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历史之趣味


明代第一谋臣刘伯温博通经史尤其擅长象纬玄学,神机妙算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成就帝业。民间因此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虽然刘伯温行事低调,深谙自保之道,但由于他神奇的预言能力还是受到了朱元璋深深的忌惮。面对朱元璋的残酷好杀,大肆诛杀功臣,临终前他留下了11个字的遗言护佑子孙躲过了杀身之难。

明朝建立后,开国功臣们都盼着高官厚禄,唯独刘伯温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心生退意,辞官还乡了。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胡惟庸密报朱元璋,说刘伯温居住的地方有龙气升腾,恐怕刘伯温有不臣之心。朱元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命人叫刘伯温进京请罪。

时年刘伯温已经64岁高龄,一路舟车劳顿,染上了风寒。朱元璋命胡惟庸带太医给他瞧病开药。可刘伯温吃了药不仅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一个月后甚至无法下床,到了弥留之际。

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终于大发慈悲放刘伯温回家了。回家以后刘伯温拒绝服药,一心只想等死。

临终前他从床柜中拿出一本天文秘书,叮嘱儿子交给朱元璋,并再三嘱咐“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传说,但其实也不怪朱元璋。毕竟自古以来有预言能力的人和事物都是深受帝王忌惮的,比如《推背图》在历朝历代都是禁书。面对神奇的刘伯温,猜忌心颇重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放任不管,能杀了自然最好,可以永绝后患。面对这样的帝王,刘伯温要子孙不可再学“神算预知”五一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历史小跟班


答:刘伯温临死前没留下过什么“11字遗言”,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得很惨,没有躲过杀身之祸。

提问问题的网友应该是看演义小说、野史传闻、民间戏说看多了吧?

刘伯温病死于洪武八年(1375年),该年正月,他在京师感染了风寒,一直不见好转,拖延到了三月下旬,自知去日无多,便由长子刘琏陪伴,并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大明帝都南京动身返乡。

回到故乡家中,刘伯温停止了一切药石调理,对两个儿子交代了一些家中田产之类的后事。然后,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叮嘱他们,要他们把这本书呈给皇上。同时又告诫他们,说刘家的子孙都不要学习这门学问。

最后,刘伯温对两个儿子大谈了一番治国之道。

原本,这些治国之道他是想写成一份奏章上交给朱元璋的,但是,考虑到政敌胡惟庸正吃香,自己这封奏章不一定入朱元璋的眼,于是放弃了。

他对两个儿子说,今天我说的这些治国之道,你们可以谨记在心,等哪年胡惟庸倒了,皇上就会想起我了,可能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

刘伯温病逝于该年(洪武八年,1375年)农历四月十六,善终,享年六十五岁。

刘琏因为父亲刘伯温的原因,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政绩还不错,却在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琏的儿子刘畾的情况相比要好一些。

原因是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好几年,这才开始觉察到刘伯温的好处,作为补偿,就让刘伯温的后代继承刘伯温的爵位,亦即是让刘琏的儿子刘畾继承了原本刘伯温的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

不久,刘畾触怒了朱元璋,被赶回了老家。

建文帝和明成祖朱棣都曾想启用刘畾,刘畾本人已心灰意冷,以守墓为由,坚决不肯入朝为官。

刘伯温的后代才得以保存,开枝散叶,子孙旺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的下场也非常不好。

刘璟为人有谋略,曾给朱元璋部下将领唐胜宗出谋划策,取得了胜利,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被安排做了阁门吏,后来又安排他做了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在靖难之役中,刘璟是站在建文帝这一边的。

建文帝失败,刘璟就难逃噩运了。

刘璟被朱棣下狱之前,他还说了一句很硬气的话,他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下狱后自缢于狱中。

所以说,刘伯温临死前没留下过什么“11字遗言”,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得很惨,没有躲过杀身之祸。


覃仕勇说史


朱元璋曾经颇为感慨地对刘伯温说:“老先生呀,你可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这句话虽然是在告诉刘伯温,朱元璋很看重他,很信任他,可实际上却也挖了一个坑,张良被刘邦夸得天花乱坠,但是最终却只能辞官归隐,刘伯温岂能不知?

