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成吉思汗后代,清朝最后猛将僧格林沁,为何死于16岁少年之手?

诗悠帆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旗人,也就是说,他与著名的孝庄太后,是同一家族的。满清皇帝娶皇后,一般只从几个家族中挑选。科尔沁草原里的博尔济吉特氏,也是满清皇帝娶后的备选贵族家族之一。博尔济吉特氏在元代译为孛儿只斤氏,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 因为博尔济吉特源于突厥语,意即蓝眼睛的人,故成吉思汗家族或拥有高加索的血统。成吉思汗一统蒙古之后,规定只有本家的直系后裔,才有继承蒙古大汗,及留在蒙古本部的资格,后世便称此家族为黄金氏族或黄金家族。

僧格林沁骁勇善战、治军严整颇有成吉思汗之遗风,是继成吉思汗之后,在其家族中,唯一一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爷。在他之后,成吉思汗家族再无此殊荣。可见此人的作战能力自当不凡,当然在筹谋远划方面,就远不及成吉思汗了。历史上传说僧王爷爱兵如子、以身作则,有次军粮不济,将士厌瓜拒食,僧王爷当众啃瓜,将士也就不好说什么了;每次扎营固寨,将士不眠,僧王爷也决不入帐休息。与晚清诸将领骄奢淫逸、克扣军饷卓然相异。

再说战太平军,破东连镇木城,生擒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又在山东冯官屯,歼灭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僧格林沁在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基本很少战败。第2次鸦片战争时期,在第2次大沽口战役中,创造了自鸦片战争连败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全胜列强之局。是战,大败英法联军。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俘获2艘;歼灭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2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贺伯少将,僧格林泌的部将,直隶提督史荣椿和协副将龙汝元战死,阵亡军官7人、士兵15人。英法联军在此战中受轰不过,曾竖白旗诈降。

是战,鉴于首次在大沽口吃败仗后,僧格林沁的阵地重建非常及时、火力布置得当严密、海滩设防挖壕竖桩、海口设链层层阻舰。如此以来,我军大炮虽与敌舰炮有代差,但由于,一是敌舰登陆,必进入我炮射程,抵消了敌炮射程远的优势;二是设链海口位置得当,敌舰轻敌以为我早闻风而逃,停舰三次破三链,被我炮台借机三次集火猛轰,致敌伤亡惨重,抵消了我打击运动目标不如敌舰的优势;


三,清军将士上下用命、知耻而后勇。两个守将双双阵亡,可见已尽全力了。四,这是最主要一点,英法联军攻击我炮台,我占地利之便,我主敌客,虽无水师在海口协击,也是狂胜英法联军。如果以满清步骑冲击列强防线,则敌主我客,素质武器又双双不如,便会输成百比一,千比一之惨状。小编我虽非唯武器论者,但也知道为弥补代差,须付出大量人命的代价。

这次战役引起西方一片惊呼,其实,在大沽口首战,我军失败之后,敏锐的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便警告列强,“中国人好象学会了打现代战争,至少在防守筑垒和火炮操作方面,进步很快。”劳驾,首战是我军输得很惨,好不好,为啥不傲娇一下,这么冷静又有智慧,到底想干啥呢?这法夷着实聪明,竟然在我军狂败的大沽口首战中,看出我军在二次大沽口之战中的致胜法门,这一战,英法联军就输在轻敌骄狂之上。这也是我军不多地用智慧、而不是用人命来弥补武器代差。


下面该轮到僧格林沁骄傲轻敌了。有代差还轻敌,就会输得极惨。大沽口失陷后,英法联军沿通县直逼北京。于是,1860年9月,爆发了八里桥战役。是役,防御清军总数约3万,主力是僧王爷蒙古骁骑万人,不能说僧格林沁骄傲了,就一无是处。再怎么,僧王爷也是久经战阵,创造了中国军队,首次狂胜列强的战例。战略眼光没有,战术素养还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僧王爷是反侵略战争中的主战派,极力反对与列强签订耻辱和约,要求咸丰帝召回《天津条约》的和谈使团,主张倾全国之粮、之力与众夷血战,即便战败亡国,也要叫众夷胆寒,终未被咸丰所采纳。人死屌朝天,虽败犹荣,在卫国战争中,僧格林沁是条汉子!

战前,僧军便搞到英法联军详细准确的情报。据史载,“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府,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我军若迎头轰击,马匹一经受伤,必然惊溃,惟有斜抄横击,轰毙必多等语。夷情凶悍,深知兵法,是在该大臣等审度形势,妥筹应敌,以操必胜之权。……若仅用正兵与之相角,恐夷人诡谲,不足以尽其变”。



太详细准确了,连英法联军的做战阵型都详细了解了。怎么展开,骑兵在那里,步兵分几层,怎么次第顺序射击,我军骑兵怎么以速度、角度的优势破掉敌阵。不胜怎么可以,以我军十比一于英法联军,胜券在握!说老实话,法军步兵战术素质真的很高,此战,胜保的骑兵用错误的正面决死冲击,卷至法军阵前。法军步兵的心理素质,也很稳定,估计是对其三层战法很有自信。

所谓三层战法,第一横队蹲着,第二横队半蹲,第三队站着。因为枪支装弹费时,第一队射击后马上装弹,第二队射击后也装弹,待第三队开完枪,进入装弹程序,第一队又可开枪射击,依次循环,以求输出不间断的火力。即便如此,经历了重大伤亡的胜保马队,也冲至法军阵前,马刀都差点递到了法军的鼻子之前了,法军竟也不溃逃,面对面的,气定神闲用排枪干翻一千人的胜保骑兵。最终胜保马队就只活下了7个人,悲哀!



