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名醫解讀|中國的腫瘤患者在看病時都易掉入的10大誤區

在今年第二屆國家“名醫盛典”即將召開之際,我們選取8位首屆國之名醫在公開場合講過的的10句話,談看病,談養生,“國之名醫”們說真的太精闢了!

1

有些病被過度醫療了

韓濟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首屆國家名醫高峰論壇(2017年度)——

“國之大醫 · 特別緻敬”獲得者

什麼是過度醫療呢?“過度醫療”說的是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行為,這其中包括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

我經常到醫院裡去,看到有些情況,舉個例子:有了B超以後,甲狀腺可以查出來有囊腫,這是非常多見的。可是老百姓就覺得會不會變癌,就要求切除。這個其實大多數都是不必要的。有一個醫生一上午就開13個甲狀腺的手術。做醫生的都懂的,這不是必要的。一個半天做13個甲狀腺手術這種,實際上是過度醫療。

用B超為成人檢查甲狀腺,在北京地區有70%以上機會可查出有一個或幾個良性囊腫。大部分醫生認為可以聽其自然。

保持每年體檢,繼續觀察;如有惡化趨向,及時手術,這是才是醫道常規。

2

“術後大補”是大誤區

黎介壽,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多腸癌、胃癌等患者,在術後總喜歡大量進補,這其實存在一定誤區。因為有些進補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能夠被人體吸收,而有些則不能,有一個原則就是,所有營養物質必須均衡,必須全面。打個比方,人就像一個裝備車間,所有的零件都必須齊全,食物中各種營養物質就相當於各種零件,有些零件不可缺少,但有的不是必要的,不可亂裝。

一些開刀的住院患者喜歡喝甲魚湯來“補身子”,這甲魚湯是有用的,但其實只有一部分營養物質有用,而不能全面提供患者營養。

“基本營養物質有八大類,都是人體所必需的,但不會完全存在某一種食物中。”所以營養的均衡,對患者顯得尤為重要。

3

給人看病不是“修理機器”

陳灝珠,中國工程院院士

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再先進,也不能代替醫生問病史、作檢查,因為視、觸、叩、聽永遠是診斷疾病、把握病情的客觀依據。更重要的是,病人會在醫生問病史、作檢查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不少病人為了看專家門診,往往要排上幾個小時的隊,好不容易坐到醫生面前,醫生卻沒說幾句就低頭做記錄、開化驗單子,有些甚至連看都不好好看病人一眼。只有在與病人的交談和傾聽中,才能站在病人的立場上換位思考,理解病人,進而真正幫他們解決問題。

所以我一再要求學生,要把患者當作與你一樣有尊嚴的人。病人以及家屬處於相對弱勢的位置,內心特別渴望溫暖。

如果不給病人以人性的溫暖,把病人視作等待修理的‘機器’,那即使有再豐富的醫學知識,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醫生。

4

醫學是一門良心科學

葛均波,中國科學院院士

首屆國家名醫高峰論壇(2017年度)——

“國之名醫 · 卓越建樹”獲得者

醫學是一門科學,有太多未知,我們應該尊重科學規律,有的疾病能治,有的不能治,不能治的疾病我們要繼續研究、努力攻克。

有一次,一位耄耋之年的冠心病患者從外地慕名找到我:“葛醫生,請你給我做介入手術吧。”我詳細瞭解了患者的病史後說:“在您血管裡放個支架,對我來說只是15分鐘的事情,但以您現在的情況,沒必要做這個手術。”

患者不解地表示,我們當地的醫生說我的病很嚴重,不放支架我就活不了了。我解釋道:“您的心臟病屬於穩定性病變,只要不幹重體力活,不趕公交車,不會出問題的。以您現在的年齡,這兩種情況都不會出現。而放置支架後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結的藥物,有腦出血的風險,放置支架弊大於利。”

假如您是我的母親,我不建議您做這個手術。正是這句“假如”,終於說動了患者和家屬。

醫學是良心的科學。良心就是聽從內心道德的召喚,對醫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良心就是你如果不全力去救治病人,就會睡不好,就會呼吸不暢,就會內心不安。

若不為病人考慮,而以自己的利益為先,就不是真正的醫生。

5

九十活不過,那是你的錯

胡大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

九十活不過,那是你的錯;不到九十九,輕易不要走。

活到90歲,聽起來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中國人均壽命才73歲。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不重視保健和預防。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預防大於治療,生活中最靠譜的就是投資健康!

