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是不是真的武器不足,只能领五发子弹?该战役对二战整体,有何影响?

阿布160104287


电影(兵临城下)讲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出现了一个情景,神枪手上战场只得到5发子弹。但是没有枪,他的战友有枪但是没有子弹。可以体现出当时的战争环境确实很艰难,给我的理解苏联完全是那2换1的战斗水平,不顾士兵生死,领导人确实能力不足。

该战役牵制住德国很多主力军毕竟是围城,也减缓莫斯科方面的压力。该战役的的影响就是牵制德军大量士兵,对二战整体意义不大(毕竟转折点是莫斯科战役)

纯手打!


装备解读


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是苏军第62集团军,德军虽然切断斯大林格勒的所有地面通道,但是由于斯大林格勒背靠伏尔加河,德军并没能真正彻底封锁斯大林格勒和外界的联系,在长达2个多月的防御战中,苏军第62集团军还是能源源不断的得到兵力和物资增援的。不过后期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城市的大部分后,其重型火炮和轰炸机已经对伏尔加河实施了有效的封锁,苏军只能在夜间组织运输工作,出现作战部队武器弹药不足也是存在的,一支步兵师在进入斯大林格勒时超过半数连步枪都没有,在随后的作战中才逐步得到装备,不过装备短缺并非普遍现象,总的来看,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苏军还是得到了充足的物资补给的,包括坦克、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否则是不可能阻挡住德军的进攻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东线战场甚至是整个二战战场都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的,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坚守成功了吸引了德军B集团军群主要的突击集团(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使其丧失了机动能力,苏军利用这一时间在斯大林格勒两翼部署了强大的反攻兵力,最终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在接下来的反攻中,苏军歼灭并重创了德国5个集团军(包括仆从国集团军),近100万人,使德国的1942年攻势以完全的失败而告终。德军最强大的野战集团军全军覆没(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1、4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都遭到重创,这些损失是德军在短期内难以补充的,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被整建制歼灭的野战师,德军的素质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而数量上的差距却在增大,德军已经不可能在东线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便是自负的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苏联在1942年末一举扭转被动防御的不利态势,并转入了规模庞大的战略反攻,这迫使德国将有限的资源全部都投入到了东线战场,对我西线和地中海战场已经无暇顾及,当盟军登陆意大利时,德军只能派遣有限的兵力去阻止盟军进一步的推进,而无法将其彻底赶下大海。在西线同样如此,精锐的野战师都调往了东线,留在西线的都是装备很差的海防师,而且数量太少,无法担负阻止盟军登陆的重任。1943年德国在各条战线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到处都缺乏兵力和装备,这使德国不得不转入被动的防御,而对于资源远不如同盟国的德国而言,防御即意味着失败。



试想下如果苏军不能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那么德军就将占领高加索的油田,失去了油田的苏联也将失去继续战争的能力,一旦苏联退出战争,对于同盟国将是致命的打击,再没有别的国家能够顶住强大的德国陆军的进攻,介时地中海、英国本土甚至是远东战场都将不保,同盟国只能暂时退回美洲以利用大洋来阻挡德国陆军的推进,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将陷入最低点,至少在美国没有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陆军之前,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


战略论


苏军士兵只有5发子弹这个说法,只是西方电影所拍摄的一个内容,有意抹黑苏军。历史上根本就从来没出现这种情况过,这个问题早已被批驳多少回了,现在依然有人相信这个,为什么呢?

当时,苏联的军工生产已经进入了高潮期,已经完成了动员体系,武器装备虽说还显得紧张,但是紧张程度绝对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真正缺乏的还是重型武器,而不是步枪,弹药等等,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斯大林格勒的守军一直保持与后方的联系,以外界的武器弹药一直在运入城内,否则早失守了。说法,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苏军消耗的弹药是以多少万车皮来计算,而不是以吨来计算,每一个车皮至少是20吨,到现在还相信这个谣言的人,还是醒一醒吧。


麦田军事观察


武器军需是影响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武器生产和运输上出现问题,那么他们必败无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时候,如果苏军出现每个士兵只能领五发子弹,那说明他们的武器生产和运输肯定是出了问题,但是当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1940年6月22日,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德军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来到了莫斯科城下,苏联的工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打击。1941年9月29日,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大盟国在莫斯科召开了紧急会议,10月1日他们达成了结盟后的第一个协议。这个协议中包含了美国和英国对于苏联军需用品上的支援,苏联向英美两国提供原料,然后英美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以及其他各种武器和军需用品。到年底的时候,虽然英美提供的军需物品没有达到协议规定的数量,但是数量仍然相当可观,873架飞机、669辆坦克、301支反坦克枪以及大量机关枪。1942年初,莫斯科战役结束后,苏联在英美的帮助下,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恢复到战前水平,他们生产武器的能力也得以恢复过来,不再出现武器断供的情况。

