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台风”的时代即将终结,浅谈“台风”级核潜艇淘汰的原因

夕阳下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战略核潜艇,它“台风级战略核潜艇”的第一艘,也没目前唯一还在服役的“台风艇”,其它的五艘都已经退役了,并且有三艘正在拆解当中。从服役时间上来看“台风级”并不长,最后一艘1989年服役满打满算也就30年的光景,相比较美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艇龄相当,“俄亥俄艇”目前还很稳健,“台风艇”却孤零零的剩下一艘了。

“台风级”战略核潜艇是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潜艇,也是苏联时代工业的“巅峰之作”,总体性能和欧美国家的核潜艇排序,它的综合作战能力可以排在第二位,能携带20枚“R39/SS-N-20”战略导弹。

但是从战略潜艇本身的制造工艺来看,“台风级”属于落后的变通生产工艺!也就是说,苏联当时没有掌握11米直径耐压壳体生产工艺,并且SS–N–20潜射洲际导弹在设计上也落后于美军的“三叉戟Ⅱ导弹”,该弹长16米(比三叉戟Ⅱ高3米),这样就给潜艇制造出了难题!

由于大直径耐压壳体制造工艺落后DⅣ级核潜艇的龟背非常明显(箭头所指),龟背的劣势就是水下航行阻力很大,这就像“大风天气里撑一把伞顶风行走一样”,进而导致了潜艇在12~18节中低速航行时反应堆第一回路也要开启主泵,起后果就是噪音大,潜艇的静音性能不好...苏联潜艇噪音大被人诟病的原因就是这么来的,一切都是“龟背”太高的问题。

拆解中的DⅣ级核潜艇,黄色箭头所指是艇体,蓝色箭头所指就是潜射导弹发射筒,高出艇体5米以上,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不但航行阻力增大,也导致了潜艇重心不稳,不能进行较快速的小半径转弯,否则潜艇在水下有侧倾的危险。

这张拆解图更加的明显,不但“龟背”太高,由于耐压壳体直径偏小,潜艇内部的其它设备也是满满登登,拥挤不堪...苏联“台风艇”之前的其它型号战略核潜艇虽然排水量很大,与欧美国家潜艇相当,但是由于可利用空间太小,生活条件要更加艰苦一些。

实际上DⅣ级核潜艇所搭载的SS–N–23“轻舟”潜射导弹长度在14.8米,作战性能大体相当于美军的“海神潜射弹道导弹”,但当时苏联对于战略核潜艇耐压壳体制造能力只在9米多一点,加上导弹技术与欧美相比的确落后一点,所以“龟背”明显是难以改变的。

由于DⅣ级潜艇的“龟背”明显,水下阻力大、产生的噪音也大……到了“台风级”已经不能简单的再增高“龟背”了,苏联设计师变通的将“台风级”设计成了三个耐压壳体舱,呈“品”字型布置。

那张图片许多军迷都见过,就是建造中的“台风级”,图片中可以看到左右两侧为单独的两个耐压壳体,里面分别安装一套核反应堆和蒸汽轮机推进设备、鱼雷发射管、其他操纵设备…,中间的窟窿就是安装二十枚SS–N–20型核导弹发射筒的地方,由于“潜地导弹发射筒”的制造材质与耐压壳体一样,也起到了耐压壳体的作用,所以说“台风级”有三个耐压壳体,当左右耐压壳体和中间导弹发射筒施工完毕后,再在外部“包上”一层“非耐压壳体”…这种变通的设计与制造使得SS–N–20/R39潜射洲际导弹得以顺利的“上艇”。

“”台风级核潜艇”的耐压部分分布图,土黄色部分可以说都是耐压壳体,浅蓝色是非耐压壳体部分,其结构非常复杂,大大的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难度和工程量。

但是,这种看似“巧妙”与变通的设计与建造也让台风级变得“无比的肥硕”!水下声学特征非常明显,按照北约的话说“一座水下移动的山脉”!苏联人自己也清楚“台风级”的笨拙,根本进入不了大西洋!所以将它单独部署靠近北极“北德文斯克港”附近的“水下洞库”或者专用码头,接到战备值班任务的时候,“台风艇”驶出“洞库”就是北极冰凉的海水,不用多长时间就下潜至北极冰层以下……这样北约的反潜机舰也就很难发现它了。