所以,朱元璋也是在试探刘伯温,我的话说到这份上了,你刘伯温到底知不知趣?

刘伯温当然知趣,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得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他便辞官归老了。

后来,李善长也辞官了,朱元璋想让杨宪接李善长的班当丞相,刘伯温一听,赶紧去劝朱元璋说:“不行,不行,杨宪虽然有丞相的能力,可是却没有丞相的心胸肚量。”

朱元璋听了似乎也觉得有道理,所以又问汪广洋能否胜任,刘伯温又是一顿摇头,说汪广洋的肚量更小。

然后朱元璋又问胡惟庸是否胜任,刘伯温还是摇头说不行。

朱元璋一看,心想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是你刘伯温想当丞相?于是,朱元璋开口试探道:“唉,看来也只有老先生最合适当朕的丞相了。”

刘伯温急忙摇头:“不可,不可,我这人太嫉恶如仇了,又不喜欢处理繁琐的政事,让我当丞相恐怕会辜负了皇上的厚望和恩情。更何况,这天下有才能的人太多了,只要皇上真想找的话自然能够找到。但是,皇上您说的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丞相一职。”

这便是刘伯温的知趣之处,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在听到朱元璋说“吾子房也”四个字后,他便知道朱元璋迟早会为了巩固朱家的江山而向功臣动手,所以,他也很知趣地学起了张良——明哲保身。

朱元璋要升他的爵位,他不要。

朱元璋要让他当丞相,他还是不要。

朱元璋一批准他归老,他便迫不及待地回老家去了。

不过,纵然刘伯温再怎么知趣,他最后的结局实际上也谈不上好。

刘伯温辞官归老之后隐居深山之中,每天喝喝小酒,或者手谈几局,过着悠哉悠哉的小生活,即便是青田县县令来拜访他,他也不见。

后来,他知道自己的行踪被青田县令获知后便又连忙换了一个地方,让人找不到他。

只是是祸终究躲不过,胡惟庸为了报复刘伯温,让人陷害他,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伯温却想占据谈洋作为自己的墓地,这摆明了是在造反!朱元璋当皇帝之后最忌讳的便是功臣,害怕功臣造反,所以听了胡惟庸的这个谗言之后便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一看便知道朱元璋终究还是怀疑自己了,于是,他急忙入京觐见朱元璋,一边解释一边谢罪,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他只能待在南京,不敢回青田了。

也许是因为太过于担惊受怕,刘伯温到南京后没过多久便病倒了,他突然一病不起,虽然让朱元璋消除了不少的疑心,可是又怀疑他是在装病,所以便让刘伯温的老冤家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他,最后才确定刘伯温是真的病了,并且病得很重。

于是,朱元璋便让人将刘伯温送回青田去了。

1375年5月16日,刘伯温回到家仅仅过了一个月,便一命呜呼了。

刘伯温在临死之前,究竟留下了一句怎样的遗言,又是否让他的后代躲过了杀身之祸?

明史记载,刘伯温在被朱元璋送回青田之后,病情愈加严重,他自知已经时日不多,于是叫来了儿子刘琏和刘璟,然后将手中的一本书递给了刘琏,气喘吁吁地对刘琏说了一句话:“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只见刘伯温交给刘琏的书的封皮上赫然写着三个字——天文书!