看来,有着拿破仑传统的法军,也与中国军队一样不是软蛋,很优秀呵!既然都不是怂货,那就看谁的武器好、战术布置更得当。靠,胜利女神好象对法军这边,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陷于路途的法军炮兵抵达了战场,精锐的法国炮兵,在”炮兵之神”拿破仑皇帝的灵魂指挥之下,三下五除二,便将清军的落后炮群全干翻了。黑洞洞炮口,象张开獠牙的虎口,开始转向失去炮兵掩护的僧格林沁骑兵。

冲击中的骑兵,被炮弹和子弹组成的收割机成批成排地收割,战场上都处都是炸裂的人马碎尸、倒伏的旌旗、冲天的烟火,伤员的哀嚎,令人犹若奔进了阿鼻地狱。这时,法国骑兵也向绿营步兵发起冲击,不知是武器太差,还是汉人不想替满清卖命,法国骑兵一路狂飙、军刀闪闪,绿营汉兵却没有法步兵对阵蒙古骑兵的雍容华贵,立刻溃败、四散而逃。这些绿营兵在卫国战争中如此的表现,真丢我大汉族的脸。



僧王爷还想力挽狂澜,分兵分割包围法军,那知英军已迂回到我军后方,遂成合围之势,败局已定。蒙古骑兵的军心也开始崩溃了,大家一起玩命地逃呗。此战仅毙法军12人,另有英军、英属印度兵几十人,清军战损加溃退踩踏致死达万余人。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北京指日可下,僧格林沁因轻敌,未按设定的斜向冲击法军而致败,被革除郡王爵位等多职,仅余钦差大臣一职。

此战宣告了在中国战场上,骑兵战术与热兵器对战中的死刑。此后,满清再无大的战役运用骑兵与列强作战的战例。

同治元年始,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在中原围剿捻军,也象围剿太平军一样,屡战屡胜。由于捻军与太平军最大的不同,就是骑兵多,多到什么程度,总共有二十万骑兵!比全国任何军事力量的骑兵都多。所以,捻军历来擅长于运动战。僧格林沁被重新启用后,入山东剿捻,期间,僧军被捻军诱的东奔西跑。骑兵的手麻的连马缰绳都拉不住。可见捻军深得游击战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之精髓。


当僧格林沁的军队,精疲力尽、一头撞进曹州高楼寨这个陷阱里,在城寨的狭小复杂的街道之上,骑兵根本无法施展冲击的威力,被捻军一顿胖揍,全军覆没。战后,捻军清点清将官之顶戴花翎,足足有几十个,可就没有僧格林沁的。正在捻军上下到处寻找之时,过来个年方16的兵士叫张皮绠,手里拿了个顶戴花翎。他说他在打仗的时候,看着一个清军将官受伤坠马,逃到了旁边麦田里,他便跟上去,瞅个空子,就用刀砍死了这个将官。捻军首领,一翻看花翎顶戴——正是僧格林沁之顶戴。

僧格林沁的作战地域很有意思,一直在北方与义军或列强打仗,从没到南方作过战。其实,这反映了满清皇帝对汉人高官的忌惮,在外敌入侵、内乱四起之时,为保一已之私、无视国家荣誉,对洋人打不过,就卑躬屈膝;对义军、暴民打过打不过,则一律狠下死手,决不轻饶;对湘军、准军之汉臣,则是既用又防、又拉又打。一副重病恹恹的垂死样。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僧格林沁亲王恰恰不是成吉思汗后代!僧格林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其实就是孛儿只斤氏,但是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所以并不是如问题中提到的是成吉思汗后代。

《清史稿·列传三百五·藩部一》记载:

科尔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二百八十里。……科尔沁始祖曰哈布图哈萨尔,元太祖弟,今科尔沁六扎萨克,……,皆其裔。

在蒙古诸部中,科尔沁部归附满洲最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之后进行的通婚又自始即在各自的最高阶层间进行且不间断,其部族的武力又为清朝方面所倚重,所以科尔沁部在有清一代历来大受重视。

以婚姻论,清室皇族成员迎娶蒙古诸部之女共163人,其中娶自科尔沁部达57人,占比34.97%;同时共有432位公主、格格下嫁到蒙古诸部,其中嫁往科尔沁部的即有106人,占比24.54%,由此可见科尔沁的地位。

僧格林沁本身出生于一个普通台吉(蒙古贵族名号)家庭,虽然也流着“高贵”的血脉,但是家境贫寒,道光五年(1825),他被选定为远房堂叔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从此走上历史舞台。

