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八旗”是清朝核心力量,朝廷为何坐视不管其腐朽糜烂令湘军崛起?

历史痴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正视一个事实,那便是清代朝廷没有眼睁睁看着八旗的衰落而置之不理,而湘军的崛起与清后期的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清初朝廷的隔离政策。

八旗是清朝的精锐力量,自努尔哈赤创建八旗以来,八旗成为清统治者建邦立国的基础。清初,汉人军队往往闻八旗铁骑而丧胆。特别是在山海关大战之时,虽然多尔衮有坐收渔利之嫌,但李自成军队听说八旗兵支援吴三桂,纷纷落荒而逃。八旗在清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也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可否认,也为当时的汉人带来了很多的伤痛。

最初,八旗军队进驻中原之后,清廷为了防止旗民之间的混杂居住,实行了旗民隔离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将京城内居住的民人迁往京师周围,而将八旗安置在京城之内,以防止旗民之间往来。而各地的驻防城也是独立存在的,不与民人有所接触,


第二,乾隆皇帝提倡国语骑射。

八旗虽然是政治、经济、军事合一的制度,但是旗人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至于具体的谋生并不精通,特别是入主中原之后,与东北的生活习惯很不一样,所以很快,汉人便进入了旗人的生活圈。最初是小商小贩的买卖,随后是旗民之间的精神文化交流。在与汉人交往的过程中,满人逐渐汉化。这一点在康熙末年雍正初年便有所体现,到了乾隆朝情况更加严重。

当时的满人与汉人一样,精通诗歌文字,喜欢遛鸟听戏,不会说满语了,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不仅如此,连原来的骑射技能也丢了,乾隆皇帝阅兵的时候,发现很多官兵连弓箭都射不了,骑马更是差的要命。乾隆皇帝为此十分恼火,大力提倡八旗官兵的国语(满语)骑射技能,作为考核官兵的重要指标,但凡这两个不过关,不仅丢官弃爵,还会受到严惩。对于一些整日舞文弄墨的满人更是痛恨之极,严重的甚至将他们判了死刑,比如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就因为卷入了文字狱而处死了。

可以说,乾隆皇帝对于满人重拾自己的老本行煞费苦心,但最终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满人的汉化,甚至是腐化已经成了一个趋势,根本无法扭转。更要命的是,满人没有学到汉人的好处,奢侈腐化这些坏习惯倒是学了很多,以至于八旗的势力最终削弱,在具体的战争中不堪一击。

第三,曾国藩所创湘军的崛起。

湘军的崛起是顺应当时镇压太平天国的大势而生的。湘军,顾名思义便是湖南地区的军队,这支军队是由地方团练发展起来的。天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八旗和绿营难以抵挡太平军的进攻,节节败退。当时在老家守丧的曾国藩,便结合当地的势力,发展了一支团练,没想到,这个自创的军队,最后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发展成了清政府不得不依靠的重要军事力量。可以说湘军的出现是八旗军队腐化的产物,也是清后期汉人官僚崛起的重要标志。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汉臣在朝廷中异军突起,虽然他们在朝廷中满人眼中的地位不高,但只要遇有与外国交涉,或者内部起义的情况,李鸿章等汉人官僚都是冲锋在前的,无疑成为清后期朝廷的顶梁柱。

纵观清代八旗的发展可以知道,清廷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对八旗军汉化甚至于腐化的管理,但事实上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根源在于汉化这一必然的趋势所致,这无关乎文化的先进与否,而是农耕文明是汉文化发展的土壤,而旗人的国语骑射在这片农耕土地之上,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罢了,最终只能走向灭亡和腐败。


夕阳下的晚枫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八旗兵的腐朽没落其实是一个必定的结果。

早些年间,为什么八旗兵那么勇猛善战,那是被逼出来的。明朝末期,在关外那种环境下,不拼命就活不下去,那些熬不下去的都死了。一方面要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一方面要与庞大的大明斗争,只能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来使用人力。根据记载,那时候满清的男人满14岁就算成人,打仗的时候就算一丁,要跟着冲锋陷阵。可以说在人力使用上,满清发挥到了极致,效率比明朝高不知道多少倍。