天下人皆知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象纬之学更是高深莫测,是一个能掐会算的“神人”,刘琏在看到《天文书》的时候心中便恍然了,也许这便是老爹为何如此厉害的原因所在了。

只是,刘伯温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刘琏的头上,这本书你赶紧呈上去交给皇帝,另外,千万别让我刘家后人学习书中之术!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对自己一直心存忌惮,所以在临死之前拿出了这本书,又让儿子们和后代不要偷学《天文书》,为的便是让朱元璋放心,为的便是让朱元璋在自己死后能够放过刘氏一门。

刘琏也听从了刘伯温的安排,可是,刘伯温这句遗言终究也没能保住刘琏和刘璟。

1379年,在刘伯温死后仅仅过了四年,刘琏便受到了胡惟庸的陷害,最后坠井而亡。

刘璟的下场虽然足够悲壮,但是也没好到哪去。

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在南京称帝,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他知道刘璟此人颇有才能,为人也颇正值,所以想要拉拢刘璟,让刘璟为己所用。

于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征召刘璟入朝为官,不过,刘璟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只对朱棣派去的人说,我生病了,不去!

朱棣一听便知道刘璟是在故意推脱,给自己难堪,一边想着怎样让刘璟入京,一边又想着教训教训刘璟,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直接派人逮捕刘璟,然后强行带他入京。

刘璟入京后见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称他为“燕王殿下”,然后对朱棣说:“殿下,即便你将来死了,你在后人的评价也绝对逃不过一个‘篡’字!”

朱棣一气之下将刘璟扔到了监狱中,刘璟在狱中自尽身亡。

这时候,突然有人跳了出来,为了讨朱棣的欢心,竟然建议朱棣对刘璟采取连坐的方式将刘氏一家全部治罪,但是朱棣考虑到刘伯温对明朝有功,最终没有这么做。

所以,刘伯温的遗言终究没有能够让刘琏和刘璟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

刘琏、刘璟一死,刘家便也彻底没落了。


宁糊涂


11个字保佑后代千秋,一代神算子刘伯温,机关算尽即使算得到天子,算得到死期,但却终究败给了未来,知晓天机,只能幸运一时,却仍旧摆脱不了生死轮回,不得不说是人间莫大的悲哀!

1375年的5月16号,,一代大军师刘伯温与世长辞,他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神机妙算仿佛天神下凡,准确预测他今后的运势,拥有神的意志,却最终败给了人的肉体,古代帝王历来没有解决的长生不老问题,刘伯温也同样无法规避,关于刘伯温之死,我们为此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好奇,当时他的十一字遗言,究竟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个字和慈禧太后当时许下的三个遗愿有异曲同工之妙,慈禧太后这辈子干过的有悖常理之事,一件也没让后人干,无论是女人干政、还是重用宦官,关于刘伯温临死前的十一字遗言,具体原话版本众多,无从考证,但是,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刘家的后代不允许再学天机神学。

或许天机学的弊端,刘伯温终其一生终于领悟。

人算终究躲不过天算,绝大部分未来的预测,也需要付出代价,一个人一生能够利用的运气和福祉就那么多,天机神学也算是人生开挂秘籍,开挂必定要遭天谴,

即使侥幸你能够算出自己所有的好运气,提前将其享用,那么终究有用完的一天,该偿还的债迟早要偿还,但如果你意外死亡或者侥幸能够逃脱,一切因果就真的结束了吗?其实不然。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天敌

往往我们许多人做事不考虑后果,对于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无节制的索取,最终也必将承担大自然无休止的报复,因为刘伯温精通天机神学,所以他这一生过的并不算坎坷离奇,基本实现人生报负,但是他的这一切是以子孙后代的好运为代价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刘伯温死后子孙后代的命运,就可以发现!

刘伯温的两个孩子,最终死于非命,验证了父债子偿的道理

刘伯温长子刘链,早年接受父亲熏陶,虽然没有刻意练习,不得不承认祖传基因的强大,可能父亲刘伯温认识到这一切,赶紧告诉他的两个儿子,切记再修行神学之时,已经算为时已晚了,长子刘链和他的父亲刘伯温也有一拼,精通天文谋略,得到朱元璋赏识,还任命他当江西参政。

毕竟他父亲的厉害,有目共睹,假以时日,相信刘链即使不能超过他的父亲,也可以与他的父亲比肩,但是这一切却遭到胡惟庸的羡慕嫉妒,认为将来他必定会威胁到自己的朝中地位,为人正直的刘链哪里想到,人心的歹毒远比,泄露天机可怕,最终他也被胡惟庸逼的跳井而死。

