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截然相反?

龚一鸣


二战时法国很快投降,确实有厌战的因素,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法国国力的相对衰落,以及军事思想的保守落后。

一战时期法国很拼,一方面是因为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一直想复仇。另一方面是有俄国和英国作为联盟,后期则有美国加入。一战之后,到二战爆发前,法国一直面临着许多问题,导致其根本无力抵抗重新崛起的德国,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战争损失巨大。

一战的西线战场主要在法国北部地区,法国北方地区变成了焦土,原本富庶和工业发达的地区被破坏,约150万青壮年丧生,另外300万左右负伤,而法国总人口不过3800万。而盟友英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伤亡高达200多万。英法为首的协约国算是惨胜。

二、金融上的重创。

法国有一个外号,即“高利贷帝国主义”,主要就是因为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法国的金融资本发展及其迅速,而工业资本相对较弱。大量的资本被投在信贷领域,而非生产领域,投资国外又远远超过国内。一战爆发前,法国对外贷款相当于国民收入的5%,这些钱投在工商业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借贷都集中在欧洲国家,其中俄国最多,其次为土耳其,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其余的借贷是给了自己的殖民地。

通过这种高利贷性质的资本输出,法国坐收巨额利息。一战爆发前,法国国内靠这种高利贷过活的人数连同他们的家属在内,高达500万之多,相当于全部法国人口的八分之一,也就是说每八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是放高利贷的,靠吃利息生活。就类似现在的国内炒房团和放高利贷者,这些人说白了都是寄生虫,他们本身并不生产财富,而且会败坏社会风气。

一战之后,俄国苏维埃政权宣布不承认之前的债务,而土耳其,奥匈帝国崩溃,就相当于找不到债务人了。法国损失极为惨重,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欠了上百亿美元的外债,美国是最大债主。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美国催债,法国总理达拉第甚至想赖债。而那些放惯高利贷的人当然也不会愿意去干别的活。

三、政局动荡不安。

一战后,法国的政局一直不稳定,政府更迭频繁。从1920年到1940年,20年时间,法国换了40届政府,每届政府平均寿命只有半年。频繁更迭的政府,自然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整体就在扯皮了。面对纳粹崛起,法国是有心无力。

四、失去了盟友支持。

一战法国能够支撑,英美俄等盟友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一战之后,法国原本想彻底肢解德国,但是英国不同意,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某一个国家独霸。法国提出的对德条款遭到英国抵制,法国非常不安,后来要求英国继续结盟,一直遏制德国,但是被英国拒绝了。英国的厌战情绪不比法国弱,他们也害怕结盟会刺激德国。无奈之下,法国只好拉拢德国周边的一堆小国,捷克、波兰等,组成了一个小协约国,但这些小国怎么能够阻挡德国的野心。而美国在凡尔赛会议后,也重新陷入了孤立主义。法国的铁杆盟友俄国,就更不加不用说了,已经变成了苏联这个敌人了。虽然后来法国跟苏联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但是双方骨子里的不信任,这份条约等于废纸。

五、战争创伤心理。

一战造成的巨大创伤,使得法国害怕战争,他们拼命寻找一种安全感。除了想彻底肢解德国,组织小协约国,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拼命建防御工事,比如马奇诺防线。而军事思想上也愈发保守落后,因为害怕战争,导致法军高层指挥的思想侧重于防御,对于进攻,他们想都不敢想。

在上述原因综合作用下,法国面对气势汹汹的纳粹,早就吓破了胆,失去了作战的勇气,在二战中的表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江蝶梦


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与法军的战略战术思想有巨大的变化,在二战中法军的的战术思想极为陈旧,导致法军很快失利,而法国的战略纵深很浅,已经丧失了扭转战局的机会,最终法国选择了投降。