随着一个个战役的取胜,占领了大明的许多土地,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八旗兵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大量的旗奴给他们做工耕种,抢来的财富又能从晋商那里源源不断的获得生活物资。此时他们打仗动力已经不是为了生存,而是变成了生活。每一次进关,都能满载而归,所以这种掠夺式的模式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但是,满清入关之后,情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所有的旗人都成了“爷”。几百万人口的主子,管理着一亿多人口的奴才,好日子就这么突然降临了。既然已经过上舒适的生活了,甚至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期望,那干嘛还要去拼命呢?有事情就让吴三桂们去就是了,八旗兵就在最后负责督战,顺便给自己镀金。在这种大环境下,二十年不到,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就成了一群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废物。

当然,表面上的尚武还是要做的,比如康亲王杰书,经常在府里面跟下人们比划几招,演练一下。而他的祖父代善,与正红旗的白甲兵演练,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老王爷一点都不生气,而是检讨自己的失误,要是在战场上他的头可能就没了。虽然杰书也很努力(至少他自己认为很努力),可从来没见哪个不长眼的奴才敢抡圆了朝铁帽子王脸上招呼的,所以肯定是王爷勇武战胜。


百胜刀王胡逸之


“八旗”是清朝立国的基础与功臣,但是也拖垮了清朝。这是因为入关以后的“八旗”,高人一等,处处被优待。也正是这个原因,从顺治年间开始,“八旗”军民不仅开始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且骑射武功都被荒废,慢慢的“八旗精神”就走向了衰落!

“八旗”作为满清的一种政治、军事组织形态,最初起源于一种牛录狩猎组织,随着牛录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领导集体。而在狩猎时候,为了统一引导队伍就产生了“旗”。

1601年,努尔哈赤把牛录改编,产生了四旗,1615年,在此基础之上又发展了蒙古和其他部落的四旗,最终形成了“八旗”。

努尔哈赤建立的这种“八旗”制度,在战时,强壮的青年全部入伍为兵。在平时就会是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由于他们是游牧民族,天生就有强壮的体魄,能在草原上锻练出勇猛的战斗力,使的这些“八旗”军具有很大的作战优势。

为什么如此有优势的八旗会走向衰落呢?

1、在清军入关之初,八旗“旗人”与没有旗籍的人享受不平等的待遇;

2、清朝入驻中原以后,发生过至少三次的圈地暴行,使得大批的良田无偿圈给旗人;

3、满清对旗人免税赋,免徭役!

满清八旗从连年的战争中获得了不少军功,在入关后,很多人被赐爵封官,同时在战争当中获得了不少人口土地,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尤其是清朝所封的爵位与官职,很多都是世袭罔替,这就导致这些人的后辈即便不建立寸功,也能获得荣华富贵。

因此,许多的“八旗”子弟就通过这样不劳而获,慢慢的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

这种特权阶层一方面不用交纳赋税、服役徭役,另一方面,这些特权阶层可以不断的压迫剥削黎民大众去贪图享乐。因为,骄奢淫逸已经成为“八旗”子弟的常态。

康乾盛世虽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在这个背后,八旗官兵们却在追求享受,怠慢训练,战斗力慢慢下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天不如一天。其实,这种衰退就能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战争当中体现出来。

按照清朝的部署,“八旗”军队的职责,应该是作为清朝主力部队去参与平定三藩的战争。但是康熙平定三藩所用的军队早已经被绿营兵所取代。

而所谓的绿营,是以汉人为主的军队组织,可见这个时候满清的“八旗”已经不能正常地发挥主力部队的优势,“八旗”的衰退迹象也是可见一斑。

满清的“八旗”就像宠儿一样,被捧在手中,受到特殊的保护

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在多尔衮的拥戴之下,入住紫禁城,满清从此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由于大清朝的统治阶层属于满清贵族,所以对待汉人以及其他民族都是实行民族歧视。比如,满清入关后强制汉族进行“剃发易服”,大喊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满清入关之后,在“八旗”军事力量的安排上,也间接造成了“八旗”走向衰落。这是因为,满清“八旗”作为清朝的主力部队,却被用在守备京师,以及以防守为主的军事作用上。

我这里并不是说守备京师不重要,历朝历代都会把精锐部队用在守备京师上,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清朝的“八旗军”很特殊,与其他历朝历代的兵都不太一样,上文我已经说到了清朝的八旗军是“民与兵”相结合的一种兵制。

这种军制一旦军队脱离了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很容易造成军队贪图享受而战斗力下降,最终走向衰落,其实这一点与安史之乱爆发之初的唐朝军制有些类似!

