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军北伐为何能取得成功?

韦如杰


至正二十四年(1367年),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后,决定以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统帅二十万大军北伐中原。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逼近大都近郊,元顺帝自知大势已去,遂带着皇太子及宫妃仓皇逃往上都。


朱元璋

8月2日,明军进入大都,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大都为北平。攻占大都,覆灭元朝,也标志着此次明军北伐的成功。为什么此次明军北伐会如此顺利呢?要知道从历史上看王朝更替大多数是北方灭亡南方,比如隋灭南陈,元灭南宋。历史上南方政权北伐几乎都不会成功,比如东晋、南宋的数次北伐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宣告失败,后来太平军北伐也惨遭失败。然而,明军的北伐却获得了成功,一举攻占元朝的京师,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元大都

首次是在元末,元朝内部各个派系之间的争斗严重削弱了元朝的抵抗力量。元末的权力斗争始于察罕帖木儿和答失八都鲁。答失八都鲁出身名门,但在镇压红巾军的起义中却屡战屡败,于是元廷派察罕帖木儿出潼关帮助答失八都鲁镇压红巾军,谁知道察罕帖木儿却乘机侵占答失八都鲁的势力范围,导致答失八都鲁忧愤而死。答失八都鲁的儿子孛罗帖木儿继承父亲的职位后,开始与察罕帖木儿争权夺利。双方甚至不顾朝廷要求镇压起义军的命令,大打出手。1360年,察罕帖木儿被起义军刺杀后,他的儿子王保保继承职位,这场权力斗争非但没有熄灭,反而愈演愈烈。孛罗帖木儿乘王保保率军在山东与起义军交战之机,派人攻击王保保的势力范围陕西。后来,孛罗帖木儿与王保保的权力之争又卷入到了宫廷内部矛盾之中。先是元顺帝下诏削去孛罗帖木儿官职,但是孛罗帖木儿却拥兵自重,率军攻入大都,上演了一幕清君侧的大戏。1368年,皇太子联合王保保再次进攻孛罗帖木儿,这次孛罗帖木儿战败,他的势力也被彻底清除。但是元朝内部的斗争却没有因此消停,王保保与汉人军阀李思齐之间的矛盾很快又爆发了。这场元朝各个派系之间的内耗,不仅严重削弱了元朝的抵抗力量,也给了朱元璋消灭南方各大势力的良机。后来,明军在北伐时,元朝各部由于派系倾轧,也未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比如元廷命令李思齐等人率军出潼关勤王,但是李思齐却不奉命。

元顺帝

其次是明军北伐策略的正确性。到明军北伐前夕,朱元璋已经消灭了南方较大的割据势力,得以整合南方的力量,全力北伐。明军北伐的策略是先攻山东,再占河南,最后直取大都。山东是大都的重要屏障,拿下山东,等于断其一臂。河南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拿下河南,可以阻挡潼关以西的元军来援大都。等到山东和河南拿下后,大都就面临着明军三面包围的态势,元军也只有北逃一条退路。明军在拿下大都的两翼之后,攻占大都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参考文献:

1. 陆步亭主编. 中国通史

2. (明)宋濂等撰:元史

3. 温海清著:元史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个人简介:桂强,季我努学社记者团团长。曾参与学社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一:李顿调查团档案翻译与研究》。


季我努学社


一者,当时的朱元璋是民心所向,所以一路上除了元军之外不会有其它人的阻挡。

二者,当时的元军军队战力太过于低下,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三者,元军已与可战之将,最后虽然还剩个王保保可勉强抵挡一下,但依旧不是徐达等人的对手。


文史小书生


1367年,朱元璋拜大将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军25万开始进行北伐。朱元璋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一年以后,大军进入元大都。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帝王,在此之前的孙权、刘裕、宋孝宗都折戟沉沙。只有朱元璋开创了了历史,建立了长达280年的大明王朝。那么明朝的建立究竟拥有哪些因素,明军又是依靠什么打败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呢?