一战中,双方主要是以阵地战为主,在固守己方阵地的同时,全力进攻夺取敌方阵地,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法军还是德军,都以阵地战为主。一战中德军只是攻下了法国的北部地区,而且双方在一直在僵持中,德军进攻,则协约国反击和固守,协约国进攻,则德军固守和反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军开始重视要塞等大型防御工事的建设,不仅可以减小伤亡,还可以给进攻的敌军造成巨大的麻烦。

而二战就不同了,当时像德国苏联等国都十分重视坦克装甲兵等机械化力量的建设,极为强调机动作战,凭借着极快的速度迅速包围歼灭敌军,根本不给敌人反应的时间。而此时法军中虽然也有呼吁建设装甲兵的声音,但是军方高层依然痴迷于建设马其诺防线那样的防御设施。虽然法军中也有一些性能先进的坦克和飞机等装备,但是作战使用上就不如德军了,比如坦克是伴随步兵作战提供火力支援的,这样一来就无法发挥坦克集群的力量。

最终,在后来的法国战役中,虽然联军的实力要强于德军(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数量),但是德军的作战协同水平更高,反而能迅速击败联军。德军直接绕过了马其诺防线,直取法国心脏。在机械化德军的进攻下,法军很快败退,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很快就已经推进到了巴黎周边,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军已经没有任何机会扭转战局了,而法国政府最终选择了投降这个极为屈辱的方式结束战争。


战争之王


阙兴明

在上个世纪上半页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中,法国给人的印象的确有云泥之别,几乎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法国。
一战中,法国军队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风格与特点,让强大的德军陷入了战争的泥沼。同时法国民众也对德军的侵略表现出了空前的抵抗决心,给予了前线足够的后勤支持。尤其是在凡尔登战役与索姆河战役中,法德两军的对撞是相当惨烈,被后世称为“绞肉机”;然而在二战中,法国却表现得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法军躲在马其诺防线中一筹莫展,仅一个多月就宣布投降。

造成这两种境况是有原因的。先从国家实力的对比来看。两国交战,除了军事力量而外,其背后的国力强大与否才是战争胜负的最根本因素。一战前,法国的经济状况甚至比德国更好,特别是发达的农业为后来的战争消耗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政治上,在当时的克里孟梭总理的领导下,法国是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后方积极支援,前方将士斗志昂扬。法国最终以牺牲超过150万人的代价而拿下了战争的胜利。如史学家梅尔所称,“在德军进攻巴黎的道路上,等待他们的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与之对抗的军事集团!1914年的法国军队不仅规模与德国相当,战斗力也基本相当。”
而在二战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历经一战的创伤之后,法国倡导和平主义,导致了全民厌战畏战的情绪。这种思潮也传染到了军队,致使兵无战心,士气低落。后来,法国政府也受到影响,在跟希特勒的较量中处处奉行绥靖政策,梦想着能以牺牲波兰、捷克等国为代价而换来与德国法西斯的苟合。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慕尼黑阴谋”,法国伙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想把法西斯的祸水引向东方,企图让社会主义苏联独力跟德国法西斯做鹬蚌相争,而让自己渔翁得利。正是在这种阴暗战略的策动下,让德国变得更加狂妄,而法国一步步退让屈服,彻底让自己的军队丧失了抵抗决心。最后,法国终于落得了亡国的下场。

兵法里面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一战中,法国对德国时时保持警惕,积极备战,并发动了全民抵抗的热情;而在二战中,法国则对德国法西斯的野心过于低估,对外自作聪明,施行绥靖政策;对内忽视战备,军心散漫。因此,正是由于法国政府对局势的失察,才导致了法国的溃败。

环球快资讯


(拿破仑)

很多人长期对法国有一种偏见,认为法国军队不堪一击,“法国只有在女人和矮子的领导下才能打胜仗”,这是关于法国的一个博君一笑的网络段子,这里的女人指得是圣女贞德,矮子指的是拿破仑,事实上,编出这个段子的人非常愚昧无知,事实上,自1552年法国龙骑兵出现后,法国的对外战争一直是胜多输少,自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前,法国一直是欧陆霸主,它也长期坐拥欧陆第一陆军的美誉(伦敦条约时英国甚至用世界第一强的陆军来评价法国军队),这足以看出法国军队强悍的战斗力。