僧格林沁虽然不是常胜将军,但是他确实在参与的一系列战争中屡建战功,他所率领的蒙古马队也是暮气沉沉的晚清八旗军队中特立独行的佼佼者,但是僧格林沁有个毛病,就是骄傲轻敌,恃勇少谋,对手捻军正好利用了他的这个弱点,让他的精锐部队在运动战中疲于奔命,最后强弩之极力不能入鲁缟,人困马乏之余战斗力急剧下降,他本人也阴沟翻船,被一个只有16岁的捻军士兵张皮绠杀死在山东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吴家店的麦田之中。

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刘体智编撰的《异辞录》中说:

僧王将蒙古铁骑,驰逐中原,可谓勇矣,而计谋不定,故无成功之望。

这或许可以简单概括其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


谈古论金


历史用了一个过河卒,就结束了一个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名将。这不是讽刺,这是历史。

僧格林沁,清王朝最后一位忠于皇室的八旗勇将,被封铁帽子王。如果抛开历史的潮流,僧格林沁应该是一个令人佩服得人——自律,不被荣华富贵所腐化。

僧格林沁也没有逃脱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诅咒——凡是拿了免死金牌、铁帽子等最高名号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死于非命。

武器时战争的重要因素,人和制度才是战争决胜的关键因素;僧格林沁的死既有历史潮流因素,更多的是清朝制度的腐朽。

杀死这位铁帽子王得就是下面这个16岁小将——张皮绠。

僧格林沁再和捻军作战得过程中接连获胜,于是僧格林沁轻敌冒进,结果中了捻军得埋伏,僧格林沁带领残部杀出重围。到吴家店僧格林沁因受伤落马,潜伏再麦田里。这时候,历史命运安排了一个过河卒——张皮绠,他得任务是搜索残敌,他发现了麦田里一个穿黄马褂得清军,于是手起刀落杀了他,并且扒下了他的衣服、帽子、珠,穿在身上回到了军营。军营里得人看到张皮绠带回来得顶戴、朝珠大吃一惊,经过反复辨认,最终确认张皮绠杀死得就是著名得僧格林沁。

那一年,张皮绠16岁,僧格林沁55岁。历史用了一个过河卒杀了对方一个大将。那一年,曾国藩得九弟曾国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覆灭。

僧格林沁的死震动天下;清王朝以亲王之礼安葬了僧格林沁。八旗兵走上了和绿营一样的命运。

后来捻军被曾国藩灭掉,张皮绠回家了。喝酒后吹牛杀死了僧格林沁。被巡抚丁宝桢抓走凌迟处死。

僧格林沁的死不仅仅是代表清王朝军事势力由满族向汉族大臣的转移,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从历史现代的角度上说,僧格林沁是一个勇将,在荣华富贵里没有被温柔乡腐化,是一个有梦想有自律精神的名将,在清朝绿营失去战斗力时,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依然保持着战斗力。

僧格林沁的崛起


僧格林沁生活的时代,满清已经当了两百多年的皇帝了。清朝的军事建制八旗和绿营军队已经吃了祖上基业吃了200多年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条基本定理,八旗和绿营也逃不过。安享荣华富贵得满清绿营已经被腐化了。

这里穿插介绍一下八旗和绿营得区别,八旗是满清得看家军队,保持在20万左右,最高军队数量是35万,由八旗子弟组成。绿营是清初汉人投诚过来得军队,分散全国驻防,人数大概是60万左右。但是八旗战斗力一直保持着对绿营得绝对优势。但是从嘉庆年间,八旗和绿营都有衰落、腐化;但是战斗力格局依然不变。值得一提得是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就是绿营。

太平天国得兴起,与此同时捻军也兴起了。1856年太平军第一次打败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1858年再次打败江北大营,1860年再次打败江南大营。咸丰皇帝下令各地办团练,汉族大臣曾国藩等开始崛起。从此以后,绿营得战斗力丧失殆尽。太平天国北伐军打了京师附近,各地绿营拦截不住。

是时候出手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面对一直不可战胜得太平军,僧格林沁出动了他的精锐骑兵。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并没有被腐化掉,战斗力十分惊人。僧格林沁排出了阵型:第一排,重装骑兵冲阵,第二排,弓箭兵负责扰乱对方阵型,第三排精锐骑兵趁乱冲杀。

战斗开始了,重装冲阵骑兵出发了,后面100米是弓箭兵,在距离太平军一个弓箭射程的时候,弓箭兵开始骑射,密集的弓箭越过冲阵骑兵头顶落入太平军大阵,太平军一阵动乱,此时重装冲阵骑兵已经到达阵前,立刻把太平军大阵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随后弓箭兵拔出了腰刀,后排骑兵也已经赶到,太平军一败涂地。太平军的北伐军十几个大阵都被破,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被活捉,京师之威胁解决。僧格林沁一时如日中天。