人算不如天算,算到命运却不能改变最为致命

刘伯温的二子刘璟,当时朱元璋想让他继承他哥哥的位置,但是他谦让给了哥哥的儿子,后来朱元璋死后,刘璟被撵走侄子自己上位的朱棣任命辅佐自己,也可能是明知自己的命运,他死活不进宫,但却更加招致朱棣反感,反而将他抓了回去,性格耿直的刘璟,面对朱棣也丝毫不肯下跪低头,面对朱棣篡夺而来的皇帝更是不屑,这样作死的行为,无疑让朱棣大发雷霆,也最终难逃一死。

可以说,刘伯温终其一生,成就自己,用尽了子孙后代所有的福祉资源

泄露天机,遭天谴,他一次次有违天道,还能数次转危为安,也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拿子孙后代续命而已!但我们不可否认,刘伯温确实厉害,!


历史红尘


我是一更历史!

题主所说的11字遗言,应该是“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但是并没有帮助后代逃过杀身之祸,相对而言,他唯一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善终。

提到刘伯温,很多人都拿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刘伯温明朝的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朱元璋性格虽如此多疑,但也将刘伯温视为最信任的人。

自幼便聪明过人,他曾是家乡远近闻名的神童。刘伯温带着家人的期盼,12岁便考中秀才,23岁时一举考中进士,成为了元朝的一个小官员,当了江西某县的一名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但是当时朝廷腐败,制度不堪,刘伯温怀着十分心痛的想法,最终辞退了官职。他想要寻得一个良人,帮助他建立新朝。

当时朱元璋发动了农民起义,而刘伯温眼光高远,他知道这是民心所向,刘伯温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帮助他规划日后的去向。有了刘伯温的帮助,朱元璋如虎添翼,很快他便成功地推翻了元朝暴政,建立了明朝。

(刘伯温剧照)

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但服用之后,身体有异样,十分痛苦。

后来他也曾向朱元璋告知这事,说服用了胡惟庸带的御医开的药,身体更加不适,但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

最终在5月离世,享年六十五岁。临终前曾留下遗言: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

然而,他的两个儿子真的善终了吗?

长子刘琏,曾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文学修养很高,后来被胡惟庸党威胁,坠井而亡。

次子刘璟,十分有才华。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温处叶丁香、吴达三造乱,当时朝廷派兵镇压,刘璟也参与出谋划策,初露锋芒,最终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并称赞道: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后来更是每年都召刘璟进宫觐见,可见朱元璋对他喜爱程度。

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首都告急。刘璟献出计策,可惜无人采用,最终建文帝大败,他也归隐田园。

朱棣即位后,得知刘璟才华,想收之己用,便召他入宫。但刘璟认为朱棣的皇位是谋反而来,是乱臣贼子,不愿与他豺狼为伍。

(朱棣剧照)

朱棣得知后,便下旨捉拿进京。刘璟见到朱棣后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官职。并坦言道:哪怕百年后,你的皇位依然还是篡位而来,这是抹不了的事实。朱棣眼见他铁了心的不为所用,便将他打入牢狱,最终刘璟在狱中自缢。

那么刘伯温的这11个字遗言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正史也没有完全记载,但他的两个儿子确实下场都不怎么好。

这个《明史》中都有完整记载:

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璟,字仲璟,弱冠通诸经。靖难兵起,璟随谷王归京师,献十六策,不听。令参李景隆军事。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所以题主说的,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得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这个其实是不存在的。


一更历史


刘基刘伯温,关于他的说法有很多,有传说甚至说他是武侯转世,至于十一字遗言,多半是杜撰的。这里就以《明史》为准,根据《明史》记载,刘伯温临死前的确留下了几句遗言,先来看看是什么。

