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五代十国中,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什么会失败?

宁婕


一.不善用人

李存瑁虽然在军事上是极为英明的统帅,但是却绝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君主。他虽然有志于继承唐朝的传统,但是却没有学到唐朝明君的用人观,自古以来,只有用才来考量任用人才国家才能兴盛。但是李存瑁却把北魏那一套依靠门第选取士人的手段用来选取人才。但是北魏用门第选取大臣的结果就是政治腐败,最后五胡乱华。可是李存瑁的实际宰相枢密使郭崇韬竟然自己先认了郭子仪为祖先,然后全部使用门第录取人才,这就导致了大量伪装门第却没有任何才能的人得到了重用。整个朝政陷入混乱,比起北魏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李存瑁集团政治低能的体现。

二.放任宦官乱政

李存瑁在统帅军队的时候,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但是当变成君王的之后,仍然出奇的喜爱重用宦官。李存瑁身边的人几乎都是宦官出身。不具备知识和才能,更不能辅佐李存瑁统治天下。李存瑁以中门使李绍宏(宦官)提举军府事, 取代原来委任的将领李嗣昭。卢龙为北边大镇。把功成换掉,换为宦官。这是非常可怕的行为,因为宦官没有才学,不具备带动军队和治理地方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迅速的叛变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在灭掉了几个敌国之后,李存瑁大量任用宦官做监军。本来就有500人的宦官队伍被很快增加到了一千人以上。而功成元勋却都开始离心离德。就连最大的功臣郭崇韬最后都拿这些宦官没有办法。可见这些宦官乱政的情况有多么严重。

三. 不收人心

李存瑁允许他的妻子干预政治,而他的妻子虽然已经很富有了。却像个商人一样四处经商,连蔬菜都要售卖,丝毫没把天下当成是自己的。同光四年(926年),国内饥荒,国家府库没有余财,李存瑁夫妻的府库却存有百万钱财。但是他的妻子却丝毫不愿意援助灾民,京城洛阳大量人饿死,军士已经到了贩卖妻子的程度了。可是身为君主的李存瑁却仍然不愿意援救分毫。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存瑁集团虽然得了万贯家财。却可以说彻底失了民心。这可以说是最后后唐突然爆发叛乱的重要原因。

二. 宠幸伶人

庄宗非常奇怪的一个癖好就是宠幸伶人,伶人本来是古代演奏音乐的人,到后来又增添了大量的演员,军事统帅出身的人并不喜欢那些将领和功臣。但是那些伶人出身贫寒,不学无术,对庄宗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威胁。再加上比较会装可怜,因此容易得到军旅出身的庄宗的怜爱。有一次,李存瑁要求任命伶人陈俊和邻人储德源作为地方的刺史。大臣当然不愿意,就一直拖着。李存瑁竟然敢私自下密书叫大臣“当曲意奉承之”。强令让伶人担任地方主官。这些伶人从小不学无术,只知道嘻戏玩闹。地方的百姓就算全部饿死他们也不会多管一下。这就导致了后唐庄宗李存瑁在内整日被围在伶人之间,在外又成了无数伶人为非作歹的后台。整个国家从高级官吏,到底层百姓。都开始畏惧伶人的势力。就连庄宗最后都死于伶人之手。

后唐庄宗在灭掉了很多国家之后,忘记了昔日在军营中的痛苦生活,从而完全的开始了自己的享乐生活。在击败契丹,灭掉后梁王朝,又平定前蜀之后。南方的各个国家都非常的惊惧,此时庄宗如果能一如从前,趁着军威。便可一统天下。虽然庄宗李存瑁并不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但是如果任人唯才,不宠爱宦官伶人。还是可以当好一个治世之君的。

可是称帝四年后,一个流氓无赖赌输了钱就趁机发动叛乱,乱者四起。前去平乱的将军被亲兵挟持着叛乱。远征外国的将领被叛乱的士兵杀死。庄宗自己身边最宠爱的伶人也开始叛变,大臣将领纷纷叛逃。最后自己被伶人用射死。这样的结局不悲哀么?可是这又何尝不是自己种下的苦果呢?《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曾经这样评价李存瑁“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兼而有之,不亡何待?”李存瑁打下江山,灭亡江山都是自己所为,怨不得任何人。