(贝当元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场是一战的主战场,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同德军展开了空前惨烈的拉锯战。法国为了粉碎德国快速击败联军的战略企图,在凡尔登死战不退,最终粉碎了德国的战略企图。此役因其空前的血腥和残酷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也因其改变了战争走向被载入史册。当时的战争形势对法国极其不利,所以法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贝当下令在全国征集汽车支援战场,据统计,每二十四小时就有六千辆汽车载着士兵和物资源源不断地开往凡尔登前线,这为在此役中挫败德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紧张的局势和艰苦的条件下,法国还能征集到如此之多的汽车和司机支援前线,可见当时法国上下是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在一战中,法国总共付出了阵亡238万士兵(包括法属殖民地士兵)的沉痛代价,可谓是损失惨重。

(凡尔赛条约签订)

法国不但在军事上勇敢强硬,也在政治上也毫不示弱,在巴黎和会上,“老虎总理”克里蒙梭为了法国的利益和英美等国争锋相对,最终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凡尔赛条约》,他本人也在战争中稳健优秀的表现被人民唤作“胜利之父”。从上文可以看出,战争的胜利需要人民的支持,强大的军队和坚强的政府。

战后,法国国内厌战、反战情绪高涨,政治局势持续动荡,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如走马观花般的轮换内阁,对外政策也相应改变,没有一个长期可发展的政治核心,也没有一个坚强坚定的政府(这在法国紧急组建战争内阁可以看出);经济上,法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法国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农民,战后的法国经济萎靡不振,难以恢复一战造成的创伤;在军费和军事装备和军人待遇上,法国的军费一直一减再减,军人地位和待遇更是一落千丈。

(法国AMC35坦克)

军事装备上,由于愈发紧张的国际局势和轮换的战略思想,法军战略思想一变再变,装备指标也是如此,尽管在1934年法军已经拥有了AMR33系列和AMC35系列的战斗坦克,但是由于当时紧张的局势迫使法国重新确定新的战斗坦克指标,匆忙完成和服役的S35在品控和数量上难以追平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在开战时法军的270辆S35中只有191辆可以投入使用),虽然它们在正面对抗德国坦克时取得了优势,但是由于法军高层对战事的误判使得它们来回奔波,最终拖垮了法军后勤,让战局不可逆转的失败(尽管如此,法军残存可机动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七预备装甲师依旧在没有步兵和空军的支援下同德军作战,第三装甲师甚至参加了“一转行动”为英军殿后)。归根结底,法国在二战糟糕的表现源于差劲的政府内阁,糟糕的战备和战法和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区域拒止


一次大战中,法国陆军是直面硬刚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的存在,无论是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还是凡尔登战役,法国陆军都是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即使当时的世界老大是大英帝国,但是法国依然能够凭借着其强大的陆军正面硬刚德国军队。可是到了二次大战时,第三帝国的陆军只用了一个小计谋就直抵巴黎城下,法兰西数十万陆军都没有反应过来,法国就宣告投降了。那么为什么在两次大战中,法国的表现截然相反呢?在我看来有这么几点原因。

首先一次大战时,法国人对德意志是有着一血普法战争耻辱的雄心,但是高卢雄鸡却有着一个很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极容易骄傲自满,赢了德国人之后,法国人便开始不思进取,但德意志却发奋图强,最终打败了法兰西。

其次是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法国人天真地以为一条马奇诺就可以抵挡的了德意志的进攻,殊不知防线是死的,战术却是灵活多变的;最后一点是因为一次大战时法国已元气大伤,他没有多少心气神去抵抗德意志,所以造成了这截然相反的两种对比。


楠竹一


事实上答案已经在对于这个问题的描述里了。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整整一代年轻人中的精华在战场上丧生,仅就这一点而言,法国很难在仅仅20年内恢复元气,再次进行一场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