僧格林沁的失败

五年后,同样是京城打仗,但是对面已经不是太平军了——而是英法联军。僧格林沁面对英法联军的阵型,排出了和对付太平军一样的阵型。他预估自己冲阵骑兵会损失一千人,因为对方在射击的时候需要100步,然后要装填,他的冲阵骑兵只会挨一轮射击。可是僧格林沁显然忽视了技术的力量。

战斗开始了,冲锋!僧格林沁发现了苗头不对,对方在400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射击了,如果这样在冲锋到对方阵前,冲阵骑兵要经过5轮以上的射击,这意味着冲阵骑兵全军覆没,弓箭兵就暴露在对方的枪口下……

这一仗,英法联军大胜,只损失了几个人,而僧格林沁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逃到热河的皇帝下旨剥夺僧格林沁的权力……

僧格林沁失去了自己的精锐部队

随后,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下,僧格林沁被迫带着剩余的部队去绞杀捻军……

僧格林沁死的时候,湘军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随后奉旨北上打捻军……

八旗失去最后一个柱石,从此后再没有战斗力。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崛起。


嘟嘟读读


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一生骁勇善战,长年征战沙场,围剿太平天国北伐军、抗击入侵的英法联军、镇压捻军,堪称晚清名将。但他并不是题主所说的成吉思汗的后代,而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子孙。下面我们就来捋一捋僧格林沁的身世,看一下僧格林沁是怎样由穷小子华丽转身成为铁帽子王的。


僧格林沁,姓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同母兄弟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世孙。这个姓氏通过联姻与清朝皇室关系密切,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哲哲、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顺治的废后孟古青及第二任皇后阿拉坦琪琪格都来自这个姓氏。虽然出身黄金家族,祖上风光荣耀,但到了僧格林沁父辈这一代时,家道早已中落,空有贵族名头。

不过僧格林沁的命运确实是好。他的族叔是扎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此郡王是嘉庆皇帝的女婿。他死后,因身后无子,僧格林沁就过继给他,并承袭了郡王的爵位。

时来运转的僧格林沁被道光皇帝任命为御前大臣,极受道光皇帝的恩宠。道光皇帝在临终之际,还任命僧格林沁为咸丰的顾命大臣之一。


僧格林沁在咸丰朝依然备受重用。咸丰三年的时候,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的率领下一路北上,势如破竹,直取直隶。此时,僧格林沁披挂上阵,一举在天津独流大胜太平军,太平军被迫后撤。次年,僧格林沁将林凤祥部在连镇包围,并在咸丰五年的时候,占领连镇,俘虏林凤祥。此后,与李开芳在高唐交战的胜保因战事不利被解京问罪,军务交付僧格林沁接替。僧格林沁在冯官屯周围开挖水渠,利用水攻致李开芳部火药全湿,枪炮哑火,李开芳被俘,太平军全军覆没。

僧格林沁大战太平天国北伐军近三年,生擒北伐军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立下赫赫战功,被咸丰帝晋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不久又下诏允爵位世袭罔替,僧格林沁成为清朝的十二位铁帽子之一,他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对清廷忠心耿耿,对内追剿太平军毫不留情,对外强力要求还击入侵的英法联军。

咸丰八年的时候,英法联军向大沽口发起进攻。僧格林沁反对和谈,力主还击。但是咸丰慑于英法的压力,不敢反抗,只是委任僧格林沁督办大沽口防务。僧格林沁就任后,大力加强大沽口防务,积极备战。





次年,英法舰队再次进攻大沽口,遭到了清军的顽强还击。英法联军没占着便宜,灰溜溜撤退了。

咸丰十年的时候,心有不甘的英法联军卷土重来,一路打到通州。在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猛烈的炮火下死伤惨重,被迫撤退。僧格林沁也跌入人生的低谷,被夺爵革职。

咸丰末年至同治年间,僧格林沁恢复王爵,重回战场,追剿北方捻军。正是在这场征战中,身经百战的僧格林沁折戟沉沙,竟意外地死于一个十六的少年之手。

同治四年的时候,僧格林沁不顾士兵千里行军疲惫不堪,继续追剿捻军至山东境内。其部下陈国瑞提出应休整队伍,养精蓄锐。可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追击。结果在山东高楼寨一带被捻军重重包围。僧格林沁突围至曹州一带的吴家店时,坠马落入麦田,被年仅十六岁的捻军张皮绠斩杀。

僧格林沁一生征战沙场,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清廷以亲王的丧仪为其举行了葬礼,同治和慈禧娘俩亲自出席追悼,赐“忠”字谥号,配享太庙、入祠“昭忠祠”。僧格林沁作为晚清最后的蒙古勇将,身后备极哀荣。


岁月是一条河流


晚清战乱频繁,社会混乱,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八旗兵已经不堪一击的时候,汉人出现了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将领,蒙古族也出现了一个将星,这位蒙古王爷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世孙;科尔沁左翼后旗第10代札萨克,著名的蒙古“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早年可谓是很清苦,出身贫寒,虽然他是黄金家族的后裔,但是他凑巧是那衰落下去的一个分支。早年随父亲放牧,在岁的时候被送去读书。