舞动的心动


前言: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身经百战,败契丹,灭燕国,讨平朱梁,报父亲三箭之仇,统一北方,可是三年不到就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受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影响,觉得李存勖宠信戏子,贪图享乐,荒怠正事,导致失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李存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骄兵悍将以下克上的恶习。


一,李存勖失败的直接原因:魏州兵变

同光元年十月,李存勖灭后梁,统一北方,然而到同光四年二月,魏州兵变,然后派去平叛的李嗣源又兵变,然后李存勖不得己率领剩余的部队亲自平叛,最后部队里郭从谦又兵变,最后死于乱箭之中。

实际上,魏州兵变并不是偶然的,唐末以来的兵变,多如牛毛。藩镇的节度使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而藩镇节度使手下的将领又不把节度使放在眼里,乃至于藩镇的士兵们也不把长官放在眼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节度使们收养很多的义子,作为他们的手下大将,可是义子也罢,亲父子也罢,或者亲戚也罢,都是利益关系,互相杀来杀去,比如晋王李克用,手下有十三太保,其中12个是他的义子,但是其中最猛的李存孝最后与李克用反目,被五分分尸,另一个康君立被李克用毒死,还有忧惧而死的,最比如燕国,刘仁恭与刘守光亲父子,但是刘守光却囚禁了其父亲,杀了他的兄弟刘守文,甚至后梁朱温也是死在他儿子朱友珪手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如果以为这些藩镇的大小将领们互相夺权,上下相克很惨烈,那么更牛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就是牙兵叛乱。所谓牙兵,就是节度使的府衙的卫队,这是他们的最精锐的部队,本来是保卫他们的人,但是这些人却成了要挟节度使的人。唐末五代时期,藩镇的牙兵叛乱经常发生。比如魏博镇,牙兵们换了几代节度使。当时人称“长安的天子,魏博的牙兵”。牙兵们稍不如意,就聚众闹事,废立主帅,有同儿戏。很多的节度使就是由牙军所废立的。


魏州兵变,就是由于士兵们对于换防不满,聚众闹事,而且挟持长官,先是杀了不愿意反叛的魏博指挥使杨仁晟,而后立一个小校做首领,小校不答应,就又杀了这个小校,最后拿着两个人头叫另一个裨将赵在礼做首领,如果赵在礼不肯出面,就也一样杀,赵在礼不得已,只好同意反叛。这就是这些人的作风。唐末藩镇的主帅,很多落到被士兵挟持的结局。骄兵难制。

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叛李存勖取得皇位的李嗣源,本人也落到了同样的下场。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



二,李存勖失败的重要原因:统治基础不牢因,手下是一个藩镇集合体

李存勖能做皇帝,是由手下十个藩镇的劝进:

河中节度使朱友谦、

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

横海军节度使李存审、

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

安国军节度使李嗣源、

镇州兵马留后张文礼、

领天平军节度使阎宝,

大同军节度使李存璋、

振武军节度使李存进、

匡国军节度使朱令德,

这里面每一个藩镇,都是一个独立本国,李存勖只是他们的共主。事实上,当这些人劝进的时候,他的老臣张承业就表示反对,认为操之过急。其实就是建议采取后来明朝朱元璋一样的“缓称王”策略,但是李存勖没有接受。实质上,李存勖称帝的时机根本不成熟,所以他得到的快,失去的也快,因为他没有坚固的统治基础。


三,李存勖失败的个人原因

李存勖是一个武将,可以说,打仗他没得说,他也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叛军的乱箭中,他根本还没来得及整军作战,或者说,他手上已经没有军了。由于李存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经常打胜仗,实际上他看不到身边的危险。当李存勖灭亡后梁以后,南方的小政权都很震动,纷纷来朝贡。其中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参拜他后,回来后认为李存勖会亡。他的话是“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声色,何能久长!吾无忧矣。”这就是李存勖缺乏政治头脑,只会打仗,还以为天下是靠自己一个人打下来的,不会笼络人心。

当魏州兵变的时候,李存勖派李嗣源去平叛,结果李嗣源却在手下的撺掇下趁机加入了叛军,从河北杀向洛阳,李存勖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还没到前线,就死在身边的人箭下了。


有人会说李存勖个人品性上的原因导致他的失败,比如宠信戏子,任用太监,皇后刘氏无德,等等,其实这些固然是原因,然而李存勖才统一北方三年不到,无论如何不至于这么快灭亡。任何一个正常朝代的君主,都不会因为这些原因两三年就灭亡。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北宋的何去非写过一本《何博士备论》,其中有一篇《五代论》,其中有一段话如下:

“夫以功就天下者,常有强臣;以力致天下者,常有骄兵。臣非故强也,恃勋赏之积而卒至于强;兵非故骄也,恃战役之勤而卒至于骄。方其图天下之即集也,日责功于将,而责战于士。责功之亟,则凡所以酬将者未尝恤,其或至于强;责战之切,则凡所以抚士者未尝病,其或至于骄。是以天下略定,强臣倚骄兵而睥睨,骄兵挟强臣而冀望。一旦相与起而迫之,反视其身,彷徨孤立,而大事且去。则虽有平日壮决之气,持是而安归哉?此唐之庄宗、末帝所以失天下者,由此故也。嗟乎!图天下于亟集,而不计其既集之利害者,终亦亟亡而已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靠战功来平定天下的人,常常有强臣,靠力量取天下的人,常常有骄兵。并不是臣下一开始就强,而是因为靠功劳赏赐,积累成了强;兵也不是一开始就骄,而是靠百战之余变得骄。当这些帝王希望平定天下的时候,整天责功于手下的将领,责战于手下的士兵,导致过度的讨好,酬答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使其变得骄悍。等到天下大体平定的时候,强臣倚仗骄兵而嚣张跋扈,骄兵挟持强臣图非分之想。一旦这些人造反,皇帝看看自己,彷徨孤立,大事去矣。虽然平时很牛逼,可是又能如何呢?这就是后唐庄宗和末帝失天下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贪图早定天下,而不计利害,导致灭亡也快。

所以他的结论是:儿女悲涕,垂颐拱手,以需死期,无复平日万分之一者,何也?有强臣骄兵以制其命。唯至乎此,始悟其身之孤弱,无以自救之也。


这才是李存勖失败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他,取代他的李嗣源也是一样。


再思楼纪


随着大唐盛世的落幕,中国处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时期,朝代迭起,国家林立,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年一926年)山西应县人,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之子于天佑五年(908年)继承父亲王位。经过十几年的南征北战,逐步使晋国强大起来,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掉了后唐当时最大的敌人后粱,定都于洛阳。

登位后的李存勖渐浙变的昏昧起来,认为天下是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就应尽情享受。于是整曰里沉缅于声色犬马中,变得骄奢淫逸起来。

在随后他杀戮功臣,横征暴敛,纵容宦官,伶人,皇后干政。人民生活困苦,怨声载道,士卒离心,文武百官贪污行贿成风,国力曰下。

唐庄宗上台后的腐败昏庸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引发了军队的叛乱。

同光四年三月,李嗣源引魏州兵夺取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四月,

唐庄宗在“兴教门之变”中被乱兵杀死。

后唐庄宗在位仅仅三年之短,综观一生,他上马能打下天下,而下马不能治理天下,把几代人辛苦挣来的基业付之东流,执政期间,不顾人民生活困苦,只管自己尽情享乐,对军队赏罚不明,对官员是非不分,任纵小人乱政是其迅速亡国的重要原因。


文史君轶


李存勖xù失败的原因是不懂的治理天下,原因如下:

李存勗(勖同勗,下文笔者多用勗)称帝即位之前,和后梁血战十余年,大小百余战,作战英勇异常。但打了天下,却不懂得治天下,宠幸伶人,重用宦官,又吝于银钱,不抚恤士卒,三年后因兵变被杀,失败之速,亦是罕见。

北宋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便是讨论李存勗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史实,叹惜李存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复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规律。

《旧五代史》则称赞李存勗是“中兴之主”,是唐朝的合法继承者,但语锋一转,随即批评他“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伶人乱政、靳吝货财、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 。

朱温评价李存勗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生儿子就要生像李存勖这样的,李克用的大业不会灭亡了!至于说我的儿子,猪狗之辈而已!)