首先一句是“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句话是刘伯温在知道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后,说的一句话,说完这句话以后,刘伯温就忧病交加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胡惟庸这个人是个才智平庸但是很会溜须拍马的小人。当时朱元璋想找人取代李善长的丞相位子,就问刘伯温要选谁,说道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直接说了一句“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说胡惟庸就好像一匹劣马,如果找他当丞相,那就好比劣马驾车,早晚会翻车的。胡惟庸知道以后,十分记恨刘伯温。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伯温知道胡惟庸当上丞相以后,说了那么一句话。他没想到朱元璋还是听信了李善长推荐,重用胡惟庸,这下天下苍生有罪受了。在这之前,胡惟庸就有发作了,当时刘伯温感觉到朱元璋表面对他很信任,实际上猜忌很深,再加上不少奸臣在位,他就提出隐居。结果胡惟庸居然找人中伤刘伯温,说他给自己找有“王气“的墓地,图谋不轨。这个刘伯温本来就有术士的本领,朱元璋是知道的,这一听还了得,吓得朱元璋直接把刘伯温俸禄剥夺了。刘伯温多聪明,赶忙进京找朱元璋解释,而且说自己再也不离开京城了。就算这样,朱元璋对他还是有所怀疑。可以说,刘伯温这样的境遇表面是胡惟庸陷害他,本质还是朱元璋猜忌心太重,不想让他好过。所以后来他说出了“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话,说完没多久,就死了。

在他快要病死的时候,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又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大儿子刘琏说的,“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原来刘伯温将平生所学著成《天文书》,这可是刘伯温思想谋略的大成之作。但是他要儿子赶紧把这个奉献给皇帝,自己不要学习。实际上刘琏作为刘伯温嫡长子,很容易被皇帝和胡惟庸盯上,刘伯温此举无疑是为了保护自己大儿子,也有让儿子不要再做官的意思。不过刘琏还是做了官,并且刘伯温死后四年就被胡惟庸继续迫害,最后坠井而亡,相当可怜。

还有一句是对二儿子刘璟说的,“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刘伯温对小儿子说的话很多,显然也比较看重小儿子。有道是刘伯温神机妙算,他应该知道作为大儿子,将来必定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而小儿子会好很多,也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不过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儿子性格太直,所以让他以后要委婉一点,而且胡惟庸在的时候一定要韬光养晦,等着胡惟庸败了,再去谋求好的职位。

凭借刘伯温的本事,他肯定也看出来了,这个胡惟庸长久不了。很多忠心耿耿,老实本分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害死了,等他回味过来,又如何对待见飞扬跋扈的胡惟庸呢,所以胡惟庸必败。而刘伯温和他大儿子可以说都是被朱元璋、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是个忠臣,他也不好意思了,所以刘伯温小儿子一直都没什么事,估计也算是朱元璋的一种补偿吧。

不过刘璟躲过了朱元璋,却没躲过朱棣。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两个人下棋,由于刘璟太实在,丝毫不让朱棣,就给朱棣留下坏印象。朱元璋死后,刘璟辅佐建文帝,等到朱棣起兵造反,当了皇帝,刘璟坚决反对朱棣,后来被朱棣抓起来,在牢中自缢。

对于大儿子的死,刘伯温可能会有心理准备,但是小儿子的死,刘伯温未必就能算到。因为刘伯温死得很早,他死的时候,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还活得好好的,如果不是朱标早死,那朱元璋也不会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棣万万不敢篡位,刘璟说不定也不会被逼自尽。

只能说,刘伯温没有遇到一个好皇帝,他虽然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但是却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和家人,也是可悲。


一览众河小


刘伯温的遗言现在已经做不到具体考证了,总之的意思是是不许后代再学神学象纬推衍之术。

刘伯温就是以以神学算命之术立下大功的,他为什么会不许他的后代学习推演之术呢,我们先来看看刘伯温的生平。

民间将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在民间的地位可以说非常之高,百姓将刘伯温放在与诸葛亮同等的地位上,足以看出当时对他的重视程度和景仰。

民间如此,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亦是如此。朱元璋常常将刘伯温比作自己的张良。张良是有汉一代重要的功臣,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刘伯温却从这句话里听出了别的意思。