本来他可能作为一个普通的牧民度过一生,但是有时候就这么幸运。在他14岁那年,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札萨克病故,膝下无子,僧格林沁就来到京城,参加继承人的选举。很幸运,他被选为札萨克的嗣子,成功继承了郡王的位置。

不过他一年的戎马生涯中,和太平军以及 英法联军的交战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他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一八三五年同太平军的交战。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决定实施他的北伐计划。于是命令李开芳、林凤翔率领北伐军北上。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取道安徽,途经河南,让咸丰皇帝大惊失色。开始着手整治京畿直隶的防务,命令僧格林沁协调左都御史花沙那主持各旗的营防事宜。

可是经过天平天国较量,八旗兵已经把彻底不堪一击的实质暴露无遗,根本无法承担保卫直隶的重任。于是僧格林沁调动4000人的察哈尔蒙古骑兵以及另外1000人的马队赶到京畿附近待命。

很快太平军就打到了天津外围,这时的京城已经乱作一团,达官贵人们纷纷外逃,以为大清国要国祚不保。这时僧格林沁蒙古人的凶悍之气就显露了出来。食君之禄做忠君之事,僧王被授为参赞大臣,并且在乾清宫向僧格林沁授刀,拥有代天子行使权力的能力。

(太平天国)

僧格林沁立即率领他的蒙古骑兵和八旗禁军出征,在涿州驻扎。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战太平军,几乎歼灭了北伐太平军的主力,使得太平军向南回撤。经过三个月的周旋,僧格林沁成功将孤军深入的北伐军拒之天津门外,咸丰帝见僧格林沁作战勇猛,龙颜大悦,赐予他“湍多罗巴图鲁”的称号,满语是“像湍流一样势不可挡的英雄”的意思。六月趁大雨季节,对撤退到连镇的太平军实施“水淹七军”的计策,本已经在之前战争受到巨大伤亡的太平军彻底被摧毁了战斗意志。僧格林沁生擒林凤祥。

解决完林凤祥的部队以后,僧格林沁掉头开始收拾李开芳。僧格林沁在高唐州发现北伐军城墙坚固,防御严密,于是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太平军果然中计,再加上南撤心切,率军从高唐州冲出突围。清军穷追猛打,最后只剩下李开芳带领的八百余骑兵躲到了冯官屯。僧格林沁依旧用在连镇对付林凤祥的方法,用大水把太平军逼了出来。经过激烈的战斗,生擒北伐军将领李开芳,就此北伐军两员大将皆落入清廷手中,北伐军也灰飞烟灭。

僧格林沁的英勇战绩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赞赏。将他一年前获得的亲王头衔再加一等,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并且加薪加俸。一时间,僧王荣耀到了极点,他也和曾国藩被合称为“南曾北僧”。

然而他很快就碰到了他的劲敌:英法联军。咸丰八年,大清国大沽口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咸丰帝对这样有失体面的事十分不满,正好英法联军对于条约的条件也十分不满,打算再次发动战争修改条约。正巧僧王的请求顺了咸丰皇帝的胃口,他要求拒绝签订合约,他亲自率军同英法再次一战,把洋人赶出去。1859年4月,咸丰皇帝委任僧格林沁主持大沽口防务,整顿军队,修筑工事。

(清军在大沽口修筑防御工事)

不过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赢得并不怎么光彩,虽然清军大获全胜,但是仅仅是侥幸而已。僧格林沁用计谋蒙骗了侵略者,英法联军遭到重创,阵亡人数高达448人。

这场战役可谓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满朝文武欣喜若狂,以为大清国从此能挺起腰板和英法较量了,但是很快大清又虚了。

那就是八里桥之战。不过这原因还是要从跪拜问题说起,这是个老问题,结果大清打赢了这一仗真觉得自己有骨气了,硬逼着英法使团下跪。最后使团被扣留,还收到了非人的待遇。英法自然不买账了,双方不斩来使,你结果把使团扣留。英法联军再次在天津集结。

僧王这次和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相遇,英法联军这次有备而来。当僧格林沁带领他的蒙古骑兵再次冲向英法联军的阵地时,遭受了近代科技的惩罚——炮火的严惩。僧格林沁只能撤退守卫八里桥,毕竟这座桥太重要了,背后就是北京城啊。

(八里桥之战)

虽然清军英勇的抗击英法联军的进攻,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冷兵器时代的武器最终抵不过近代化的船坚炮利。不过,我们可以从外国人的记录中窥探到中国军人的英勇“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僧格林沁终究是跑了,他看他的部下死伤过半,他最终选择撤退,如果他战死,他可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而他没有勇气战死了。他半生得来的东西,全部在咸丰皇帝对他的处分中消失了。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不久之后,咸丰皇帝逃出北京,圆明园的熊熊大火,烧掉了大清最后的尊严,也烧掉了僧格林沁的荣耀,烧掉了他的一切。这场英勇而又愚昧的闹剧,最终在《北京条约》的签订下落下了帷幕。