1942年9月14日,德军保卢斯元帅的第6集团军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的马马耶夫岗和1号火车站方向发动猛烈的攻击。马马耶夫岗位于斯大林格勒的市中心,是苏军重要的战略高地,这里不仅可以清楚观察到苏军的防御态势,还能观察到苏军从1号火车站东部运输军备供给的情况,而斯大林格勒1号火车站的东部是一座栈桥,它是苏军重要的物资供给通道口。保卢斯向这两个区域发动攻击,目的很清楚,他要切断苏军的军需供给。双方为了这两个地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马马耶夫岗率先被德军攻占,1号火车站和栈桥的控制权经过多达十五次的交换后,也被德军攻占。

9月15日,德军开始向苏军生产武器的“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街垒”兵工厂和“街垒”红十月钢铁厂发动攻击,虽然德军的攻势非常猛烈,但是苏联军队和工人没让他们得逞。当德军向工厂发动攻击的时候,工人们从车间和工作岗位上快速聚集起来,他们拿着步枪和机枪,与苏联红军一起打退了德军的进攻,保住了部队的武器生产线。9月27日,苏军在空军的配合下,对马马耶夫岗发动猛烈的进攻,虽然双方僵持不下,苏军没有完全夺回马马耶夫岗,但是德军已经无法利用马马耶夫岗的地理优势对苏军的后备补给进行监视。德军对苏军重要的高地、武器生产厂和物资供给通道口发动猛烈的攻击,可是他们轻视了伏尔加河渡口的重要性,以致于苏军在晚上可以通过渡口进行人员和军需物资的补给。

德军无法切断苏军在伏尔加河上的供给线,这注定了他们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他们走向灭亡的开端。《曹刿论战》对士气有这样的归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士气越打越高,他们自信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当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的时候,士气已经衰败下来,军官和士兵们对苏联红军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希特勒需要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来挽回士气,也需要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油田来补充燃料,但是他们输了这场不能输的战役。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和百姓对德军的攻击进行了殊死的反击,他们到死都紧握武器的情景彻底让德军军官和士兵害怕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德军怕了,那就注定他们赢不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让德军的士气降低到谷底,他们只能变进攻为防守,但这只是苟延残喘,最终他们逃离不了失败的命运。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核心观点:对于第一个问题,苏德战争前期由于苏军几次被包围,比如基辅围歼苏军65万人,军事装备损失是很大,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很多部队都是从远东西伯利亚调遣而来新组建的部队,装备是齐全的,而且整个战役期间消耗了三十万车皮的军事装备,所以不存在武器和弹药不足的情况,这主要还是受到电影和一些游戏中戏剧化描述的影响。

第二问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称为二战转折点,其实歼灭的德军并不多,大约30万人,其中还有9.1万人是投降的。其最重要的意义还是打击了德军士气,打乱了后续德军的战略部署,同时苏军凭借坚守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把握了战略上的主动,为集结大量的预备队和军事物资创造了时间条件,从此之后的苏德作战中,苏军由一味的被动防守还是转向战略反攻阶段。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子弹或者枪支不足的感觉,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电影《兵临城下》中的场景,瓦西里刚上战场只分到了5发子弹;另一个就是在使命召唤和荣誉勋章的表现二战的游戏中,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任务里渡过伏尔加河的士兵,只有子弹没有武器,指挥官则表示武器就去牺牲的战士身边捡。

而游戏和电影给予人的感染力通常是很强的,这也让很多玩家有一种错觉,觉得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士兵是缺少子弹和武器的,其实在苏德战场动辄几百万人的战役中,任何一方如果确实军事物资的供应那就是必败无疑的,不论是苏联还是德国都是如此。

而游戏和电影之所以要这么展示,既是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戏剧感染力,让玩家能够更多的感受到战争中的残酷;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西方国家的电影通常有意的丑化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某些情况,让人感觉是把士兵送到战争上送死一样,其实是一种“有色眼镜”。

其实在战役最激烈的阶段,双方投入兵力超过二百万,坦克两千辆,飞机两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击炮两万五千门,请问这样的战争要投入多少油料、炮弹,还会缺少枪支和区区几个子弹吗?虽然有一些被打散的部队在编组后重新投入战斗时装备不到位的情况,但也是少数,大量补充的西伯利亚预备部队也都是有基本装备的。整个会战期间,共消耗弹药九千五百六十八车皮,消耗炮弹八千三百五十三车皮,超过攻克柏林战役消耗炮弹量的百分之十三。