因此,“八旗”在参与一些重要战争中,如平定大小和卓之战上,尽管参战的“八旗”是一些号称精锐的部队,但是他们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战斗力早就不如当初的勇猛了。

特别是满清的”八旗”发展成为24旗之后,大量的绿营兵和湘军、淮军的建立,使“八旗”军队能施展的余地越来越小,并且那个时候的“八旗”军也早就没有了当初的战斗力,“八旗”的腐朽没落也越来越明显了。曾经处处受人尊敬,处处享受特权的“八旗”,到了清末却成为国家的负担社会的毒瘤。

由此可见,“八旗”的衰落与满清给“八旗”提供的特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满清能在入关之后,就针对“八旗”建立一种长期而有效的制约机制,并且把“八旗”的优良传统很好的发扬下去,真正的实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那么,清朝的“八旗”也不至于走向衰落,也不会在面对太平天国起义以及义和团运动上,都面临无兵可用的困境!


秋原历史


满洲八旗是清王朝立国的根本,想当年野猪皮努尔哈赤用八旗制度将整个女真部族重新进行编制,形成了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体系。

在满洲立国之初,八旗兵可谓出尽风头,在几次关键战斗中,八旗兵势不可挡,勇猛异常,打的明军落花流水,就连李自成等农民军,在遇到八旗兵的时候,也不是八旗的对手,可以说为满清帝国的建立与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随着大清帝国入主中原之后,这些凶猛异常的马上悍将,迅速堕落退化,到了后来别说骑马打仗,就连拉开弓箭都成了问题。

这些八旗子弟刀枪剑戟样样不精通,吃喝嫖赌确实门清。所以当洋鬼子打进中国的时候,这些老爷兵们早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就连镇压武器装备远不如自己的太平天国起义军,都已经力不从心。

作为满清帝国立国根本的八旗兵是如何从狼变成了羊的呢?

其实八旗制度是一个军事制度,八旗子弟的主要功能就是当兵打仗,至于农业生产,那就不是他们操心的事了。

清帝国建立初期,由于要争夺地盘,与明军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残部作战。在那些年头里,战争是主旋律,在这场关乎到自己民族前途的战争中,八旗子弟个个奋勇争先,每一家都有亲属在军中服役。

为国效力自然国家不会让这些热血男儿既流血又流泪,满清政府对待八旗子弟,可以说是非常的优厚,这些八旗子弟都是领着国家工资的。

可是敌人总有一天会被消灭干净,战争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随着清朝政府平定天下后,逐渐没有仗可打,可是这些八旗军户仍然因为父死子继等原因,依旧占着一个军队的编制,得以继续吃皇粮。

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变得和中国男足一样,上班打个卡,训练不出汗。由于满清政府的优待,这些八旗子弟和足球运动员一样有着不菲的收入,有钱之后这些曾经的马上健儿迅速堕落,这些人天天遛狗逗鸟,沉迷于勾栏瓦肆,整个八旗军队迅速失去了战斗力。

其实对于这一点,清朝皇帝也是很清楚的,他们也曾经想过重振八旗雄风。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人的心早就野了,朽木已经不可雕也。所以在康熙平定吴三桂时,皇帝已经接受了八旗子弟不能一战的事实,康熙皇帝也无能为力。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八旗子弟更是已经成为了北京城最大的纨绔集团,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唯独打仗不行。作为满清政府的亲生儿子,八旗兵战斗力如此低下,可是当时平定太平天国的作战任务又是那么的紧迫,清政府只能同意汉族地主组织民壮,与起义军周旋,从而使得湘军淮军崛起。

当然不是所有的八旗兵都如此不堪,在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八旗还是打出了先辈们的血性,只可惜已经不是骑兵纵横的年代了。


历史评说


我是向日葵,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不是坐视不管,是没有办法管,从嘉庆皇帝开始,这支八旗军,已经腐败到底,烂到家了,而到了慈禧太后掌权的时候,满洲八旗军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太过强势,单靠满人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太平军,因此才会扶持曾国藩组织湘军,达到以汉治汉的目的。

