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

等是什么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军师,丞相。在后世享有极高的声誉。

一,诸葛亮雄才大略。他受刘备三顾草庐之请,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刘备方败于曹操,无立足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为刘备指明了三条方针,(一)取西川建立政权,(二)联合孙权,(三)抗拒曹操。这等于在黑暗中为刘备点亮了明灯,为之后的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便很可能没有三国这段历史。

二,诸葛亮是比较谦让的人。取益州是一件大功劳。当时诸葛亮是正军师,庞统是副军师,而且方投刘备不久。诸葛亮让庞统随刘备取川,自已留守荆州,让功于庞统,可谓高风亮节。

三,诸葛亮善于治国。这方面,所有的评论高度一致。不赘述。

四,诸葛亮办事公平,令人心服。他曾处罚的李严等人,在其死后痛哭,叹不再能得公平对待,便是证明。

五,军事方面,诸葛亮也很杰出。但也应承认,其用兵过于谨慎,不善于用奇。

诸葛亮的伟大,不在于他是否完成统一,是否有多高的军事才能,而在于他辅助刘备创建了蜀汉政权,又在刘备死后,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在劣势情况下,坚持北伐统一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世评论诸葛亮甚多。人民大众喜爱他,主要是他的智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敬重他,则主要是他的精神。

诸葛亮精神不朽。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内政成就,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可见作为内政主导者,以法家治国,百姓平定,赏罚分明。


大局观、外交成就:

作为出色的政治家,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其隆中对一直被作为国家主要路线坚持: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到汉中得手、樊城水淹七军、吕蒙荆州破盟、陆逊火烧连营、先主白帝托孤,大厦崩塌之时,还是诸葛亮派邓伯苗修复同盟,以纵横家的气度,扶正出轨的王国,可谓只手擎天。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赤壁之前联吴抗曹一段,可谓鞭辟入里: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战争成就:

作为最高军事统领,阵斩王双、收复二郡、阳溪大捷、大破司马、伏杀张郃、渭水破敌,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使司马懿龟缩不敢迎战,以一州之力对抗九州刀兵,在西线常年拉扯曹魏主力名将,搅得西线鸡飞蛋打。

《三国志·杨阜传》说曹魏:

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军事成就:

作为军事家,诸葛亮长于正,短于奇,「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擅长练兵、军械,用连弩和超过两丈的长枪(《事物纪原》记载为诸葛亮发明),敢于在正面用步兵平原迎战曹魏骑兵,纵观三国有谁能做到?

司马懿刚说完「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就被诸葛亮打爆了,诸葛死后他去看军营布置,也不由得叹服:「真乃天下奇才也!」

著有兵法二十四篇,享配武庙十哲,是后人对诸葛亮军事方面不可撼动的认可。

不要忘记战争的成败取决于军力、战力、粮草、后勤,而指挥家个人的能力有限。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逐渐熟悉了战争,指挥官素养基本都不差,不像前期那样蠢材当将军、醉鬼守要地、董卓带西凉久战之兵如入无人之境、曹操每次把家底打得稀巴烂死里逃生竟然还能再起炉灶,到了三国后期,攻守之道都有章法,你抄我粮道我劫你援军你劫营我伏兵,奇谋能发挥的作用远不如前期人傻钱多速来的时候。

诸葛亮基本上在打知其不能胜而图之的战争,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可知。


深受百姓敬爱:

襄阳记: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教育子女方面:

看一个人的人物本性,从看他们教育子女可知,因为在外或有伪装,但面对子女往往松懈。因此看曹丕跋扈可知曹操无视汉帝、实为汉贼,看诸葛诫子,则知其当真是死而后已。 诸葛子女或有才智不及,但一门中人,并无失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诸葛子女,可观诸葛其人。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军事虽非所长,也可以以弱攻强,当得起司马宣王“天下奇才”之称。 更可贵的是,诸葛亮出将入相,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但自己没有篡位,也没有给自己子孙太多的政治地位和权力,更没有借机揽财,而是事必躬亲,几乎是累死在军务政事之中。其死后,连生前的政敌都为之悲痛。才能和品德达到这样高度的人,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可能都是十分罕见的。


