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摆脱主观上的局限性,去领悟更高?

苏颜亦


首先必须有阅历,经历越多自我克制力越强,看待事物的角度越全面客观。其次多学习经典知识,学会换位思考


山垅田


如何摆脱主观局限,领悟更高,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本文的一己浅见。

第一,偏信则暗,兼听则明。《资治通鉴》说:唐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兼听广纳……下情得以上通也。曰: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摆脱主观上的局限性,达到认知上的更高层次,偏听偏信不可取。诚如唐太宗,广开言路,兼收并蓄,畅所欲言,朝堂议事,谏官随行,有失误立即进谏等,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第二,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三界者,佛教名词。一欲界为食淫欲的众生世界;二色界…已离粗欲,只享精妙意像的众生世界;三无色界…已离物质享受,只有精神存在的众生世界。五行者,《尚书》《左传》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克相生辩证唯物思想;《荀子》仁义礼智信等。如朱棣的谋臣,和尚姚广孝,口念佛经,用心时政,虽替朱棣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但终身不离山林寺院袈裟佛经,无论起兵靖难还是功成名就,不官不财,不纳女色,终生身居寺庙。面对青灯古佛,为的是不被高官厚禄诱惑内心的欲望,影响自己的判断,迷惑自己的慧眼。因此,当朱棣用兵,既参与其中,却不陷于泥淖,简行于庙堂,却深居在桃源。所以,他与为江山社稷而奋斗的朱棣相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领悟得更深。因此,姚广孝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伴君一生,却能全身而退。不至于飞鸟尽而良弓藏,狡兔死而走狗烹。

第三,三省吾身,远观此山。《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人,无论是处理杂事政务,还是做决策定规划等,避免主观局限性更好的办法是:坚持日三省吾身,检讨自己,征求多方意见,诸葛虽智,仍需禆将辅佐。通常情况下,个人主观意志,往往会寓于积习偏好,而妨碍领悟心智的发挥。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有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受限,领悟不高,往往是深陷其中,关键在于不能置身其外,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只有远观,方能清楚庐山真容。等等。


出于幽谷


克服主观主义是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脱主观局限性根本途径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思想来自于群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年毛泽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对当时农民运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至今还是大学语文的范夲;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体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克服敌制胜的法宝……


龙哥1591503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无欲公天下,做到完全无我的投入工作,就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高境界,还想往高了去,那么,学习佛家经典,儒家经典,道家经典,融会贯通,把自己的道德水准提高到宇宙级别,甚至更高,那么,你的境界不用想都知道已经高到何等地步,比阿罗汉不会低,至于十地菩萨或者佛境,应该没有那么短的时间可以修炼成功,得投胎做修行人至少不少于三十三个来回吧!自己慢慢的去悟吧!


师太73362816


1 首先要定位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子人物

2 主观上面局限性是因为阅历与知识不够,安下心来,根据定位专门向一个领悟进行突破,需要阅读大量书籍。

3多请教过来人,倾听他们意见,他们会把他们人生阅历告诉你,仔细倾听👂,提升自己见解力

4多去运动,运动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每天保持一个好状态。

5用白纸列举出来自己所要面对事情,所要承担责任,一清二楚,不会忙碌

6多去思考,针对于事情,提出自己观点,保持长期性

7透过事情看本质,本质上面是什么。

8保持一年,这些习惯,一定可以突破局限性


建材分享者


对任何人和事,都不要感情用事,不要急于做评价或做结论,因为,有时,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多学习,多观察,多体验,多调查,且参考前人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然后,再深入地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提炼分析。做出的结论,也要经历实践或时间的检验和考验以后,再加以确认。

如此地循环往复,就会逐渐地使自己摆脱主观的局限,领悟到更高的境界,得到越来越多的真知灼见,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事风格,变得成熟老练,成功率也会越来越高了。


磊珞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主观是因为听不得与自己不同观点的意见,把不同观点视为敌人,根本没有去听,去思考不同的观点,长久下去,自然就把自己的思想禁锢了,所以主观的本质是偏听偏信。


龙一欧


如何摆脱主观上的局限性?首先要克服思想上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首先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所以要善于积极的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同时事物也是发展的所以不能静止的看待,事物即相互依存也是相互转化的不能片面的只了解现在,而不了解将来,所以说要摆脱主观上的局限性,首先应当摆脱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


晓俊先生


人的思想意识如果长期的接受一种教育,就会产生固定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这就是人的主观意识。比如说,现代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即认为生命是一生一世存在的身体死亡了生命就没有了。这种认识是根深蒂固的。

要想改变人的这种错误认识,是很难的。

如果要说改变这种认识,只有依据《生命本质的论证》这本书,此书是人类迄今为止对生命本质真理的唯一正确的彻底的通俗易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论体。


智慧575


用显微镜用天文望远镜用卫星定位,底层逻辑是向善。天道向善而卓越而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