即便就在斯大林格勒的市区中,工厂都一直坚持生产各种物资,如基洛夫区的各个工厂最多只留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工人,但却为前线生产了五千吨食品,一百吨芥子油,六十七吨肥皂,一万二千瓶混合燃料,五千具军用炉灶,一千三百个地雷,斯大林格勒各工厂,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给前线坦克、大炮 和迫击炮四千八百多件。而且伏尔加河结冰之前,尽管德军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联红军还是从对岸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这也是为何德军在占领市区80%的情况下始终无法完全夺取斯大林格勒,就是因为没有彻底的断绝城市的增援通道。

至于斯大林格勒对二战的影响,主要还是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一样,都是重要的航运和铁路交通枢纽,占领后不仅拥有战略主动权,还可以得到大量的工厂增加战争潜力。当然德军两次失败后,在战略上已经很被动了,而苏联借助两座城市防守战消耗了大量的德军有生力量,而苏军的人力资源此时还很丰富,两个整建制的方面军还可以使用,远东至少还有60-100万的预备队,就算物资不够,依靠美国强大生产能力,很快就能补充上来,这样此消彼长,德国的攻势一旦受阻,就难免陷入到战略上被动,而苏军其后就从战略守势转入了反攻,所以也被称为二战的转折点。


游戏解说阿瓜


电影里一人五发子弹的情节应该不存在,因为苏联的军事实力当时在全球是数一数二,德军很多武器还没苏军好。要不然战后也不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只看产量的话,苏联到1940年已经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全军拥有几万辆坦克飞机,轻武器自然不在话下,光是波波莎冲锋枪就造了五百万支,能够整营整连的使用冲锋枪。常见的莫辛纳甘步枪也有上千万的产量,很多精锐部队到二战末期都用上了半自动步枪。

当然,毕竟苏德战争战况十分激烈,你说某场战斗中后勤不足是有可能的。法国人拍的这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据说是某个步兵旅战前报告,说自己有6000人,但只有3000支步枪,但旅长在战后又说到前线时已经获得了武器补给。估计法国导演就是这样想象苏军一人五发子弹、两人抢一支枪用。

但是这样算是有问题的,五雷前面说了,苏军手里是有大量冲锋枪的,何况步兵旅里还有大量的机枪、迫击炮、反坦克炮、野炮、高炮这些重型武器,占用了大量的人员编制,3000支步枪未必不够用。何况6000人也不都上一线冲锋,正常情况下一支部队也就派一半人员直接作战,后面还要留指挥、后勤、支援人员。就是退一万步来说,前面也提到,这种参战的部队战前肯定要补充武器弹药的,难道真让几千人手无寸铁的去冲锋?德军一个班就有两挺机枪,根本就冲不过去,那么二战失败的应该是苏联才对,而不是相反。

综上所述,最多可能有个别苏军缺少武器,像那种电影里发五发子弹、空着手冲锋,应该是导演在胡扯,大家把它当抗德神剧看就行了。



五雷


在二战中,战争规模最大的战场就要数苏德战场了,毕竟在苏德战场上,苏德双方只要发生战斗,动辄就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规模,而在苏德战场上,如果要说规模最大的战斗,那肯定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也是二战的转折点,而且后来也有不少电影对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了描述,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了,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是以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为主角进行刻画的,可以说,剧情方面还是不错的。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那些临时征召来的新兵,在上战场之前,连人手一支步枪都做不到,一个士兵拿枪,下一个士兵就拿着一个5发子弹的桥夹,直接就向战场上跑了,那么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真的出现过吗?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根本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苏联可是一个重工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而且苏联自从1922年建国开始,就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国家重工业水准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说苏联士兵缺少步枪,这不是搞笑吗?

而且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描述的就是苏军的近卫13师,但是在历史上,近卫13师也没有说出现像电影中那种大规模缺少枪支的现象,而且《兵临城下》这部电影是法国人拍摄的,也有抹黑苏联的嫌疑,据说这个导演组在采访俄罗斯的时候,那些苏军老兵直接就拿东西往他们的头上砸,最终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的后勤工作相当出色,这一点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可以找到。那时一次领到5发子弹的恐怕不是苏军,而是德军。德军的闪电战所暴露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漫长的后勤线上不断受到游击队的袭扰,使得德军穿不暖、吃不饱。相反,苏军由于人民的大力支持,弹药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运到前线,各种装备不存在少的,只存在多的。有些步兵连步枪都甩掉不要了,端着波波莎就往前冲。