这位可怜的王爷从此再也没有散发出什么将星的光芒来,后来他在对捻军的围剿中中计,被围困在了高楼寨,全军覆没,终年55岁。参考资料:《僧格林沁传奇》,《法兰西和中国》 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战争史


僧格林沁与成吉思汗沾亲,但他体内那点高贵血液,早就在岁月中长河中被冲淡了。当然,这位清军统帅还是很猛的,曾先后擒获林凤祥、李开芳等名将,成功扼杀了太平军的北伐。然而,这位被清政府视为宝贝疙瘩的亲王,却在阴沟了翻了船。


在说明僧格林沁死因之前,还得插播一段僧格林沁的家史,因为题主称其为成吉思汗后代的说法,多少有些不妥。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姓博尔济吉特氏,这是姓氏就是之前的孛儿只斤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姓氏。不过,僧格林沁的祖上并非是成吉思汗,而是一代天骄的弟弟。僧格林沁属科尔沁部,早年归附满洲,比较受清代统治者重视。

到晚清时,八旗军队作战能力急剧下降,能上阵杀敌的精锐并不多。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派出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率军北伐。北伐军一路大捷,使得京畿大为震动。

关键时刻,清政府派出了僧格林沁,命其率军抵御北伐的天平军。僧格林沁也是一代名将,而且骁勇善战,其部下也都是清军精锐,因而先后取得了多次胜利,其中最大的功劳就是擒获林凤祥、李开芳,成功扼杀了太平军的北伐。

在僧格林沁越战越勇的同时,南方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团练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当时清政府看到僧格林沁能堪当大任以后,便又打起了重满抑汉的心思,派僧格林沁带兵去南方。

结果,僧格林沁在镇压捻军军的过程中,大意轻敌,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起义军一见领头的是僧格林沁,自然更加奋力攻杀,结果僧格林沁几乎全军覆没。

事实上,当时僧格林沁几乎已经逃脱了,但他负伤坠马,躲在麦田里躲避。这时,捻军中有一位叫张皮绠小卒盯上了。论武艺和身躯,张皮绠都不是已经受伤的僧格林沁的对手,但是张皮绠毕竟精明,他偷偷地靠近,然后突然袭击,一刀结果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亲王。

据说起义军打扫战场时,还曾因未发现僧格林沁而着急,但不久张皮绠便拿着僧格林沁的顶带花羚来报捷,说自己弄死了个当官的。结果,大家一看才知道,张皮绠杀的是清军头目僧格林沁。

就这样,一代悍将,被清政府视为柱石之臣的僧格林沁,竟死在了一个十六岁小卒手中,而这个少年因偷袭绝杀了僧格林沁,也使得自己的名字张皮绠被后人记住。不过,等太平军和捻军被镇压后,张皮绠酒后失言,泄露了自己的身份,遭清军逮捕后被凌迟处死,其全家也被屠戮殆尽。


史海烂柯人


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人,出身贵族,后来家道中落,沦为帮人家放牧为生,然而人有些时候还是得信命,公元1825年,僧格林沁的命运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改变,他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之后承袭了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僧格林沁的身份地位一下就提升到了蒙古亲王。

僧格林沁围剿捻军,轻敌冒进反被围

之后他也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先是参与了对英法联军的战争,之后又参加过于太平天国的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争中,僧格林沁直接将太平军的两位大将斩杀,分别是林凤祥和李开芳,这也使得僧格林沁成了农民起义军怨恨的对象之一,他们认为僧格林沁就是满清的走狗。

公元1865年,也是同治皇帝年间,僧格林沁接到命令,准备围剿捻军张宗禹部队,曹州一战,僧格林沁原本以为势在必得的,结果却因为自己高傲轻敌,指挥失误,竟然被张宗禹给包围,一怒之下,僧格林沁带着精兵强行突围,之后一路逃亡到吴家店,然而在突围中受伤的他,一不下心落下马背,只能躲进麦田之中。

16岁少年张皮绠,手起刀落斩猛将

接下来介绍下这个16岁的少年,他叫张皮绠,是安徽人士,从小就家境贫寒,父亲和大哥都参加了起义军张宗禹的捻军,后来张皮绠家乡也时常遭到清军士兵的骚扰,不得与跟着母亲投奔了张宗禹的队伍,在起义军的那段日子,张皮绠整日习武,习得一身上阵杀敌的好本事。

恰巧,僧格林沁在突围逃跑之后,张皮绠接受命令,就是负责搜索残敌,结果他就走到了清朝猛将僧格林沁的藏身之处——麦田。

张皮绠定睛一看,此人穿着非常高贵,因为此时的僧格林沁正穿着皇帝赏赐的“黄马褂”,黄马褂只有军功卓著,对国家有贡献或者有能力的人才可获得。张皮绠只知道这应该是个大人物,但确实不知是僧格林沁,心想管他三七二十一,斩了再说,于是想着清军如何糟蹋自己的家乡,一刀砍了下去。

就这样,僧格林沁被一个16岁的少年张皮绠杀死,张皮绠随后便将其帽、珠、花翎、衣服脱下,穿在自己身上大摇大摆的回到军营。后经过辨认才知道,自己杀死的竟然是清军猛将僧格林沁,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城,但是满清也只能惋惜,他们又如何能寻找到这个16岁的少年呢?

