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為何教師的子女大多都不願意當老師?

如果仔細留意你認識的中小學老師們的子女從事的職業,你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教師子女繼承父母衣缽的很少。

女教師在擇偶時似乎有一些職業本身帶來的優勢。在人們的既定印象裡,女教師工作穩定清閒,一年有加起來長達三個月的帶薪假期,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明顯的優勢,幾乎可以包攬孩子教育的大小事務,另一半也樂得“無為而治”。的確,很多教師子女都很優秀,據調查統計,學霸中來自教師家庭的佔了不少。

可是,現實卻是,多數中小學女教師整天被各種工作瑣事佔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班主任,除了日常的班級管理教育工作,各個處室隨時下發的或重要或令人無語的通知就讓班主任疲於應對,如今的校園文體活動、學習宣傳活動一波接一波,幾乎不消停的,班主任難得歇息。

就算沒有當班主任的,升學任務是壓在老師身上的大山。特別在那些管理嚴格的重點學校、名校,考試的壓力壓得老師絲毫不敢懈怠。這裡以一位高三老師一天的工作為例:早上七點到校,看早讀後連著上四節課,下午學科教研活動共兩小時,晚自修監堂兼答疑三小時,一天之中的零碎時間還要處理各種瑣事。雖然並非每天都是如此高強度,但一定也輕鬆不了多少,何況高三還有密集的大考小考,老師改卷也是一項耗時傷神的苦差。把未完成的工作任務帶回家熬夜完成是很多老師的常態。

好了,想象一下,拖著一身疲憊回到家的老師,面對孩子還有什麼好心情好脾氣溫柔以待?怪不得有的老師說,自己把耐心和愛心都給了學生,對著自家孩子卻容易急躁發火,久而久之給孩子的負能量很容易讓孩子反感甚至叛逆。所以目睹身為老師的媽媽的生活狀態,很多孩子對這一職業早就沒有了好感。

另一方面,有的老師容易把“職業病”帶到日常生活中。因為長期面對學生,一些老師總有一種“不怒自威”的威嚴,而一些老師不自覺地養成了囉嗦、愛說教的毛病,當老師在面對家人時也不自覺表現出這些特點,恐怕家人會很反感吧!有一位女老師就說過,自己在家裡跟老公和孩子說話時總有一種教訓人的口吻,以致有一次在餐桌上因自己說話時的強硬語氣而令父女倆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是你的學生”。可想而知,這老師的女兒會希望自己以後跟媽媽一樣嗎?

好在很多老師都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學業上能給孩子較專業的指導,因此很多老師的孩子在學業上有一定優勢,學業優秀也讓他們在選擇未來職業方向時有了更大的自主權。

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的生活圈子小,社會資源極其有限,教師過著長年單調重複的生活,對社會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不甚了了,對日常中的一些小事卻很較真;大部分教師的收入又決定了他們的物質生活不可能豐厚。設想教師的子女目睹自己的母親或父親的這種生活狀態,他們會羨慕嗎?他們會希望未來的自己重複著父母的這種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