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刘伯温是被朱元璋杀害的吗?

用户58532485446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力保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在民间传说中他被塑造成一位与诸葛亮齐名的传奇人物。他不但文韬武略,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且其神机妙算之功,简直鬼神莫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这样的一位人物,最终以悲剧角色退出历史舞台。他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

(刘伯温)

传说一: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化起来,大臣们分成两派,以李善长领头的淮西派和以刘基为首浙东派,开始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在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

时值朱元璋外出,李善长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捅给了朱元璋。朱元璋龙颜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致使刘基结怨李善长。

再者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志,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明史》载:“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在得到李善长的信任后,胡惟庸后来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至此,胡惟庸走进了这场争斗的中心。加之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选询问过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答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认为胡惟庸并不适合这一职位。

胡惟庸获悉此事后便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后来终于当上了丞相,便时刻寻找机会,以报当年刘基评说自己能力只堪 “小马”之仇。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病后,胡惟庸曾派太医前去为其诊治,并为其开了一些药。可是刘伯温服食后,不仅疾病没有好转,反而感觉腹内有一个大如拳头的异物。由此病势日益加剧,三个月后,刘基就带着无限忧怆和满腔怨恨撒手人寰。

因此,后世多有传言说是胡惟庸下蛊毒杀了刘伯温。

(胡惟庸剧照)

传说二:刘伯温的死是朱元璋主谋的

毒杀刘基,表面上看来是胡惟庸所为,不过这出自朱元璋授意的可能性极大。

首先,刘基死于洪武八年,胡惟庸已身居丞相高位,那时刘伯温已归隐老家青田,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的事,很有可能惹火上身,加之又有朝廷其他势力的牵制,如果没有朱元璋的默许,胡惟庸又怎敢大胆令御医对刘伯温下蛊呢?

再者,朱元璋为保朱姓江山的永固,将他所忌讳的人铲除也在情理之中。李文忠、徐达也是这样因病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又载: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朱元璋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为子孙后代完成政治大清洗,以保大明江山代代相传。

(朱元璋)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刘基既死于胡惟庸的毒害,也死于皇帝的多疑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伯温是朱元璋在打天下期间最有贡献的谋臣,刘伯温是出色的战略家,军事家,文学家。大明开国后,刘伯温被朱元璋当枪使,弹劾百官,但内心深处,朱元璋是认可刘伯温,欣赏刘伯温的。



洪武17年,朱元璋通过刘伯温,知道了蓝玉,胡惟庸等人拉帮结派,贪污腐败的事情,朱元璋故意去南方疗养,让胡惟庸主持朝政。胡惟庸以为老虎不在山,就可以猴子称大王,在朱元璋离开期间大肆揽权,说一不二。此时的刘伯温已重病在身,而胡惟庸又犯了一个它一直以来喜欢犯的错,那就是自以为是,枉猜圣意。



胡惟庸第一次自以为是,是在大明建国之前,朱元璋让大虎将军在接小明王回京途中设法害死,胡惟庸却认为朱元璋是要让大虎将军一起死。这件事让朱元璋大为不满,直接把胡惟庸罢官,冷落了好几年。

第二次就是朱元璋南下疗养期间,朱元璋的本意是让赋闲在家的刘伯温保持现状,安心养病,还让胡惟庸送上补药,让刘伯温尽快康复。但胡惟庸把朱元璋让刘伯温保持现状的意思理解为要让刘伯温死,把补药也理解为毒药。结果,胡惟庸直接毒死了刘伯温。

事实上,朱元璋深知刘伯温和淮西勋贵矛盾重重,担心自己走后刘伯温遇害,这才让胡惟庸不启用刘伯温,要保持现状,等自己回来再说。所以,刘伯温不是朱元璋害死的,而是胡惟庸。


毒刺剑客


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死都可以归结于四个字“功高震主”,刘伯温亦然。

刘伯温,名基,与徐达和李善长共称为“明朝三杰”,堪比汉朝张良、韩信与萧何; 在这两组“黄金组合”中,人们常拿汉朝的留侯张良与刘伯温作比,认为二者都是智士谋臣。明太祖朱元璋也承认,刘伯温对他的影响就相当于张良对刘邦的影响,称其“吾之子房也”。

但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却在老年不得善终,晚年凄凉,原因不知地逝去。这一切都发生在洪武年间。

洪武八年1375年)一月,刘伯温患病卧床。明太祖朱元璋知晓后,派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看望。御医针对刘伯温的病情开了处方,让他照单抓药。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身体却更觉不适,肚子里好像有石头翻滚,折磨得他生不如死。四月十六,刘伯温病故。

这段记载于明史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揣测。刘伯温究竟是怎么死的? 有人认为他是单纯地病死,也有人认为他是被胡惟庸害死的,还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杀死的。总之,由于历史资料不够完整,刘伯温之死因引来了争议。

然而为什么刘伯温的死会与朱元璋联系在一起呢?

