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打仗都是因為“我”

104年前的7月28日,在我們的星球上發生了一件重要的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從1914年到1918年,這場為了爭奪霸權、決定“世界由誰說了算”的大戰持續了4年,亞洲、歐洲和非洲的34個國家先後參戰,被戰爭波及的人數達到15億,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大半個地球都燃燒著戰火,無家可歸的人們多可憐啊!

戰爭會讓人們失去親人、帶來傷痛,那麼人類為什麼還要打仗呢?在我們古老的漢字裡,其實有個好解釋——

造字之初的“戰”字,

左邊是一個“單”,

畫的是一根開衩的長杆,

就像小朋友現在玩的彈弓,

它最早是個狩獵的工具,

後來被用來彈射石塊打擊敵人;

右邊是一個“戈”,

是一支有利刃的長柄武器;

“戰”,就是使用各種武器來對打爭鬥。

後來人們為了書寫方便,

把“戰”的左邊簡化成了“佔”字,

用來表示這個字的發音,

就看不出最初的武器模樣了。

我們現在說“戰戰兢兢”、“膽戰心驚”,

其實最初說的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可怕感覺。

想要發動戰爭,

就需要打造武器、召集武士、建立武裝⋯⋯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

動用武力都是重大的事件。

最初的“武”字,

上面是一支長柄的戈

下面畫的是隻腳丫,

是個“止”字,也就是一隻腳丫,

合起來就是舉著武器、行軍出發去打仗。

戰爭勞民傷財,

“武”應該是為了“止戈”,

也就是為了停止使用武器才對。

所以2500多年前的春秋霸主楚莊王說,

武力的作用,應該是平定亂世,止息戰爭。

一百年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34個國家,

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該多好啊。

但是從古到今,

地球上的各種戰爭從來也沒有停止過,

捲入戰火的人們總是最悲慘。

“伐”,左邊畫的是個“人”,

右邊還是一支長戈,

長戈揮舞,所到之處,

正是敵人的脖子,

無數士兵的生命就這樣瞬間沒有了。

為了保護自己和夥伴,

士兵們就必須手持武器,

時刻小心防備。

“戒”,畫的就是一雙手正拿著長戈警戒。

戰爭讓人們日夜不得安寧,

枕戈待旦,

說的就是士兵們時刻戒備森嚴,

連夜裡都要枕著武器長戈,

一等到天亮就跳起來投入戰鬥。

現在時常有人宣佈“戒菸、戒酒”,

意思就是決定日夜保持警惕,

時刻提醒自己不再抽菸喝酒,

斷除菸酒對身體的侵蝕和危害。

既然戰爭這麼暴烈悲慘,

人類為什麼還要不停地發動戰爭呢?

這是因為,

人們忍不住想讓“我”佔有更多東西——

更多的土地、

更多的能源、

更多的財富、

更多的權力......

“我自己”、“我的國家”“我的民族”

看上去似乎比外人、外國、外族更加重要。

我們的祖先也許已經看到了這一點,

所以在造字的時候,

借用了一支重型武器來代表“我”,

這支豪華武器的右邊是一支長戈,

左邊又加裝了三支齒叉,

它的攻擊力更強,殺傷力更大,

人們借用它來表示——

每個人都會拼盡全力去捍衛的自己,

也就是“我”。

可是,

“我”到底有多大、有多重要呢?

“我”所捍衛和守護的圈子,

只能是自己的房子、村莊、城市和國家嗎?

如果把“我”的守護圈放大,

放大、再放大,

直到環抱了整個地球甚至宇宙;

如果守護的是“我的地球和宇宙”,

那就沒有“外國”和“外族”了,

它們都變成了“我”所守護的一部分。

如果大家都這麼想,

就不會有戰爭了吧?

畢竟,誰心裡都明白——

讓我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打架,

看上去挺傻的。

每個人都放下手裡的“

”,

不再用力發動爭,

人們不再四處徵、旦夕備,

”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寧和喜樂吧!

回顧一下,我們之前也講了不少有趣的漢字故事,你是否還記得?





更多有趣的漢字故事,盡在《漢字奇遇》!

大小星球以主動式學習為核心教育理念,專注0-8歲兒童啟蒙教育,旨在用專業度和創造力為兒童設計高水準、有審美、有趣的互動教育產品,為教育從業者和家長打造優質的線上線下教育課程和分享社區;為中國親子家庭提供創新美好的文教生活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