看了正史,会更加尊敬,佩服诸葛亮。


历史摘要


1。军事:☞从战争历史,诸葛亮一生亲自指挥的战斗并不多,只有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但是诸葛亮这个南征北伐确实载入史册,南征降服了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北伐累败曹魏,凭借一州之力,真正的做到以一己之力让蜀汉立于不败之地。☞从令行禁止上,诸葛亮治兵严谨,赏罚分明,注重士兵的培养,对士兵素质要求很高。☞从排阵演练上,诸葛亮布阵,不仅让司马懿,张郃等人畏惧,就是后人看了也不得不叹为观止。☞军械发明,诸葛亮擅长发明军械,比如诸葛连弩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驽十箭,射杀魏国大将张郃,打的魏国苦不堪言。


2。政治: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远远高于军事才能的。☞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言必行,行必果,从不徇私舞弊,严格要求下属和亲人。☞诸葛亮在位期间,把握蜀汉政权,广开言路,劝诫刘禅。☞担任丞相职位,属下臣民安纪守法,恪尽职守。☞选拔良才,使得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赏罚分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每每大小事务,都要亲自决断。☞内修政理,外御强敌,以一州之力,傲立天下。☞依法治国,路不拾遗,民风淳朴。




3。经济:☞诸葛亮在位期间,广修水利工程,数次维修都江堰堤坝,使得成都物产丰富。☞重视农产业,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开发蜀锦业务,使得蜀汉财政聚增。

4。品质:☞诸葛亮做事专心致志,用心用力,亲力亲为。☞诸葛亮的务实精神,影响世人。☞不任人唯亲,严格要求后代。☞忠心耿耿,掌握蜀汉政权十多年,绝无二心,对待两朝天子一样的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百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毋庸置疑,诸葛亮是我国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小弟木村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刻画成一个近乎神一样的存在,不仅足智多谋,还精通奇门遁甲,阴阳八卦,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借东风火烧曹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布八卦阵能当十万奇兵,甚至还会缩地之法,日行千里。这些显然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难怪鲁迅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呢?

饱读兵书,天下形式了然于心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期,为躲避战乱,来都襄阳,定居隆中。诸葛亮读书,从来不是读死书,他很关心天下大势,广泛结交名士,比如大名士司马微、徐庶等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们也经常探讨治国用兵之道,这都为以后他辅助刘备打下了基础。

“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草庐中思考的产物,他给了当时漫无目的的刘备一份清楚详细的发展蓝图。但是,隆中对是不是就是完美的呢?不尽然。其实,当时鲁肃和周瑜都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建议,毕竟,当时北方已被曹操占据,南方有孙权,只剩下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等还可以打打主意。而且,诸葛亮高估了刘备作为皇室后代的作用,后来的几次北伐中,并没有出现他所说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情景。

赤壁之战,诸葛亮的主要作用是奔走于孙刘两家,促成孙刘联盟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游说东吴,促成了孙、刘两家联盟。这不仅对“赤壁之战”最终结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响了局势的走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刘备势力弱小,抗曹主力是东吴,而东吴统帅是周瑜,所以,赤壁之战中功劳最大的应当是周瑜。

没有制止刘备伐吴,是诸葛亮一大失误

关羽死后,刘备悲痛万分,决定兴兵讨伐东吴。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阻止刘备,可以说他没有起到一个重臣该有的义务。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刘备盛怒,诸葛亮不敢劝阻,另一方面是他低估了东吴,也认为刘备可以赢。这又是诸葛亮的一个重大失策,最后导致了蜀国大败。

诸葛亮的治国功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在刘备死后,将国小兵弱的蜀国维持了几十年。

