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警惕!這五大騙局讓你的錢“不翼而飛”!

(現在正處於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時期,各種“培訓貸”“醫美貸”、各種看不懂的“幣”……各種新式樣的騙局也是層出不窮,以下這五種常見的騙局,你可要小心了)

騙局一:培訓貸、醫美貸

不少年輕的求職者很容易遭遇“培訓貸”陷阱。麥子金服副總裁兼首席風險執行官李曉忠曾表示,培訓貸騙局的常見形式有培訓機構向大學生表示包找工作,最終向貸款公司借錢後捲款跑路,或者更換公司老闆,不承認曾經的培訓協議等等。 年輕人由此上當受騙,如果不還款的話首先要承擔法律責任,其次信用記錄也會受損。

除了培訓貸之外,“醫美貸”在醫療美容盛行的當下也乘風而起。有貸款中介拉著客戶集體去醫院整容,宣稱是低價甚至免費的,其目的是使用消費者的身份證去各個平臺借款。最終消費者整了容,發現自己面對的是言辭粗魯的催款通知。

但這並不是說網絡上的“培訓貸”“醫美貸”都存在詐騙情形,而是部分此類貸款經過包裝之後,的確會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泥足深陷。

騙局二:承諾高額固定回報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中,投資者往往在購買線上或者線下的網貸產品或者理財產品的時候,被推銷員承諾了“保本”且“高收益”。

但在2016年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就曾經劃過“紅線”:網絡借貸活動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

今年兩會期間,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就曾表示,聽到保本高收益,就要舉報,“保本不可能有高收益,這是金融欺詐。”

至於多高的收益屬於高收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他說,“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騙局三:平臺自融

互聯網平臺或者理財公司自融的模式,比較著名的是在秦皇島試驗運營過的“巴鐵1號”。在巴鐵項目背後老闆白丹青參與的眾多企業中,有3家公司與巴鐵公司關係密切,分別是:華贏凱來、北京天爾投資基金、中國建設企業聯合集團有限公司。這三家公司分別在巴鐵公司的融資關係中,扮演著

貸款方、基金管理方和擔保方的角色。三家公司的股東、法人代表與巴鐵公司頻繁交錯,辦公地點也都在北京市東城區銀河SOHO內。不少老年人受到業務員一盒雞蛋或一瓶油或一副老花眼鏡的禮品券的誘惑,掏出了自己的養老金。巴鐵不僅僅把私募基金拆分成1萬、3萬售賣,還賣給了不合格投資人。

根據證監會要求,“私募基金應當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單隻私募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累計不得超過200人”。“合格投資者”是指,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要求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

除了巴鐵,如此“吸金”的還有快鹿集團,標榜自己是“互聯網+金融+影視”,將客戶資金用於旗下公司騰挪,甚至在2016年3月發生兌付危機到4月徹底停業的一個半月之間,快鹿旗下理財平臺還吸收了8億投資者資金。

騙局四:貴金屬交易

有些非法平臺上的互聯網貴金屬交易在社交網絡中尤為紅火,交易內容涵蓋外匯、紙黃金、白銀、原油、倫敦金等,不一而足。這類公司可能註冊在海外,但運營在中國境內。這些平臺在投資者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偷偷加了高倍數槓桿,一開始讓投資者略賺一些嚐嚐甜頭,但立刻就會虛假爆倉,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比如“倫敦金”案例:投資者被貼吧裡認識的“薦股師”推薦進入一個“倫敦金”指數交易平臺,“薦股師”讓做多就做多,讓做空就做空,4天之內從10.5萬本金縮水到了2萬元,原來在這個網站上炒金被加了100倍槓桿。

騙局五:各種看不懂的“幣”

近段時間,由於比特幣、區塊鏈在投資界引領風潮,一種新的詐騙方式異軍突起,就是普通投資者看不懂的各種“幣”。

2017年9月湖南涉案16億的“維卡幣”,實質是以投資虛擬貨幣為名,宣傳高額返利,引誘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而騙取財物。除了“維卡幣”,Discovery 摸金派π克拉幣、DGC共享幣、百川幣、麥格幣、恆星幣等虛擬貨幣也被公開曝光。奉勸大家, 對於這些自己不懂的理財產品,千萬不要盲目跟風去買。

最後再送給大家一句忠告:選擇理財途徑的同時要仔細辨別、謹慎決策、冷靜觀察、獨立思考。畢竟本金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這是一條不變的投資鐵律。

可恨的騙子,大家相互轉發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