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0接觸”看病,疫情催化下的互聯網醫療未來要如何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從各大互聯網公司及醫療機構自發上線互聯網醫療服務,到國家衛健委下發通知明確要求利用好互聯網醫療資源,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應用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快速地走到了大眾的視野中。

當前疫情依然嚴峻複雜,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2月26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關於開展線上服務進一步加強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遠程醫療服務、提升中醫診療服務、規範網上診療服務等7個方面的內容,通過拓展線上服務空間,緩解線下診療壓力,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

互聯網醫療的時代,或許會因為這次疫情而加速開啟。

“0接触”看病,疫情催化下的互联网医疗未来要如何发展?

從幕後走向臺前的互聯網醫療

互聯網醫療,是網絡技術信息在醫療領域的新應用。與傳統的“接觸式醫療”相對,是一種“非接觸式醫療”。醫療過程中的醫患雙方無需見面,通過文字、圖片、語音等方式,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非接觸性質的信息交流。按照開設主體劃分,互聯網醫療主要包括互聯網公司或移動醫療平臺自發的在線醫療和公立醫院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或移動APP開設的線上醫療;按照服務內容劃分,互聯網醫療包括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諮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遠程治療和康復等服務。

其實,從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初期到現在,互聯網醫療的身影一直與網民相伴。在疫情初期,丁香醫生平臺是少數幾個能為網民提供疫情實時動態可視化服務的平臺之一。截至2月13日,該頁面已有19億人次的瀏覽量。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開通的“在線問診”官方平臺,截至2月7日19時,已有727名醫生志願者為患者提供在線問診7200餘人次。阿里健康在除夕夜緊急上線的義診服務,截至2月9日0時,問診頁面累計訪問用戶數也接近1000萬人,累計在線問診用戶超過93萬人。

新冠肺炎期間,互聯網醫療憑藉其特有的優勢,極大地滿足了當前防疫工作的緊迫需求。遠程問診的診療方式,在降低輕症患者交叉感染幾率、實現患者就醫行為“物理隔絕”的同時,也打破了醫療資源地域限制,推動了醫療資源的高效配置,為緩解線下醫療機構的就診壓力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診斷工作之外,互聯網醫療還填補了家庭醫生在疫情防控中的缺位,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病情諮詢、分診分流、情緒安撫、心理疏導的服務。

通過本次疫情,互聯網醫療的應用價值和發展潛力再次受到大眾的關注,並且得到官方的認可。國家衛健委在3日內,兩次印發有關利用好互聯網醫療資源的通知:2月4日印發《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積極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規範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2月7日印發《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科學有效組織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工作,切實做好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的實時監管工作。

“0接触”看病,疫情催化下的互联网医疗未来要如何发展?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歷程

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互聯網醫療的本質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抽象地從互聯網與醫療的關係角度看,有人認為互聯網醫療的本質是“醫療”,也有人認為互聯網醫療的本質是“服務”。這種分歧的存在源自爭論雙方對“醫療行為”的不同界定:一派認為只有涉及到核心診療過程行為的才能叫做醫療行為,另一派認為包括“導診、分診、線上健康諮詢”等環節在內的非核心診療行為也同屬醫療行為。另外,也有聲音指出,醫療作為一種基於證據採集而展開的行為,即便排除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也一樣可以通過互聯網採集到證據,甚至更好地採集到患者證據。因此,互聯網問診在證據採集充分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核心診療環節。

從現實的醫療資源配置角度來看,互聯網醫療的本質在於醫療的移動化、信息化。互聯網醫療並不是簡單地將醫院搬到網絡上,而更多地是擊穿信息壁壘,打破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通過優化行業產業鏈的供需關係,來促進醫療資源供應和醫療服務需求之間的供需平衡。利用互聯網對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利用,優化醫療流程,提升效率,整合資源,有效地緩解看病難的問題。

