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配不上“唐宋八大家”?曾鞏:求求你們,別再把我當湊數的了

唐宋八大家的名號,有人沒有聽過嗎?我想肯定都聽過。那請你一口氣說出有哪八大家?這還不簡單嘛,唐代有韓愈、柳宗元,宋代有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還有……還有那個什麼鞏來著?

大多數人在說唐宋八大家時,都會在曾鞏這裡打個絆,我上學的時候也因為曾鞏捱過老師不少板子,沒辦法啊,曾鞏的名氣實在太低了!課本里除了講到八大家的時候捎帶著提一嘴,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他的影子,不信我們來對比一下:

韓愈,有《師說》、《馬說》等必背篇目,還曾像個猛士一般,寫下《諫迎佛骨表》上奏皇帝,還險些因此喪命,到古文運動的時候,又是帶頭大哥,蘇軾一句“文起八代之衰”更是讓他戴上了偶像光環;

柳宗元,跟韓愈並稱“韓柳”,都是古文運動的先驅,一篇《江雪》深受世人喜愛,《黔之驢》等寓言故事生活而有趣味;

歐陽修,一篇《醉翁亭記》,讓多少人感受到了被“熟讀並背誦”支配的恐懼,一句“庭院深深深幾許”,又感動了多少青年男女;

三蘇,蘇軾全身都是故事,早已成為大眾偶像,憑他一己之力,扛起了三蘇的大旗,帶動了老爹蘇洵、弟弟蘇轍的名氣,蘇轍還表示:《水調歌頭》那句“兼懷子由”,寫的就是我!

王安石,《泊船瓜洲》僅一個綠字,就引得後世學者競相研究,還有《傷仲永》警醒著世人,變法那些事兒更是如論如何繞不過去的;

而曾鞏……他究竟是不是用來湊數的?

唐宋八大家

我們今天說“唐宋八大家”,只是一句話,一個稱呼,但鮮有人知這個稱呼是如何形成並流傳開來的。

明朝時,文壇有一股復古的風氣,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主要是為了反對八股文和臺閣體,但到了明朝末年,出現了一個叫茅坤的人,他是一個有名的“唐宋派”,不認同“文必秦漢”的觀點,而是提倡唐宋文章,尤為推崇韓愈、歐陽修和蘇軾。於是乎,他就選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等8人,將他們的文章進行精編,《唐宋八大家文鈔》一書問世。

但是,集這8人文章編書,茅坤卻不是第一人,早在明朝初年,朱右就編纂了《八先生文集》,至此已有八先生之名;再到明朝中葉,唐順之纂《文編》,在唐宋兩朝只選了八先生的文章,至此八先生之名逐步固定下來;後來茅坤編纂《唐宋八大家文鈔》,可以說是汲取了朱、唐二人的精華,“唐宋八大家”的稱呼也因此書流傳下來了。

所以,“唐宋八大家”這個稱呼,並不是一家之言,也不是偶然形成,而是貫穿了整個明朝,才固定下來的。

唐宋文風改革

唐宋八大家,實指“唐宋散文八大家”,只因為這八位文豪,對中國古典散文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功勞。

唐宋時期,經歷了兩次較大的文風改革運動,一是六朝以來,文風以講究聲律、辭藻、排偶的駢文為主,這種文章美則美矣,但由於過分注重辭藻的華麗,在思想內容上就很淺薄,這時候韓愈站了出來,他提出了“古文”的概念——以先秦及漢朝的散文為宗,講求文以載道,和駢文相對。

韓愈和柳宗元一起,為古文運動的先驅,他們成功地挽救了文風,恢復了儒學道統,但好景不長,到北宋初年,又有一種被稱為“西昆體”的宮廷文體流行起來,這西昆體有個特點,追求險怪艱澀和華麗的辭藻,而不重視內涵,對文學的發展非常不利。

北宋文宗歐陽修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接過韓柳的衣缽,再次進行文風改革,但歐陽修和韓愈有所不同,韓愈的改革,是反對駢文的,而歐陽修並不反對駢文,他認為,文以載道,不在於文章的體裁,而在於文章的思想和內容,散文能載道,駢文也能載道,所以無論是駢文還是散文,都是值得提倡的,比如《醉翁亭記》,雖是遊記散文,但大量運用了駢文的寫法,在保證思想內容的同時,更增加了文章的韻律之美。

在歐陽修的領導下,蘇軾、蘇轍兄弟、曾鞏、王安石等人,都是此次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代表人物。

唐宋的兩次文風改革,一掃籠罩在中國文壇千百年的陰霾,為古典散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後世能讀到既有文學性,又能論政的美文,八大家實在是功不可沒。

曾鞏:出色的教育家

和另外七大家比起來,曾鞏真是非常悽慘。

很早之前,曾鞏就因為文章聞名天下了,也曾多次隨父參加科舉,還認識了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可曾鞏的文風並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故而屢試不第,後來母親去世,父親被革職,養家餬口的重擔就落在曾鞏一人身上,上有父親和繼母、下有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沒辦法,曾鞏只好一邊為養家絞盡腦汁,一邊還要承擔起弟弟們的學業,後來妹妹長大嫁人,他還要兼任妹夫們的學習老師。

