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書畫藝術家盛懷傑作品賞析


盛懷傑 ,1961年出生於中國書畫之鄉安徽省宿州市; 1978年宿州師範學校藝術專業畢業,當年參加教育工作,期間多任美術教育教學工作; 200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學歷。 現為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主席、華夏東方傑書畫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客座教授,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研究員,中國美術協會秘書長、一級美術師。

盛懷傑先生自幼酷愛書法繪畫和文學,尤其對中國畫藝術有較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對歷代名家作品反覆臨摹鑽研,幾十年來先後拜著名書畫家穆家麒、戴澤、郭公達、朱秀坤等為師,博採眾家之長,又加上自身的藝術靈感和悟性,作品既有傳統的一面,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多次參加國內外展出並獲獎。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釣魚臺國賓館、北京圖書館、烏蘭夫紀念館、美國密西根州藝術館、日本東京都藝術館、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等幾十家中外著名的館所對其作品均有收藏。

其國畫作品以山水為長而兼善花鳥,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

除了在書畫領域的造就,在文學領域亦有所成。盛懷傑先生善撰藏頭詩和即景為詩,曾為國內外朋友和一些名人名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撰書1000多首藏頭詩,併為一些大型活動即景成詩。

戲墨有雅意 落筆見風生

——品讀畫家盛懷傑作品

文/穆家麒 ( 著名美術教育家、天津美院藝術系原主任)

藝術是對人生的一種哲學終極思索,中國畫藝術尤當如此。這一特質決定了對於中國畫的學習,不僅在於熟練掌握技法,而且更要求學習者深諳畫外之功。對畫外功沒有一定的認識和積累,對中國畫藝術是無從談起的。中國畫自魏晉以來漫長的歷史實踐,越來越清楚地告訴我們,要畫好中國畫,在達到技法的熟練之後,精力必須放在對畫外的探索和修煉上。有人說三分畫內七分畫外,這並不無道理。很顯然,畫家盛懷傑對這一點是有著深刻體會和認識的,這不僅從其本人身上,而且從他的作品中也能窺其一斑。他的作品注重“美”之形式本身,更注重於精神的表現,注重人生存在之價值,我思故我畫,我畫故我在,他的作品是一種純粹的美。

懷傑先生自幼酷愛書法繪畫和文學,尤其對中國畫藝術有較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對歷代名家作品反覆臨摹鑽研,幾十年來先後拜著名書畫家穆家麒、戴澤、郭公達、朱秀坤等為師,並拜訪過王琦、婁師白、王學仲、王成喜、黃均、孫菊生、陳大章、姚少華、張松、王濤、馮遠、馬振聲、張海、吳燃、楊曉陽等十幾位藝術名家,博採眾家之長,飽讀古今名著,遍遊名山大川,加之自身的藝術靈感和悟性,作品既有傳統的一面,又有獨具的風格。同時懷傑先生又是一位執著追求藝術的人,具有真正藝術家的氣質,他潛心藝術,不務虛名。凡見過他作品的人,都會對他的藝術所獨具的魅力禁不住嘖嘖稱讚。其筆墨的運用,深得中國畫傳統之精髓,而又不斷研磨不斷豐富,緊隨時代,形成一種新氣象。他的作品籠罩在一片清高、雅緻的氛圍中,透出一股清氣、靜氣,意境高古,氣韻神妙。畫中的意境與他的精神世界和諧統一,杜絕妖冶、洗盡鉛華、淡泊寧靜、從容優雅,可謂畫如其人。

懷傑先生國畫作品以山水為長而兼善花鳥,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其山水涳濛潤秀,精煉簡潔,氣韻生動;落筆疏密有致,點染皴擦中充滿了交融自然萬物的樂章;用墨時而水氣氤氳時而濃麗蒼勁,近處筆墨渾厚,深遠處則輕描淡寫,濃淡虛實得宜,節奏而韻律,其勢壯,其質精,渾然天成。其山水作品既有北方河山的蒼峻又具江南煙雨的靈潤,蒼茫中見潤秀,磅礴中顯細微,以虛懷之心託自然造化之博大。他的作品除以山水見長外,花鳥中又以梅見精,其梅顧盼生姿,用筆乾溼並重,秀麗中自有蒼勁;其賦色大膽而沉著,常於不意處令人拍案叫絕。整幅作品的章法看似隨意實則嚴謹,於輾轉回閤中無法而有法。

懷傑先生的作品多有禪意,筆與墨、色與紙、手與心的交融,以及用筆的節奏,潑墨的神情,賦色表現物象的那種特有的感覺等等,跟“禪”一樣,是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那種對筆墨線條的運用和造型佈局的把握,既是對生命的感悟,又是藝術積澱的厚積薄發;其用筆輕而不浮、柔而不弱,用色淡時而不失優雅,濃時而不流於庸俗,韻味深長,令人愛不釋手。作者所有的心思,都只為畫面上那一團嫣然的生氣,而這背後,我們又看到的是一顆淡定如潭、清淨如水的藝術心態,於是觀者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對於藝術而言,它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表達,是內在精神和外在世界的統一,表現在中國畫上,這種表達就是靠筆墨的千變萬化來承擔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個世界首先就是作者在創作當下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率動,由這一個世界,生髮出大千世界。

懷傑作品的構圖常於平中見奇,或奇巒突兀,高遠深遠兼具,意象橫生;或憑空水墨淋漓而一邊作大片留白,煙雨涳濛,回味無盡;又或斜影數枝,顧盼奇俏,雅緻有趣……作品的這種處理,與畫家的心態相印,是畫家豪情恣肆而不事張揚的自然流露。讀懷傑的畫,就像讀詩,無論山水還是花鳥,當它展現在面前的時候,一句句詩詞也就不覺地躍然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畫家把其詩人的資質以繪畫的形象淋漓的體現出來了。沒有過硬的繪畫功力,他是達不到這種藝術處理效果的,他的作品也就不會讓人產生不盡的聯想和無窮的回味。他的這種繪畫功力的得來,並不僅僅以其刻苦的研習和對藝術的執著,而是在學習他人的同時不斷的從自然從生活中吸取養分,手師心,心師目,目師造化,同時也因他對生活天生有著一種敏銳的洞察和深刻的理解。

作為一家書畫機構的掌門,懷傑先生平日裡繁務纏身,逢事亦必躬親,能有今天這番成績實屬不易,這與他長年養成的習慣是分不開的。懷傑喜寫生,常瑣事纏身之餘脫身付與深山大川,感悟自然之造化,吸收天地之精靈,待歸來時,已攜稿數十,然後掌燈鋪卷,執筆潑墨,徹夜而不能已。其山水師法自然,同時言傳身教於名師大家,在對傳統文化的汲取中,著歷代各家之長而獨具風格,然師古卻不泥於古,深得“筆墨當隨時代”之精神。懷傑先生藝如其人,清新雋秀,自然灑脫,恣意揮毫裡彰顯法度,逸筆草草中隱然思考,體現了畫家對造化對生命的參悟。他所追求的,是通過對人性之美好的描繪來體現人文關懷的胸臆,因而其意深遠,其境博大。

藝術之路當漫長兮,我們相信,懷傑先生在他的藝術歷練中必會不斷創新、不斷提高,其藝術之道必將更加燦爛寬廣!

聲明:本文的文字和圖片均由書畫家本人提供,觀點僅代表書畫家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