下面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满洲八旗军

第一,从嘉庆皇帝开始,满洲八旗军就失去了即战力。

其一,嘉庆皇帝因为抄了重臣和珅的家,得了一比巨款,就仗这这比钱,过起了养尊处优的日子,大臣将领们一看到皇帝要开始过起了“腐败”的生活,也跟着效仿,这一整效仿,底下的小官,兵士都照猫画虎的跟着上头学,至此,使的全国上下都以腐败为荣。

其二,官员贪污腐败,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最终使的官逼民反,白莲教,天地会的起义同时爆发,打了清廷政府一个措手不及,清政府连忙调兵镇压,但是清政府的军队,包括满洲兵团,蒙古兵团,以及汉人的绿营,都已经腐烂不堪,将领和官员都把兵士的俸禄都贪了个精光,没有钱拿什么打仗,因此士兵们失去了战斗的欲望,没有了往日满洲八旗军的威风。

《清史稿·本纪十六·仁宗本纪》:二月己亥,湖北当阳教匪起,戕官

所以说,嘉庆皇帝的时候,政治腐烂已深,官员们和将领们都忙着捞钱,下面的士兵又被克扣军饷,因此士气低下,失去了往日八旗军的战斗欲望。

迂腐的嘉庆皇帝(上图)和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满洲八旗兵(下图)

第二,到了慈禧掌权的时代,满洲八旗军腐败更加厉害,在加上没有好的优秀将领指挥,已经基本失去了战斗力。

其一,到了慈禧的专政的时期,八旗军士兵抽大烟,逛窑子,从上到下,全是享乐主义。兵士将领也不操练,只想着升高发财,以致于在前期面对太平军的时候,清军屡战屡败,士气前所未有的低迷。


其二,清军将领到了这个时代,没有良将,尽是些乌合之众,而满人的将领基本都是上代有功勋,世袭下来的官位,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死了一批满人将领。

其三,没有斗志,没有好的将领指挥,现今的满洲八旗军就是纸老虎,没有牙的老虎,成了摆设。

所以说,慈禧时期腐败的加重,满洲八旗军也跟之腐败加重,在加上没有好的将领指挥,使的满洲八旗军就是一盘散沙,毫无战斗欲望。

满洲八旗军士兵左手妓女,右手大烟,丧失战斗欲望

第三,慈禧太后以汉治汉,用汉人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

其一,慈禧太后一看满人靠不住了,满洲八旗兵也靠不住了,就想提拨汉臣,玩了一招,以汉之汉的计谋,让曾国藩组织团练,组建了湘军,正式开始以汉人为主将,汉兵为主力军,对太平军作战。

《清史稿》:三年,粤寇破江宁,据为伪都,分党北犯河南、直隶,天下骚动,而国藩已前奉旨办团练于长沙。初,国藩欲疏请终制,

其二,慈禧太后并没有让湘军崛起,在曾国藩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慈禧太后果断扶持李鸿章和左宗棠着两个汉人,让他们也组建团练,组建军队,一个是淮军,一个是楚军,一来继续打太平军,二来节制曾国藩的湘军,这完全就是以汉治汉,再以汉之汉,使的慈禧太后稳坐钓鱼台。

其次,汉人作为中国第一大民族,慈禧有意识让汉族人进行人员消耗,也方便于清朝管理,这样子的话,清政府和满人就从太平军的视角中跳出,坐山观虎斗。

慈禧太后的以汉制汉,一箭三雕,一来平定太平军,二来几方汉军相互制约,避免了一家独大,三来就是消耗了汉族的人口基数,便于清廷管理。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位汉人入主满清权利中枢,各自成为有兵权的权臣。

第四,湘军的崛起离不开曾国藩的努力自荐。

其一,曾国藩仕途坎坷,前后被罢官几次,内心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因为曾国藩是个胸怀大志之人,有建功立业的憧憬,他加上曾国藩是个典型的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他对清朝极为忠诚的,因此,他才能回到湖南老家,自己出钱出力的找寻兵员,购买兵器,组建了湘军。

其二,曾国藩多次想清廷政府和慈禧太后表忠心,说自己是清廷的位道士,使的慈禧太后敢于把权利下放给了曾国藩,使的湘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所以说,湘军的崛起也离开曾国藩的自荐与努力。