朱元璋在登上大位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清君侧”活动。这大明的江山是他在乱世里打下来的,不是通过正统的方式继承的,所以身边必有很多劳苦功高的开国臣子。但是后来我们知道,这些人已经被老朱杀的差不多了。这些臣子在打江山的时候是“微臣”,但在治理江山的时候便是“危臣”了。历代皇帝对“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很是敏感,不然也不会有老赵上演的“杯酒释兵权”等事件发生了。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更是不能忍受的。

他一步步削弱了这些臣子的力量,以加强自己的统治。而刘伯温正是这种政策下的牺牲品。他几次被朱元璋撤官,又几次被召回,经历了希望的产生到幻灭的过程,也终于明白了“伴君如伴虎” 的道理。于是,他依照朱元璋的意思退隐了,却仍因隐得不够深,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戒备。


ReaderX


刘伯温的去世是否和朱元璋有关,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但朱元璋的确动过要杀刘伯温的心思。

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以博古通今著称于世,通经史、晓天文,一生不求名利,朱元璋即皇帝位大封功臣时,刘伯温一再谦让,官爵和俸禄都一般。

朱元璋生性多疑,总怀疑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有不臣之心。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深知自己疾恶如仇的直脾气定会得罪许多同僚或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一直保持低调,但他的才学终究让朱元璋浑身不自在,将其拉入了黑名单。

朱元璋给太监传旨,要设计个事件暗杀刘伯温,被马皇后无意间听到。她很反感老朱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刘伯温功高盖世,她想要保住这个功臣。她没有写书信,而是送出一件赏赐给刘伯温,希望他能看出端倪。

那么,是什么样的赏赐呢?

其实,这件东西还是以前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一块美玉,当时还未雕琢。朱元璋找工匠雕刻成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下方是一片莲叶,莲叶上方托着一个蟠桃,很是精致,朱元璋将其送给了马皇后。

马皇后叫太监把这件工艺品带给刘伯温,刘伯温一看马上就明白了,暗叫不好,莲叶托桃,也就是说马皇后在暗示他今天晚上必须逃走,先找个地儿躲一躲,否则立马就得到阎王那里报到了。

刘伯温连夜脱逃,总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多活了几年。

对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的心理分析中,有很多种说法和解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说当时的皇太子懦弱,他担心今后强臣压主,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以他要用各种手段将隐患除去。

洪武三年,刘伯温告老还乡,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探望,他服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了。刘伯温的去世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地图帝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当时瓯、闽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便是从这起兵反叛的。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基,反指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

不久后,一代绝世奇才便这样去世了。

毒杀刘基,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极大。首先,刘基死于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进中书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时胡入相时间不长,地位并不稳固,还处在“考察期”,又有汪广洋牵制,未必能够胆大妄为到这个程度。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弹刻刘基的奏章也强词夺理,没有能令人信服依据,如果没有来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许,本身就有诬告嫌疑,很可能反过来惹火上身。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而毫无回报的事,对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应该还不至于笨到这个程度。

再者,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李文忠、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关于李文忠之死,《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当然,淮安侯也逃不过抄家灭门的命运。至于徐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说,这是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鹅所赐。此外,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汪广洋因否认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在贬责途中被赐毒而死。


泽安君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感風寒,朱元璋知道后派胡惟庸帶御醫開的葯給劉基服用。吃葯越感病勢加重,婉告朱元璋惟庸欲害已,元璋也不置可否,由此看來朱元璋是借胡惟庸之手間接的殺死了劉基。