附注:

伶人,或称优伶,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突出的演艺人员。古汉语里优和伶都是演员的意思。现在伶人或伶多指戏曲演员,有时中文里也会把外国传统戏剧演员称为“伶”,如日本能剧、歌舞伎演员,以及西方歌剧演员等。“优”很少在现代汉语中指演员,但日语到现在还是把演员称为“优”,如俳优(演员,中文“俳优”本意为滑稽演员)、男优(男演员)、女优(女演员)、声优(配音员)等。

李存勗画像

李存勗简介

唐庄宗李存勗xù(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姓朱邪,因其父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受唐懿宗赐以李姓,而改姓李,讳存勗,唐光启元年正月(885年12月)生于山西应县,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小名“亚子”,艺名“李天下”,以勇猛闻名。

923年5月13日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因义兄李嗣源被军士拥戴造反,挥军直取洛阳。宫中指挥使郭从谦为报仇,趁机发动兵变——兴教门之变,将存勗杀害。

父李克用像,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少年时代

李存勗是李克用与贞简皇后曹氏的长子。他自幼擅长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朝朝廷报功,得到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

李存勗成年后状貌雄伟瑰丽,得习《春秋》,豁达而且通大义,并勇敢善战,熟知战略要术。他又喜爱音乐、歌舞、俳优之戏,旁人多有异谈。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东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温牵制围困,兵力不足,地盘狭小,非常悲观。李存勗劝说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灭四邻,想篡夺帝位,这是自取灭亡。我们千万不可灰心丧气,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李克用听后大为高兴,重新振作起来,与朱全忠对抗。


即位晋王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勗于同月袭晋王位。但是当时的兵马大权归于其叔父李克宁,军民之事皆由李克宁决定,权柄既重,令众人皆攀附李克宁。当办完丧事后,李存勗与张承业、李存璋设计,要除去势力庞大的叔父李克宁。同年二月二十日,当诸将于府第时,乃伏兵于府中,置酒大会,李克宁既至,于席间擒下李存颢、李克宁二人,李存勗哭着责备李克宁:“侄儿一开始就打算把军队、政权都让给叔父,叔父不愿意背弃我父亲的遗命,怎么现在又把我跟我母亲丢给豺狼虎豹?叔父怎么忍心?”李克宁泣对:“这是谗言啊,我还能说什么?”当日,李克宁与李存颢俱伏法。

其后,李存勗认为潞州(今山西上党)是河东屏障,没有潞州对河东不利,所以他立即率军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大雾突袭围潞州的梁军,大获全胜。李存勗的用兵之奇使梁太祖朱温大惊,他说:“生儿子就要生李存勗一样的儿子,李克用不会灭亡了啊!至于我的儿子,猪狗之辈而已!”


建立后唐

当潞州之围解决后,河东威振,控制镇州的王镕和控制定州的王处直见形势骤变,也动摇了依附后梁的信心,竟然和李存勗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后梁。后梁为了保护河北之地,不惜一切,出兵再战,于是双方在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柏乡之战中,晋军有周德威等三千骑兵和镇州、定州兵;对方梁军有王景仁率领的禁军和魏博兵八万。梁军守卫柏乡、以逸待劳,在地形、兵力、装备几方面处于优势;而晋军是骑兵,机动性和进攻能力大,对梁军构成威胁。战役开始,李存勗采用周德威建议,引诱梁兵出城,聚而歼之,晋军主动后撤。梁军主将王景仁果然上当,倾巢而出。晋军抓住机会,以骑兵猛烈突击梁军,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进。这时晋军李存璋率领的骑兵大队也赶上,梁军丢盔弃甲,死伤殆尽。这一仗,使梁军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之后,朱温一听晋军就谈虎色变。而李存勗却进一步安定了河东局势,他息兵行赏,任用贤才,惩治贪官恶吏,宽刑减赋,一时河东大治。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勗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温。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其后李存勗达成李克用遗志,打败契丹,攻破燕地,并且攻灭刘守光与刘仁恭父子割据的桀燕政权,并且于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其后攻灭后梁,统一北方。李存勗还收降了李茂贞建立的岐,并攻灭王建所建立的前蜀。