那么,苏联时代为何制造不出来大直径耐压壳体呢?原因还是加工船舶的配套设备工业落后的问题,战略核潜艇这种大型船舶没有大型加工设备肯定不行。

比如说:图片里的瑞典“乌斯维肯”巨型折板机,这个设备就是将又长又宽并且较厚的钢板冷折成需要的弯曲度和折角,它需要计算机控制,折角的力度先要输入钢板的各型性能指标,然后计算机通过数据测算将钢板折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需要很多的原始数据积累才行,才能编写计算机程序,瑞典是特种钢研究和生产大国,钢铁冶金经验和取得的数据都非常的丰富,并且瑞典人有长久的复杂机械制造经验,才能制造出来巨型折弯机和卷板机,西方国家的战略核潜艇能制造出来超过13米的耐压壳体都是瑞典设备的功劳,可问题瑞典虽然是“中立国家”,但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分工的一环,根本不敢把这么重要的设备卖给苏联,否则“东芝事件”就会在瑞典上演...所以,苏联就是想买也买不到。

有大型钢板折弯机还不行,还需要巨型卷板机,卷棍的力量要超过6000吨以上,这样才能将宽钢板卷曲成型,比如说:将宽厚板卷曲成半径6.5米的弧度,两块焊接在一起就是一个直径13米的耐压壳体标准结构件,但超级卷板机也是高档的船舶加工设备,苏联当时制造即不了也买不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大型加工设备,没办法才有了“台风级”所谓“三个耐压壳体”的变通设计,这就导致“台风核潜艇”的庞大身躯。

粗略的介绍“台风核潜艇”的建造工程的艰辛,再说一说它的R39/SS–N–20潜地战略核导弹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潜地导弹,但是与美国的“三叉戟Ⅱ”相比要落后了一个档次!该导弹虽然也采用固体燃料,但射程在8300~10000公里(根据所携带核弹头的数量)与“三叉戟Ⅱ”的12000公里是有较大差距,并且制导方面也落后CEP误差500米 ,“三叉戟Ⅱ”是90–150米,也就是说SS–N–20不能击毁“加固型导弹发射井”这样的硬目标,而“三叉戟Ⅱ”由于精度高可以摧毁!

从可携带核弹头数量来说:SS–N–20可以携带8个分弹头(每个10万吨当量)、“三叉戟Ⅱ”可以携带8–14个弹头(W88型为8个、W76型为14个),那么“俄亥俄级”就形成了24×14=336怼“台风级”20×10=200这样的优势!很显然苏联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并没有实现超越,仍然处于追过阶段。

总体来说,“台风级”反映了当时苏联的工业水平,也算是了不起的成就,公允的说“台风级”这样的庞大艇身建造让美国建造也会吃力的!特别是“台风级”还采用了部分“钛合金”耐压壳体建造和HY–130等级的高强度钢。这些都是美国当时没有的技术能力。

台风级核潜艇宽厚的身躯必须要由双螺旋桨推进。

苏联解体以后,由于俄罗斯经济状况不佳,军费大幅度缩减,再维持“维护费用”比俄亥俄级还要高的“台风级”已经力不从心了,并且“台风级”这种冷战时期疯狂的产物需要有其他的“战略艇”替代,所以目前除了“台风级”首艇TK–208号经过现代化改造成为“布拉瓦”战略核导弹的实验艇以外,其他的都要退役和拆解!