國家衛健委在2018年印發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中重申,醫師只能通過互聯網醫院提供複診服務,禁止初診。在互聯網醫院只能複診不能初診的政策背景下,如果將“醫療行為”進行狹義的界定,即將其界定為僅涉及核心醫療環節的行為,目前互聯網醫療可能更多地是指一種由醫療機構以及具有醫療資質的人員通過互聯網通信、計算機等信息化手段提供的一定範圍內的醫療健康服務,作為對傳統醫療行業的補充而存在。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6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保持著38.7%的複合增長率,我國互聯網醫療事業確實經歷過一段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間內,春雨醫生、丁香園、微醫等一批互聯網醫療公司迅速崛起;之後,京東、百度等公司也紛紛成立了醫療健康事業部;阿里巴巴集團收購了中信21世紀,將其改造成阿里健康,醫療業務成為整個互聯網行業的“香餑餑”。

然而,由於互聯網醫療無法突破政策上的“診治禁區”,在經歷了5年高速發展之後,互聯網醫療市場大浪淘沙,不少沒有雄厚的資本支撐的初創企業紛紛被市場淘汰,互聯網醫療暫時進入到了行業發展瓶頸期。

“0接触”看病,疫情催化下的互联网医疗未来要如何发展?

互聯網醫療存在的問題及未來展望

其實,互聯網醫療行業在前幾年走進瓶頸期,政策限制是一方面,行業本身也有諸多問題有待理順。例如,互聯網醫療至少有兩個問題不可忽視,即醫療的質量和安全問題。考慮到醫療行為的特殊性,比如,西醫需要視觸叩聽,中醫需要望聞問切,排除面對面交流的診療模式,互聯網醫療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幾何?基於準確性的醫療安全性幾何?換言之,互聯網醫療是否具備首診的可能性?

對此,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曾在國辦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後表示,這一限制條件是為了保證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安全,反映了衛健委的高度謹慎態度。但他也指出,不是說互聯網首診一定要在安全性和服務質量上超過線下首診,才應該被政策允許,而應是在綜合權衡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質量有保障這四個因素的條件下,判斷互聯網首診是否總體不劣於線下首診。此外,除去質量和安全問題,互聯網醫療還有許多需要完善之處。

一是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監督。互聯網醫療尚屬新興行業,目前存在部分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問題,使得互聯網醫療行業缺乏較為全面的有效監督和制約。例如,諮詢服務、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設備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隱私洩露等信息安全問題,尚需要建立一套與國情相適應的隱私保護法律、法規。

二是部分醫療機構對“互聯網+醫療”持觀望態度。“互聯網+醫療”運行的主要目的是解決醫療服務不平衡不充分和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間的矛盾。然而,當前醫療機構特別是公立醫療機構醫療人才放不開、部門間的保守觀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三是醫生的“執業痛點”需要被關注。目前,大多在線醫生還是具有編制身份的單位人,線上的“共享”可能就意味著線下的“損失”。如何實現醫生線上線下相結合,並保障患者在線診療的同時能夠便利的獲得電子處方,進而完成購藥,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儘管互聯網醫療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長期來看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互聯網醫療若要不止步於在疫情期間曇花一現的繁榮,就必須盡力克服影響長期發展的種種障礙。其核心在於努力促成醫療機構、醫生、互聯網公司等多方聯動的發展環境,形成完整且規範的醫療服務閉環,實現真正的“數字健康”。

未來的互聯網醫療應努力把握各方訴求,將需求作為發展的源動力。我國傳統醫療服務體系仍存在諸多痛點,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仍待解決,各方參與者對互聯網醫療的訴求明顯。在此背景之下,互聯網醫療企業需要基於用戶需求的換位思考,在醫療服務、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等領域尋求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應用模式和商業模式。

“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將會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智能醫療產品集疾病監控、健康管理和輔助決策為一體,能夠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醫療將融入更多人工智能、傳感技術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