李存勗以唐朝赐姓为李的合法继承人身份,打起中兴唐朝的旗号,并为唐朝皇帝立庙。又以诛灭唐朝逆臣之名,族灭了后梁宰相敬翔、李振等人,将帮助朱温篡唐的旧臣11人贬官。

但李存勗到了晚年自认为已经拼命一生,应该好好享乐,遂荒废朝政。李存勗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常粉墨登场,并自号艺名“李天下”。伶人大受皇帝宠幸,以至于伶人景进干预朝政。士大夫皆气愤,又不敢出气。李存勗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强掳魏博士卒们妻女千余人,怨声四起。同光二年,李存勗恢复旧唐宦官的势力,本来已经消失的监军又凌驾于藩镇之上,导致诸将更大的不满。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勗派遣儿子魏王李继岌、侍中郭崇韬,攻灭前蜀。但是其后继岌、崇韬互相猜疑。郭崇韬又得罪宦官,李存勗于是对崇韬起疑,下命孟知祥入蜀,见机行事。翌年,李存勗被宦官的谗言所迷惑,诛杀了朱友谦、李存乂。后唐朝廷人心惶惶。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博士兵皇甫晖在邺城叛乱,是为邺城之乱,李存勗命李绍荣前往讨伐,久不能下,无奈命李嗣源攻邺城,李嗣源命其女婿石敬瑭同征。兵进魏州时,李嗣源却被叛军拥戴,恭迎入城,李嗣源百口莫辩,石敬瑭表示就算不造反也无法免责,李嗣源因而拥兵自立,与魏博的叛军合兵造反。李嗣源占据汴州(今河南开封),进军洛邑,先锋石敬瑭则带兵逼进汜水关(河南荥阳汜水镇),李存勗决定亲征反击。


兴教门之变

这时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不知李存乂已被庄宗杀死,欲奉李存乂之名作乱,火烧兴教门。蕃汉马步使朱守殷见危不救。李存勗当时仅有符彦卿及王全斌等少数将领效忠他。郭从谦率兵攻入皇城。李存勗被流箭射中。王全斌将其扶至绛霄殿。李存勗失血过多,渴懑求饮,经宦官奉进酪浆,喝完一杯,遽尔殒命。王全斌大恸而去。一名伶人拣丢弃的乐器放在李存勗尸体上,点火焚尸。史称兴教门之变。李嗣源入洛阳杀尽叛臣,葬李存勗尸骨于雍陵,进庙号庄宗,李嗣源在汴州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历史的影像


在五代十国时期,失败是太正常了,后唐同光元年 (923) 四月, 李存勖登基称帝, 同年十月攻灭后梁。后唐同光四年 (926) 四月, 庄宗为叛军所弑, 年仅四十二岁。自登基称帝至身亡失国, 庄宗享国仅三年一个月,为何当初被朱温称为“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李存勖做皇帝短短三年就身亡了呢,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豪情壮志,我想有四个方面可以阐述。

1 选官不明

重门第, 轻能力。庄宗李存勖选用官员, 重视门第出身, 轻视官吏履职能力。他的这一用人思想, 在其称帝前夕就已显露无遗。

这种选官用人政策, 堵塞了出身低微官吏的晋升之路。出身寒门的官吏, 纵有万般能力, 然枢密使郭崇韬因其“门地寒素, 不敢相用, 恐为名流所嗤”, 遂致其升迁之路举步维艰。 这充分暴露出庄宗时期官吏选拔之弊的普遍性。这种弊端在庄宗危在旦夕时暴露出来。他置酒悲涕, 对元行钦等诸将感慨道:“卿等事予已来, 富贵急难, 无不共之, 今兹危蹙, 赖尔筹谋, 而竟默默无言, 坐观成败。”诸将百余人, 除了虚伪地表示忠诚外, 竟无一人上陈应敌之策。

2 赏罚不明

庄宗灭后梁后, 曾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 无视广大将士立下的赫赫战功。时任右谏议大夫的薛昭文就曾指出, 追随庄宗征战多年的士卒, “赏给未丰, 贫乏者多”, 建议庄宗“更加颁赉” 竟为庄宗拒绝。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这一时期, 无功受禄的现象比比皆是。更儿戏的是承诺若李存贤在手搏比赛中胜出, 则授其藩镇节度使一职。后李存贤胜, 庄宗先任李存贤为卢龙行军司马, 不久即授节度使一职。乐工严旭日, 曾任前蜀蓬州刺史, 被俘后亦未立尺寸之功, 仅仅因其长于音乐, 庄宗即任其为蓬州刺史。这一时期, 庄宗还大肆赏赐伶官。朝堂上下乌烟瘴气。