诸葛亮马上派邓芝入吴,和孙权重修于好,稳重了当时岌岌可危的局势。与东吴修好后,诸葛亮轻率大军南下,降服西南一众少数民族,使后方安稳。《三国演义》里著名的七擒孟获故事就是来源于此。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降服南蛮的过程远比小说里写的要艰难。平定南蛮后,诸葛亮在这些地方设置行政机构,教这些少数民族耕种织布,学诗书礼仪,给他们带过去了先进的文化,这写都是正史里有记载的。收伏南蛮后,诸葛亮大力开发这些地区的资源。同时,利用蜀人善织锦的优势,大力发展织锦事业,外销给魏国、吴国,甚至连塞外都有蜀锦的影子。诸葛亮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使得蜀国国库殷实,粮草富有,为北伐打下了基础。

外交上一直坚定不移的实行联吴抗曹的政策,致力于和东吴保持和平,为北伐免去了后顾之忧。

军事上,诸葛亮的才能主要是治军严谨,号令严明。诸葛亮深知蜀国国小,人口少,远比不魏、吴两国,所以他走的是精兵路线,只有提高军队质量,才能提高军队战斗力。诸葛亮要求将领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互相推诿,马谡丢了街亭后,即使是他亲信,他也一样能军法从事。同时,诸葛亮也非常注重先进技术的推广,这点和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儒生非常不同。他亲自设计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器械,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后勤的运输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所以,蜀军在三国时期都具有强悍的战斗力。但是,诸葛亮性格太小心谨慎,在几次北伐中,始终是稳打稳扎,北伐也始终没有什么较大的进展,当然,蜀军几次撤兵也没有什么较大损失。所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远没有达到历史上那些一流名将的水平。


一卷青史


刘建兵145263287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我来回答!

千古名相-诸葛亮

关于题主的问题,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人,首先通过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臣、忠臣、能臣,正史中诸葛亮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智慧近乎于妖的人,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更可以称之为古之少有的“千古名相”

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诸葛亮身为蜀汉政权的丞相,是一个处事非常严谨,工作非常勤恳的“工作狂”,据记载“罚二十以上亲览”,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以至于积劳成疾,而且但凡出征必定是亲自领兵,对于朝中、军中一切事物更是都要亲自打理,然而凡事亲力亲为,并非是为官之道,诸葛亮虽然给全国展现了一代忠臣鞠躬尽瘁的典范,却也忘了为各方将领留下了一展所长的机会,也忽略了将一国运势寄予一人的危机,这也使得后来一旦英灵入土,曾经耗尽其心力的蜀国便陷入了危机,难以自拔。

用人不善,岂止痛失荆州、街亭

当年刘备打算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便留下关羽守荆州,但是由于关二爷的傲气,使得他忘记了诸葛亮走时留下的联吴抗曹的战略,结果也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悲剧。对于荆州的留守诸葛亮错用来关羽,使得蜀汉对外政策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在马谡“失街亭”,更是诸葛亮用人不善的悲剧,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就曾告诫过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重要的事,还需要好好地观察。刘备认为马谡只适合作为高阶谋士,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单独领军的将领。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把刘备的嘱咐放在心上,致使最后街亭一役,马谡痛失街亭,最终“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

谋略不当,耗尽心力泪满襟

隆中对中提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然而事实上荆州与益州,相距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更是使得刘备军团难以集中兵力上的优势,更使得荆州孤悬在外,发生变动难以及时援助,最后也使得关羽镇守的荆州被东吴偷袭成功,更导致最终关羽父子命丧孙权之手。

结语

在小编看来,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对于他是不是千古名相还有待争议,但是他不愧于忠臣的表率,他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立下了他千古英魂的丰碑。是值得我们后人称赞与敬佩的。


我是昊涛说史,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奥~


昊涛说史


小编并非涂鸦诸葛亮这个智慧的化身,只是把看到的资料说一下,是尊重传统的。

据【三国当事人传】:【三国演义】的真正作者是诸葛亮的后人诸葛中,完全不顾三国事实添油加醋,美化其祖诸葛亮。【三国真情录】载:【三顾茅庐】的真相: :刘备三次去见诸葛亮,茅庐内诸葛亮每次都与几个寡妇私会,不敢出来。最后一次,诸葛亮与农夫隆中的老婆约会,被刘备当场撞上,诸葛亮不好意思,就胡说一通【隆中对】。诸葛亮实在混不下去了,才和一个卖草鞋的人去闯江湖。

