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抓实“前中后”三环节!盐田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工作

海山街道共有2个工业园区

(沙头角保税区、太平洋工业园区)、

4个工人生活区

(沙头角保税区工人生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纳管生产经营单位333家、“三小”场所1077家,

随着企业返工人数增加,

防控压力也逐渐增大。



海山街道结合辖区实际和企业需求,

提前谋划布局,强化指导检查,提供个性服务,

坚持抓实“前中后”三环节,

确保疫情防控、

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三手抓、三不误”。


抓好事前准备环节

提前谋划开好局


为实现生产、生活两条线疫情防疫工作无缝对接,2月10日前,海山街道提前部署,专门成立了企业复工复产小组,与工业园区物管企业等各方紧密联系,共同谋划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工作;制定了《海山街道企业复工复产防疫指引》,梳理出“企业员工返深隔离流程图”和“企业员工发热处置流程图”,安排街道安全生产执法员和社区安全网格员通过微信群、电话通知、上门服务、语音视频会议、软件自学等方式,指导企业做好内部防控方案;到企业、工业园区和工人生活区张贴发放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海报3000余份,让企业快速把握防疫工作重点。


为确保企业返岗人员排查不漏一人,在督促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围合管理的前提下,结合“i深圳”二维码自主申报系统,地毯式摸排来深员工的出发地、时间、人数、住址等信息,定期监测体温,“一人一册”详细记录,对防疫重点地区返工人员全部实行核酸检测,阴性的隔离14天后才允许上岗。复工复产前,街道对纳管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三小”场所均联系到位,实现了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全覆盖”,截至目前,共排查返深工人14412人,无一例疑似或确诊病例。


抓好事中备案和巡查环节

压实责任抓落实


为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从2月5日开始,街道采取“网上申报为主,线下申请备案为辅”的方式,实现“科学指导,安全申报”。


组织企业在网上一站式完成查询、申报、复工等申报备案程序,提高申报审核工作效率。组织开展了“企业复工复产现场核查技能培训”,全体安全生产执法员下到企业、工业园区,向有关负责人详细解读“四个到位”“八项措施”和复工复产的条件、报告程序、所需提供的资料等。组织各社区,联合区消防大队对辖区“三小”场所进行消防敲门行动,对违规住人、明火煮食等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劝导经营者防疫期间佩戴口罩,两天内共出动382人次,检查已开工“三小”场所285家。消除因防疫隔离措施可能导致的部分“三小”场所违规住人返潮隐患,督促经营业主落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确保生命通道畅通、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监管、电动自行车严禁入楼入户等。现场查封1家阁楼住人门店。加强复工复产核查和监管,安排执法员深入现场,逐家检查已网上申报复工复产企业的疫情防范和安全生产措施,重点查验防护物资储备情况,全部符合标准的企业第一时间复工复产,检查中发现问题的企业,现场发放《新冠肺炎疫情风险防控提醒函告书》,督促立即整改。截至2月27日,辖区内复工复产申报企业610家,已复工企业519家,已营业“三小”场所285家。


抓好事后服务环节

提高复工复产服务便利度


对于已复工复产企业,街道继续加强现场指导,了解企业在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靠前服务、主动服务、精准服务,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针对辖区人员密集型企业员工集中在饭堂就餐、存在病毒传播风险的问题,指导企业采取“设置指引通道,间距排队打饭”的形式,在饭堂地面张贴引导线,安排专人引导,工人排队前后间隔不少于1米,严格督促工人佩戴口罩、取餐前洗手消毒;同时,主动为企业协调桌椅、帐篷等物资,在室外空置篮球场搭建临时饭堂,妥善解决了保税区1300多名员工就餐问题。还统筹党费、财政经费,向坚守抗“疫”一线的企业以及返岗员工多、生产面积大的企业赠送口罩近10000个、消毒湿巾约10000片、洗手液和消毒液约1000瓶,并主动分享各类防护物资采购渠道。


针对疫情期间企业不能集中开展安全培训问题,

利用好“学习强安”数字化平台,

通过“线上教学、网上考试、自学自考、线上审核”

的方式,

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并开展安全知识测试。

截至目前,

已复工企业员工9000多人均已通过测试。



接下来,

盐田区将继续压实企业疫情防控

和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

按照“防控机制到位、员工排查到位、

设施物资到位、内部管理到位”要求,

为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

提供精准高效的指导和服务,

科学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