记忆录


这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是西方用来黑苏联人的。

别的不说,就当是苏联人遭到攻击的时候,苏联当时正在进行军队装备更替。仅枪支一项就更新了接近五百万只步枪。再加上当时苏联人正在更新坦克,所以就替换下来的武器就足以支撑数百万的部队。说苏联人二战中武器不足基本就是在扯淡。

当时苏联人的确缺东西,但是缺的主要还是食物而不是武器。

其次,一直被各种黑,什么后退就枪毙的苏联督战队,实际上是法国人的操作。

二战中苏联的确有督战队,但是枪毙的人很少,很多逃兵都是被编进惩戒营,用来执行一些非常危险的任务,而非直接枪毙。


写游戏同人的小阿


这个现象显然不存在,应该是受到西方黑苏联电影的影响。

在长达200天的会战中,苏军在防御作战阶段的后勤保障一开始困难重重。众所周知,此时德军完全占有主动权,因此苏军运输弹药和物资的每一列火车、每艘轮船甚至每辆汽车都面临德军空军的威胁。时任第62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这样评价道:“至于伏尔加河区舰队水兵所起的作用和他们的功勋,我可以简单地说,如果没有他们,第62集团军可能早就弹尽粮绝,全军覆没,也根本谈不上去完成肩负的任务”。

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德军封锁伏尔加河,苏军动用了一切手段进行后勤运输,渡船、装甲艇、轮船、驳船、拖船等等。仅仅在防御阶段,就给作战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运送了990万发炮弹。

由于后勤部门的巨大努力,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时弹药基数为步枪弹1.8-3.2,76毫米炮弹1,8-4,122毫米榴弹炮0.9-3.3, 120毫米迫击炮1.2-2.7,此外油料基数3.3-10,给养10-15日份。

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中,根据苏军统计,反攻期间平均每天消耗弹药1200吨和油料0.2-0.3个基数。

从上述数据大家可以看出,苏军的后勤供应完全到位,不可能存在武器供应不足的情况,更不会只有每支枪5发子弹的情况。

至于这场战役对二战的影响,相信大家都清楚这是二战的转折点,德军及其所谓盟军一共损失了5个集团军,损失兵力达到150万余人。从此之后,苏军基本控制了战略主动权,而德军从此逐步走向灭亡!


荣华之武器堂


俄国士兵几个人和用一支步枪的情况出现在第一世界大战,到了苏德战争的时候,苏联方面由于工业基础的巨大提升,所以在武器的生产方面还是比较充分的,而且苏军指挥员也不会命令没有武器的士兵投入战斗,而是会把这些没有武器的士兵留在后方,等有了武器在投入战斗。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的继续。
苏军最后的反攻。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彻底包围,苏军通过伏尔加河源源不断的向城内的苏军增援补充,同时部署在伏尔加河东岸的苏军炮兵阵地也不断的向城内的苏军提供火力支援,没有这些支援,城内的苏军很难支撑到苏军大反攻。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通过内河船只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运送了54.3万人,538辆坦克,1000门火炮,29900辆汽车,12500匹马,约15万吨弹药等,应该说还是供应比较充分的。

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中,反复争夺,这种战争旷日持久,而且十分残酷。


苏联在1942年已经是开始进入战时状态,各种军工生产开始逐步坐上正轨,不过由于大面积工业区农业区的丢失,苏联当时还是比较困难,主要是粮食,虽然不像赫鲁晓夫说的没有什么东西去给红军填肚子了,但是粮食还是不够吃,比较紧张,据说是15个红军战士只有1条黑面包。不过,到了后期苏军还是集结了百万大军和900辆崭新的T-34从德军的两翼发动了铁钳攻势,将德国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并且在1943年1月彻底消灭了这个重兵集团。

几乎任何一个关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像资料中都会有这个少年与鳄鱼的照片。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最后结局,德国保卢斯兵败被俘。

如果按照持久战的方式来划分苏德战争的进程,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属于双方在战略相持阶段的标志性战役,莫斯科城下德国结束了战略进攻,苏联方面一度夺取了战略主动权,但是由于1942年夏天的失利,苏军再一次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再次夺取了战略主动权,而德军试图在库尔斯克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的尝试失败以后,德军就彻底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苏军也是,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苏军庆祝胜利。
这本小人书见过的人不多。

斯大林格勒通常被认为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和北非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被认为是二战发生转折的时间点,经过这几场战役以后,轴心国开始走向了灭亡,战场上同盟国开始对轴心国发动反攻,而轴心国开始不断的败退,直到最终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