賀灏


实际上朱元璋和胡惟庸都很难确定为毒杀刘基的凶手。刘基的身体早已抱病,而胡惟庸毒杀说则是朱元璋有意传播的,具体使用的毒药竟是传说中的“蛊毒”,不禁令人生疑。杨讷先生的《刘基事迹考述》一书对这个问题有过考辨,值得参考。


刘基身体早已抱病

首先,刘基在生前就已说过自己的健康状况很糟糕。刘基在死前一年即洪武七年(1374),在为宋濂之子宋璲写的《送宋仲珩还金华序》中说:

予须发已白过太半,齿落什三四,左手顽不掉,耳聩,足踸踔,不能趋。

刘基须发花白,牙掉了十之三四,左手麻痹,耳聋,腿瘸。这些外在症状说明刘基很可能已患有大病。这样一位老人在翌年死去,并不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

【刘基的文集《诚意伯文集》】

朱元璋散播胡惟庸毒死说

其次,刘基被胡惟庸毒死这个说法,最初并不是刘基或其家人主动公开的,而是朱元璋有意散播的。

刘基的次子刘璟,洪武朝后期曾多次晋见朱元璋,并担任阁门使一职。他写过《遇恩录》一书,其中就记述了朱元璋对他谈起胡惟庸毒杀刘基一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二月二十五日,刘璟与同时归顺朱元璋的浙东士人胡、章、叶等家的后代一起在奉天门朝见朱元璋,朱元璋说:

他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他每蛊了!他大的儿子,这小的也利害,不从他,也吃他每害了!这起反臣都吃我废了,坟墓发掘了。

二十三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又说:

刘伯温他父子两人都吃那歹臣每害了。我只道他老病,原来吃蛊了。

当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又说:

后来胡家结党,他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来和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着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鳖鳖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

综上所述,朱元璋对刘基被毒杀的故事描述如下:

刘基因不与胡惟庸结党,被胡惟庸下了蛊毒暗害。刘基向朱元璋诉说自己肚里有一块硬结怛(疙瘩),请求回家。之后刘基肚子胀的紧紧的,后来腹泻,肚子变得瘪瘪的,便死去了。朱元璋当时以为刘基是老病而死,后来才发现他是被胡惟庸毒死。

为何朱元璋要反复对刘璟讲起刘基这段故事呢?或许可以推测,刘璟作为刘基的家人,之前并不了解这一说法,而朱元璋反而是对这个说法更加熟悉的人。

【刘基故里的刘基像,位于今温州市文成县】

所谓的蛊毒

朱元璋所说的“下了蛊”,究竟是什么呢?在传说中,蛊是把多种毒虫放在一起互相吞噬后剩下的最毒者。而中医所说的蛊毒,首先是一种带有灵异色彩的慢性毒药,后来用蛊来统指一类腹胀的症状。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一种治疗蛊毒的药方,云:“治中蛊毒,腹内坚如石,面目青黄,小便淋沥,病变无常处方”。这种“腹内坚如石”的说法,和朱元璋说刘基“肚内一块硬结怛”的话如出一辙,朱元璋就是根据此类症状判断刘基“这正是着了蛊”。

问题是,世界上真的有可以通过“下蛊”令人慢性死亡的方法吗?恐怕还没有这方面的确实报道。朱元璋可以根据医家传统判断下蛊事件,但今人在掌握切实的科学证据之前,不应该简单沿袭古人的说法。

胡惟庸罪名的累积

我们姑且不论朱元璋是否真心相信蛊毒的传说,他为何要反复宣扬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呢?这恐怕和胡惟庸案的性质有关。

根据明史学家吴晗在《胡惟庸党案考》中的考辨,《明太祖实录》及后续明清史籍中对胡惟庸案起因、经过的叙述,其实都饱含篡改和讹传。胡惟庸因隐瞒占城贡使一事下狱,并无谋反事实,被杀时最初罪名只是结党谋私。后来朱元璋为加强其罪名,逐渐给已死的胡惟庸加上了通元、通倭等罪名。

照此看来,胡惟庸毒杀刘基这一说法,恐怕也是朱元璋为了加强胡惟庸的罪行,在洪武二十年后散播开来的。

【明史学家吴晗像】

其实,无论下毒一事是真是假,朱元璋本人的态度与刘基的死都大有关系。他在建国之后,与刘基关系逐渐恶化。甚至在最后赐刘基还乡养老的诏书中,都明确刘基之罪“轻重有不可恕”,且引用了“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的古语。这种严峻的态度,无疑会对刘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加速其病情恶化。