3 政令不一

唐庄宗的诏令、皇太后的诰令、皇后的教令具有同等效力, 藩镇均需执行, “紊乱之弊, 人不敢言”。这种政出多门的情况,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庄宗时期, 政令不畅的现象屡见不鲜。同光二年 (924) 二月, 庄宗大赦天下。然租庸副使孔谦为聚敛富以求媚于庄宗, 竟然拒不执行赦令, 由此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史称:“自是每有诏令, 人皆不信, 百姓愁怨。”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信誉因此不复存在,这个皇帝怎么做得下去。是年十月, 庄宗敕令:“自今支郡自非进奉, 皆须本道腾奏, 租庸征催亦须牒观察使。”这一敕令“竟不行”, 也未得到执行。

4 贿赂盛行

庄宗一朝,贿赂屡见不鲜,河中节度使、尚书令李继麟, 曾被庄宗赐免死铁券, 颇受庄宗器重, 可谓位高权重, 但其依然“苦诸伶宦求丐无厌”。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庄宗器重的权臣尚且遭受索贿, 一般官员遭受索贿当是普遍现象。据此可以判定, 这一时期, 权臣的公然索贿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历代王朝的通病。

但此四个方面,庄宗屁股下面的皇位怎么做的稳呢?


历史研究课


我个人认为李存勖会失败,根本的原因是沙陀族游牧民族的特性释然。沙陀是突厥中的一个小部落,从这个民族的历程来看,除了五代时立国之外,前期一直发展比较缓慢,最开始生活在新疆地区,且处在大唐,吐蕃,回鹘等大的政权威胁之中,在夹缝中求生存,很多时候身不由己,能过好眼前的日子就不错了,很少去考虑百年大计,因此谁能带给自己好处,谁能胁迫自己,就屈从于谁,所以沙陀和周围的每一个大政权都是分分合合,打打停停。这种背景下,小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可想而知。沙陀与唐朝打打合合,关系一直就比较一般,只是后来大唐衰弱严重,沙陀帮助大唐平叛有功,才赐予李姓,李克用也是政治投机而已,抓住机会捞一把。

李存勖建国初期,确实作为很大,实现了他父亲死前的志向,这也发挥出了游牧民族能征善战的特点。但是由于部落小,政权文化积淀较少,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有一定的区别,马上得天下,缺少一个大的治国理政的思路,所以后来,选官用人方面多有失败,还宠幸伶人,追求奢靡,这在现代人来看很不应该,但是作为当事人却浑然不知,以致后来的后晋石敬瑭也做出来许多让汉文化圈的人所不耻的事情。我想这就可以明白他为什么会失败了。


关中拾遗


李存勖是沙陀族军阀李克用的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王朝的创立者。年轻的李存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超人的胆略,伏兵三垂冈,夹寨败梁军,潞州解重围,一战扬名天下。就连他的对手朱温也不得不赞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小字亚子)。然而这么一位少年英雄,文韬武略的天才建立后唐成为君主之后没用几年的时间就身消玉陨了呢?

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与皇后刘氏一道聚敛财钱。租庸使孔谦为了得到李存勖的宠信,一味横征暴敛,满足宫廷挥霍的需要,而外库经常极度空虚,就连军饷费用都已然不够,而庄宗李存勖只顾贪图享乐,丝毫不管。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官员纷纷效仿皇帝夫妇,层层加重剥削,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士兵忍饿受冻,国家的危机越来越大。除此之外,李存勖宠信伶人,其消灭后梁之后,自以为天下太平,遂不理朝政,而经常自傅粉墨与伶人共戏。而伶人们也因此身居要职,骄奢跋扈,使其他将相大臣忌惮。除了重用伶人之外,宦官这个曾经危害唐朝的毒瘤也被庄宗当为心腹,从而引起朝臣的强烈不满。庄宗李存勖自顾享乐,刘皇后聚敛无度,再加上以伶人和宦官为首的奸佞之徒把持朝政,诛杀忠臣,使得后唐的政局异常败坏。后唐的功臣宿将人人自危,流言四起,造成国内各项矛盾迅速激化,这一切,只是庄宗夫妇昏聩不觉罢了。

公元926年,大将康延孝在回京途中举兵造反;接着沧州军乱、魏洲军乱,李嗣源倒戈进攻京师。在天下大乱的局势下,深得庄宗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率众哗变,射死了庄宗李存勖。

少年李存勖文武双全,胸怀大志。而在建立后唐之后,只顾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最后被伶人杀死的结局也不禁令人嘘唏。


洋哥说历史


李存勖的败亡,用《旧五代史》的话是“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他的败亡,是巨大的遗憾,是后世帝王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他败亡的诸多原因,在很多帝王身上都有,但累积在一起,导致他“速亡”。