张皮绠隐姓埋名

张皮绠后来因为母亲病逝,父亲和大哥又战死,家中只剩下大嫂一人,生活困难,张皮绠为了保证香火不断,自己回到家乡,结婚生子,改名为凌云,做了份小生意,以此维持家中日常生活,还得接济自己的大嫂,不过日子倒也还过得去。

公元1873年,抓捕张皮绠的通缉令一直都在执行,山东巡抚丁宝桢打探到消息,派人到了安徽搜查,原本早已改名的张皮绠,很多人早已不知,毕竟几年的变化,清军更是认不出来,然而张皮绠却因为贪杯,喝醉了酒,吹嘘自己当年杀了清军大将僧格林沁,这一消息刚好被清军听到,他们将张皮绠押送到山东济南,之后被凌迟处死,年仅24岁,清朝也算是为僧格林沁报了仇,一雪前耻。

那么僧格林沁为何会被16岁的张皮绠所杀?

上面也提到,僧格林沁因为轻敌,被捻军包围,是身边随从冒死突围才将其救出,然而他自己在突围的过程中也受了重伤,后又从马背摔落,躲进麦田,此时的僧格林沁早已经精疲力尽,加上伤势严重,哪里还有能力进行反抗。

其次僧格林沁已经是55岁的人,和一个16岁的少年,如今看来的确是少年,可是在那个时代,16岁都已经娶妻生子,他们的力气也都近乎成年人,杀了受伤的僧格林沁丝毫不成问题。

奈何一代猛将就这样去世,僧格林沁在军中威望甚高,常与将士同甘共苦,出生入死,对百姓也从不滥杀,却死在了一个16岁的少年之手。


猫眼观史


曾格林沁可以说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蒙古王爷,由于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抗击英法联军中有出色表现,曾格林沁也被称为当世名将。

曾格林沁在剿灭捻军的战斗中战败被杀,死于一个16岁的小兵张皮绠之手,至于原因,我只能说张皮绠运气太好,也正是因为击杀曾格林沁,张皮绠最终落得被凌迟的结局。

曾格林沁的出身

曾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是黄金家族的子孙,虽然是贵族,但是曾格林沁家族早已败落生活条件并不好,年幼的曾格林沁还曾以放牧为生。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运气这个东西,曾格林沁就是运气爆棚。

部落首领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是嘉庆皇帝的女婿,由于没有后代,所以挑选了曾格林沁作为养子,老王爷去世后,曾格林沁就继承了郡王爵位。

曾格林沁继承王位不久,适逢清朝大宴蒙古王公,由于面圣时表现出色,曾格林沁得到厚赏奉命御前行走并赏戴三眼花翎。

四处征战

道光临终前曾格林沁和载垣、端华等人同受顾命之托,成为了辅国重臣。

曾格林沁半生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四处镇压平叛,所统帅的蒙古骑兵可以说是最后一支勇猛善战的“八旗军”。

由于曾格林沁生擒了太平军北伐主将林凤祥和李开芳,因功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由于曾格林沁是主战派,而且还曾在大沽口挫败联军进攻,曾格林沁成为替罪羊,被革去爵位。

战死沙场

捻军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镇压农民起义最有经验的曾格林沁。

也正是在镇压捻军时,曾格林沁中计被围,最终受伤坠马,隐藏于麦地,被捻军张皮绠斩杀。

张皮绠的结局也很惨

曾格林沁的死让清廷极为震怒,大肆搜捕张皮绠。

此后不久张皮绠也离开捻军,回家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用带回来的银两购置了田产,娶妻生子,生活也算无忧。

但在一次酒后,张皮绠和周围的人吹嘘自己杀害曾格林沁的经历,暴露了身份,最终被缉拿归案凌迟处死,办案人员还在张皮绠家中搜出了曾格林沁的朝珠。


一点点历史


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1811.7.24—1865.6.12),福垊翻译成汉名就是宝宝狮,他哥叫宝宝象,卡哇伊思密达不思密达啊?那为啥叫宝宝狮啊?

先说姓:博尔济吉特氏。元朝的发音是孛儿只斤(bó ér jì jǐn,外蒙语Боржигин),汉意三说。①蓝色眼睛。僧格林沁、孝庄皇后是蓝眼睛吗?不是,所以福垊不认同此论。②棕色眼睛。棕色近似黑色,至少理论上不错。③源自蒙人远古的图腾“包尔铁赤那”,乃苍狼🐺的意思,可有蒙人辟谣说他们绝不崇拜狼。三种说法,其中两种福垊拿不住。但后来该姓氏又改成包、宝、鲍、孛、刘、李等氏,翻译成包,怕误会成包青天的后代,只好翻译成宝了,而且宝宝有趣,不是吗?