這苦日子一過就是十多年,直到嘉佑二年,歐陽修主持會試,曾鞏才時來運轉,得中進士,跟他同年的還有弟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還有蘇軾、蘇轍兩兄弟,那一年的科舉,真是人才累累。

此時的曾鞏,已經39歲的年紀了,要知道,另外六家(不包括蘇洵)都在20多歲就已經成功了,蘇轍更是隻有18歲。

在隨後的10年中,曾鞏家其他弟弟、妹夫們又相繼考中進士,加上曾鞏這年進士及第的家人,10年時間,曾家竟出了10位進士,前面說了,曾鞏家後生的教育責任,都在曾鞏一人身上,一門10進士,曾鞏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曾鞏:堅持儒家正道

曾鞏一門為何能如此輝煌,一方面當然得益於歐陽修支持的文風改革,另一方面,更是由於曾鞏詩中堅持心中的道——捍衛儒家正統

年少時屢試不第,又要一人承擔十多口人的家庭重任,人不輕狂枉少年,擔任不能輕狂一輩子,就算曾鞏是個渾身長滿了刺的公子哥兒,經歷了這些磨難後,也該磨平稜角了,更何況,曾鞏本就是一個有儒家氣的君子。

在家宅著那些年,他博覽群書,更豐富了他的文學底蘊,更堅定了他純粹的儒家立場。如果要用最簡短的語言評價曾鞏,那必定是“醇正”——說的就是曾鞏是個高尚的大儒,他的文章,是最純粹的儒家之道。

歐陽修的門生遍佈天下,其中不乏蘇軾、王安石這樣的大文豪,連文壇領袖的接力棒都由蘇軾親手接過,但歐陽修最喜愛的學生,卻是曾鞏,他誇曾鞏說: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送楊闢秀才》

說曾鞏氣宇軒揚,是百鳥中的那隻雄鷹。

蘇軾在給曾鞏寫的詩中,說他是百花叢中最美的那一朵:

“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

蘇轍在為曾鞏寫輓詞的時候,把他對儒家思想和文章,與先秦兩漢的大儒學者比肩。

“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曾子固舍人輓詞》

王安石那麼驕傲的人,連歐陽修的青眼相加都不當回事的拗相公,他竟然不惜溢美之詞來誇獎曾鞏,將其比作班固、楊雄那樣的人:

“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贈曾子固》

這些還僅僅是同時代人的評價,在後世,曾鞏的名氣和地位更是直線上升。

曾鞏:後世的地位

自北宋以降,人們對儒家文化有了全新的闡釋,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走上儒家正統的地位,曾鞏那正派的作風,端莊的文章,深受理學家們的喜愛,朱熹每每讀曾鞏,都會廢寢忘食,發出曾鞏文章深不可測的感慨:

“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

朱熹之後的理學家,急需一個了不起的大儒來為他們背書,於是曾鞏又被捧成了一個足以與孔孟比肩的聖人,那時代本來就以理學為正統,曾鞏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具有高度的理學家和思想家

再往後,明朝前文已經講過,八大家之名成於明朝,這裡就不贅述了,到清朝康雍乾時期,桐城派散文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視,這一派的文章主要就是宣傳儒家思想,又以程朱理學為主,其文簡明達意、條理清晰,和曾鞏的文章風格暗合,這一來曾鞏在文壇的地位又拔高了。

曾鞏:被摒棄的小透明

年少成名,到後來被樹立成理學家,曾鞏受到的推崇,橫跨宋、明、清三朝(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故不在此列),對中國的文人士大夫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不遜於韓柳三蘇等人,可為什麼在清朝之後,就突然消失了,成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小透明呢?

這是因為,清末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西學的強烈衝擊,在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同時,沉重地打擊了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最為激進的時候甚至要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文。

這時受打擊最嚴重的就是孔孟之道,而最堅持孔孟之道且離這次運動最近的就是桐城派,曾鞏又與桐城派暗合,受到桐城派的推崇,在打擊桐城派的同時,曾鞏自然也就被時代摒棄了。

當我們重新拾起文化自信的時候,再去審視古文,韓愈率真無畏、柳宗元生動精練、歐陽修華美充實、蘇軾豁達自在、王安石簡明重理,都能得到一部分人的青睞,而曾鞏過於醇正的文風,對於學者研究是一份瑰寶,對於普通人來說,缺少了太多的趣味性和靈活性的文章,就不受喜愛了。

但曾鞏絕不該被人遺忘,因為他是八大家中離我們最近的人,學不來韓愈的率真無畏、也達不到歐陽修一代宗師的高度,對蘇軾這樣的全才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唯獨曾鞏,自始至終堅守內心的正道,他那不忘初心的品格,是我們可以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