事实上,经过了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的精英们已经认识到了,法国很难再承受一次与德国之间的大战。也就是说,自从德国统一后,法国在人口、资源、疆域等各个方面,都无法与德国相匹敌。所以在巴黎和会中法国的政策就是尽量彻底削弱德国,最好是通过肢解德国和资源榨取让德国永远不再对法国产生威胁,即使达不到这个目的,也要尽量谋求主要战胜国订立战后对德军事同盟。所以,法国主张严厉惩罚德国。《凡尔赛条约》中有关德国的条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拟定出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法国采取了对德强硬预防政策。在领土肢解方案被拒绝后,法国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赔偿条款力图尽量榨取德国。但德国在缴付赔款方面抵制拖延,而英国越来越倾向于反对过分榨取德国。在这种情况下,法国退而求其次希望在国际联盟框架内确立成员强制性的反侵略义务,但是,英国每次都是三心二意的呼应后变卦。所以气急败坏的法国政府在1922年,出兵占领鲁尔区,准备单方面贯彻彻底削弱德国的政策,引发鲁尔危机。在鲁尔危机期间,法国近乎彻底处于外交孤立状态,同时财政急剧恶化,德国人有进行消极抵抗。精疲力竭的法国只能听任英美政府和银行家的摆布,法国强硬预防政策彻底破产,其权势和意志也一蹶不振。这事实上也预示着未来的法国失败。

鲁尔危机以后,法国采取跟随英国的政策,撤出鲁尔区和订立《洛迦诺公约》表明法国完全放弃了独立的外交政策,萎靡不振的尾随英国。面对着随着时间差异会越来越悬殊的法德潜力差异,法国转而试图寻求法德和解,依靠与英国人的关系以及国联的集体安全体制,力图保证法国自身安全。可以说,畏惧、疲惫以及幻想使得法国已经完全丧失了大国气质。因此《洛迦诺公约》签订后不久,法国就开始修建马其诺防线,这典型的体现了法国的萎靡不振,现在只是在自己的边界等待命运的审判。

1933年纳粹上台后,欧洲战争策源地开始形成。在希特勒的威胁面前,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战略等各个方面,都处于瘫痪状态。大萧条使得法国经济处于一种崩溃状态,根本无力有效的重整军备,从而严重损害了法国的军事潜力。更麻烦的是,法国的社会严重分裂和政治瘫痪。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外交失败造成的巨大精神伤害,也由于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和社会分裂,法国事实上处于士气崩溃的状态。可以说这时的法国在灾难即将降临时完全听天由命。而更麻烦的是,对法国而言,没有任何真正可行的战略选择。法国几乎面临的是一种绝境,这种绝境导致的必然是法国战略的自相矛盾和混乱。法国能够选择对外政策只有一个,就是跟随英国,但恰恰是在遏制德国的问题上,英国是不靠谱的。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人的表现完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反,以一种几乎是雪崩的方式,迅速溃败,最终在1940年夏沦陷,这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德之间巨大的潜力差异的体现。


hording


这也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记得当时很多法国士兵上前线的时候,当时法国的父辈也就是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些法国人,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孩子说不要那么拼命,不要把自己的命丢在战场上,给家族留下一点希望!这一点跟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法国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族主义这是一个让任何国家都会感到头疼的问题,但是当外来矛盾进入,民族主义很快就会变成一把双刃剑。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法国人除了在国外一些殖民地或者是对中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以外,在接近40年的时间里面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老一辈经历过普法战争,血腥洗礼的人已经渐渐的老去,甚至他们都来不及向自己的孩子倾诉曾经战争的残酷性。

对于广大过腻了和平光景的屌丝而言,国家之间的神圣的战争绝对是让人感到十分兴奋的事情,所以当德国人是出右勾拳战略打算,一击打倒法国人的时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法国底下众多的屌丝当然是不服,穿上军装,拿起枪,那就是一个干啊!

