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秦始皇陵、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到现在都没有被发掘?

只是默默为你伤心


中国已知的皇陵中,除了明十三陵(万历皇帝的定陵被官方考古)基本完好,其他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只有两座,一座是嬴政的秦始皇陵,另一座是武则天和老公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39年,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墓。

这个皇陵按照秦始皇生前的都城咸阳来设计,筑有内外两重夯土的城垣,象征着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棺椁放置在陵墓的中心,依地面山川“以水银为江河大海”,而陵墓的周边则环绕着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当然,秦始皇的陵墓里还有大量价值连城的宝贝。

乾陵

这是一个传奇的皇陵,葬着两位名正言顺的皇帝,并且是夫妻皇帝,更奇的是两个朝代的皇帝,女的武则天还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作为正式登基的中国皇帝,建立周朝,在位15年却没有单独为自己修建皇陵,而是在死后打开已经埋葬22年的唐高宗李治的皇陵,与他合葬在一起。

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世的时候,正式最繁盛的时期,乾陵的地宫里装满当时最值钱的各种宝贝。

两座皇陵气疯古代盗墓贼

秦始皇陵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秦始皇陵遭受过几次大的破坏,秦末的项羽、东汉的赤眉军、后赵的石勒都动过手。

考古人员对部分陪葬坑的挖掘也发现被盗的迹象,在钻探时也常发现火烧土和被焚烧的木炭。这一切都说明,秦始皇陵遭受过破坏,至少地面上的附属设施都已经被毁坏,那么地宫有没有被破坏呢?

考古专家人为地宫依然完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地宫表面检出大片的强汞区,如果有通往地宫的盗洞,那么水银早经盗洞挥发了。

而且古代盗墓贼不能得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宫防盗设施先进。《旧汉书》描述地宫为“深极不可入”,就是说地宫深挖入地下,中国学者认为最深处至地表有37米;《史记》明确记载地宫有防盗的“机弩矢”,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还有地宫里挥发开来的汞气体,足以毒死闯入的盗墓者。

乾陵

乾陵经历过好几次大规模的盗墓。唐朝末年,黄巢发动40万大军,整整挖出一条40余米的大沟,都没找到墓道口。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梁节度使温韬把其他唐朝皇陵都掏空了,就是拿乾陵一点办法都没有。

目前,专家们认为乾陵未被盗掘的理由在于:墓道完整(1958年,几个当地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如果舍弃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进入地宫,难度太大。牛啊,一座石山被凿空成陵墓,古代人不经过墓道想进去,只有掀开山。

今人有挖掘技术却不敢动

想开挖的人:少数

理由:现在有能力挖掘,而且挖掘有利于考古发现,从实物上丰富中华民族的内涵。并且,不挖掘,保护皇陵还要花一大笔的经费。

反对挖的人:多数

理由: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还不够,不要到处挖人祖坟,满足自我的好奇心和功利心。现在很多文物被从地下挖出来,但是却没有技术去保护好它们。

亲们,到底该不该挖秦始皇陵、定陵?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小编“子屠龙”恭候各位。


子屠龙


这个涉及到了一个中国皇陵保护的历史传统,陵墓自身安保和考古伦理的问题。

首先,历代皇陵基本都受到了来自官方的保护

中国除了盗墓贼之外,没有挖掘皇陵的传统,也坚决反对这种挖掘,认为开坟掘墓,这是断子绝孙的事情,是十分的不道德,不为世俗和法律所容的。历代帝王也不愿看到这一幕,更不愿开挖掘皇陵之先河与传统,因为保不准多少年之后被挖的就是自己的。


所以,历朝历代都基本会派遣专人,或者委托当地官府去密切监察保护这些皇陵,一旦发现盗墓贼,会立刻报告官府,然后开启严酷的惩治。还有一些皇陵,如成吉思汗陵,更是挑选了专门的家族,世世代代负责祭祀和保护,想要去盗挖,比登天还难,一般力量根本不敢打心思。级别是国家级的势力,那也得掂量掂量舆情,别到时候成为了众矢之的,那就得不偿失。至于当朝的皇陵,那基本都有专门的守护军队和官员驻扎,难度系数五星。