曾国藩在家里组建的湘军

综上所述,清廷因为满洲八旗军因为腐败不堪,丧失了战斗力,在对太平军的问题上,通过以汉之汉,用曾国藩的湘军来对付太平军。来实现国家军政的平衡。


向日葵爱历史


对一个旧机构改革的难度,远比重新建一个的难度高的多。

八旗虽然是清朝建国的基础,但是,到清末时期,已经从上到下,腐败到骨子里面了。从看门大爷到八旗都统,每个人都知道八旗的风气不行了。可是,都没办法。旗人都是沾亲带故的,别看某些人官职不高,可是他们大都和皇家有关系。你敢说?你敢管?你这还没说两句,马上就去找老王爷哭诉去了。

此时,任何给八旗续命的改革,都只是为了满清的脸面罢了。那群老爷兵,谁也惹不起,谁也指挥不动!惹急了,他们敢去乾清门外哭鼻子。

慈禧对八旗改革也下过血本,她找了一批看着顺眼的八旗子弟上军校,请的是德国教官,下决心要给旗人们树个榜样。为了激发他们积极性,参军的这些人每个月都拿这高工资:二十两银子一个月!要知道,那时候的湘军和淮军的大头兵,一个月才四五两银子。

清廷对这些富贵兵很满意,觉得有点模样了,就让这些人去跟新军一起参加演习。结果,当他们走到安徽滁州时,“听说”安庆发生了起义,扭头就跑了。。。。气的庆王奕劻都骂街了。。。

再看普通的旗兵部队,平日里连操练都不来。每天在军营里,就是抽大烟、赌博。军营里甚至还出了“代操练”的职业。骑兵不会骑马,怕烟瘾犯了掉下来;步兵不敢放枪,枪械不维护,怕炸膛。稍微运动下,就要赶紧掏出烟杆子,吸两口“福寿膏”。

例如: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负责城门督战的侍卫亲军伊尔布根就是抽“福寿膏”提气的。侍卫亲军都这么烂了,更别说下面的旗兵。

旗人就是这么不争气,这还怎么弄?!要想不亡国,只能靠地方练兵了。所以,地方团练都起来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说到“八旗”与湘军,我们就要回到那段风起云涌、跌宕起伏又充满争议的晚清了。晚清是大清统治的晚期,一般从1840年算起,而这离满清入关的1644年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多年,当时的“八旗”的万人铁骑、气吞万里如虎,可谁也没想到,战斗力跟岁月相比简直不堪一击。鸦片战争爆发后,“八旗”的腐朽糜烂便彻底被揭露了出来。努尔哈赤引以为傲的八旗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华丽转身”,到了变成了实打实的“弱旅”了。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你“八旗”衰弱了,我“湘军”便顺势崛起。


那就如题主所言,“八旗”是清朝核心力量,朝廷为何坐视不管其腐朽糜烂令湘军崛起?其实不是朝廷坐视不管,而是“八旗”已经烂到家了,清廷不得不放任湘军、淮军的崛起,不然谁来给他们打仗呢?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

(湘军克复金陵图)


一、何为“八旗”

八旗制度

“八旗”一般是八旗制度的简称,它包括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以及户口编制制度。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起兵,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式统一女真各个部落,在长达36年的征战中,随着人口和土地的增多,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与统治,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九年开创了黄、白、红、蓝四旗,旗都是纯色,被称作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但是随着满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旗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在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制度基础上,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其中正黄、正白、镶黄三旗是上三旗,由皇帝控制;正红、正蓝、镶红、镶蓝、镶白五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控制。八旗建立之初,其主要功能主要体现在行政和生产上,而在军事上的职能还不明显。

八旗兵


清朝统一后,清太宗皇太极为了加强对旗人、蒙古人、汉人的统治,大大扩大了八旗的军事实力,增强了八旗的军事职能。之后,又成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又分为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军营等营伍,设司禁卫、云梯、布阵等军职。除此之外,还有火器营、神机营和虎枪营等特殊营伍。八旗兵的平时训练主要有摔跤、射箭以及刺虎等,尤其重视实战的本领。八旗兵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但是在清朝中后期,天下承平日久,八旗兵也逐渐走向了腐化。

(八旗小卒)


二、“八旗”的腐化

制度的废弛

清朝统治稳固后,八旗的训练制度形同虚设。以骑射著称的八旗军兵们整天吃喝玩乐,平时极少训练,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也早已不再能骑善射。据清道光九年进士张集馨的记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兵士一幅坦然之色……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咧嘴腿骨折”——《道咸宦海见闻录》

