的春联)

第二,根据平仄对应上下联。(就是所谓的哪边先读的问题)

既然已经确定了哪边是上联所在位置,那就要把正确的上联放上去。可是对联本就是从骈文演变而来,又借鉴了诗歌传统,讲究的就是对仗工整,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想分清,确实有点困难。

那我们就从对联的要求来说起,通常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去声和入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听着好像有点绕口,可以举个例子说一下。“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上联就是这副春联的上联尾字“事”是四声,即仄声。下联尾字“歌”是一声,即平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

根据平仄关系,可以区分大部分的对联,但是部分对联尾字平仄区分不明显,那就根据对联所属内容的先后顺序,还有对联的气势来确定。不过现在的对联大都为批量生产,很少出现特殊情况。

现在对联左右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但在此处还要给大家提两个小建议;

1、贴对联一定要因地制宜,每副春联寓意不同,千万不要贴错地方。尤其有些地方有小对联,往猪圈或者车上贴的,千万不要贴错,那就闹笑话了。

2、选择春联一定要根据门的大小来选择,不要一味求大,就像人穿衣服,合身的才是最好的。

3、如果有实在区分不开上下,或者懒得区分的人家,可以买商家的一些“标记”对联,即有对联在下部图案里做了区分,可以直接上门,免去烦恼。


豆子漫谈


最正确的回答:由于有些人说的不完全对,为此,给予回答。

贴春联和贴其他对联一样,都有上下联之分。那么,应该把上联贴在右手边,还是左手边呢?我认为:看横批,贴对联。下面我就详细地说说。

1、古人的贴法

中国自从有汉字以来,写字都是从右手边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书写的,所以,古时候的横批都是从右往左写的,所以,古时候的对联都是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见下图:


2、今人的贴法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改变古时候的书写习惯,学习西方的书写方法,采取从左向右写字。那么,我们的横批就按从左手边向右的顺序书写了。所以,贴对联的时候,就不应该按古时间那样去贴了。应该把上联贴在左手边为对!

如果愿意像古人那样贴对联的话,你就把横批按“从右往左”的顺序写。

不然的话,不古不今,不土不洋,不伦不类的。


贴对联,要本着一个原则:

横批首字的一边贴上联。


创新数


有三种方法辨:

一、传统的贴法是面对大门,右手边为上联,左手边为下联。

二、根据对联的横批来确定,如横批从左到右,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上联贴在左边。

三、根据对联的末尾字来确定,仄音字(汉字的三四声)为上联,反之为下联。

如: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庆多。

下面把我会背诵的三副对联写上,供欣赏: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多读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孙继东877


贴对联也是有讲究的,通常来说都是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这几种情况就特殊处理!

第一,有横批

然而,并非所有的都适用右上左下这一个规则,横批在一副对联中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横批的起点就是对联上联应该贴的一边

区分上下联方法

一般来说,写对联的人都会将上下联告诉你,自己记住即可,如果没有告诉你,那么就记住这一句话区分上下联。那就是——仄起平收。

仄起平收,简而言之就是看对联最后一个字,如果最后一个字落在拼音的三声或者四声(也叫仄音)就是对联的起点,也就是上联。如果最后一个字落在一声或者二声(也叫平音),那就是下联。同时有四声又有三声,就按照倒序来,四声为上联。

对对联选择

春节期间,如果自己家境很好,属于腰缠万贯的类型,通常就不用再选择招财进宝一类的对联了,最好选择家庭平安,或者家庭和睦一类的。对于家境不是那么好的人,就可以选择招财进宝啦!

对联贴之前最好清理一下墙壁的灰尘,污垢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对联贴上不会掉落!

最后,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TT百怪千奇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对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对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

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不可贴成“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 因为“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才使得“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

再从平仄看,从对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这副对联的上联尾字“艳”是四声,即仄声。下联尾字“辉”是一声,即平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


但也有的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下联尾字是仄声,不要认为是仄声的都是上联。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春联的内容上来判断上下联。这就要求在张贴时认真读联,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

必要时,还要根据横额来判断上下联。因为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在实例这一节,将进行具体分析。


另外,对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米宽的对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对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对联的话,其对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为宜。

通常我们有两种分法

平仄分法:即根据对联的最后一个读音来区分上下联,如果对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普通话中的第三声或第四声(我们称之为仄音),那么这条就是对联中的上联,如果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为第一声或第二声(我们称之为平音),那这条就是对联中的下联。

意义分法:有些对联为了追求寓意会放弃平仄读音,如果售卖者没有明确告诉你哪一个是上联,则可通过对联含义来区分,一般来讲,上下联会具有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时即可把因当成上联,果当成下联。


江水趣谈


这个问题其实只需几句话说清楚,我归纳一下:

1、面向大门,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

2、上联最后一个字必定是仄声,即汉语拼音声调里的第三声和第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定是平声,即汉语拼音声调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3、如果对联采用的是古韵,无法与汉语拼音声调一一对应,还可根据对联内容加以判断。内容一般由小及大、由远及近,或因果关联、两两相对。如先“天”,后“地”;先“家”,后“国”;先“古”,后“今”,等等。

4、横批是从左至右写,还是从右至左写。一般来说,写简体字,从左至右;写繁体字,从右至左。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繁体字对联,横批也是从右至左书写的,则上联应该贴在面向大门的右边,下联在左边,与简体字对联方向相反,这也是很多人弄迷糊了的原因。

现在很多人写对联,简繁夹杂,不伦不类,甚至自相矛盾。这样的对联,最好还是从内容上加以判断最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