与此同时,法国总统孟梭也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人,这个人在法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经历过残酷的普法战争对于战争有着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自己的祖国拥有着无上的热爱,正是由于他的积极号召,所以法国人可以英勇无畏的投入战场。

但是他们遇上了对手,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率领之下,德国人也爆发出了极其强悍的战斗力,二者相持到了法国境内,新时期武器的投入,使得战场之上的伤亡率居高不下,打了几年以后,大家对于战争的热情逐渐消散,大家都能发现战争太残酷,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倒下,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在一场冲锋之中,而抛尸荒野,此时此刻,德国和法国可以说进入了一场比谁先崩溃的一场比赛。

最终法国人赢了,德国水军因为积重难返的压力,选择叛变,最后导致整个国家一起背叛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法国人最终赢下的胜利,但是带来的是近乎全国2/3的男性出现了伤亡,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第二次世大战发生以后,他们的父辈如何教育他们的子女呢?他们是亲眼见证过战争的残酷性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白无故死在战场之上。

与此同时,相比较于法国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疼不痒,德国人可以说是恨透了第一次是大战,尤其是《凡尔赛合约》,德国人以复仇的火焰燃烧了整个法国,德国人积极备战老一辈的军人为了复仇的时刻,卧薪尝胆,蓄谋已久,新一代的士兵以歇斯底里的热情,投入这家神圣不朽的战争机器之中,所以我们发现法国士兵的战斗欲望完全不如德国士兵。

德国士兵就是过来学吃复仇的,而法国人只不过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

在这种情况之下,法国人不愿意出击德国,而愿意选择呆在马其诺防线,这一点也是情有可原,在这种情况之下,法国人也还是积极备战的,但是他们遇到了世界上最恐怖的怪物德国国防军当时的德国参谋部和德国将领群还有德国军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的战斗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先后共有1000多万的军队,但是他们一共消灭了3000多万的敌人,这种恐怖的战斗力,在优秀的将领,比如说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等人的率领之下,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最后还是得提一句,虽然装备决定战争,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本身,这是压垮法国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漩涡鸣人yy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一战的时候法国是带着复仇的目的去和德国打得这一仗。

为了夺回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了一洗当年战败的耻辱,为了重新拿到欧陆霸权。法国人可是憋足了劲打这一仗。可就算这么带劲,前期还是打不过。最终还是德国东西两线作战,自己先崩溃了。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准备开打时期,欧洲那些大国都被一战打怕了,奉行能不打就不打的绥靖政策。

而法国到了二战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以为一战还是阵地战加大炮,修了一条马奇诺防线就觉得高枕无忧


了。而且对德国或多或少都是有点轻视的。

可是德国一进攻法国,法国瞬间就被打懵了。花费无数金钱修的马奇诺一点用都没有。德国的闪击战让法国毫无还手之力。法国全程处于懵逼状态。从德国闪击法国到法国投降,法国从来就没有组织起一次有效的抵抗。


守仁读仁


一战与二战的政治经济环境,军事装备,科技发展都是有差异的。

一战时期,德军无法快速通过比利时等低地国家,缓慢推进,才与法军交火。双方军事科技发展水平差距不大。堑壕战,机枪,成为一战的标志性作战模式,士兵难以突破阵地。

二战时期,德国被复仇思想鼓动,闪电战,空军,坦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国延续一战思维,修筑马奇诺防线,被动防御,军事科技,军事理论,实际作战均差距德国不少,战争初期又坐视波兰等盟国灭亡,当然就是最终一败涂地。


四川達州


一战法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打败德国,但是战后对德国的处置上,法国未能如愿把德国肢解一劳永逸解决德国问题,20年代初德国不好好赔款,法国出兵教训德国居然被被英美从中作梗,还同情德国,再后来英美直接给德国输血让其复活,明显想打压法国,法国为此耿耿于怀,最后英美成功养虎为患。现在这只老虎又出来咬人了,这次法国没能把德国挡在国门外,再来一次一战一样的死拼?法国人才不干呢!你们英美自己打去吧!不然我辛辛苦苦打败德国你们又要包庇养肥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