到了晚清,这种享乐的风气更是深入八旗的骨髓,甚至他们很多人还吸食鸦片。所以在面对外来列强几千人的入侵之时,林则徐无奈的说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八旗兵的训练制度贪污腐化、徇私舞弊,造成了八旗兵战斗力急剧下降。

享乐的作风

八旗中赌博恶风与看戏风气也很流行。比如步军统领耆英就公然支持赌博,有的甚至把赌局开到了营内。还有的赌输了还压上自己的小妾,又输后竟然带兵与对方决斗。而赌博又引起了娼业的兴起,军官们赌博常有妓女陪伴。另外,八旗中看戏的风气也十分昌盛,军中一旦宴请就会请戏班子唱戏,就连道光皇帝都感到很奇怪,曾说:“何故军中票友者如此众多?”现在读来,真是十分可笑!

(八旗子弟)


三、湘军的崛起

湘军又称湘勇,是对晚清时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八旗与绿营根本抵御不住,这个时候咸丰帝下令地方官员各自训练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候发展起来的。湘军之所以能崛起,除了曾国藩超强的领导力,还有他们强大的凝聚力、合理的制度等等。以下具体分析。

凝聚力:一样的信念

太平军的主要旗号是宣扬天主教,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曾国藩打出 “卫道”的旗号来招募士兵。这样的价值观念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许多人参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军热情和作战积极性。“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火同望,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为相救 ”。湘军“卫道”的信念使得这支队伍充满着凝聚力

规范化:合理的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世兵制,老子死了儿子上。这种制度的缺陷就是“将不识兵,兵不认将”,所以一开战,将不能令兵,兵只想自保。而湘军则施行招募制,将帅与营官、营官与自己士兵都是层层相依,相互认识的。这样的上级招下级方式,不仅让下级对上级会抱有感激,而且在战场上也会拼死相护。

激励性:共同的利益

湘军不仅用一样的信念加强凝聚力,而且还用实际的利益来激励。比如一个普通湘军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 4.2 两白银,比当时正规军士兵军饷的 4 倍还多。这样的“工资”对于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晚清老百姓来说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报名参加湘军人在当时不计其数。

(湘军)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在清朝建立前期和中期,八旗确实骁勇善战、战绩辉煌。但是清中后期天下太平、社会逐稳定,八旗也逐渐走向腐化。而这时候,清廷的统治者也不得不依靠汉人了。

所以日后崛起的湘军,无论从凝聚力、规范化都是八旗所不能比的,所以湘军能所战披靡,十战九胜。试问这样的队伍,清廷能去打压吗?打压了他们,谁能去打太平军,谁去保卫他们“旗人”的天下?八旗的腐朽与糜烂已经无可救药了,清廷的统治者也不是傻子,他们明白,在火烧眉毛的时刻,只能任用之前不信任、不断打压的汉人。


予知君


事实上,即便到晚清末期。清政府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这个已“病入膏肓”的“八旗”子弟们进行“医治”。


1862年,由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挑选了五百名八旗兵。采用英国先进的武器设备,并引入英国人训练方法。要知道,以前清军官兵只觉得西方“船坚炮利”,却不认可西方人的练兵方式。


于是从这最初的五百旗兵,发展到神机营的3000士兵。在1865年,慈禧让醇亲王奕譞担任神机营的总指挥。并让打算让其继续扩大规模,将三千扩编为3万人。除人员增多以外,在醇亲王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在1870年,就走向末路。老佛爷最后只能让李鸿章旗下的2.5万淮军来守卫京师。

醇亲王奕譞一身最大的特定就是平庸老实,拒绝同意让3万神机营士兵全部学习西方练兵方式,认为那有违“祖宗之法”,有悖“骑射”之本。在他掌管下的神机营,也只有500人能够熟练操作西方枪械。


本对训练八旗兵,有兴趣的英法帝国主义,看到神机营这副德性,纷纷将他们派来的欧洲教官撤回本国。这项计划开始于1863年,到1866年就结束,实际只坚持3年。

最后清廷见八旗兵实在无可救药,又开始去折腾绿营。至于练兵效果如何,1894年的甲午中日之战,就知道谁输相最难看。


本草百晓生


清朝末年统治腐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八旗军队屡屡战败。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更是加大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搜刮,使得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面对两广地区因自然灾害而陷于饥饿和死亡边缘的广大人民群众时清政府却毫无作为,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最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并以燎原之势席卷大半个中国。