其次,皇陵本身往往拥有最高级别的防盗手段

我们知道,古代的皇陵不是简单的土葬,而是有一套严密的体系,从礼制,到建造法式,到防盗设施,都会一应俱全,这不仅是为了显出皇家尊贵,更是为了阻挡盗墓者的脚本,维护一个帝王的尊严。


所以,无论是从秦始皇陵,还是乾陵,还是明十三陵,还是清朝的陵墓,那都是由巨石,暗门,机关,甚至毒物作为屏障,阻挡盗墓贼脚步的。发现容易,挖掘不易,找到正确的方位,要顺利拿出明器更不容易。

最后,对于考古来说,挖掘容易,保护最难,所以,留存地下是最后的保护

前车之鉴,郭老先生主持考古挖掘定陵,一意孤行,急功近利,结果打开之后,氧气瞬间进入,大量珍贵文物毁于一旦,成为考古界的耻辱。但由此也给了后世一个警醒。不是万不得已,不要去以考古的名义挖掘皇陵。稍微不留神,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的。再者挖出的东西,不能卖,不能倒换,还要花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保护,这个成本也忒高了,还是少动为妙。让秘密留在地下,是最好的保护,最好的选择。


李艺泓


这里主要说一下秦始皇陵的情况。本着不主动发掘的原则,加之现有的文物现场保存技术的情况,秦始皇陵这种规格的陵墓发掘时间大概要押后不知道多长的时间。但是秦始皇陵不同于其它帝陵的一个原因在于,水银含量太高了,一旦开始发掘,对考古工作者的人身安全直接构成威胁。

事实上,秦始皇并非是第一个在陵墓里放水银的帝王。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朱砂作为制备水银的唯一天然原料,在墓葬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都在墓葬中陪葬有朱砂。春秋战国时期,水银已经被用于墓葬之中。“如《吴越春秋》所记吴王阖闾墓有“倾水银为池”之事,间接表示制汞工艺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春秋战国之际。” 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水银会侵蚀金银,所以用水银来制作鎏金器物。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当时秦朝的朱砂开采和水银生产规模已经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郦道元又在著作中记述始皇陵“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近年来研究者对秦始皇陵封土及周边的汞含量探测表明,这些记载很可能不是夸大,而是秦始皇陵里确实人工放置了数量巨大的水银。秦始皇陵里的用于绘画的丹砂(即朱砂)和水银,成为了一种“有别于地质体”的“汞源”。

1981年,始皇陵已经做了土壤汞含量的测量,在陵墓上方有1.2万平方米的面积汞含量都是异常的。2002年,再次对秦始皇陵墓封土的汞含量探测结果(热释汞等方法)再次肯定了1981年的成果,而且汞含量的浓度呈现了明显的梯度,有相当范围的高汞区。研究者认为可以排除地质裂缝造成的汞的来源,而陪葬坑汞的含量没有异常则说明汞不是来自陪葬品,其它元素的正常含量则指向人工聚集的行为。封土下很可能有一个地宫,里面人工聚集的汞含量相当可观。普通土壤的汞含量一般在两位数浮动,秦始皇陵的封土中,汞含量则最高可达四位数。

综上所述,鉴于水银是可以蒸发的液体,在目前的条件下,发掘秦始皇陵仍然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而且会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讲,不发掘有利于保护遗址和遗物的状态,所以还是不发掘为好。

参考文献:

靳永卿《汞的形态分析及汞环境污染的评价》

刘崇民《汞量测量及α杯氡测量在探测秦始皇陵中的应用》

许卫红、王锐《对秦始皇陵地宫“天文、地理”的再讨论》


太常吸猫


中国历史上,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挖掘帝王墓。秦始皇陵,先后挨项羽和赤眉军挖过,结果呢?无功而返。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也挨黄巢起义军挖过,结果呢?同样无功而返。明朝的万历定陵,60年前在郭沫若、吴晗、郑振铎等人建议下,经批准挖了,结果呢?不堪回首,痛心疾首。挖出来的纸张书本、纤维衣被,要么退色严重,要么化为尘埃,使得周恩来总理最后痛下决心,再也不要去挖帝王陵墓,等今后科学技术发达了,让我们的子孙去解决。如今,我们的科技水平虽然比较发达了,但60年前的考古悲剧仍历历在目,谁也不敢开口要挖秦始皇陵和乾陵。这是对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千年皇陵万万挖不得。前要对得起几千年的历史,后要对得起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