按照目前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最正常的狀態是70歲、80歲沒有病,活到90歲也很健康。每個人都應該能健康活到100歲,這才是正常的生物規律。

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報告稱: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減少80%的心腦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0%的癌症,並使健康壽命平均延長10年。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代人一半以上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6

健康最好的方式是走路

幾年前,我的健康一度也亮起了紅燈,體重達到92公斤,腰圍110釐米。一體檢,他自己更是嚇了一跳:空腹血糖處於臨界值,餐後血糖升高;甘油三酯超標;B超還提示脂肪肝。而現在各項身體指標都正常了,訣竅是什麼呢?就是合理膳食,堅持每天走上一萬步,走掉一身病。

走路是運動的最好方式,不僅簡單經濟、而且是一種有氧運動。於運動,胡大一說,要記住“1、3、5、7”四個數字:

“1”:每天至少運動1次;

“3”:連續運動不少於30分鐘;

“5”:每週確保運動5天;

“7”:運動時的適宜心率為170。

7

名為“看病”,實則“看人”

人體是一個整體,名為“看病”,實則“看人”。醫生不能只關注某個腫瘤切沒切乾淨,某個病灶有沒有消除,而應整體考慮這個患者的身體情況。醫生之所以被稱為醫“生”,而不是醫“病”,就是在提醒我們,患者來到醫院的目的是希望活著、健康地走出去,這一點是不可忽視的。我們在構建系統醫學的研討中提出了醫生的三條戒律。

第一條戒律:醫生不能因治療導致患者死亡,或因干預增加患者死亡的概率。原則上,任何對患者有可能造成潛在危害的治療都是過度的;醫生必須在維持生命穩態的基礎上儘可能避免過度干預。

第二條戒律:醫生必須學習和掌握有關疾病的各方面知識,儘可能用被認為是普遍有效的一切藥物和手段治療患者。除非它和第一條矛盾,存在過度干預可能。

第三條戒律:醫生必須盡一切可能瞭解作為單獨個體的患者,認識和了解醫療干預可導致的一切穩態變化,而不是用一個“標準人”來衡量。醫生在面對患者時,所使用的治療手段既應當包括醫療措施本身,還應該包括人文關懷,使治療成為一門針對患者個人的藝術。除非它和第一、第二條矛盾。

8

老百姓對醫學的認識太落後了

對於醫學的認識,現在很多人走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認為醫院就是醫生給來的病人看病,該手術就手術,該開藥就開藥。病看完了就走。那麼醫生的工作是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呢?當然不是。醫療的目的應該是健康,而不僅僅是治病。

談到醫學的社會屬性,我不得不說,現在老百姓對醫學的認識真的是太落後了。他們對自身健康的意識甚至還不及一輛車,大家買輛車還知道跑多少公里得去做個保養,用多長時間該送去大修。可笑的是,我們從來也沒有聽說過,哪個人因為修理廠修不好自己的車就去找修車師傅算賬的。可是面對自己的健康,往往不到“壞了”不知道去“修”。一旦“修”不好就跟醫生、醫院沒完,甚至打醫生殺醫生。

如果我們總是隻盯著疾病本身,看到血管窄了就放支架,看到長了瘤子就開刀切掉。這樣的醫學必定效率低下,不能解決老百姓的健康問題。

離開了人文和社會的醫學,一定不是好的醫學。

9

現在的醫學模式有大問題

我個人認為,在現今的狀況下,現在的醫學模式真有大問題。現在買任何產品都有保修期,唯獨醫學沒有。交了錢我給你看病,離開醫院什麼都不管,再得病還得再交錢才給你看。

但客觀來說,又不是醫生想這樣,也不是醫院想這樣,這是體系的問題。現在的醫療體制中,沒有任何對病人治癒率、再入院率、再次入院時間間隔的考察,而這些本應該是醫學的重要內容。

然而客觀上又很難做到,拿我自己來說,我也很想做隨訪、做病人的二級預防,可是現在門診都看不完,手術也做不完,誰來給我這個工作時間?而且醫保並不對隨訪付費,那麼誰又來給我的這一部分勞動支付報酬?國家不能總要求醫務人員無私奉獻吧!

不要期望醫生能幫你做很多,不但幫你治病還幫你防病,很難,真的很難,因為這個體系就是這樣。

現在政府和媒體一談到預防,就要求專業醫務人員發揮主力軍作用。難道我們醫生就不知道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嗎?難道我們真的不懂疾病預防的知識不知道怎麼跟病人溝通嗎?我們當然懂,可是哪有時間跟病人講?!

10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曾強,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委

傳統的醫療健康都是以治病為核心,我們一直在倡導要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

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前些年以代謝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壓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為此,他們就實行了全民健康計劃,去年美國的心腦血管疾病已經出現拐點。通過健康體檢、健康維護,生活方式的管理使民眾健康已經得到了好處,這促進人們開始接受這個概念。

有那麼一句話,“只治不防,越治越忙”。我們都知道,現在講防病的醫生越來越多,胡大一老師他在我們國家是放支架、放導管做得最棒的,但是他已經從不止十年前就開始強調健康教育、健康防預。為什麼?他說我就是放支架怎麼放也救不過來這麼多冠心病患者,還不如說我多讓大家不得冠心病。所以說這這就是為什麼醫學大家都在談,應該從源頭上開始堵,而不是到後面再開始治。

我們國家健康為中心的理念不夠,兩個原因,我看一個是整個醫療水平低,大家基本人口多,第二個還是理念。

其他姐妹都在看

戳以上鍊接直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