考虑到这一点,则朱元璋将刘基之死归于胡惟庸,恐怕正有转移世人视线、同时减轻自己心理负担的用意。

不过,这种参与者少、影响范围小的机密事件,往往不会留下足够征引的史料,今人倒不必执着于彻底搞清案情,若能搞清楚各种史料、说法的来龙去脉,提高自身的史料学水平,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温长卿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刘伯温足智多谋,所以后人经常会把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较,刘伯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就连刘伯温的死也是迷雾重重。刘伯温之死在波谲云诡的明初政局中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

明朝初年,政坛中存在着两大派系,一个是淮西帮,一个是浙东帮,淮西帮包括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朱元璋也是出自于淮西,而浙东帮则包括刘伯温、杨宪等人,朱元璋曾经一度认为刘伯温是无党无派的,但是事实证明刘伯温是浙东帮的领袖,在明初争夺相位的过程中,刘伯温因为一时口误,得罪了朱元璋,所以在胡惟庸等人的反扑下最终丧失了官位,浙东帮也随着刘伯温的倒台而垮掉。不过很快刘伯温凭借自己的智慧又回到了南京,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受朱元璋之命前去探望,胡惟庸随身所带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服药不久就丧命了,因此当时普遍认为刘伯温之死是胡惟庸所害。

后来胡惟庸案发后,胡惟庸曾经所带的医生供认刘伯温正是胡惟庸所毒害,这就更加坐实了胡惟庸毒害政治对手刘伯温的传言。

但是几百年来关于幕后真正的凶手一直猜测不断,胡惟庸是唯一杀害刘伯温凶手的说法很明显无法服众,实际上,在洪武初年,刘伯温重回京城之后,胡惟庸是没有胆量去毒害刘伯温的,而胡惟庸前去探望刘伯温也是受了朱元璋之命,所以究竟是不是朱元璋下了毒死刘伯温的命令或许只有胡惟庸和朱元璋两个人知道,但是从朱元璋之后大肆屠杀功臣的劣迹来看,朱元璋的嫌疑是很大的。

刘伯温之死也证明了在中国历史上才华出众者必须双商皆高才能屹立不倒。


青年史学家



首先,害死刘伯温的直接凶手是胡惟庸这点毋庸置疑,史书记载:刘重病之时胡奉圣旨带药看望,刘服药不久后病死,坐实了这件事。后来朱元璋收拾胡惟庸时,毒杀刘伯温也是胡的一大罪状。所以这点没啥争议。

关键就看是不是老朱授意了。刘死于洪武八年,那时候的胡还没到除了朱皇帝唯我独尊的地步,犯不着赌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毒杀开国元勋。而以老朱这种谁敢耍我我弄死谁的个性,他也真不敢。

再结合老朱清理开国功臣的辉煌战绩,我们几乎可以得出毫无疑问的答案……

最后,我觉得历史毕竟是历史,没有亲眼所见我们只能推断,世上没什么事是绝对的


天枰


我觉得不会是朱元璋,凶手是胡惟庸。因为当时那个时候,建国之初,朝廷里有两大派。一个淮西勋贵(代表人物,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徐达,等等,有军权,有经济为后盾),一个是浙东(代表人物,刘基,宋濂以舆论,清流,在人民心中美好形象为后盾)。双方就天天吵,这样其实朱元璋很喜欢这样,他不希望一派倒下,另一派起来挑战自己,后来发生胡惟庸大案,蓝玉大案。恰恰是刘伯温死了,宋濂不顶用,浙东这派无法平衡朝局,淮西党人,想要搞一些事情,确实有一些事情做的太过分。最后朱元璋以雷霆手段镇压之。所以我觉得,朱元璋没有必要杀刘伯温,杀对朱元璋罰俸没有任何好处。刘伯温死的时候,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北元势利不断骚扰明朝北方,朱元璋为了哄蓝玉这些将领能放心的上战场,才打压刘伯温,而且朱元璋一直受打压,比如,那么大的功劳才是个诚意伯(明朝没有子爵,男爵。伯爵是最低的),比如儿子工作都没安排,比如建个坟地被一顿斥责。但是按朱元璋的一贯做法,打压就不杀,加官进爵意味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