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得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刘伯温以邀天之功却只得到一个伯爵的地位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这里边也含着朱元璋对他的暗示。

大凡武夫出身的开国皇帝,在建功立业之后总是要驱逐功臣的。有些和平一点,如杯酒解兵权,有些爆烈一点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刘伯温明显的感觉到朱元璋的这层意思,因此在得到这个伯爵后的第2年就辞官隐居了。

然而刘伯温隐居不久便被朝中的丞相胡淮庸弹劾,说刘伯温给自己选的墓地是一块有王气聚集的地方,刘伯温没有把这块地方贡献出来,而是打算自己占据,图谋不轨,包藏祸心。

皇帝对这些东西当然很重视,刘伯温也不得不亲赴京城向朱元璋解释在去,到京城的第2年就病重去世。去世之前,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床前,刘伯温对着他们说出了这些遗言。

刘氏后人切忌再学象纬了。

两个儿子后来的结果怎么样呢?其实都是死于非命的。

刘链留言天生就善于推衍一身傲骨,仿佛是其父亲再世,但是也是由于他这一身傲骨得罪了当朝宰相胡惟庸,不久就被陷害到投井而死。

他的第2个儿子刘璟活得比大哥要久一些。

只是刘璟也并非趋炎附势之人。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篡位登基以后,想要他来辅佐自己,刘璟面对着朱棣并不称臣,而管朱棣叫殿下,也就是说他不承认朱棣的皇帝身份,他还告诉朱棣,在未来,他逃脱不了一个篡位的罪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听到这句话也没有多说,知道这个人绝对不会为自己所用,就立刻处死了他。可惜一代名臣刘伯温两个后代却都不得善终。刘伯温可能在死前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个结局,才会对他们说出这句话,然而父亲的名声太大,终究还是害了他们。


沉醉古诗文


我这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遗言,帮后代逃过杀身之祸,有人说这11个字是“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言”,于是刘伯温的后代躲过朱元璋的猜疑而保全性命。然而,事实上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死于非命!

刘伯温的大儿子叫刘琏,因为与胡惟庸那帮人发生了矛盾,于洪武十年被威肋,坠井而死;

刘伯温的次子叫刘璟,因为对朱棣篡位不满而拒绝了召见,后被逮捕至京城,死于狱中。刘琏的儿子刘廌是刘伯温的长孙,因为看到爷爷和父亲的遭遇,无心再踏入仕途,归隐故乡过起普通人的生活。

以上就是刘伯温后三世子孙的情况,这些后代死的死,躲的躲,哪里有从刘伯温遗言里逃过劫难?其实刘伯温是有遗言留给后人,不过不是11个字。

刘伯温的遗言

据《明史》记载:“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这是《明史》对刘伯温遗言的记载,他把长子刘琏叫到跟前,拿出一本《天文书》交给刘琏说:“这个交给皇上,一定要告诫后人不要再去学这个了。”

后面刘伯温还与次子刘璟说了一些话,主要是教他为官处世的道理,另外做了一份遗表交给了刘璟,交待他胡惟庸等人失败以后,皇上一定会想念我,如果他有问你什么,你就把这份遗表交给皇上。

从这些记载来看,刘伯温告诫后人不要学《天文书》里面的内容,然而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至今是一个谜。

结束语

刘伯温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非神仙,从他晚年的事迹就可以看出,他也只是个普通凡人。

刘伯温告老还乡后隐姓埋名,从来不与官员来往。有官员化妆成农夫与他相见,后来官员表明身份后,刘伯温吓得连忙离开;刘伯温被胡惟庸诬陷要占龙脉做墓的时候,他马上就回到南京城留在朱元璋身边,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二是为了保全性命!

