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确保!长宁用情用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受疫情影响!

低保家庭、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残疾人、孤儿……疫情之下,这些困难群众因经济条件、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弱势,基本生活和应急需求面临更大困难。长宁区民政局主动跨前、多管齐下,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多措并举

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长宁区民政局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关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各街镇第一时间形成应急预案,深化落实主动发现机制,依托“区疫情防控大数据系统”,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城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的健康状况、家庭生活状况,以及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确诊、疑似、密切接触者的情况。


区民政局汇总对困难群众的排摸情况,实施一日一报制度;加大“新冠”肺炎患者临时救助力度,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患者,根据需要直接给予临时救助,对其他生活困难患者,指导街镇积极开展先行救助;放宽申请限制,对因探亲、旅游、务工等原因患“新冠”肺炎,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流动人口,由急难发生地街镇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全区低保等对象发放50元/人的价格临时补贴,合计21万元,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不因物价上涨影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避繁就简

优化简化社会救助审核审批程序


全面开通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救助绿色通道,积极推行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对新申请低保的社会救助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对已经纳入低保的困难家庭延长定期核查时限;对生活困难群众开展先行救助,取消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环节,确保困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精准有效的救助,基本生活不受疫情影响。相关手续待疫情解除后进一步完善。



扶弱济困

积极创新社会救助方式


根据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疫情防控需求,在提供物质救助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对特殊群体和困难家庭,由家庭救助顾问和志愿者们定期上门收倒垃圾,并根据救助对象的需要代为采购生活必需品,让他们不用出门也能维持疫情防控期间的正常生活。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现实需求,采取发放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的方式实施临时救助,已发放两批次合计34000只口罩,帮助救助对象做好防范。



无微不至

守护关爱困境儿童


织密困难儿童疫情排查网,指导各居民区加强排查,开展疫情监测,每日上报情况;加强防控知识宣传,维稳儿童心理情绪;加强重点排查,关注监护缺失儿童。重点关怀辖区内散居孤儿、监护缺失儿童家庭,儿童主任上门进行体温测量工作,组建志愿者队伍做好代为送菜、代买生活物品等人性化服务。区妇儿办牵头为困境儿童发放口罩1000只,确保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和日常安全。



细致入微

加强特困人员照料

全面落实孤老照料服务,实施特困人员定期探访制度,指导街镇、居委会督促照料服务人员在提供日常服务的同时,密切关注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加强管理

做好“两无人员”防控工作


强化疫情防控时期与公安、卫健、城管等部门的联动救助机制,加大集中救助和街面巡查力度,为不愿意进站接受救助的人员免费发放口罩等防护用品,宣传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指导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对区救助管理站内“两无人员”的管理,一天两测体温,加强自主健康管理,做好设施和场所消毒,落实防疫措施。发现“两无人员”有发烧、咳嗽、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效隔离,及时报告、就医。依法加强劝返,对不符合企业用工条件,无法落实住所且经劝导愿意返乡的“两无人员”,及时做好返程车票购买、护送至车站等救助工作。


积极宣传

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区惠民综合帮扶服务社在积极参与落实市区两级对于困难群众精准施策的各项防控工作要求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勇担社会责任,为区内孤老、困境儿童、重病、重残人员、分散供养人员和志愿者等,发放救助防疫包450个,包内有力度伸、消毒液、洗手液等物品,总价值4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