一、朱元璋集团文臣武将俱佳,元顺帝方面一直是混乱和内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明朝的北伐大军
朱元璋是中国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甚至超过了同为底层出身的汉高祖刘邦。朱元璋在指挥战斗的过程中,身边的文臣武将都是起到了辅助作用,他自己本身就是杰出的将领。这一点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非常相似,没有大将自己也能上。更何况朱元璋身边人才济济,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文臣武将十分齐全。再加上朱元璋卓越的统筹能力,将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就是知人善任,这不是什么类型的帝王就做得到的。在世界历史上,错用了人造成国家灭亡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点朱元璋绝对能和《沁园春》中的那四位大神并列。

明朝的北伐大军
相比之下,北方的元顺帝水平就差了十几条街了。元顺帝此时已经做了20多年的皇帝,登基初期的那股干劲早就被岁月消磨的干干净净。元顺帝到了后期以后,疯狂的信任太监,而且还是一个朝鲜半岛来的太监。除了宦官专权,元顺帝本人还十分的好色,仅仅是皇后和后妃的数量就是元朝之最。中央朝政是腐败的,地方上也好不到哪里去。各地的军政长官相互争斗,丝毫没有估计南方正在迅速崛起的朱元璋。在元顺帝方面一共有两个拿的出手的任务,一个是脱脱,另一个是王保保。脱脱因为反对元顺帝的一些政策,最终被迫害致死。王保保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始终无法得到朝廷的绝对绝对信任。
二、长期的战斗,使明军的战斗力超过了元军

明朝的北伐大军
从古到今,要想让军队永远保持战斗力就只能使用战争。通过战争的洗礼让那些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逐步成为悍不畏死的战士,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今仍不例外。朱元璋的军队是从农民军中锻炼出来的,起初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一般。但是长期的战争再加上名将名帅们的训练,这支军队逐步成为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师。从大战陈友谅到灭张士诚,再到征方国珍,朱元璋的军队已经适合在任何条件下进行战斗。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正是在强大军队的保证之下,明朝军队最后完成了北伐大业的成功。

火器是致胜的一大关键
与明军相比,此时的蒙古铁骑早就不复当年之勇。此时蒙古人统治中原的时间已经将近100年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将蒙古军队变成了绵羊。当年蒙古军队横扫欧亚欧亚大陆,无数国家为之胆寒。但是蒙古军队统治中国以后,长时间的太平岁月消磨了他们的斗志。到了元朝后期,一些蒙古士兵连马都不会骑了。看到明军的第一反应不是冲锋,而是掉头就跑。真是风水轮流转,曾几何时蒙古骑兵追击南宋军队也是这幅场景。即便游戏蒙古军队敢于迎战,由于长期疏于战阵,蒙古士兵已经不是明朝士兵的对手。
三、骑兵和火器的使用,让明朝军队如虎添翼

明朝的北伐大军
强大的步兵部队可以打败对手,但是无法全部歼灭对手。每一个强大的王朝都会有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汉武帝时期汉军的战马超过了60万匹,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军战马超过40万匹。由于元朝在全国推行养马的政策,这个本来祸国殃民的政策却间接帮助了朱元璋。在朱元璋在南方确定自己的统治以后,他根本就不缺战马。虽然此时朱元璋拥有的战马数量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明初战争的使用次数来看,最少也在10万匹以上。再加上骁勇善战的明军士兵和强悍到极点的常遇春,元朝军队根本挡不住他们。

明朝的北伐大军
常遇春是标准的骑兵将领,而邓愈则是一个使用火器的高手。在明朝初期,火器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早在大战陈友谅时,朱元璋的军队就开始大量使用火器,如火铳、火炮等等。而元军还是信仰自己的那一套骑兵冲击的战术,这可就是早死了。元军冲锋,明军使用火器和弓箭轮流招呼;元军撤退,明军的骑兵开始追击。元军打又打不赢,跑又跑不掉。元朝军队成批成批的被俘虏,每次都有那么几万人。正是在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明朝实现了北伐,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