三国之中,刘备曾派诸葛亮去东吴,诸葛亮看到东吴美女如云,乐不思蜀,诸葛亮的舌战群乳,说明了诸葛亮乃情场高手。被诸葛亮后人改写成舌战群儒,这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诸葛亮给周瑜带绿帽子。都是小乔惹的祸,诸葛亮与小乔,缠缠绵绵,周瑜活活气死。

【三国民间传】载:诸葛亮爱上孟获的老婆,送了价值连城的定情物,当诸葛亮与孟获老婆正在兴奋中,孟获忽然回来,诸葛亮只能躲在床下。等孟获与老婆神魂颠倒时,诸葛亮突然从床下出来,擒住孟获。诸葛亮七擒孟获,只要想擒,诸葛亮能几百擒孟获。

【三国夜话】载: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什么挥泪?被马谡老婆骂的,骂诸葛亮蛇蝎心肠,给马谡带了绿帽子又想独霸,马谡老婆骂完,后悔认识诸葛亮,撞在南墙上,一命呜呼。

诸葛亮是多情之人,曹操曾经送美女39人,诸葛亮深表感谢,为什么华容道曹操可以逃命,怎么不派张飞去华容道?诸葛亮不想杀曹操。诸葛亮的智商情商非常人可比,英雄爱美女,也是无可非议的。


白这个颜色


简而言之,诸葛亮是一位伟人,一位不世出的伟人,一位极富选择性和灵活性的伟人。

可以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

一、内政

诸葛亮的内政水平绝对是历史上第一人。我们现在看历史,尤其是三国史,关注最多的都是军事。其实内政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就好比说现在哪个官好哪个官坏一样,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幸福。

诸葛亮很有威望,在刘备去世、蜀国大败德背景下能稳定住局面,收拾人心。在曹魏陈群等写信鼓动许靖等投降时,能发一个正议加强思想教育。另外,还劝农发展蜀锦,恢复经济,当之无愧的是一代贤相。所以他去世后人民自发地悼念。这非常难得。

二、外交

孙权跟蜀国有深仇大恨,仇恨程度甚至超过了曹操,但诸葛亮很能忍。刘备去世前的国策对孙权是一种不信任,甚至是进攻的态度,他把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放在永安就是证明。但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力排众议,和孙权结盟,以换取东部的安宁。

三、用人

诸葛亮用人有优有劣。从优来说,他很有公心,不徇私不结党,荆州派益州派他都用,所以很得人心。廖立和李严都是他废掉的,但都没有怨言,这个谁能做到?从劣来说,他好用品德高尚的人,以德为先。对品德低劣的人不能很好任用,导致未能充分发挥人才功效。

四、军事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一直是争议最多的。他是武庙十哲之一,但史书也说奇谋为短。我认为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理由包括,第一,他是一名杰出的战略家,隆中对亘古闻名。第二,他善于练兵,军队最大的问题在于溃散,但是他的兵除了街亭之败,后面即便是到亡国,都没溃散,真正做到了不动如山。后世的戚继光谋略也不是特别的牛,但他就是靠练兵建成的事业。第三,他的八阵图也是一大成果,唐朝的李靖,明朝的龙正都学过八阵图。凭这些才能,足以称为优秀军事家。不足之处确实在谋略,他的谋略属于四平八稳,在五丈原时被郭淮都猜出来了,从这一点来说,他确实比法正、庞统要弱。

五、品行

诸葛亮品行很高,很清廉,很忠心。在他的培育下,蜀国一大片人都很清廉,比如邓芝、姜维、蒋琬等。但诸葛亮也有一个问题:喜欢告密。彭漾就是最好的证据。但是,在他掌权后却很开诚布公,也足以成为后世楷模。

综上所述,诸葛亮确实是一代伟人。我们现在说他哪哪不好,基本都是以完人以圣贤的标准衡量的。试问中国历史上,有谁能在内政军事外交等领域全面发展的,诸葛亮基本实现了,虽然每个领域不都是满分,但也都在90以上了。


