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人是怎么烤肉的?

qzuser


用火烤制肉食在我国是一门十分古老的烹饪技艺,它源自原始社会。当人们最开始使用火时,这一烹饪方法大概就已经诞生了。

在封建社会时期,烤肉依然是一项全民所青睐的美食。通过文献记载显示,当时烤肉使用的原料有鸡、鸭、牛、羊、猪、鹅、獐、鹿以及各种鱼类。

当时的一些厨师们的烤肉技艺已经日渐高超,可以根据不同的肉类食材来针对性地使用调料和烤制方法,并且十分注重对火候的掌控。《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一种烤乳猪的方法,其中对火候的掌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使得猪肉的口感绝妙,“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即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非常”。

中国古代的烤肉技艺发源于本土,后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烤肉技艺相融合之后,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游牧地区牛羊等畜牧产品比较丰富,烤制肉类基本也以此为原料。中原地区及南方水乡烤制肉类则多使用家禽和鱼类资源。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逐步融合,少数民族的很多烤肉方法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例如“胡炮法”,“炮”就是指将食物用泥巴等包裹起来烤炙的一种方法。用胡炮法烤羊肉,就是将羊肉切成细丝,用各种调料和香料进行调和,然后装入羊肚内缝合,放入灰坑中煨熟。

不过也有不少人对烤肉的痴迷程度过了头,衍生出很多极端的烤肉方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秦皇帝苻生痴迷烤肉,“或生剥牛、羊、驴、马,活燖鸡、豚、鹅、鸭,数十为群,放之殿下”。

总之,通过长时期的经验积累,到了封建社会中期,我国古代人民的烤肉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现代的烤肉技术正是由古时发展而来的。


亚洲食学论坛


食材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丰富,古人对食物的加工烹调手段也日益精巧,极大丰富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

菜肴的烧制千变万化,其方法无外乎烤、烹(煮)、炒三大类。烤和烹操作相对简单,从原始社会便是人类烹制食材的主要手段。炒需加油热炒,出现相对较晚。

古人烤食的多半是肉,称之为“炙”,做法与现在类似,用金属签穿肉在火上炙烤,汉代画像石上便有侍者持烤好肉串请西王母东王公食用的形象。

图 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均为山东嘉祥宋山出土 (古代管烤肉叫炙)

肉的另一种早期做法便是烹。大规模烹肉时,需要动用鼎这样的大家伙;寻常煮肉多用镬(小锅),称作“臑”。臑肉不同于现代炖肉,在煮的过程中“不致五味”,并不放任何调料,;煮出白煮肉后,要“释而煎之以醢”,蘸加热的“醢”(酱汁)濡染入味方再食用。

东汉大儒郑玄注解“臑”字时,写道:“凡臑,谓亨之又以汁和之也。”指的正是这一过程。臑肉时盛放酱汁的容器叫“染”,染器上方是一个盛放酱汁染杯,下方是用来加热酱汁的染炉,精致一些的在染炉下面再加借碳火的承盘;大型宴会时,染器是大家公用的,这时在承盘上还会装上轮子,方便大家拖曳使用。臑肉所用的酱汁是“以豆合面而为之”,具有特殊的鲜味,所谓“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古人很喜爱豆酱的味道,吃饭时常常是“左酒右酱”,一顿饭没有酱简直是难以下咽,“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

图 国家博物馆所藏“清河食官”铜染器


历史大学堂


说到烤肉,其历史十分悠久,绝不是大家理解的是游牧民族开始使用。恰恰相反,她是历史上定居的中华民族首先使用的。

远古时代就有烤肉,但是那时比较粗犷,人们将肉或整或零地直接吊挂起来,用火焰“烧”,这就是最早的烤肉。

到了周,烤肉的技艺逐渐完善,分为炮、燔和炙。

《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其中,“炮”是吧肉草帘或湿泥包裹起来放在金属上烤。“燔”是放在火焰上烧。“炙”肉贯串而置于火上。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烧烤食俗开始普及。尤其在西北的甘肃一带十分兴盛。

这个时候的烧烤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齐民要术》就对其方法进行了记载,在卷九炙法中。

在《隋书•王昭传》中说记载炙肉,用石碳、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等不同火焰,则气味各不同。这种细节上的锱铢必较,已经说明对烧烤的研究到了十分讲究技术的时代。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多个烧烤品种,有了驼峰炙、牛炙、鸭炙、光明虾炙、无心炙、逍遥炙、蛤蜊炙、浑炙犁牛、小蚌肉炙、龙须炙等等。

到了宋元,由于游牧民族的进入中原,烤羊烤牛更是兴盛。尤其是烤全羊、烤乳猪等成为了重要的菜肴。

明清烤肉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代杨静亭《都门杂咏•烤牛肉》竹枝词云:

严冬烤肉味甚饕,大酒缸前围一遭。

火炙最宜生嗜嫰,雪天争得醉烧刀。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古代人用铁盘好肉,后来让棒子学走了,宣称他们发明了。

 板

  说

   今

    天

     放

      假

    !

 ヽ\  //

    ∧∧ 。

  ゚ (゚∀゚)っ ゚

   (っノ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