已经拆解剥掉了最外层“消声瓦”和非耐压壳体的“台风艇”,可以看到左右两个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至少有2~3的距离,这里是布置水柜和被动声呐的地方,“台风艇”由于采用双艇壳建造加之排水量大,它的浮力和抗沉能力都很强,命中二三枚324毫米反潜轻鱼雷是不会沉没,这可能是“台风艇”庞大的少数几个好处之一。

关于“台风艇”的建造费用一直都不为外界所知,当时苏联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国家行政的指令下建造材料、能源消耗、人工成本、设备折旧...等市场因素皆无,不可能知道准确的统计金额,但是在1980年代初美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在首批次8艘(携带三叉戟Ⅰ导弹)的建造费用平均为12亿美元,而“台风艇”的排水量比“俄亥俄艇”大了两倍由于,虽然苏联与美国的GDP和币值计算方式不同,但造价超过“俄亥俄艇”是肯定的!

为何要提及“台风艇”的造价呢?因为在1980年代初苏联的GDP是9400亿美元(世界银行数据),美国的GDP是28620亿美元(世界银行数据),苏联的国力只是美国40%左右,而且这还是在1970年代苏联使用行政手段将卢布与美元的汇率强行改成了1:1.7,也就是1卢布兑换1.7美元,即便是这样“台风艇”的造价也让苏联不堪重负,据说“台风艇”至少要建造12艘,最后只建造完成了6艘,第7艘完成了40%苏联就解体了。

已经拆解了大半的“台风艇”,建造费用昂贵也导致了维护成本的居高不下!由于艇体太大“台风艇”每一次中等规模的维护费用都数倍于DⅣ级核潜艇,这就使得现在军费拮据的俄罗斯海军更加头疼,与其花太多的钱维护这些“史前猛犸”,还不如让它们都退役,省下钱研制更符合现代作战要求的新型战略核潜艇。

可能是买到大型船舶加工设备,“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龟背明显降低了很多,艇身顺畅了很多,减少,阻力有利于水下航行,同时噪音也下降了很多。

俄罗斯目前的“北风之神”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符合现代核安全的要求,虽然单艘战略威慑力要比“台风艇”小一些,毕竟载弹少了4枚,但是建造一艘“台风艇”的价钱可以建造两艘“北风之神”,这样比显然是二大于一!况且由于艇体小部署会更加的灵活,就是大修的资金投入也比“台风艇”少的多。

所以,俄罗斯放弃“台风级”而全力以赴的研制“北风之神级”是明智的选择,当然除了前面说的原因之外,俄罗斯从苏联继承的DⅣ级和“台风级”都已经到了服役末期,也不得不更换更新型战略核潜艇确保国家的安全基石稳固。

正在进行型号完善试射的新一代SS–N–30“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它是有著名的“白杨M”陆基洲际导弹“下海”而来,运用了很多“白杨M”的技术成果,更主要的是它弹长只有12.1米要比SS–N–20短了4米,也不需要太大直径的耐压壳体,布置会更加灵活。

美军“拉菲特级”战略核潜艇,它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1980年代之前最强大的战略核潜艇,可以运载16枚“海神”C3战略核导弹,“拉菲特级”一共建造了33艘之多。

三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同时下水的盛况,显示了美国在核潜艇制造的技术成熟和完善。

其实,苏联时代一直到现在的俄罗斯,战略核潜艇包括潜射洲际导弹,由于技术不成熟型号显得过于频繁,总是在逐步完善当中!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不如美国甚至英法,潜射洲际导弹的型号不下七八个,而且一直都是“艇围绕着弹”来建造,而不是“弹以艇为先”!美国海军从1960年代开始建造了多达33艘“拉菲特级”战略核潜艇,先后使用了“北极星3”和“海神”潜地导弹,但战略核潜艇发射平台一直没有更换过,直到世界战略核潜艇的“巅峰之作”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出现,而“俄亥俄”到现在服役了也40年了,目前仍旧是世界最强大的战略核潜艇,没有其它型号超越它。

俄罗斯新老两代战略核潜艇同框,当今世界总体来说还是和平的,武器装备的发展朝着更加智能化、小型化发展,已经不再是以量取胜,军备竞赛对谁的压力都很大,而相对的少而精不但可以保证国家的整体安全,更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建设的前提节省资金研制更加先进的型号,也只有这样国防才能良性发展。

而“台风级核潜艇”在当前的形势下已经不在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才大部分艇退役和拆解了,在可遇见的将来世界上再也不会建造这样大的潜艇了!属于它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