三国不求甚解


诸葛亮(孔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治国才能不亚于萧何,治军能力不亚于司马穰苴。只是诸葛亮的运气比较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曹操和孙权的势力已经成型,诸葛亮穷尽毕生精力也没能帮助蜀汉完成统一大业。

从治国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擅长治国的人,刘备攻下益州之后,将治理益州的重任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制定了严厉的刑罚,处事公正不偏私,虽然犯错的人会受到重罚,但是因为诸葛亮处事公平,百姓们都没有怨言。

诸葛亮还修缮了秦朝时期的都江堰,改善了蜀汉的耕种环境,促进了蜀汉农业的发展。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的百姓能够丰衣足食,人们都十分的敬仰诸葛亮。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百姓自发为诸葛亮建造祠堂拜祭诸葛亮,一直到了蜀汉灭亡都没有停止。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武庙十哲之一,唐朝的战神李靖一直把诸葛亮当成偶像,李世民和李靖曾经多次讨论学习诸葛亮的用兵技巧。诸葛亮用兵追求稳中求胜,他用兵从来没有出现过大的失误,即使战败也不至于出现大的危机。

诸葛亮南征孟获期间,采用了攻心为上的计谋,孟获对诸葛亮心服口服,不敢再发动新的叛乱。诸葛亮北伐期间,用兵一直有条不紊,在马谡街亭战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全身而退撤回汉中。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在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称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从一个臣子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古代忠诚的代表,他掌握了蜀汉大权十一年之久,蜀汉的老百姓都十分拥戴他。然而诸葛亮一直对刘禅忠心耿耿,始终没有任何篡权的打算。古代权臣要么嚣张跋扈,要么就谋朝篡位,诸葛亮能够尽心竭力辅佐刘禅,实在是难得可贵。

反观曹魏的托孤大臣司马懿,曹丕将曹睿托付给司马懿,曹睿又将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在曹睿去世的时候,曹睿抓住司马懿的手说:“我之所以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就是为了见到您,现在见到了您,我死而无憾。”结果司马懿忘恩负义,篡夺了曹魏的江山,两人的道德高低立判高下。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一个绝对完美的人,他在蜀汉过于专权,没能培养出来刘禅,也没能培养出来合格的继承人,这些是诸葛亮的短处。当然总的来看,诸葛亮仍然不失为一个能力出众,道德高尚的人。他为蜀汉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死后能够获得世人的尊敬,也算是他应得的回报。


史海泛舟摆渡人


《三国志》说的很清楚了,不再赘述。另辟蹊径说点历史之外的,首先说出身,躬耕南阳,号卧龙,自比管、乐,也有人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时人莫许之。孔明有次和基友闲谈分别评价了每个基友的政治水平官阶上限,最后大家反问他,他只笑笑不说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明是很有才学的,也很有自知之明的人,我说了你们也不信,说大了你们鄙视,说小了不合我心气所以我不说。这就印证了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明是个很明智的人。过着隐居生活却没有隐士的心,孔明出身没落士族,在那个极其看重过出身的时代很难有门路,过这种生活实属无奈。于是孔明知道“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而《荀子·劝学》的核心就是“用心一也”,于是在隐居的日子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了座右铭,“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孔明的小目标很明确,剩下的就是按李斯“仓鼠一叹”的思路出牌,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才学结交了一群隐居的名士,这些人是真·三国名士,孔明真的只是种田的……于是大家就把卧龙名号传出去了,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简单来说孔明绝对是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识兵法精通治国,又集科学家工程师于一身。司马懿对孔明的评价是很实在的,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总结如下,孔明是这么一个人,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精忠报国的人,然而在错误的时间跟了对的人,五丈原马革裹尸,卧龙死在了北伐路上。有句话怎么说,自己选的哭着也要走完,没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亮剑报先主知遇之恩,以赤子之心砥砺前行励志匡扶汉室。想起一个词刚刚好“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