一、称帝后骄奢淫逸,这是速亡主因

宋太宗曾经评价李存勖道:

“如后唐庄宗不恤国事,唯务畋游,动经旬浃,大伤苗稼。及还,乃降敕蠲放租赋,此甚不君也。”

李存勖在灭梁称帝后,开始贪图享受,丝毫不体恤百姓,大肆搜刮。

“庄宗好猎,每出,未有不蹂践苗稼”,“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等等做法都不是一个明君所应该做的,导致民不聊生,而他丝毫不加理会,仍旧增加赋税。

“戊午,诏河南府预借今年秋夏租税。时年饥民困,百姓不胜其酷,京畿之民,多号泣于路,议者以为刘盆子复生矣。”

他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灭亡后梁后失去了进一步的目标。

《旧唐书》评价道:“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

他的骄奢淫逸还体现在宠幸伶人身上,导致伶人乱政,以致于欧阳修单独写伶人传来引以为戒。

所以民变不断,更重要的是兵变也开始出现。

二、未能以军法约束,因赏赐吝啬且太晚,导致军士离散

李存勖是名将,能征善战,按理说他手下应该有一支精锐且军纪言明的队伍。

但事实不是。

这支军队都是靠优厚赏赐支撑起来的,军纪很差。

抢掠百姓的事情经常发生,而自己骄奢淫逸的李存勖对士兵随心所欲赏赐,没有章法也助长 军纪的败坏。

“由赏赉无节,威令不行也。”

而当发生兵变的时候,他有极其吝啬,舍得不花钱抚慰士兵。

“以魏博军变,请出内府金帛优给将士。不报。”

宰相豆卢革反复劝谏出钱安抚士兵,他却仅仅是让皇后“出宫中妆奁银盆各二”,还对宰相说:“今宫中有者,妆奁、婴孺而已,可鬻之给军。”

宫中是不是真的没有钱呢?当然不是。

等到他拿出钱来犒劳军士,士兵已然大怒:“吾妻子已殍矣,用此奚为!”

士气大落,前去平叛的军士大量逃亡,“诸军离散”,李存勖只能撤军。

当他拿出大量财物赏赐士兵的时候,士兵回答:“陛下赐与大晚,人亦不感圣恩。”

不久之后就发生变乱,身死。

危急时刻,他舍不得赏赐军士,与皇后也有关系,因为皇后不同意,“内则牝鸡司晨”。

李存勖称帝后,迅速腐化,“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有擅杀郭崇韬等大臣,“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最终导致灭亡。

他的很多原因在其帝王上都有,如果仅有其中的一个,他或许不会灭亡,可惜他集诸多要命的错误于一身,“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


微史春秋


唐朝灭亡之后进入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次代更替,基本上由沙陀人唱主角。五代中既会打仗又会治国的皇帝,除了周世祖柴荣,那就要属后唐明宗李嗣源了。李嗣源的父亲李霓是李克用父亲的部下,李霓死后,13岁的李嗣源被李克用收为养子,立下赫赫战功。

李嗣源17岁的时候,朱温在上源驿摆下鸿门宴,企图杀死李克用,李嗣源拼死保护李克用突围,逃出生天。李克用派李存信、李嗣源救援朱氏兄弟,李存信被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偷袭大败,李嗣源率500名骑兵横冲直撞,掩护李存信撤退,两河地区称李嗣源为李横冲。

李嗣昭出兵攻打刑州,被后梁大将葛从周击败,李嗣源率兵救援,与李嗣昭合力进击,终于反败为胜,击败后梁。李嗣源身中四箭,名震天下。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和后梁在柏乡大战,李存勖见后梁军容严整,担心士兵怯战,于是激李嗣源出战鼓舞士气。李嗣源率部直冲梁军白马都,生擒两员骑校,晋军士气大振,取得了柏乡大捷。

后唐讨伐契丹、后梁、刘仁恭的战争中,李嗣源几乎都没有缺席,而且屡立战功,最后李嗣源率领2000骑兵进入开封,后梁灭亡。李存勖进入开封后十分高兴,他激动的对李嗣源说:朕有天下,全赖你父子血战之功,以后朕与你共享天下。李嗣源被拜为中书令,后加封宣武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