所以刘伯温其实被神化的成分很多,他的后代从孙子开始没有踏入仕途,不过却继承了他的“诚意伯”爵位,生活倒也不会过得太清苦。


水煮汗青


“刘家后代切不可再学神算”,这是刘伯温给儿子留下的遗言。他为何这样说,原因跟他自己的死因有很大关系。



说起刘伯温我们都耳熟能详,他是明朝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神机妙算 尤其精通象纬之学,因此也常被人拿来和诸葛亮相比。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是明朝开国最大的功臣之一。

然而刘伯温的死古往今来却一直是个谜团,史书上的记载也非常模糊。其实分析史实不难发现刘伯温真正的死因。

1. 刘伯温作为明朝开国最大的功臣之一。在朱元璋登基封功臣时,却只被封了一个伯爵。在古代爵位分五等,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官职大小也是公 > 侯 > 伯 > 子 > 男。可见伯爵官职并不高。而一直做后勤工作的李善长却被封为公爵。从这一点已经可以看出朱元璋并对刘伯温是有所防备的,还是把他当外人了,所以并没有给他太高的官职,而李善长功劳不如刘基大 但因其本分又是朱元璋老乡就被授予了一品官职,这不免让刘伯温有些心寒。

2. 在刘伯温生病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送药,并告知“疾病磨人,勿苦之!”,意思就是病痛太折磨人的,千万不要再让刘伯温再受苦了。谁都知道胡惟庸是刘伯温的死对头,他巴不得刘伯温早点病死才好。而朱元璋偏偏让他给刘伯温送药,可见朱元璋暗藏深意啊。刘伯温喝完胡惟庸送的药果然不仅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刘伯温彻底心灰意冷,自知时日不多,在长子刘链的陪同下回了老家。

伴君如伴虎,在经受多重打击之后刘伯温终于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不想自己的儿子也受牵连,于是告诉儿子不要学习神算之学,也是为了让儿子学会低调。越是锋芒毕露越容易受小人暗算。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刘伯温死之后刘链还是遭胡惟庸迫害身亡。年仅32岁。侥幸的是刘伯温的小儿子在拒绝朱元璋的封官进爵后得到朱元璋的赞赏,被授予阁门使。

尽管如此,刘伯温这位次子的最终的结局也并不好。在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刘璟作为忠臣坚决维护当时的皇帝朱允炆,并献上十六策来讨伐朱棣。最终朱棣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得知朱允炆葬身火海后,刘璟辞官而去。后来朱棣广纳贤才召纳刘璟,刘璟称病不见,朱棣一气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在大牢了此终身。

刘伯温一家一生正直、不畏强权但最终却都落得一下惨死的下场。


历史湮灭的足迹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刘伯温在临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就是这句遗言,让他的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说到刘伯温,很多人都知道他,他从小就十分聪明,长大了就更加了不得了,更厉害的是他懂一些奇怪的东西,如什么五行八卦,占卜命理。

就是这么一个人,据说他第一眼看到朱元璋就觉得此人不简单,还愿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当时的朱元璋还是一个小人物,能得到一个刘伯温这样的谋士,也是非常高兴的。

后来朱元璋果然如刘伯温预料那样当了皇帝,从一个乞丐到一代帝王,朱元璋简直是多少人的目标和梦想。


当了皇帝之后呢,这朱元璋其实内心也是有小迷信的,大概是跟刘伯温接触久了的原因吧!

据说他还问过刘伯温这大明朝的命数呢!还有听刘伯温说过有龙脉的地方就有帝王命格的人降世,这么一听朱元璋就急了,还让刘伯温去砍龙脉。

当然这些真真假假是没人知道的,毕竟大家又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朱元璋这个人当了皇帝之后就有点杀鸡儆猴的意思,比如他觉得哪个人手握兵权,哪个人权势大,他就心里不放心,还专门挑了几个人当出头鸟。

可刘伯温也是挺冤的,当时朱元璋的肃清行动开始后,刘伯温也成了名单上的一个,本来都已经卧病在床了也没有被放过。但他应该早就猜到自己的下场,所以才会给后代留一条路,本来他的家族就没什么背景,如果不学一些算卦什么的,自然不会被朱元璋放在眼里了。