再说名:僧格林沁名。僧格林沁的父亲是四等台吉(意同汉王子、满贝勒)德力格尔,位尊家贫,常年帮人放羊、牛为生。一日报喜,生双龙(同胞)胎。他给老大取名朗布林沁,意思为宝象。老二则是宝狮的意思。一个大一个强,可见他对家族强大多么渴望。然后历史的发展是老大没大,二强真强!他一个放牛的牧童哥,怎么就强了?

骁将的春天。越勤奋越幸运,机会垂青有备的人。不然就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你不仅没接住,还要砸晕掉地上弄脏饼,最终会被别人抢走。1825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病逝,道光亲自为郡王的夫人公主在其大家族中选继承人,选中了勤奋、聪明又帅的15岁的宝宝狮子。狮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名副其实?



从40岁开始他就走向了疆场,而且无往不胜。他连续击败并活捉了太平军的北伐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爵位郡王变成亲王还是铁帽子的。1860年他在大沽口一举击败了英法联军,当时的法国皇帝是曾经荷兰国王的儿子,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英法联军反攻,败了。这次失败丢官,而下次失败则丧命了。那么他就是在劫难逃,也不至于死在一个少年手里吧?



英雄末路,死于无名小卒。刘备夷陵之战败后喊天意,其实是大意。而僧格林沁的失败,同样是骄傲大意。作为常胜将军,他对捻军之流,就是鄙视藐视歧视,根本不放在心上。捻军首领张宗禹,就利用他求胜心切,诱使他孤军轻骑,而陷入重围。他不愧是悍将,突出重围,然而身负重伤,傍晚他藏在曹州吴家店的麦田里。被追赶来的16岁捻军小兵张皮绠(geng)发现,见他穿黄马褂,不由分说,一刀毙命。后来,他才知道自己立了大功。虽然张皮绠(1849—1873)随后退隐了,但清朝一直在追捕他,最终被丁宝桢抓捕并凌迟处死,死前还说自己的丰功伟绩呢。

慈禧说宝宝狮在清朝在,反之依然,但清朝还是撑了47年才灭亡。


福垊


僧格林沁,血统高贵,出生于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尔的后代,清朝晚期著名将领。

僧格林沁三朝元老,戎马一生,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他一生尽力辅佐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先后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抵御八国联军入侵,历经大小战役数百起。

咸丰皇帝亲自赐予他“湍多罗巴图鲁”称号,封他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享双俸。

(僧格林沁塑像)

僧格林沁出身寒门,少时家道中落,随父亲到处替别人放羊,遍尝民间疾苦。

以致他后来贵为亲王,统领大军时,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冲锋陷阵。他也极爱护百姓,凡是他的军队所到之处,先安民心,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受士卒和百姓爱戴。

《清史稿》对他做了这样的评价:“僧格林沁忠勇朴诚,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为长城。治军公廉无私,部曲诚服,劳而不怨。”

僧格林沁的主要功劳有两点。

一是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已攻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定都天京。清廷如坐针毡,决心拔去这个心头大患。

(僧格林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于是,咸丰皇帝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僧格林沁的身上,请出太祖努尔哈赤的御用宝刀,语重心长地对僧格林沁说:“你是大清的柱石,愿你携太祖神器,荡平敌寇,保我大清江山。”

僧格林沁率军出征,经过两年的血战,打得太平天国起义军节节败退。在东连镇木城战役中,生擒北伐军统领林凤祥。又在同年的山东冯官屯擒获太平军大将李开芳,全歼其两部人马。由此,僧格林沁声名鹊起。被朝廷视为御敌“长城”。

二是抵御英法联军的入侵。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强行登陆大沽口,清廷直隶总督谭廷襄不加抵抗,仓皇逃跑。余下的守军奋起反击,终因临阵缺帅,死伤惨重,炮台被占。

第二年,清廷又一次将保家卫国,抵抗入侵的重任交给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不辱使命,率军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杀,在大沽口重创英法联军,击沉敌舰数艘,歼敌数百人,击伤敌军司令贺布。

(僧格林沁抵御英法联军)

此战,僧格林沁创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的首胜,给英法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捍卫了民族尊严。

咸丰十年,僧格林沁再次披挂上阵,御敌于八里桥。终因武器落后,惨败在英法侵略者的炮火之中。

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由此被焚。

这样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为何死于一个16岁的少年之手呢?

同治四年,捻军叛乱,势如破竹,清廷无人可挡。

慈禧终于想起了被罢免的僧格林沁,再次启用他,奉旨前去剿杀。僧格林沁过于急功近利,想快速歼灭捻军,连续十多天马不停蹄反复追杀,结果在山东曹州陷入捻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因连日厮杀,军士太过疲乏,多次突围不成。僧格林沁伤重,跌落马背,在麦田中被年仅16岁的捻军士卒张皮绠斩杀。

(被毁的圆明园)

僧格林沁之所以死于一个16岁少年之手,从小处说,是因为他勇有余而谋不足,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从大处讲,是因为腐败的清朝气数已尽,凭借区区僧格林沁一人之力,无法阻挡清朝的灭亡,更无法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所以,即使僧格林沁没有死于16岁少年张皮绠之手,也会被其他起义军将士所杀。

这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