但李存勖做皇帝不久后就变得昏庸无道,他将灭后梁作为毕生志愿,真正灭后梁之后,其实他的人生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了。因此,李存勖虽贵为皇帝,却整天穿着戏服,和伶人、宦官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他对功臣也猜忌起来,郭崇韬、朱友谦等无罪就被杀害。他对位高权重的李嗣源也不放心,派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对他进行监视。

还没等到李存勖对李嗣源下手,魏博就发生了兵变,偏偏官军连连失利,李存勖只能被迫起用李嗣源去平叛。李嗣源带兵准备攻打叛军驻扎的邺城,不料部下哗变与叛军合流,李嗣源逃出邺城,想要和皇帝说明情况,却被猪队友元行钦怀疑有诈,并诬告李嗣源谋反。事已至此,李嗣源只能听从女婿石敬瑭的建议,攻打汴州自立。

李存勖得到报告,决定亲自东征,坐镇汴州平叛,但汴州已经先被李嗣源占据。李存勖仓皇逃回洛阳,士兵逃走过半,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突然发动叛乱,李存勖众叛亲离,为叛军所杀。李嗣源在众人的拥戴下,于李存勖的灵柩前继位,以证明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不过李存勖诸子还是被李嗣源的部下所杀。

李存勖是五代时期最能征善战的皇帝,也打造出五代中最大的疆域,史载后唐“四分天下有其三”。但李存勖后期尤其是灭后梁之后,滥杀功臣、治国无方、重用伶人、宦官,致使百姓、藩镇、士兵离心离德,最后被叛军所杀。让人觉得有些惋惜,仔细一想又觉得活该!


多尔衮爱新觉罗


后唐庄宗李存勖本有一副好牌却被他打的稀烂。李存勖在位期间灭掉后梁占据中原之地,他又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使后唐成为五代疆域最广的国家。

然而,他最后却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惨死于兵变。这与他宠信伶人、宦官,纵容皇后干政,猜忌杀戮功臣密不可分。

宠信伶人、宦官

李存勖对伶人极为宠信。他任命伶人们担任刺史,允许伶人们可以随意出入宫禁。伶人仗着宠信欺凌大臣,使得群臣敢怒而不敢言。不少大臣们为保富贵,不得不巴结伶人,各地的节度使也是重金贿赂伶人。李存勖还让伶人当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伶人们趁机大进谗言、干预朝政。

宦官势力死灰复燃。宦官在唐朝末年干预朝政、擅自废立皇帝,被朱温进行了清洗,势力大减。而李存勖却重用宦官,他任命宦官到各藩镇充任监军。宦官在各地肆意妄为,干预军政,甚至凌辱将帅,引起各藩镇的强烈不满。

纵容后宫干政

李存勖在位期间,皇后刘氏权力极大,所发布的教令与皇帝诏敕具有同样效力,各地官府都必须执行。皇后刘氏贪财吝啬,她还派人到各地经商从中牟利。

同光四年(926年),后唐国内发生饥荒,洛阳府库空竭,禁军军士都发不起军粮。亲族家眷只能以野菜充饥,以致冻饿而死者无数,很多军士甚至被迫典卖妻儿。在这种情况下,宰相率百官上表,请李存勖开内库赈灾。李存勖应允,但刘氏却不肯答应,称生死有天命决定,非人力所能挽回。

猜忌杀戮功臣

郭崇韬是辅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两代的主要谋臣,在他的谋划下李存勖得以顺利平定四方。然而,因为与宦官不和,郭崇韬在平定蜀地后被宦官诬陷,李存勖听信谗言将其处死。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他作战勇敢,屡建奇功,算是后唐的第一功臣。李存勖即位后,便对李嗣源起了猜忌之心,派诸军马步都虞侯朱守殷暗中监视他的起居。同光四年(926年),魏州发生兵变,庄宗派李嗣源率兵征讨叛军。不料刚到魏州城下,所部也发生哗变,与魏州叛军会合,共同拥戴李嗣源为帝。李嗣源起初并无反意,在女婿石敬瑭的劝诱之下,才决心自立称帝。于是,他回师南下,先入汴州,继而向洛阳进发。此时后唐庄宗众叛亲离,为乱兵所杀。

庄宗的失败,可谓是众叛亲离。他横征暴敛,尽失民心;他赏罚不明,尽失将心;他宠信奸佞,尽失臣心。庄宗的所作所为让他彻底成了孤家寡人,被历史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