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互聯網醫療駛入快車道:在北上廣給武漢人”雲”看病


疫情下互聯網醫療駛入快車道:在北上廣給武漢人”雲”看病

在線問診早已有之,但從未像今天這般備受關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考驗著全國醫療系統,尤其是湖北地區,截至2月14日13時,湖北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51986例,全省累計死亡1318例。

  

國家衛建委公佈的數據稱,自疫情暴發至今,全國各省市奔赴湖北參與一線救治工作的醫護人員已有上萬人。除此之外,在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還有大量的優秀醫生“雲”參與了此次戰“疫”。

  

張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醫師,原本計劃陪家人過春節的他今年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放棄了休息的機會,利用空閒時間在京東健康上接診。

  

“平常放假我會看看書、陪孩子玩,但這個春節在家裡基本上有時間就會上線接診。"張鴻表示,現在上班了,要先做好本職工作,只能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時間,“最早一次接診在凌晨5點左右。”

  

由於新冠肺炎具有極強的傳播性,大型醫院成為交叉感染的高風險區域,因此輕症和慢性病患者在疫情期間往往選擇在線問診,並通過互聯網醫藥平臺配送藥物減低感染風險,這直接促成了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爆發。

  

疫情之下,在線問診全面爆發

  

“可能外界都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免費問診平臺的推出是醫生們主動提出的,不是我們。”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對記者說。

  

“往年春節京東集團最繁忙的往往是電商和物流,但今年因疫情影響,健康子公司的工作節奏卻比平時更快。”辛利軍表示,京東健康醫生管理團隊和互聯網醫療團隊合計超過140人衝在一線,以最快的速度搭建起新冠病毒肺炎的免費問診平臺。

  

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在線問診的熱度急劇升溫。百度稱其App“問醫生”的服務頁面過去15日內累計諮詢量近400萬次,單日諮詢量突破30萬次;微醫稱截至2月9日,其救助平臺累計訪問量達9585萬人次,為全國患者提供義診服務超114萬人次;春雨醫生方面表示疫情期間呼吸內科的問題量增長約6倍,全平臺問題量較2019年平均日問診量接近翻番,App日活提升30%左右。

  

辛利軍透露,近期京東健康的在線問診平臺日均問診量在10萬左右,其中80%-90%的問診與疫情相關,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輕病和慢病患者由於無法去醫院就診,在線問診數量也開始急增,因此京東健康才決定將免費問診範圍擴大至全部科室的所有疾病領域。

  

“有些患者不是武漢的也沒有武漢接觸史,由於怕自己感染,每天可能要測4次體溫,體溫就在37度1、37度2徘徊,自覺稍微有點發燒,伴有輕微的胸悶,失眠,其實是焦慮導致的。”張鴻表示,針對這些患者,他會有理有據地開導他們,第一無武漢接觸史,第二無明顯症狀,第三從現有症狀鑑別,如果是感染,運動後呼吸困難一定會加重等。

  

在線問診需求量激增,醫生數量的供應也需要隨之跟進。辛利軍表示,雖然京東健康原本已有一批全職醫生,但為了應付在線問診暴增的需求量,公司主動向各界醫生髮出邀請,並同時將各地的醫院建制入駐,為本地的患者提供問診服務。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191家公立醫療機構及近100家企業互聯網醫院針對疫情提供在線義診,緩解線下醫院壓力。近日國家衛健委也發佈通知,稱鼓勵包括省級定點救治醫院在內的各大醫院提供遠程會診、防治指導等服務。

  

曲折中發展,在線問診體量可超百億

  

互聯網醫療具體分為在線問診、醫藥電商、健康管理、醫療廣告和醫療保險等多個領域,而在線問診是最為核心的流量入口。

  

最初互聯網醫療概念的誕生從網上掛號開始,當時乘著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大潮,國內出現過一批以網上掛號為核心業務的創業公司。但僅靠網上掛號這一基本功能無法真正留住用戶,因此互聯網醫療逐漸開始轉入2.0階段,即發展在線問診、醫藥電商等環節。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我國醫療健康的在線諮詢數量從2012 年的2980萬次上升至2016 年的 1.484 億次,年均增長率接近50%。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互聯網醫療缺乏明確的監管辦法,各大互聯網醫療公司在創新和監管中不斷試錯,在線問診一直遊走在灰色地帶。

  

直至2018年,國家衛建委相繼出臺《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後,才明確互聯網醫療開展的要求和管理規範,允許對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和開展“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雖然增長速度飛快,但與線下問診相比,在線問診的規模仍相對較小。衛健委的數據顯示,線下問診的人次從2010年的58.4億增長至2018年的81.8億人次,年均增長率約5%,預計2025年有望超過120億人次。以此數據計算,目前在線問診的滲透率還不足5%。

  

“此次疫情有助於培養患者線上問診的習慣,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中信建投分析師賀菊穎等預測,在定價和醫保規則明確的情況下,線上診療滲透率將有望達到10%,再加上未來以醫務人員勞動為主的問診價格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在線問診的價格可以達到15 元/人次。綜合總體的診療量、線上診療滲透率以及在線問診價格,預計在線問診的市場空間有望達到 180 億元。

  

在此次疫情中,在線問診對分級醫療的作用得到尤為明確的體現,辛利軍認為疫情後各界將充分意識到分級醫療的重要性,再加上醫保政策推動,他認為分級診療應該提到最高決策層進行系統化規劃。

  

依然任重道遠,20%滲透率或需十年時間

  

在經歷了多年的曲折後,互聯網醫療在去年獲得多項政策性利好,包括《藥品管理法》的新修訂,以及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出臺——前者未將處方藥列入不得在網絡上銷售的藥品種類中,被視作是衝破網售處方藥禁區的信號;後者則是首次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並對納入項目准入的標準(即進入醫保的醫療服務提供主體)、醫療服務範圍、醫保支付價格機制等進行了明確的說明。

  

兩項政策看似並無關聯,但實際卻與“三醫聯動”息息相關,即醫保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與藥品流通體制改革聯動。隨著網售處方藥的政策缺口打開,勢必會加大處方外流的力度,並倒逼公立醫院對“以藥養醫”體系進行改革。

  

而互聯網診療首次納入醫保支付後,慢性病、常見病的診療將加速實現線上化,對公立醫院的病患者進行分流,從而減輕醫院的診療壓力,與此同時還將加速互聯網診療的普及。

  

不過疫情過後,在線問診能否真正形成用戶習慣仍需考證。但辛利軍樂觀地認為,疫情會讓未來的就診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未來或許不會出現像這次疫情時的在線問診高峰,但即使是低谷也會遠高於以往的日常問診。”

  

在他看來,如果10個人裡面有2個人習慣了在網上看病,則意味著在線問診已經成為常態,但實現這20%的比例可能至少還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互聯網醫療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這不僅涉及服務能力,還涉及支付、線上線下打通能力等,不只是網上找醫生看病那麼簡單。”辛利軍表示,如果真正要實現老百姓日常醫療需求的常態化滿足,包括找家庭醫生問診、到線下醫院看病以及重病的複診檢查等,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把這些環節跑通。

  

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也是一個偉大的開始。

  

新京報記者 陸一夫 編輯 孫勇 校對 張彥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