面对来势汹汹规模浩大的起义,此时清政府能用的军队只有不久前被西方列强打败的八旗军队。八旗军源于满族悠久的狩猎组织是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清统治者向来十分重视,特别是对满洲八旗更是给予优厚待遇,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而且还免除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但也正是这种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寄生性,使得旗人后代荒废骑射,军队军纪涣散战斗力下降。加之在对西方列强的战斗中屡屡战败,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太平天国起义八旗军队也是一败再败,如此囧势清廷也不指望凭借八旗军能够消灭太平天国了。

于是清政府不得不要求各地组建乡勇团练来抵抗太平天国的起义,其中以曾国藩组建的乡勇发展最为迅速,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而以八旗军为基础的清王朝绿营军在1860年4月被太平军攻破几乎全军覆灭,基本上退出太平天国战场。

湘军于是成为对抗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和太平天国对抗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消灭了起义军。清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而八旗军是为满族政权建立的核心军事力量。虽然后来也增加了蒙古八旗、汉族八旗,但在清政府统治者眼里由满族人组成的满族八旗才是清政府放心的力量依靠。但此时由汉族人组建并统领的湘军战斗了远远超过了八旗军,满清政府虽然对汉族人组织领导的武装不信任,但却不得不倚重于湘军。

在对待由汉人领导的湘军时,满清统治者还是采取了一定的分化打压措施的。比如:1861年后,清廷在湘军中任命的与曾国藩地位相近者多达20余人,这当是清王朝对湘军的分化手段。再如1864年七月初四,距攻破天京仅17日,曾国藩就做出了裁撤几十万湘军的决定,这定然是为解除清王朝对他的猜忌。


博史鉴行


八旗军力的衰退是徐徐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当满清政府发现八旗兵的战斗力下滑时,早已经无力回天。

女真人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农业发展滞后,生活物质的获取以游牧渔猎为主。

恶劣的自然环境养成了女真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也给了他们剽悍骁勇的战斗力。民间曾流传着:金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战的说法。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女真人战斗力是如何的强大。

1601年,努尔哈赤改编女真军队,建立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而后,随着实力的不断扩充,于1615年再建四旗。八旗局面初成,时值大明崇祯年间。

在清军入关以前,和明军多有接触。在明军面前,除面对袁崇焕的时候失败过几次,其余时间,大明军队面对如狼似虎的八旗兵完全不堪一击。

八旗军为何会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除了自然环境造就的秉性之外,努尔哈赤的严格治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早期八旗军独特的训练方式,才是八旗军战力彪悍的秘密武器。为了锻炼军队的勇敢精神,努尔哈赤发明了严苛的水练和火练的方法。经过“水深火热”的训练,八旗兵无不以一当十。

然而,随着清军入关后,满人也大都随之南下。八旗军的生活环境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一,满清政府曾经在京畿地区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行为。而圈地的初衷,便是将这些土地分封给入关的八旗兵丁。

于是,这些人丢掉了传统的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地主。而那些原本的土地主人,则成为他们的家奴。

后来,满清政皇族为了笼络族人,又多次拿出国家财政对八旗兵进行补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正所谓“温柔乡英雄冢”,这一举动提升了八旗兵的待遇,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同样也让他们养成了不事生产,好逸恶劳,追求奢靡生活的恶习。

其二,为了减少本就数量不多的八旗兵的伤亡,清廷设立了由汉人组建的绿营军。

每当面对战斗,绿营总是冲在八旗军的前面。如此这般,让这些八旗兵产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而实战经验的减少,战斗力自然会逐渐下降。而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也使得八旗兵军纪废驰,目无法纪。

其三,雍正后期,随着旗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八旗兵也越来越臃肿。

很多旗人想要步入政途,却又不愿意如汉人般埋头苦读,于是就通过参军的方式来积攒资历,从而获得走向官场的入场券。

另外,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大清不允许旗人从事生产,财政的压力越来越重。对此,清廷的应对方式是减少八旗军的训练以及武备的配置,进一步削弱了八旗军的战斗力。

虽然清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八旗军队的问题早已病入膏肓。几次不痛不痒的改革完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不了了之。以至于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军早已不堪一用。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只得允许官员自行训练地方团练。湘军、淮军便在此时顺势崛起,成为了晚清政府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